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了《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下称《公报》)。《公报》显示,年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下降。据悉,本次发布的《公报》是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首次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在环境质量状况方面通过生态要素的增加,体现了新机构的新职责。
年,成都市持续制定实施“成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通过精准治霾、狠抓落实、加强督查等一系列举措,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得到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70.3%,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全年空气质量优56天,同比增加21天;良天,同比减少5天。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9%,较四川省下达的年均浓度目标(55微克/立方米)低4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为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0%。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值为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值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1.4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
针对公众最为关心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虽然大幅下降,但从全年情况看仍时有发生,全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共计6天,发生在冬季的有5天。他指出,通过对重污染过程的回顾分析发现,当污染进入累积期后,PM2.5以二次转化为主,尤其是中心城区内硝酸根占比明显增加,NO2和O3已成为成都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重要问题,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的污染贡献不容忽视。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年,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良好,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80个,占75.5%;Ⅳ~Ⅴ类水质断面21个,占19.8%;劣Ⅴ类水质断面5个,占4.7%。主要污染河段为岷江水系的江安河、杨柳河和白河,沱江水系的驿马河。
监测结果显示,岷江水系成都段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为江安河、杨柳河和白河;沱江水系成都段水质总体呈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为驿马河。
在湖泊、水库这类水域中,成都市共有省、市控湖库监测点位12个,分别为紫坪铺水库的阿坝铝厂(库西)、漩口村(库口)、跨库大桥(库中)、查关村(库东),长滩湖、三岔湖的#1进水口、#2进水口、库中测点、库尾测点,龙泉湖的嫦娥岛、桃花岛,张家岩水库的湖中心,除长滩湖监测点位总磷超标外,其余11个点位水质均达到Ⅲ类水域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以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除长滩湖总氮未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外,其余监测点位均达到Ⅲ类水域标准。营养状态评价表明:除长滩湖为轻度富营养外,其余11个点位均为中度营养状态。
“年成都市政府所在地3个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五厂、水六厂、水七厂)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均为%,项全分析指标全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Ⅲ类水域标准要求。”该负责人介绍说,各区(市)县24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与年持平。13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相对稳定,全年水质达标率为99.88%。
从年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评价结果看,成都市1类区昼、夜达标率为0;2类区昼间达标率为89%,夜间达标率为71%;3类区昼间达标率为%,夜间达标率为56%;4a类区昼间达标率为63%,夜间达标率为13%;4b类区昼夜达标率为%。
15个区(市)县各类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除都江堰市2类区昼间、新津县4a类区夜间、简阳市4a类区夜间超标外,其余功能区昼夜均达标。
城区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3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三级(“一般”)水平,较上年(54.3)上升了1.0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6.7分贝,声环境质量处于三级(“一般”)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公报》显示,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5.16,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备注:因遥感解译工作量大,且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较其他环境要素滞后一年。)
与年相比,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65.94下降至65.16,指数变化幅度│ΔEI│1,属“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无明显变化”,20个区(市)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43.38~76.75之间,其中,大邑县、都江堰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优”级,13个区(市)县达到了“良”级,5个区(市)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一般”。全市范围内没有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较差”和“差”的区(市)县。
与年相比,年20个区(市)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EI)为-7.82~4.60,其中:都江堰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3≤ΔEI8,属“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波动,明显变好”;蒲江县、青羊区、金牛区、新津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3≥δei-8,属“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波动,明显变差”;彭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1≤ΔEI3,属“生态环境质量波动,略微变好”;锦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郫都区、双流区、成华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邛崃市、金堂县、大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1≥δei-3,属“生态环境质量波动,略微变差”;崇州市、简阳市、龙泉驿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ΔEI│1,属“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无明显变化”。
“年成都市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根据现场发布人介绍,通过对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气溶胶和沉降物、空气中氚化水和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样品分析,在环境放射性水平方面,成都市大气、水体、土壤等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处于环境正常水平,与历年相比,无明显变化;通过对全市典型放射源及射线装置使用场所周围环境辐射水平的监测可知,核技术应用场所周围环境中的辐射年累积剂量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中规定的对公众和职业人员受照剂量的限制要求。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通过对四川宾馆、石室初中青龙校区、中波台、川师本部(南大门)、省委党校、天府广场、通美大厦、成华公园、锦城公园等9个点位的监测可知,综合电场强度为0.~5.55V/m,工频电场强度平均值为0.15V/m,工频磁感应强度平均值为0.μT,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中相应频段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通过对中波台、玉林变电站、新都台电视广播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监测可知,主要伴有电磁场或产生电磁辐射(非电离部分)的设施周围环境中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和综合电场强度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中相应频段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