作者:秋风,弘道书院院长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日,新闻隆重播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千年大计”四个字,引人注目。为什么说千年大计?决策层的所指是什么,有待于未来的说明,但看到千年这两个字,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对过去千年中国历史的一个判断,这也许有助于理解千年大计四个之内涵。
千年困局
这些年来,研读中国文明演进的历史,我初步认定:北方在文化经济上的塌陷,正是中国过去年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根本困境。
过于遥远的历史就不讲了,单说秦汉时代,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当时人所说的“山东”,也即太行山以东,最为发达,包括今天的华北平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诸多经典,出自河间献王之整理,紧在雄安之南;大儒董仲舒出自由此再往南一点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朝击溃了匈奴,因为北方充实。
接下来,由于中国内乱,诱发五胡乱华。然而,北方最终重新统一,并南进统一中国,力量正来自北方士族,尤其是今河北士族,因为八王之乱时今山东、河南地区的士族尽数南迁,故入隋唐河北士族门第最高。士族必有其学术、经济依托,河北士族正是凭借其文化、经济力量,驯服强悍的胡人,推动其中国化,从而缔造了全新的隋唐统治集团。
安史之乱则对河北、进而对北方带来毁灭性打击。北方士族或亡或南迁,从文化、经济角度看,北方塌陷、空虚,中心转移到东南。这就构成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之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大麻烦在于: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和资源聚集地之间处在严重分离格局。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大患始终在西北、北方、东北,故周、秦、汉均定都关中,以扞御外患。彼时北方经济发达,国家可就近组织资源,支持战争。隋唐以来,文化、经济中心即已南移,以至于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不能不严重依赖回鹘、吐蕃军力。经安史之乱大破坏,北方更为凋零,资源依赖东南,与北方、西北战线的直线距离在一千多公里,转运成本高昂。
这一格局的后果立刻清楚显现:宋朝立国,几经努力,始终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相反,辽、金、西夏陆续兴起,宋朝始终无力将其击溃。当时宋朝经济在全球最为发达,然而,漫长的资源转运线及其高昂成本,严重制约了宋朝的战争能力。雄安就在宋辽拉锯的战线上。
范仲淹从西夏前线回朝执政,立刻发动变法;后来又有王安石变法,以及反反复复的变法努力,主要目的正是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尤其是财政体系和军事组织,以增强资源动员能力。可惜,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最终,经过光荣而漫长的抵抗,宋朝先后两次被北方民族灭亡。
明朝面临的困境与此类似,从太湖流域到长城的距离近三千里。实际上,明代中国经济中心继续南移到沿海地区,中国已深度卷入全球分工体系,即“白银贸易体系”是也。财源、人口集中在遥远的东南,外患却在蒙古高原和东北的外患,这对国家的资源动员和转运体系是个严峻挑战。张居正改革,其实也是为了强化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非如此,国家难保。最终,明还是倾覆,而当时,东南十分富裕。
此即我所说的千年困境。
新千年机运
当然,中国文明具有深厚生命力,身在千年困境中,也在构建新格局,孕育未来新千年之大机运。
宋朝覆亡,蒙元立国,定都于北京,开创了中国的全新时代,打开了全新的战略格局。
第一个好处,运用政治权力转移资源,从而保证北方还有最基本的生机。设想一下,如果首都不在北京,宋朝以后的北方,恐怕惨不忍睹。这些年来,总有人以资源不足、难以自持为理由,提议首都南迁,至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完全不懂中国历史、也缺乏政治头脑的幼稚谬论。中国从一开始就是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内部始终多样而有严重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中国自诞生以来,其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正是以权力转移资源。是的,就是以国家权力,在这里,不要扯什么自由市场。唯有如此,才能维系国家内部最起码的地区平衡。如果不运用这种权力,国家一定会因为不平衡而撕裂,尤其是面对外患,难免亡国,大家全死,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定都北京的第二个好处,保障国家安全。对此,只说说近世两件大事。
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年定都南京,这是迫不得已,当时北京另有政府。北伐军继续北上,占领北京,年底,东北易帜,全国名义上统一,何等荣耀。
不幸,蒋介石犯下其人生中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没有迁都北京,而依然定都南京——另外一个严重错误则是娶宋美龄并为此而信奉耶教。定都南京固然有各种好处,但东北易帜的导火索就是日军在东北生事,当时所有人都知道,国家最大的安全威胁在东北,日本悉心经营朝鲜,觊觎东北。当时若迁都北京,可以充分展示保卫东北、遏制入侵之坚定意志。定都南京,毋宁传递了国家不准备保卫东北的信号。
此一示弱之举诱发日本的入侵野心,三年后,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由此南下全面入侵中国,这才有了今天的“十四年抗战”之说。
抗战胜利没几年,东北再次面临危机,此即,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军驰援南韩。可以设想,如果当时不是定都北京,结局如何?是否会有抗美援朝的决策?
近来,朝鲜半岛闹得鸡飞狗跳,不甘心在国力上落后于中国的日本蠢蠢欲动,再次证明了,定都北京,可保中国之基本安全。自海洋秩序兴起,外部海洋强力入中国,始终以日本列岛为跳板,经朝鲜半岛入东北。不明此势者,不足以论国是。
定都北京,还有第三个好处:在更大范围内经略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两个都城天然最优:西安,或北京。从西安,向东可以治理黄河中下游地区,更可以西出阳关,经略西域。但对于北方、东北,则鞭长莫及。
故蒙元转而定都北京,向南可以治理整个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东北近在咫尺,出东北则是朝鲜半岛,由此可遥望日本列岛;过燕山即是蒙古草原,向北可至西伯利亚,向西沿草原可至北疆;过天山到南疆,直至青藏高原,此即西人所谓“内亚”。
可以说,北京是东北亚之眼,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交汇点。正是定都于长安的汉、唐,定都于北京的蒙元、满清,前赴后继,奠定了今日中国之大格局。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文明中心一直在世界岛,即欧亚大陆;过去五百年,海洋秩序兴起,世界岛反而逐渐衰败、塌陷,此为人类之大悲剧也,注定了不可长久。中国正好在这两种秩序的交汇点上,放眼全世界,再也没有比中国之势更好的了。
只是过去五百年,中国尚未找到综合把握这两种秩序的战略、战术,尚未创造和积累纵横捭阖的资源和能力。经过百年奋斗,中国终于积累出可以影响世界进程的力量。中国之势就要活起来了,“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应运而生。这是世界岛秩序和海洋秩序趋向于整合的大方案,只有在中国的位置上,才能提出这样的方案,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包括美国也不能,毕竟,它的兴衰完全系于海洋。
中国之势活起来的关键,在京津冀之发达、繁荣。拿张地图看看,就能明白这一点。因此,“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不在广州,不在泉州,不在连云港,而在京津冀。京津冀充实,文化、经济腾飞,不仅可以实现中国的南北方平衡发展;更可以活络东北亚,转动一带一路之局,恢复世界岛与海洋之间的平衡,才有真正的天下秩序——最终的完成当然需要几百年或千年。
就此而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远远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两者纯属海洋秩序,但中国的优势在陆、海之际,这正是京津冀的基本特征。
北方、华北平原长期衰败,造成中国之千年困局;设雄安新区,或许可以启动强大的逆转力量。世界格局已因中国而重构,以网络为中心的新技术正在重构人类的经济社会形态,而中国在很多领域已占先机,两者或可重叠于雄安?
延伸阅读:
如果中国迁都,北京房价会怎样?来源:老端的观点(laoduandeguandian)
作者:端宏斌
昨天最重量级的新闻就是中国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按照新华社的通稿,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的震惊了,竟然把这件事拔高到了千年大计的程度,那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磅信息啊。
我们先来看看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有多长。
最初北京是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国都,但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统一,所以不能算是中国的首都。后来,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北京是辽国的陪都,那时候叫燕京,首都则在上京。
元朝的时候,北京叫大都,这算是正宗首都了,距今有七百多年。朱元璋灭元朝,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成祖永乐帝迁都到北平,并改称北京,这一称呼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北京这个称呼也就多年历史,这雄安新区要搞成一个千年大计,那是多么宏伟的工程?照我看,中国是准备迁都了,但如果明说,那么北京现在房价就要暴跌,所以只能暗示你一下就行了,迁都的事情不能急,要搞成温水煮青蛙那种,让你不知不觉中就迁完了。
按照规划,起步区面积约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0平方公里,0平方公里就是目前深圳的面积了,如此巨大的体量,完全可以装得下首都的所有行政功能。与此同时,深圳市委书记也调任河北,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估计是全权负责这个新区建设。
说起迁都,三十多年前就有学者建议早点干了。因为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问题是缺水,缺水自然就是风水不好了。但北京又是首都,必须要保证各种资源供应,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虹吸效应”。北京像一只巨大的八爪鱼,不断的从周边榨取资源。所以就有这种说法:“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
有学者研究称,北京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地位的GDP,原因无他,就因为它是首都。如果撇开首都这个因素,北京的真实经济潜力,和石家庄是差不多的。而石家庄现在的房价也就左右吧,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还不到。
我们举张家口作为例子。
张家口紧挨着北京,现在是河北倒数前三的穷城市,下属13县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这样的贫困比例,就出现在首都北京的边上,在解放的初期,这里的GDP还跟广州相当。为保证北京用水量和水源地清洁,张家口关停大量企业,并严格限制新企业上马,坝上退耕还林25万人返贫,云州水库为向北京供水水田改旱田,而官厅水库张家口人早就无权染指,可是北京的供电大本营沙岭子电厂(火电)却在张家口,而张家口自己却经常拉闸限电供给北京用电。“把风沙挡在河北,把清风送给首都,把清水送给首都,把污染留在河北”,这就是张家口的真实写照。
既然要迁都,那么是迁到现有的城市吗?答案已经给出来了,并不是。现在的计划是重新建立一个新城市。雄县、容城和安新,这三个地名我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把这三地合并成雄安新区,更是闻所未闻。可能这里就是若干年之后的新首都了,未来的历史学家估计会把年作为重要的年份让学生们背下来。
雄县、容城和安新边上就是白洋淀,这是河北最大的湖泊,平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现有大小淀泊个,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首都用水的困难,风水是很好的。我目前听到的消息是:容城定位于行政功能,雄县为高新技术产业,安新县为旅游功能规划,共万人口。
有人问:老端,我现在能去买房吗?听说那边房价还不到0元。你打算去买房的想法不错,但是你多数买不到,已经有人去考察过了,当地已经全部封盘,禁止交易。而且根本没有0元的房价,现在起码都2万以上了。户口去年就已经冻结,只能迁出,不能迁入。最近连工商注册都暂停了。
既然买房不行,那么炒股行不?这个倒是可以。我今年一直在自己的会员俱乐部里鼓吹华夏幸福,吹得我肺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该公司在当地拥有巨量的土地储备,清明小长假之后,几个涨停板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已经埋伏好了,你呢?
二、雄安新区:一场声东击西的迁都运动,肩负五大使命
来源|罗天昊国与城(ID:Luotianhao99),已授权(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作者|罗天昊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研究著有《大国诸城》
雄安新区,海底波澜。
在西方传统愚人节的一天,官方发布消息,称要建成雄安新区。举国震惊。
震惊的原因,一是关于雄安新区的定位,是既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甚至被定为要影响未来中国一千年,绝不谦虚,毫不犹豫。
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此重大的国家战略,此前在正式媒体和传言中,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直到突然宣布,国人才第一次听说。局势吊诡。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突袭的方式宣布。亦大有深意。
雄安新区,在国家层面第一次表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自然非同小可,实体现了五个重大战略使命。
(1)明确雄安为首都副中心,通州为北京副中心,缓解北京负担
缺水多雾,拥堵不堪,北京之弊,举世皆知,无需多言。
此前,解决北京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在中原地区另择新都,学习韩国和巴西等国,彻底迁都。此议提出了几十年,无数学者倡议,迁都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太多,最终未落实。
而传闻中的首都东迁通州,亦没有落实。原因很简单。北京人口众多,不堪重负,关键不在北京,而在中央,资源都集中在中央。仅仅把北京市政府迁往通州,不解决实际问题。
声在东边的通州,落在西边的雄安。可谓声东击西。
而本次设立雄安新区,未来的一大使命,则是分担首都功能。
国家规划中,雄安新区有七个重点任务,五条暗示其将成为首都副中心。
第一条建设智慧新城,第二条打造生态城市,就是要再造一个更美丽现代的副都。告别缺水和雾霾。
第三条发展高新产业,第四条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暗示未来北京的高新产业,以及中央的部委和央企、医院,高校等,部分将迁到雄安。
第五条打造高效交通网,就是要建立副都的交通地位。
雄安新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远期建设0平方公里,超过深圳平方公里,浦东新区平方公里,副都气象,大器初成。
(2)分散首都政治经济风险,稳固国都
建都北方,在中国传统心理上,代表为正统和大一统的吉兆。
但是时势一直在变。
朱元璋北伐,孙中山北伐,也可从南向北。同时,中国千年来首都东移,风险逐步加大。尤其现代式海权时代,沿海首都,安全存在隐患。
八国联军突破天津之后,很轻易就攻破北京,日本攻破北京也容易。当下虽未太平之世,需要分散风险。
当下,所有的中央机关都在北京,家央企中的八十多家都在北京。如此众多的资源集中于一个城市,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攻破南京上海之后,中国经济就遭到巨大破坏,可谓前车之鉴。尽早分散资源,可保首都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人口4.38亿,国家为保首都用水,不得不牺牲几亿人的利益,并且花费巨大民力财力,强行改变自然规律,强行让水往高处流,但是,未来隐患巨大,首都虚化,相对安全。
(3)解决京津冀问题,打造新的增长极
国家倾注了巨大雄心,定位甚至高过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未能彻底完成。京冀两个直辖市夹着一个河北省,难以协调。而本次设立雄安新区,实际上等于为河北加持。调深圳市委书记进河北,有加大河北发展力度之意。未来,与京津与河北发展权限和力度基本对等,有利彻底落实京津冀发展计划,打造新的增长极。
京津冀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在经济上处于下风,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寄望于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全面崛起,三足并立。
(4)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乱中求治
迁都之议,并非自今日始。
但是,最后却一直很难实现,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利益牵涉太多,负担太重。
历朝历代的迁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政治目的,即摆脱就有利益集团的控制与羁绊。北魏迁都洛阳,旧贵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就此被摧毁。
在国际上,哈萨克迁都,可为中国借鉴。哈萨克迁都中部小城阿斯纳尔之后,中央机关的公务员总数削减一半,很多不愿意跟来小城的官吏阶层,均在类似“赎买”机制之后,得到平安分流。各方大佬,各种利益集团亦远离新都,并且被分散,再也无法对改革形成有效的阻力。
今日中国改革已至中流,每向前一步,日感吃力,利益集团势力强大,而且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雄安新区的设置有利打破这种利益格局,摆脱既有利益牵制,创造新的改革氛围,开创新的局面。
从本次采用通州造势,雄安落地,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突袭式战略部署看,打破利益集团格局,不仅意义重大,且难度重大。
彻底重建中国新格局,新社会。新千年。
(5)重启改革新时代
雄安新区被寄望后继的深圳和浦东之后的第三个代表性意义的国家战略,其实也隐含了国家重启一个新的改革时代的雄心。
在雄安新区的七大任务中,第六条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第七条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最大的底牌,总是在最后,第六条和第七条,已经隐晦地表明了国家的决心与雄心,即是在改革停滞十年,各种矛盾激发的时期,启动新一轮改革,寻找国家转型之路。
尤其是直辖市的发展,令人失望。国家设立直辖市,本意是希望其在改革方面冲锋陷阵,但是,最近几年,北上天等直辖市反在很多领域改革落后,比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医疗改革等领域,不是领先全国,而是落后全国。
雄安新区将摆脱北京式利益格局,一片荒原好纵马,锐意改革,成为新的改革发动机。
敢号称影响中国未来一千年,必有巨变。
现实往往比想象丰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