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里,
成都新都区三河经历了几次地名更替:
从多年沿用的“三河乡”,
到年的“三河镇“,
再到年的“三河街道”。
三河当然还是那个三河。
但三河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三河,完全不是。
成都北大门,兵家必争地
三河场老房子
北宋时候,三河这块地方是“沱江镇”(《元丰九域志》),但不知何时兴、何时废。按照当时“镇”的定义,沱江镇必定是一块繁华的地方,特别是域内毗河贯穿,支流众多,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三河场”又是什么时候得名的?天晓得。我们只知道因南场口外的马鞍河正流与马家碾河、唐家堰河三流合一,所以场镇得名“三河”。
清代《成都府志》最早提到“三河场”。根据该书《李世杰北门修路记》一文的记载,因明末清初战乱,成都的道路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需要。乾隆年间曾两度出任四川总督的李世杰(—年)倡导修建道路,率僚属捐出俸禄作为修路经费,开采附近山石铺砌路面,后来他转任江南总督后,后任也“继续铺砌至三河场”。
民国初年,成都外北设立有天成乡,三河场归其管辖。我印象当中,天回镇有个大型农家乐叫“天成苑”,原来名称来源于此。
民国10年(年),天成乡分为天回、三河两乡——天回据说和唐玄宗李隆基有莫大的关系。唐玄宗因避“安史之乱”,由长安来南京(成都在唐时又称南京),已经望见成都城阙,传来了平叛胜利的消息,李隆基立马掉头还都。
“天子由此回銮”,因此得“天回”之名,更因李劼人年写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名声大震。
直到年,三河都属于成都县的地界。年,成都县撤销,三河乡才划归新都县。
三河因其特殊的位置,自古就是成都北大门的重要关隘,特别是毗河之上的毗桥,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晋末年,李特率领的流民起义军多次在毗桥击败益州刺史罗尚麾下军队。晚唐时期,南诏攻入巴蜀,围逼成都,和唐军在毗桥展开数次激烈交锋。唐军三败南诏军队,一解“成都之围”。
年,刘文辉发动“毗河之战”和邓锡侯争夺地盘,三河场是双方战斗的重要区域,毗桥也被毁去几个孔洞。
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见——年,蒙古铁骑的马蹄声,从这里呼啸而过直奔成都府城。破城后,蒙军屠杀万人,为成都史上极惨烈的一幕。
年,李自成大军一把大火焚烧新都后,蜂拥踏过毗桥,进驻城北昭觉寺,兵临成都城下。……马鞍河上的承顺桥
三河场承顺桥(新都区地志办供图年摄)
三河还有一座十分重要的桥——承顺桥,位于三河场老街马鞍河上。
承顺桥,据说是清代商人刘守谦在母亲的支持下捐资修建的。修好后,他取“承官命、顺母意”之意,命名为“承顺桥”。
新都姜糖就诞生在三河,据说创于清代咸丰四年(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三河有十多家姜糖作坊,其中最有名的是“马贵兴姜糖”。
我对承顺桥最大的印象,是桥北一栋木阁楼,有一家“马贵兴姜糖”,招牌很显眼。但它很早以前就关门歇业了,只剩下大大的招牌和木阁楼一起慢慢破败。大概10年前,听说一辆大货车下桥时失控,冲进了木阁楼,把房子撞跨掉了。后来也没修复,直到这里建酒店用品市场时被拆。
众多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河留下了众多人类活动的痕迹,崖墓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河地势是一半平原、一半丘陵,丘陵区域有繁阳山、马家山、天回山。
年,人们在马家山破山取土时发现汉代崖墓,后来考古工作者陆续挖掘出15座崖墓。
出土文物中陶俑、画像砖很多,其中尤以一个东汉说唱俑最为出众,代表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在,东汉说唱俑已经成为新都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
小时候,经常看见丘陵山面向平原的半腰上有许多山洞,人们都称之为“蛮洞”或“蛮子洞”。钻进去看,发现有的洞里面还有石桌、石凳等。现在看来,所谓“蛮洞”或“蛮子洞”,其实就是被盗挖了的“崖墓”。在战乱年代,这里往往成为人们的庇护之所。至今生活着唐代皇族的后裔
在三河绵延起伏的丘陵区域,至今还生活着唐代皇族的后裔。
三河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在繁阳、山秀、碑石堰、五龙等村居住的李姓客家人,就是唐昭宗的后裔,有《李氏族谱》为据。
公元年,节度使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三皇子李奇乘养病之机遁逃,先是藏匿于浙江绍兴宜兴县以种瓜为业,世代繁衍;到南宋末,其十四代孙李敏又迁至广东循州长乐县;清朝康熙中期,李敏的十二世孙荣生等兄弟又移居四川,定居于三河繁阳山一带。入川至今,李氏后裔已传七至十一代孙。
今天的二江沱,不见码头的繁忙,只见人居的繁荣。
二江沱应该是三河一个特别的地方,因毗河拐弯形成一个大回水沱,成为繁华的码头。清代道光年间,二江沱码头已经是连通重庆、内江水上货运的主要码头,号称有“千猪百羊万担米”的货运吞吐量。
民国时期,前清秀才韩石君为斑竹园重修的三益桥题写的一副楹联就曾提到“二江沱”:“上游即是龙桥,看春水桃花,红涨争流三邑界;下汇应无骇浪,听秋风芦叶,碧帆飞渡二江沱。”
随着陆地交通的兴盛,二江沱“碧帆飞渡”的场景逐渐消失。传统农业已经基本消失
在三河,已不大容易找到过去的痕迹,就连有些地名也如此:长桥村、龙门村合并成了“长龙社区”,二江村、大东村合并成了“江陵社区”……
原来三河的五龙、松柏(二台子)、碑石堰、山秀、繁阳、回龙等村属于丘陵地形。要知道,相对于成都平原来说,丘陵的自然条件是相当差的:土壤贫瘠,透气性差,严重缺水,不能种植水稻,而且土壤黏性很强,遇水则胶滑,干燥则坚硬如铁,交通十分不便。
有俗话说“黄泥巴路长又弯,雨天如胶腿累断,晴天像刀鞋磨烂。”因此,丘陵区的农户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姑娘都希望嫁到平坝人家去。
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年蜀龙大道通车后,丘陵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几个著名房产项目在这里开建,贫瘠的丘陵矗立起高档住宅,成为人居的宝地。当地人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
扫眼三河区域,传统的农业已经基本消失,20年间,城市化浪潮很快把三河席卷。
早年三河场只有一条正街,现在老房子完全消失了,唯有街道大致的格局还保留着。占据了半边老街的“锦门”,自称“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崭新的建筑,传统的样式,却找不到一丁点当年老三河的影子。作者:王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