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生活这么久这里的18个县(市、区)
这些地名的来源你知道吗?
下面听小编慢慢告诉大家~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赣县。以赣江得名。东晋为南康郡治,隋为虔州治。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年)改赣州,后历为赣州州、路、府治。年设赣州市,年撤赣州地区升地级市。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置龙南县。《读史方舆纪要》:“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北宋末改虔南县,南宋初复改龙南县。
年原县级赣州市改章贡区。以地处章水、贡水合流处得名。
三国吴置南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年)改南康县。《郡县释名》:“县有南埜水,在南康县治西。”年设南康市,3年改区。
唐天祐元年(年)杨行密析雩都县之淘金场置瑞金监,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升县。据《郡县释名》:“以掘地得金名也。”年设瑞金市。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赣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
《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
唐天宝初置信丰县。《太平寰宇记》:“唐永淳元年(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县,以其地接岭南,人安俗阜,谓之南安。唐天宝元年(年)改天下县名相同者,采访使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县,遂奏改名信丰县。以人信物丰为名。”《赣州府志》:“廪山,县北三十里,状圆如廪,县名信丰以此。”
隋开皇十年(年)置大庾镇,唐神龙元年(年)升为大庾县。以五岭之大庾岭得名。据《郡县释名》:“武帝遣将军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年简改为大余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年)置上犹县。《明一统志》:“以地有犹水,故名。”《读史方舆纪要》:“犹水,县东半里,源出大犹山。”
明置祟义县。《郡县释名》:“本大庾、上犹、南康三县地,正德十四年(年)都御史王守仁平横水贼置县。”《读史方舆纪要》:“治近上犹之崇义乡,因名。”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年)置安远县。以濂江(又称安远水)得名。隋开皇中废,唐建中三年(年)复置。
明万历六年(年)置定南县。据《郡县释名》:“县在府南圉,山寇出没,取平定之义也。”清改厅,年复改县。
唐置虔南镇,以处隋虔州之南陲得名,虔州因虔化水为名。清置虔南厅,年改虔南县,年简改为全南县。
三国吴嘉禾中置新都县,西晋改宁都县。据明嘉靖《赣州府志》:“晋太康元年(年)徙徐观,以其地名太平,改曰宁都。”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雩都县,以雩水得名。年简改为于都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析赣县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置会昌县。据《郡县释名》:“时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篆文唐会昌年号,因以为名。”
明置长宁县,《郡县释名》:“万历四年(年)讨平叶槐割安远、会昌二县地置,长久安宁之义也。”年因与四川长宁县同名改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堡水得名。年简改为寻乌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置石城县。《郡县释名》:“以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
来源:综合网络赣南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