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寺,位于四川成都以北15公里木兰山,地处成都新都区。
山地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米,公路、铁路交汇,吡河、沟渠环绕,山水绿洲交融,是聚佛学文化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圣地,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平原崛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木兰山原名赤岸山,又叫龙门山,是当地客家人为纪念明朝中国女将军韩娥女扮男装从军12年的英雄事迹而得名。
并修建了十方丛林木兰寺,以示纪念。木兰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据《明史》记载,原有佛教殿堂48座,木兰殿塑韩娥像(见明史列女传30卷),后几经战乱毁损。据清朝道光年间《新都县志》卷十五记载:木兰寺位于城南15里龙门山,有龙门塔及滚钟坡。
清康熙45年邑人古成魁、鞠仲高等组织重造大殿五重,周围栽植柏树,上有龙洞一处,小河一道——即龙门河也。鲤鱼跳龙门一说即处于此。
其优美的传说还有:通天井,——古井观塔;北面山的美女晒羞;滚钟坡,海市蜃楼,大雪山观景长廊,汉代岩墓群等,形成了木兰寺独特的人文景观。
木兰寺最后毁损于文化大革命中期。年开始,经几年的建设,木兰寺已经建成山门大殿、山门双亭、弥勒菩萨殿、观音殿、诸佛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殿、通天井亭、水泥路面、住宿楼、寺院围墙和双麒麟水池等景观。
从无到有,全山已经由原来的荒山一片便成了花木繁茂的花果山。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已经比比皆是,前往木兰寺朝山拜佛、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每年二月二木兰盛会已经历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届时会期十五天,人山人海,不用宣传与广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文艺表演、种子贸易、科技展览、朝山拜佛、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大特色。
韩娥(?—?),阆中木兰人,生于年(元至正5年)。父韩成,祖父韩新泽曾任四川盐运司副使。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12岁时,正值元末农民起义,在战乱年月里,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是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她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罗甲为义父。
至正23年(),她随义父远征云南,后又到遂南驻防。她在军中举止谨慎,态度严肃,晚睡早起,衣不解带,说是以军务为重。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常常当众夸奖她精明能干,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她不敢不从,婚后异榻而眠,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其不义。此后,韩娥随同王起岩到成都办事,到东城度缘桥得与叔父母相见,俩老已不认识她。韩娥指着头上的刀疤为证,叔父母才认出她来。于是叔父母向义军首领讲出侄女女扮男装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大家十分惊讶,称她为当代“花木兰”。不久,她再着女装恢复真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人马复宗结婚。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特地将韩娥之事告知蜀藩王,藩王曾召见韩娥。永乐7年(),刘维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其子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阖瓮炼就红颜坚似铁,谁说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