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是一首诗,它优美而抒情。
黔东南是一支歌,它古老而优雅。
黔东南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我们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凯里市:垦田驻户成新都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9°,北纬26.5°为自治州首府,有“苗岭新都”之称。面积平方公里。市内以苗族为主,间有侗、汉等民族。
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原为清平属地。明成化十三年()设凯里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安抚司。清雍正十年()置凯里卫,十二年()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里。民国3年(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同年改凯里县丞为凯里分县,隶炉山县。年12月31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炉山县,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年改称炉山苗族自治县,年改炉山苗族自治县为炉山县。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合置凯里县,县治设在凯里。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年8月1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
黄平:地平土黄书旧州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9°,北纬26.8°,在贵州省中东部。宋置黄平府,清置黄平州,黄平之名源出旧州,因其地势平坦,土壤呈黄色得名。南宋宝六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元至元二十八年()置黄平府。明洪武七年()九月置黄平安抚司。十一年()正月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十五年()正月升黄平守御千户所为卫。二十二年()五月,以狼洞置兴龙卫指挥使司。万历二十八年()后置黄平州,与黄平守御千户所同隶平越府。清康熙十一年()裁兴隆卫,移州治于卫城,得名新州;原黄平州治改设巡检司,称旧州。民国3年()1月,改黄平州为黄平县;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民国25年()将旧州分县入黄平县。年至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
岑巩:得名城外岑巩山
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7°,北纬27.2°,在贵州省东部。年置思县,年改思县为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面积平方公里。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民族。
岑巩,系侗语jencgongx(岑拱)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另以城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唐武德四年()置务州,贞观四年()复为思州。元至元十四年()思州土著首领田景贤归附朝廷,置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年)置思州府,隶属贵州布政司,领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清雍正五年()增领平溪(今玉屏县)、清浪(今镇远县青溪区)二卫。民国2年()改思州府为思县,属镇远道;12年直隶于省;19年改思县为岑巩县;24年属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年岑巩县解放,初属铜仁专区,后划归镇远专区。年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并入镇远县,年复置岑巩县至今。
从江:两县各取名末一字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接壤,省内与黎平、荔波、溶江等县相邻。位于东经.9°,北纬25.7°,在贵州省东南缘。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有苗、侗、汉、壮、瑶、水、布依等民族。
从江,系民国30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元代置西山阳洞等处长官司。至元二十年()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明正统六年()废福禄永从长官司,置永从县。清雍正十年()三月,添设永从县丞一员,分驻丙妹;同年移黎平府潭溪吏目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三月,置下江厅。民国2年()改下江厅为下江县。3年改丙妹县丞为丙妹分县,隶永从县。25年撤销丙妹分县。30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置从江县,县治丙妹。年12月,从江县解放,年由都匀专区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并入榕江县;年8月复县至今。
丹寨:名取两县首尾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7°,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部。年废厅置八寨县。年撤丹江县分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与雷山、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凯里市等县市毗邻。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苗、汉、水、侗等民族。
丹寨,原名八寨,系苗语YafVangl(押羊)的意译,意为8个寨子。因丹江与八寨二县合并,取两县名首尾二字而得名丹寨县。今县域在元代时置夭坝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升夭坝司为安抚司。清雍正八年()置八寨厅。民国2年()废厅置八寨县;属黔中道,民国30年撤丹江县,丹江河以西划归八寨,易名丹寨县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年建丹寨苗族自治区,年5月改称丹寨县苗族自治区,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年复为丹寨县,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并入凯里县。年复置丹寨县至今。
剑河:缘自清水江古称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5°,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与台江、锦屏、三穗等县相邻。地处雷公山东北麓。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苗、侗、汉、水、瑶等民族。县城目前正因国家建设“三板溪”大型水电站而迁往台江革东。
剑河,因境内清水江古名剑河而得名,苗语称GudNGUL(勾俄)。清雍正七年()置清江厅,挂理苗府衔,驻镇远府同知。并设清江协,驻副将。十年()置清江镇,驻总兵。十一年()移同知和镇总兵驻台拱,镇远府通判驻清江。乾隆三年()置天柱县丞一员驻柳霁。民国2年()废清江厅,置清江县,旋及改剑河县。民国3年()改柳霁县丞为柳霁分县,属剑河。民国25年()撤柳霁分县。年12月剑河解放。年7月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至年期间,台江县和施秉县的金钟、六合公社曾并入剑河县。
锦屏:田野似锦入山屏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位于东经.1°,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雍正五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与黎平、剑河,天柱及湖南靖州等县毗邻。面积平方公里。有侗、苗、汉、水、壮、土家、布依等民族。
锦屏,因其四周青山如屏,秀丽似锦而得名。元至元年间置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至治年间废军民长官司,置亮寨、湖耳、新化、欧阳4长官司。明洪武四年()置龙里长官司,五年置中林验洞长官司。十八年()诸长官司废。二十一年()置铜鼓、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二十五年()设新化屯、隆里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铜鼓千户所为铜鼓卫。永乐元年()复置湖耳、中林验洞、亮寨、欧阳、龙里、新化长官司,新置湖耳、欧阳2副长官司。十一年()置新化府,领以上诸长官司。宣德九年()废新化府,以其地属黎平府。清雍正五年()废铜鼓卫,置锦屏县。道光十二年()废锦屏县建锦屏乡,置县丞。民国2年(),改名为锦屏分县。民国3年()升为锦屏县。年12月天柱县并入,年8月析出复县至今。
雷山:名缘雷公山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位于东经.0°,北纬26.3°,在贵州省中东部。年置雷山县,以雷公山得名。与凯里、剑河、台江、榕江、丹寨等县市毗邻。有苗、侗、汉等民族。总面积.5平方千米。苗岭山脉至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最高峰雷公山位于境内,海拔.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
今雷山这片土地,在唐天宝三年(年)曾置罗恭县,属应州。宋代属夔州路肇庆府羁縻州。元属新添葛蛮长官司。明代至清初无建置,由苗民内部自理,称“管外苗族地区”。清雍正七年(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设“新疆六厅”,雷山置丹江厅。民国3年(年),丹江厅改称丹江县,设县署管理政务。民国33年(年),贵州省政府以“雷公山山大箐深,易滋盗匪,鞭长莫及,不便治理”议准以雷公山为名,将原丹江县辖地略加调整,置雷山设治局。民国37年(年)10月,行政院批准将设治局改为县,其地域不变。
三穗:境内稻株生三穗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6°,北纬26.9°,在贵州省东部。年置邛水县,年更为灵山县,年置今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三穗,故名。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与湖南新晃,及天柱、剑河、镇远等县相连,总面积平方公里。有汉、侗、苗等民族。
三穗原名邛水,因民国16年()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改名三穗。今三穗在宋大观元年(1)时置邛水县。宣和四年()废邛水县为堡。绍兴二年()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披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并四司设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清雍正十年()置邛水县丞,属镇运县。民国2年()置邛水县;15年易名灵山县;17年更名三穗县。年三穗解放,隶属镇远专区,年7月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1月并入镇远县,年恢复三穗县建置至今。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
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位于东经.5°,北纬25.9°,在贵州省东南部。年置榕江县。因都柳江古称榕江流经县境,故名。榕江以多椿树得名。总面积平方公里。居住着侗、苗、汉、水、瑶等民族。
榕江,以榕树和江水为名。清雍正八年()置古州厅,驻黎平府同知;九年筑城,设古州镇;十年开泰县丞移驻境内朗洞,设朗洞县丞。民国3年()废古州厅置榕江县,改朗洞县丞为朗洞分县;民国25年朗洞分县并入榕江县。年7月由都匀专区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至年从江县曾并入。
麻江:得名麻哈江
麻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位于东经.5°,北纬26.4°,在贵州省中东部。明置麻哈册,年改为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故名。年置麻江县。
与凯里、丹寨、贵定、都匀等县市毗邻。面积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侗、水、瑶等民族。
麻江因麻哈江流贯县境中部而得名。宋绍兴二十七年()置麻哈羊峦安抚司,隶绍庆府。元至元年间(-)置麻峡县。明洪武十六年()置麻哈长官司。弘治七年()置麻哈州。清康熙七年()裁清平县入麻哈州,十年()复置清平县。民国3年()改麻哈州为县。民国19年()改为麻江县。年由都匀专区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撤麻江等4县合建凯里县。年复置麻江县至今。
黎平:得名“黎民平安”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缘。清置开泰县,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与湖南靖州、通道、广西三江、及从江、榕江等县相连。总面积平方公里,有侗、汉、苗、瑶、壮等民族。
黎平,据传以“黎民平安”一语而得名。元至元二十年()置潭溪、洪州泊里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总管府废,置上黎平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十八年()置五开卫,隶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废五开卫,置开泰县。民国2年()废府置黎平县属黔东道,后属独山行政督察公署。解放初属都匀专区。年由都匀专区划归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台江:台拱丹江取首尾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3°,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置台拱厅,年改县。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与剑河、雷山、凯里、三穗等县接壤。地处雷公山北坡。总面积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布依、壮、回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8%,是民族海洋的中心,有“苗族第一县”之称。其古老的民族文化,历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苗族的重点县。
台江原名台拱。清雍正十二年()“改土归流”,设“苗疆六厅”时置台拱厅。民国3年()改厅为县。民国30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并入台拱,取两县名首尾一字命名为台江县。年12月解放,年置台江县苗族自治区,年更为台江苗族自治县,年改称台江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并入剑河县,年复县至今。
天柱:名起“石柱擎天”之景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2°,北纬26.9°,在贵州省东缘,清水江下游。明万历二十五年(年)置天柱县,后改名,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地处苗岭山脉东段。与湖南会同、芷江靖州和贵州锦屏、剑河、三穗等县相邻。总面积平方公里,有侗、苗、汉等民族。
天柱,以城北“石柱擎天”景观命名,侗语称qeentxuih(天许)。在唐代时属黔中道,宋、元时分别属诚州、靖州。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天柱守御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置天柱县。崇祯十年()改名龙塘县,清顺治九年()复名天柱县。年11月4日,天柱解放。年12月29日并入锦屏县。年8月18日,复置天柱县。
施秉:名自“巴施”“秉溪”
施秉县位于08.1°,北纬27.0°,在贵州省中东部。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自古有“沅辰之指臂”和“贵阳之襟喉”之称。
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间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二十三年()置偏桥卫。正统八年()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县废。崇祯四年()复置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撤偏桥卫入施秉县,迁县治于卫城。雍正七年()设胜秉县丞,后并入施秉。年11月施秉解放。年由镇远专区归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分别并入黄平、剑河两县,年复置至今。
镇远县的由来
位于东经.4°,北纬27.0°,在贵州省东部。清置镇远县。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
宋宝佑六年(公元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德祐元年(公元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年)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改镇远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将卫并入县,宣统元年(公元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