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些区市县的名字学问大大滴

作为一个成都人,你知道成都各个区市县的名字由来吗?赶紧看过来,一起涨知识!

龙泉驿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到了明代,改“灵池”为“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这个名字却沿用至今。

蒲江

蒲江地域,古系蜀国地。秦灭蜀后,隶蒲阳县。汉属临邛县,汉属临邛县。南北朝西魏恭帝元年(年)正式建县,名广定。隋仁寿元年(年)改名蒲江。

大邑

唐咸亨二年(年)割晋元县西部置大邑县。《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逐以为名。”由此可知,大邑县名是因当时封地辽阔而得名。

邛崃

今天的邛崃,古名临邛,为西蜀古老的工商业名城。它与成都、郫县、巴县同为四川最早筑成的四座城池。临邛城,是当时的邛国、徙国、笮国、滇国等各族人民与蜀国人民市易的汇集之地。到汉代,这里已是富商巨贾云集的地方了。民国时期改名邛崃县。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其名,并于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金堂

东晋时期因江水产金沙而得名金渊。北周时期,废金渊郡及白牟县并入金渊县。

唐朝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唐高宗咸亨二年()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以县内有金堂山而得名,隶属益州。

郫县

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其次为东汉的《说文解字》:“郫,蜀县也。从邑,卑声。”

因蜀王杜宇建都于此而得名。据《蜀王本纪》“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及《华阳国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的记述,“郫”系“蒲卑”的音译或“蒲卑之邑”的缩称。清《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在郫县条文内说:“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

新津

新津县的“津”,按《说文》,义释“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

因原来横跨岷江的汉安桥每到夏季就会泛滥洪水,使得名不聊生,故于五津汇流处修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

双流

古称广都,始建于公元前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到了隋朝为避隋炀帝杨广名讳,而当地刚好有江安河和府河汇流,故改称双流。

彭州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

武则天时期置彭州,因为他以岷江始流,江水从山间穿过,江边两座山相互对峙,世人称为天彭门,所以彭州名称就由此而来。

都江堰

《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温江

明代郭子章的《郡县释名》“成都府温江县”的记述为:“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水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邑治东一里有温泉,义亦如是”。

就是说“江水从这里开始变暖”的意思。

[据成都农业]

-THEEND-

如何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