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吸“百家烟”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殚精竭虑,思索中国革命问题,常常烟不离手,他的烟瘾大得惊人。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有了烟瘾。那时,他常常是白天休息,晚上通宵工作,因为这时安静,工作效率高。为了提神,毛泽东逐渐和香烟打上了交道。因为那时没有太多人了解香烟的危害,只觉得香烟有提神功效,所以也就没有人反对毛泽东吸烟。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湘潭等5县考察时,当地群众用土产“叶子烟”招待他。毛泽东和群众打成一片,常常是边吸烟边和群众聊天,显得格外亲切;无论是谁递来烟草,毛泽东都是来者不拒,结果致使烟瘾越来越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由于烟草供应紧张,毛泽东就逮着什么吸什么。有时香烟彻底断货,毛泽东就吸烟味很呛的旱烟,或干脆用纸卷成喇叭筒,里面放上烟丝,虽然很难吸,但毛泽东从不计较,依然烟不离手。但有一次,毛泽东控制住了烟瘾。那是年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毛泽东始终未抽一支烟。当时,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一听(50支装)。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毛泽东工作很忙很累,因此烟瘾也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烟瘾依然很大,工作时吸,休息时也吸,他的很多重要思想都是在烟雾缭绕中形成的。美国作家R.特里尔就曾说:“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都不如毛爱吸烟。毛曾戒过烟,但失败了,他说:戒烟无益于事,我们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连受潮的烟毛也不计较!”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问中国时,曾告诉毛泽东说:“苏联的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可能不会逝世得那么早。”也许是他的劝告起了作用,毛泽东开始戒烟。但是,10个月以后,毛泽东又抽了起来。年6月7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率黄镇和另外几位回国的大使一同来到中南海游泳池。当时,毛泽东招呼大使们入座,顺手递上一支烟给陈毅,陈毅摆了摆手:“我戒了。”毛泽东笑着把烟放在嘴上说:“还是你有决心,我戒不了。”
年,毛泽东开始生病,吸烟对他的健康越来越不利。虽然工作人员将毛泽东所吸香烟进行特别改造,往里掺加些中草药,可止咳、化痰,减少烟里的有害成分,可毛泽东仍然不停地咳嗽。年,毛泽东开始彻底戒烟了。有好几次,他看着烟和烟具,然后摇摇头走开了。一次,周恩来目睹了毛泽东戒烟时的痛苦,就劝他少抽点,可毛泽东还是坚持了下去。最后,毛泽东命令把他所有的烟和烟具都收走,从此告别“烟民世界”,在人生的最后两年再也没有和烟打过交道。
毛泽东特供香烟里藏玄机
这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让毛泽东既过烟瘾,又尽可能轻地损害身体。
毛泽东一生嗜好香烟,在他留给世人的诸多影视、图片、文字资料中,手夹香烟成了他的公众形象,为国人所熟悉,也为外国人所了解。毛泽东所抽的香烟产自何处,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毛泽东与香烟结缘
毛泽东是何时起开始学会吸烟的,至今尚无文字记述,他本人也不曾讲过。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烟瘾已经很大了。
年一二月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湘潭等5县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抽的是一种“叶子烟”。当时湖南农村老百姓都抽这种烟,毛泽东为便于接近群众,一边提问一边抽这种烟,让参加座谈会的群众备感亲切。
据有关文章记述,毛泽东一生中主要吸的是“纸烟”。战争年代的纸烟来源主要是国民党军队“进贡”(战利品)。因此,香烟的牌子自然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毛泽东曾经戏之为“吃百家饭,抽百家烟”。战争年代,毛泽东抽烟没有保障,大都是战士们缴获什么烟就抽什么烟,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卷烟。没有这种烟的时候,毛泽东烟瘾来了就用纸卷成喇叭筒,里面包点烟丝。靠着这种烟,毛泽东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吸烟更多了。这时候生活条件改善了,香烟来源稳定,同时,毛泽东的工作更加繁重,他常以香烟来作为神经缓冲,常常一边工作一边吸烟,休息时也点上一支烟,一边吸一边思考问题。他的许多重要思想便是在烟雾缭绕中产生的。
据说,伏罗希洛夫元帅在斯大林死后访问中国时,曾告诉毛泽东说:如果斯大林遵照医嘱戒了烟的话,他不至于逝世那么早。于是,毛泽东也戒了烟。但是,10个月之后,他又重新抽了起来。他说:“戒烟无益于事,我们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
毛泽东最喜欢抽的是“熊猫”牌香烟。他也曾抽过“”牌香烟,但很快就不再抽这种“鬼子烟”了。也许是因为这种烟太呛,也许是因为抽洋烟要花外汇,反正,只抽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坚决不抽了,改回抽“熊猫”牌香烟。
上世纪60年代,有一天毛泽东患重感冒,病中烟瘾发作,一抽烟便咳嗽不止,李先念向他推荐什邡烟厂专门为中央领导生产的13号特供雪茄烟,吸过后,咳嗽立即缓解,毛泽东说道:“此烟既过瘾又不咳嗽,真是太妙了。”
此时,毛泽东的身体日渐衰弱,医护人员既不忍心让他承受戒烟的痛苦,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身体受损。后来,有关部门便想了个办法:与烟厂合作,专门为毛泽东生产一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让他既过烟瘾,又尽可能轻地损害身体。
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毛泽东开始吸食由四川什邡卷烟厂特供烟生产组制造的雪茄烟。
毛泽东选定什邡特制“2号烟”
四川什邡种烟历史近年,以质地优良的什邡烟叶为原料制成的什邡雪茄,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牌雪茄之一。什邡卷烟厂创办于年,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贺龙元帅抽的雪茄烟,就是该厂工人卷制的。
由什邡卷烟厂给中央生产特供烟,是由贺龙元帅提议,经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研究以后决定下来的。
什邡卷烟厂接到上级通知,便开始为毛主席制作特供雪茄烟。
生产特供烟是一个新课题,为确保落实好这项政治任务,什邡卷烟厂专门设立了特供烟卷制组。经过技术攻关,一共研制出了35个配方,在样品试制成功之后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号成为选定产品,毛泽东选定的是2号烟,属于味道比较淡、有食指那么粗的中号雪茄,而贺龙吸的是33号烟,味道非常浓。不久,厂方接到通知,按中央首长选定的1、2、13、33号进行生产。
为毛泽东特制雪茄烟,对制作技术的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在选料上,“特供”严于“出口”。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此环节中的具体操作,要根据天气的不同而变化。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10支1包,装进烟盒。特供烟全用手工卷制,单人日产仅为20至30支。包装用白盒,编号封条,由专人送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一月一次。
特供烟组的工人一天做多少支,上级过问不严,但如果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有一次,几支燃不着的烟被国家卫生部封条盖章退回来,按照烟上的次号,很快查出是谁做的,并立即将其撤出特供烟组。另一次,国务院开会,中央领导人正抽着烟,烟头弹出火花,将台布烧了一个洞。电话立即打到成都军区,军区派员到厂查访,检验的结果是烟芯太细和外皮筋未铲平。厂里针对这两点改进工艺,此后,类似情况再未发生。
对于什邡卷烟厂来说,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造烟,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的,为此,厂里专门安排了两个房间,成立了生产小组。这两个房间的安全措施非常到位,周围拉着钢丝网。进屋以后,特制的烟放在一个上锁的大铁柜子里,铁柜子里还有一个上锁的小柜子。逢年过节放假的时候,门窗还要贴上封条。
“”雪茄烟的诞生
年“9·13”事件后,送京的特供烟停止使用,为了确保毛泽东吸食雪茄烟的安全,中央办公厅决定将特供烟卷制组举迁北京(注:此前,中央及北京市曾派两名北京烟草技工到什邡“取经”,但没有学会,于是最终决定请四川师傅到北京制烟)。
经过严格政审,征得本人同意,什邡烟厂选中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范国荣等几位厂里技术高超的骨干。年3月,这几位四川师傅举家迁至首都北京南长街80号。这座内外套双层四合院位于举世闻名的南长街81号中南海对面,原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地方。
四川师傅到北京后,根据毛泽东的吸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在13号雪茄烟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千种中草药筛选和极为特殊的工艺处理,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专供毛泽东个人吸用的特供2号雪茄烟。当时,毛泽东常在颐年堂点上一支特制的雪茄烟接见外宾和组织会议,所以,特供2号雪茄烟取名为“颐年世纪”。
不过,给这样一个新产生的小单位定什么名称,当时颇费了一番思索。基于不搞对外牌号、便于内部称呼联络等因素,生产小组对外叫“信箱”(小组的通讯地址),对内则称“”。直观地说,这个名字只是两种烟的型号,即13号和2号。
在这个专门制烟的屋子里,共有13个职工。除了从什邡卷烟厂调来的4个人,还有经过精心挑选的1个保安、1个厨师、1个开车的司机、2个锅炉工、1个支部书记,外带几个学徒。该小组在近6年的生产中,只卷过13号和2号这两种型号的雪茄烟。2号烟特供毛泽东,13号烟供给李先念等其他领导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应被写作“13·2”。
“”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仍由四川提供,辅助材料在当地购买,特供烟月产15至20条。
“”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作息和学习制度也过硬,早上6点20分起床,冬天扫雪,夏天擦灰,晚上9点半睡觉。8小时工作制,上、下午各做一次工间操。每天用90分钟学毛著、学《反杜林论》。每周一次党员会,一次民主生活会,用“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
“文革”给“”小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遵守党的纪律,保守秘密,对自己做的事情始终保持沉默,他们的婚嫁对象也要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他们的子女从未进过南长街80号的这扇大门,他们不能接打一个电话。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默默奉献。
毛泽东于年9月逝世后,特供烟的生产并没有停止。为了外事的需要,北京卷烟厂一直承担着这一特殊任务。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卷烟厂与中南海警卫局商谈商标注册事宜,随着注册的成功,北京卷烟厂将当时为毛泽东主席提供的卷烟起名为“中南海”。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大、十四大、亚运会、国庆45周年庆典以及招待外宾等场合,特制“中南海”都是专用烟。
特供烟生产组秘密为毛泽东制作雪茄
毛泽东一生嗜好香烟,在他的新闻照片中,手挟香烟或在厚重缩拢的嘴上叨着香烟成了他的公众形象,为世人所熟悉。事实上,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抽由特供烟生产组制造的雪茄。这个生产组开始时位于有“晒烟之乡”之称的四川省什邡县,后来秘密调到京城。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什邡卷烟厂就给贺龙卷制雪茄烟。年秋季的一天,什邡卷烟厂的党委书记通知几个技术好的师傅:“明天休息一天。到仓库里带些最好的烟叶,带上洗漱用品,不用带铺盖卷,到成都去完成政治任务。”
当天入选的成员一共是四个人,都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此行是干什么,到成都后才知道是要给贺龙造烟。他们在成都大概待了四个月左右,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人每天要生产一百至两百支雪茄烟。
终于忙完了,四名师傅又从成都返回什邡卷烟厂。不久,厂里的党委书记通知他们:“毛主席平常抽的是纸烟,现在犯了咳嗽病,贺龙元帅建议毛主席抽雪茄。毛主席试过之后感觉不错。现在,咱们厂开始给毛主席制作雪茄。”
什邡卷烟厂接到任务之后,一共研制出了35个配方,在样品试制成功之后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号成为选定产品,毛泽东选定的是2号烟,属于味道比较淡、有食指那么粗的中号雪茄,而贺龙吸的是33号烟,味道非常浓。
毛泽东吸的雪茄烟,对制作技术的要求特别严格:首先,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这个环节中的具体操作,要根据天气的不同而变化。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十支一包,装进烟盒,要派专人送到北京。
做雪茄不但味道要好,对烟灰的要求也相当高,烟灰大致有三种,麻灰色、黑灰色、白色。好的雪茄烟,烟灰不但雪白,落到地上还要保持完整的烟的形状。
对于制烟厂来说,给中共高官造烟,当然是安全最重要,为此,厂里专门安排了两个房间,成立了生产小组。这两个房间的安全措施非常到位,周围拉着钢丝网。进屋以后,特制的烟放在一个上锁的大铁柜子里,铁柜子里还有一个上锁的小柜子。逢年过节放假的时候,门窗要贴上封条。
有一次,放假结束,师傅们来上班,把门上的封条拆了,进门开灯。手在门口墙上一摸,灯绳没有了。向厂里汇报后,县公安局来人了,成都军区也立刻派人过来了。封条、门锁完好,可灯绳没了,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反复检查,才发现灯绳被老鼠叼走了。
年,什邡卷烟厂挑选范国荣、黄炳福、姜跃荣几个技术高超的师傅,从什邡迁居北京,专门给中共高官造烟。由于给部分高官制造的是13号烟,给毛泽东制造的是2号烟,迁移到北京后,供烟小组被称为“小组”。小组设在南长街80号,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
在这个专门制烟的屋子里,共有13个工人。除了从什邡卷烟厂调来的三个人,还有一个保安、一个厨师、一个开车的司机、两个烧锅炉的工作、一个支部书记,外带四个学徒。
当时,“”的工作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依旧由什邡卷烟厂提供,每个月生产十五到二十条烟。年9月,毛泽东去世后,“”也不再生产特供烟,范国荣等三人转为北京卷烟厂的职工。
毛泽东“特供烟”,一公斤烟叶只选一片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几乎同时,两位杰出的政治家都爱上了雪茄,一位是卡斯特罗,一位是毛泽东。
哈瓦那郊区,一座意大利式建筑,取名“EILaguito雪茄厂”。厂房内有名技师,他们正忙着手里的活儿,这家烟厂的品牌就是赫赫有名的“高希霸”,专供卡斯特罗总统。厂内七成为中年女性。她们没有像传言的那样在大腿上搓烟心,而是将烟叶纵向撕成两片,然后再进行手工制作。
据说,这道工序必不可少,属于古巴雪茄的特色。工艺处理之后。香烟才有缝隙顺畅地滤过去。雪茄厂的技师每人每天可制作一百支。对他们的酬劳就是能抽到几支免费的高档雪茄。古巴老百姓就没有这种口福了,大多数人依靠政府每月不到10美元的薪金过日子,老烟鬼们只得挤出几个小钱儿去当街的铺子里购买四种低档的雪茄。从60年代到80年代,卡斯特罗吸的都是“高希霸”,后来,口味变了,改抽“特立尼达(Trinidad)”,再后来,干脆戒烟,“高希霸”便开始在专设的店面里有条件地出售了。这个神秘的雪茄品牌从御用到市井,真不容易啊。
年,就在卡斯特罗尝试制作“高希霸”时,中南海里的毛泽东开始不断咳嗽,可惜,奈不住多年的烟瘾,怎么办呢?李先念出主意说:抽雪茄吧,既过瘾,又不咳。就这样,四川的什邡烟厂着手研制特供雪茄。四川新都县独桥河有亩沙地,早年曾以畜粪,麻酱、香油为肥料,种植烟草进贡朝廷,正好辟出来做特供雪茄的原料产地。
雪茄叶子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三年,几百道工序:采摘、烘干(一个月),发酵(16至24个月),整平、筛选、制作、贮藏(两周)……据说,特供雪茄选料相当苛刻,一公斤上等烟叶中只能选出一片做包叶。卷烟技师们专心致志,灵巧地切割烟叶,娴熟地搓卷烟心,恰倒好处地收尾……以毛泽东的居所中南海颐年堂命名的“颐年世纪”雪茄终于问世了。晚年毛泽东曾在菊香书屋里会见了数不清的世界政要:田中角荣、基辛格、尼克松……在很多历史镜头中,都能约略看到这种珍贵的雪茄烟。
“”雪茄烟有两个最“特别”之处
天府之国新都县的独桥河两岸共有亩油沙地,传说这块地生产的烟叶在古时候是给朝廷的贡品。其种植所需肥料都是些猪粪、麻酱、香油等极其有营养的东西。这里生产的烟叶有柳烟和毛烟两种,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因为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产方式,独桥河两岸的柳烟和毛烟十分珍稀,每年产量最多不过20担(千克)。“”所用的正是这种烟叶。
“”雪茄烟有两处特别:其一是烟叶的特别,其二是手工卷制技术的特别与精湛。
“”卷烟技术考究,首先是烟叶的挑选。独桥河的烟叶从地里摘下后,必须存放3年方被送至北京。在一捆50斤的柳烟叶或毛烟叶中经过精挑细选,最后被用的只有10斤左右。
其次是烟丝和外用烟皮的制作。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
第三,“”特制雪茄烟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木箱子、切刀、筛子等。通常一天最多生产七八包雪茄烟。
此外,考虑到毛主席高龄,生产小组在把烟叶搓成碎片前,将上面的叶茎全部抽掉。这样,雪茄烟在抽吸的时候变得更加柔和松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