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话说陕商五

五.陕西各地陕商代表之渭南篇明清时孝义镇居住着赵、严、柳、詹陕西四大“盖省财东”,闻名关中。使孝义一镇之地,几乎占据了渭南各县财富的一半,成为陕西的商业奇迹。所以,陕西渭北流传的一句民谣就是“赤水的蚊子,孝义的银子”。在孝义镇的四大财东中,又以赵家首屈一指。赵家是陕西在明代最早从经营盐业中发家致富的商业家族之一。赵家本是山西人,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陕西朝邑望乡关,后迁到渭南孝义镇。从明初利用食盐开中,力农致富,家资数百万,自明迤清,累世忠厚。赵家在明代出过廉访使,到清代主要是经商发财,一门九府,皆是富户。赵家主要是经营盐业、布店、典当、茶庄、粮店发的家。西安有不少赵家的生意,西安的“赵鼎元”、旬阳的“乾益元”、咸阳的“调元号”都是赵家的生意。入清后,赵家开始向四川发展,主要是开井盐和贩茶。赵家在四川自流井和乐山五通桥开有盐井和盐场,叫“元记”盐号,在涪州有“恒盛元”盐号,两号的规模都很大,既经营盐坊又办运销,川盐入黔有不少食盐是由赵家参与包销的。还在泾阳设有“恒春益”茶号和“德厚堂”茶号,从湖北运茶,在泾阳加工后运到甘肃等地。赵家还在西安湘子庙街开有当铺,并在兴平、武功、户县、周至各县设有分号。咸丰时赵家的赵渭南是关中赫赫有名的大财东,同治年间的赵老九和赵元中都是有名的陕西绅士。赵家在孝义镇修了九座宅院,恢弘宽敞,仅院内的戏台就有七间房宽,还修了占地很大的祖坟,石狮、石兽分布左右,修墓基时以石匠雕刻石件的粉末付工钱,一两粉末一两银子。乔家后人乔峰泰说:“赵家每年赚的银子都从四川运来,运的办法是人挑、马驮,成群结队的,这些银子经常有保镖随行,所以也叫出镖银。一次,赵家出镖银时,先头部分已经进了赵家大院,后一部分还仍在渭河滩上,挑银子的担子足足排了八里路长。有的银子是大块的,搬运不易,干脆埋到乔家的地里。”可见赵家的财力有多丰厚。在孝义镇与赵家并富的还有严、柳、詹三大财东。严家也是从山西迁来的,严家的生意主要在四川。在四川自流井、乐山五通桥办有“乾记”盐号。它与赵家的“元记”盐号规模都很大。严家既经营盐坊,又办运销,清代云南、贵州的食盐销售,严赵两家都参与包销。此外严家在四川安县、灌县、杂谷脑、松藩、毛儿盖都有盐号,名称叫“义和”。严家在四川也有茶号,严家茶销四川西北草地。从灌县到松潘的茶运业、伐木业几乎都被严家垄断着,在成都、什邡、绵竹、灌县、彭县也都有严家商号,以及大量水田。严家发财后,举家迁到了四川的新繁县。严家后人严雁峰,苦读于四川尊经书院,但参加科考屡试不第,遂从此专心收罗民间古籍,造福士林。年的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年)前夕,他进京赶考,并斥巨资购进大量古籍,装运回川。途经西安古城时,巧遇一藏书家又有多部古籍出售,遂毫不犹豫地重金全部收进,回川后改造扩建自家宅院内的“景勋楼”为专门的藏书楼,名为“贲园书库”。此后,他再未踏入官场半步,而是潜心收藏古书,并以此为乐。到了晚年,他甚至转让家族经营多年的盐业,用所得的数万元巨款购书,最终总藏书约计十一万卷。去世后,他的儿子(嗣子)严谷孙继承先父遗志,并发扬光大,到年,贲园藏书达到三十余万卷,比其父扩大了三倍有余。年前后,严谷孙先生将贲园藏书全部捐给四川省图书馆,连同他家的藏书楼贲园以及花园公馆都捐了,如今依然作为图书馆宿舍。柳家是孝义镇四大财东中发财最早的,主要是在四川开当铺和金货铺,以"亨顺”为号,仅在成都开的店铺就有48家,赚的钱很多。柳家发家早,衰败的也早,据说今天已经绝户。詹家也是靠做生意发家,但富厚不如前三家。孝义镇的“赵、严、柳、詹”四大财东,共同支撑了孝义镇几百年的辉煌。张家在明代成化年间已是财雄关中的大盐商。张家是商业世家,到张臻时,利用开中政策更是发展到兴隆的阶段。张臻与其兄弟泰、凤,经商走遍天下,从河东到辽阳以及甘凉的’“九边”广阔范围内,输粮换引,最终以贩盐起家。成化中张臻携其全家居扬州,成为专业盐商。由于张臻为人性格豪爽且热心肠,乐善好施,重情重义,于是被推举为秦商在扬州的通行领袖,秦商在扬州聚会,张臻不到场,大家都不敢举杯。这不仅在于张臻的财力,更在于张臻的人格魅力。张臻能急官府所急,输粟边疆,帮助国家加强了边疆建设,而被授七品散官。张家花数千金在扬州盖了私家园——张园。张园前有高门巨屋,后有假石流水,荷塘修竹,直到今天依然是扬州著名的文化景点。张家发财不忘乡党,后来又捐资在家乡修了保护庄里镇的城墙。党家在韩城市西党家村,也叫“党贾圪崂”,由党、贾两姓构成。党家初以农事为生,到十三代党景平手中,党家开始走上经商致富的道路。党景平在河南南阳瓦店摆摊经商,由于经营有方,赚钱发财,为党家的富厚打下了基础。传到振疆、定疆、街疆、守疆这一代,党家的商贸事业上了一级台阶,他们在瓦店开设“恒兴栋”“恒兴成”“恒兴柱”“恒兴永”四商号,还在韩城设立“永成”“恒丰”“恒升”三家当铺和“福盛成”“福德明”两家估衣铺,家业大饶。贾家其祖贾伯通,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初迁徙韩城贾村。明孝宗弘治八年(),贾家五代贾连娶党家女为妻,因有“郎舅之亲”,贾家遂于明嘉靖四年()移居党家村。两姓联姻,成为党家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党家商贸事业开始发展到极盛。到贾姓贾翼唐时,党贾两家在河南南阳郭滩镇设立总号“合兴发”。清道光年间为图谋发展,党家又迁往当时河南商贸中转中心之一的赊旗镇,即今日之社旗县,经营范围从唐河经汉口、湖南达于广东佛山等地,并在豫、鄂、湘及唐河流域设立分支机构。经营业务是将北方的小麦、黄豆、芝麻、香油、酒、药材等贩往江南,又将江南的杉木、茶叶、夏布、瓷器、南药驮运至陕西、甘肃出卖,成为宛南有名的富商巨贾。党家在社旗的势力很大,社旗的太平街全是党家的字号。党家在唐河上拥有多艘木帆船,为了运输方便,还专门修了唐河码头并购地顷出租收利,业务最盛时仅“合兴发”号就拥有店员余名。社旗山陕会馆的会首叫党燕堂,就是党家“合德兴”的东家,也是社旗商界的代表。据党家的后人回忆,党家在最盛时每月都有镖银运回党家村,为此党家专门修了两座“分银院”和两座“分银楼”,运回的银子,各房按股份提取,分银时不用秤称,而是用斗量,每房用斗往家里提银子。党家致富后,遵循“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老哲学,建造了由所四合院组成的“党家大院”(后发展为院),成为目前陕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人住宅群。温家原在大荔羌白镇青池村,回族。温家的发家人叫温纪泰,是在四川自贡办盐井发的财。温纪泰发家后将商业投资转化为土地投资,在家乡大量购置土地,从青池村,经过庞家庄、张家堡到渭南官路镇,到处都是他家的土地。他家养的牲畜也很多,牛马成群,结队相连,有几百头。有商人到村中售卖牛笼头,温家全部买下,尚感不足,还在专做牛笼头的赵村定做。温家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家中藏银数量多,是陕西回民中有名的大财东。有一年,温纪泰的母亲见家中粮食多,银钱少,很不开心。温纪泰对母亲说:“咱家的银子比粮食还多!”就引着母亲到一个藏银的地窖中去看,里面藏着大块的银锭,足有百万锭,温母看到后,高兴地一阵大笑后竟去世了。清同治民族冲突战争后,温家整族迁到四川去了。李家原址在大荔县八鱼村。八鱼村原名“八女井村”。李家原为山西洪洞县人,明初从山西迁徙陕西,落户八女井村。从其先祖李训起已历十三代,分为凤展、凤翅两支,自明代以来就是朝邑有名的富户,这与凤翅一门的李鹏有关。李鹏在清乾隆年间,从商于广东一带,成为李氏家族发展商贸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家在此后的经商活动中,富甲一方,商号遍布南北各地。李家到第八代树字辈发展到极盛。其中凤展一门树敏、树本、树德、树玉分为四大堂号,即“永远”“明远”“致远”“定远”,将李家的商贸事业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经营得烈火烹油般繁盛。李家主要经营布匹、盐业和粮食,遍布全国的字号都以“万”字头命名。当时,从大荔到西安十八马站都有李家的生意。此外兰州、上海也有他家的字号。李家经商致富后,广置田产。李家致富后在八女井村盖房登地,修建了华丽无比的私宅大院,仅李家祠堂就由20余间房屋组成。李家在八女井村的墓地占地万平方米,仅在靠村庄的6万平方米中,目前就勘探有16座墓葬。发掘的5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雕、砖雕,精美无比的石图、石字画多达幅。李家还花大量钱财捐官求名,从第三代李朝恩起,代代都捐有官衔,第七代李子瑜官居武翼都尉,位从三品;弟李聘清被皇帝诰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他们都是当朝的京官。李家几代以来不间断地捐资新修、重修、翻修同州考院,捐修灞桥、县城署衙、同州文庙,所费不赀。李家还在本村舍地80余亩,举办义学,又供社田百亩,资救本村贫困。姜家现住渭南阳郭镇南姜村。姜家世代为商,清嘉庆、道光年间从姜望绪起发家。《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记载,姜望绪因荒年散粟七次,花费制钱万缗而成为渭南著名乡绅。但真正把姜家的事业推进到如日中天的则是姜望绪的儿子姜恒泰。姜恒泰做生意很有头脑,他看到发行私家货币——当时称为“绺子”,很能赚钱,便投资办钱庄发行绺子,随时可以兑换制钱,一共发行了百万串,折兑白银百万两。姜家不仅在陕西各县都有钱庄、典当等生意,还在四川省和西北各地经营水烟、药材、山货等。渭南到兰州沿线都有姜家的店铺。姜家成为与贺家并驾齐驱的渭南西塬两大富户。姜家发家后在阳郭镇南姜村修建老宅,宅院面积占了南姜村半个村。姜家老宅南北共八院,其中,坐南朝北五大院,一律五开间,有门房、厢房、庭房、上房、围房,还有西北两花园和绣楼等。姜家致富后,也做了不少施惠乡里的事情。清咸丰年间,姜家捐银两;清同治年间捐城工银两,庙工街署银两;清光绪年间捐考卷银两,赈荒捐麦石、耕牛头和大量籽种,还捐修了渭南城到阳郭镇路经的“尤河大桥”。贺家在渭南市阳郭镇贺家洼村,是清代陕西有名的财东,人称“九龙贺家”。贺家是关中大姓,据说他们家是明代从湖北迁入陕西的,分为三支,一支在湖北,一支在陕西贺家洼,一支在陕西蒲城。贺家当官的人不少,在明代出过一位总兵,人清后二门还出过一位临汾知府,但官运下降,贺家开始走上经商之路。贺家在清代兴起于贺士雅、贺士英之手。贺士雅兄弟五人,长门贺士泰,二门贺士雅,三门贺士杰,四门贺士英,五门贺士顺。贺士雅、贺士英办钱业起家。贺士雅时,在陕西及西北各地开有36家当铺,每一当铺同一街上又设两家钱铺,即72家钱铺。到贺士英时,在“西、同、凤、邠、乾五郡四十余州、县,质库凡八百余”(《新续渭南县志》卷八),当时开一家当铺至少需万两白银,可见,贺家财力之盛。据贺家后人回忆,他家每年的进息当有八九十万缗。贺家人口众多,仅贺家洼就有户。每次分家,哪家分得哪个当铺,就随哪个当铺住在哪个镇。贺家的当铺分布关中各地,如临潼斜口、新丰、零口、马额等镇;渭南的三张、阳郭、年曲等镇;蓝田的洩湖、普化、李后等镇,都有贺家当铺的分支。贺家除办典当外,还在四川、兰州、新疆等地办有字号,做皮毛、茶叶生意,贺士雅和贺士英入川巡视,从不歇宿别人家的店。贺家还在眉县黑水峪、蓝田清明山(也叫青草坪)设有林场和石灰场,所以贺家不采购别家材料。木料从太白山经黑河运来,工匠则用自家常年雇用的铁木匠人,从而保证了贺家当铺建造得如出一辙。贺家还大量购置地产,阳郭镇至严村方圆几里都是贺家的产业,他们还买断了从阳郭镇到县城的路,使贺家人去县城经商办事不踩人禾。贺家在西安有大量房产,北院门的一条街都被贺家买下,青年路省委招待所、建国路的东南城墙角的房屋也为贺家所有,九龙贺家成为当时陕西闻名的富户。贺家的钱很多,钱都摆成一摞一摞的,东家们说银钱多得用不完,便在家乡大举建宅。贺家宅院将贺家洼的九条巷子、方圆十里内都占满了,这便是九龙贺家的由来。贺家致富后不忘同乡,他们施惠乡党,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贺士英捐资修建了西安的渭南会馆,贺士雅捐修了渭南城东通往阳郭镇的石桥,方便行旅;他还捐资了华山千尺幢上的铁链,至今铁链上还镌刻有“贺士雅捐赠”字样。为了惠及乡党,贺家在贺家洼设了两个“市”。一个是四月初十的“古会”。会期唱大戏,招引各地客商。贺家声言,凡带来的东西,不论农具、牲畜、食品、衣物,都可在会上销售,售不完的一律由贺家收购,绝不让乡党带回去。这个古会立了百余年,至今还是渭南市有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另一个是劳动力市场,即“人市”。贺家声言,凡是来村西头人市揽活的乡党,没被雇用者,一律由贺家雇下来,为贫困村民提供了干活的机会。常家现住渭南故市镇板南村一组,祖上从山西迁来。据说,常家的发家人叫常克珍,清道光年间人,出身贫苦,初为手工裁缝,后在四川金堂县设估衣铺,又入岐山马家“金盏”号为经理,发家后于清咸丰年间在金堂县设“义兴珍”号,长期独立经营。常克珍有五子,称“五经堂",即华新、华中、华栋、华宾、华坤。第一代常柜为常克珍,故店号曰“义兴珍”;第二代掌柜为长子常华新;第三代掌柜为次子常华中;第四代改革为“东西制”(东家和掌柜),东家为常克珍长孙常生春,掌柜为外姓人马朝贵。马朝贵是岐山人,精明能干,是个行家里手,在他的执掌下,“义兴珍”获得大发展,先后开设了简阳“义兴珍”、成都“义兴和”、新都“丰裕森”、广汉“义兴珍”、彭县“义兴惠”、绵竹“义兴恒”、什邡“义兴珍”、金堂“义兴珍”八号,支号20余处,主营典当和钱业。典钱以土地为抵押,仅金堂县“义兴珍”号就掌握土地亩,几乎占据了金堂县全部土地面积的2/3。每年收租1万多石,现银万两,利息10余万两。清光绪初年,马朝贵又在陕西开设了汉中“义兴琳”、西安“义兴泰”“自积永”、故市“顺兴生”“公正诚”“凝运长”等号及其他行业20号,房产余处。仅西安“义兴泰”从河南、河北贩运各种布匹到陕西、甘肃各处贩卖,生意最盛时有10万两银的资本,店员30多人。“义兴珍”最盛时资本万两,总值万两以上,店员余人。常家当年财雄气盛,五经堂在板桥南村修有五房大院,都是水磨砖砌成,有大量石雕、砖雕。大厅宏敞,后院茂林修竹,一派富贵气象。房梁的椽子从终南山买来,两个人都抱不拢。光绪二十六年()两宫西狩,五经堂因助银10万两,捐粮0石受褒奖,被封为“资政大夫”。曹家现住渭南市蔺店镇程曹村三组。其发家人叫曹元绅,清嘉庆年间在兰州贩马,后入四川彭县马家(陕西岐山人)的“万盛”号为学徒,学得经营本领,后来归乡在蔺店设“新兴惠”商号以放账为业,开始走上发家道路。曹家三兄弟,总堂号为“三经堂”,老大元绅为“树德堂”,老二元卫为“同庆堂”,老三为“四聪堂”,产业在陕西和四川。老号“新兴惠”设于蔺店,总号“新兴盛”设于四川彭县,主营典当钱业。蒲城“永兴公”号经营粮食,凤翔陈村有烟坊,并在成都也设有字号。最盛时每号资金都在10万两银以上,店员余人,仅蒲城“永兴公”号就有多名伙计。曹家发家后,在程曹村大兴土木,修建了华丽的曹家大院,有房屋千间以上,尤其以曹元绅的五间厅和花园别墅最负盛名。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到西安后,各县筹款甚急,曹元绅捐银1万两,粮石,并声言不要借据,慈禧褒曹元绅为陕西开明士绅,将其子曹京贤授为河北宛平知县。曹家还与板桥常家、信义焦家互相联姻,使三家荣损与共,成为渭河北岸著名的“焦、常、曹三大富户”。焦家在渭南信义镇南焦村,其兴家在焦荣栋、焦耀栋两兄弟之手。两兄弟最初在四川彭县的陕西岐山人马家开设的商号里当掌柜,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后来自立门户,在四川新都开设“恒丰荣”商号。在兄弟二人勤奋努力下,“恒丰荣”从一号发展为五号,其为新都“恒丰荣”、彭县“恒丰顺”、金堂“恒丰新”、成都“恒丰裕”、郫县“恒丰合”五号,主要经营烟、茶、票、当诸业务;在川中成都一带主营典当;在川西雅安一带主营茶业。另外,到清光绪年间,焦家业务发展到极盛时期,除四川五号外还开设了西安“恒丰益”、渭南“恒丰德”、大荔“恒丰永”“新盛裕”“谦太和”“敬盛祥”六号,在陕西开当铺8处,其他行业18处,店员余人,成为渭北三大富户之一。焦家致富后,在家乡信义南焦村大兴土木,盖了“九院三堂”的华丽住宅。总堂叫“协和堂”,下设三堂,老大荣栋为“德厚堂”,老二耀栋为“春敬堂”,老四相栋为“天一堂”。每堂三院,每院建筑花费银千余两,号称“焦家大院”。老大、老二经商,老四在家务农,体现了“以商求富,以农守之”的经营策略。此外,焦家还上联官府,下惠乡党,博取积善名声。清同治民族冲突战争,焦家助官府饷银五千两,被赏花翎,还花费三千两修筑了本村的堡寨。同治九年()渭南修县城时,焦家出资数千两;光绪三年()、光绪十六年()的饥荒中,焦家又分别赈捐麦粮千石,施惠乡里,得到官府青睐。在焦家的支持和联引下,南焦村共63户人家,从商的就有62户,可谓一村皆商。光绪二十六年()两宫西狩,焦家捐银5万两,麦石,被授予“资政大夫”衔,“恒丰号”资东焦联奎出任刑部员外郎,焦联甲出任四川新丰知县。李家是明代陕西关中地区发家最早的富商之一。李家利用明初“食盐开中”的政策机遇,从其祖李月峰起,在嘉靖、隆庆年间,从关中运粮到边镇延安柳树涧。在当时关中的边商中,李家很有名,由于李月峰武艺高强,劫匪不敢劫他家的粮食,别家打着他家的旗号也能幸免于难,李月峰成为陕西粮商中的领袖人物。李家输粮边关换引后成为扬州盐商,在扬州经营盐业起家,之后在扬州和陕西广置田产,从三原、大梁到广陵,到处都有李家的客舍,又在富平建房置地。李家成为关中有名的富户,并且善施与,乐公益。李家发家后,陕西布政司征捐输助边,李家当家人李尽心询其数,官府说量其力即可。李家起捐五十金,后涨到千金,官家大为吃惊,而后李家竟捐纳两万金于诸司库,成为陕商助国的表率。富平老城孤立于中山原东麓土丘之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人称“堑城”,但居民及牲畜饮水极不方便。知县刘兑拟从县城北引水跨怀德渠至城郭,以解决人畜饮水之需及灌溉城东农田。李尽心闻知,全额捐资千余金,于怀德渠之上筑“通济桥”,人称李公桥。桥上有石槽,引怀德渠支水经李公桥上南注,新开渠名玉带河,绕城而东浇灌农田千余倾。因自此富平始有“北门外青石桥水流桥上桥下”之美景。古时流曲镇经由典、南郭通往留古镇及临潼、渭南的古道,因年久失修,崎岖坑洼不平,往来商户车马行走不便。李尽心南游见之,当即“捐千余金,平商于崎岖,人称李公路”(乔志)。明万历间,富平自然灾害多发,县衙设有多处义仓,以备赈灾之需。李尽心见善举义,捐粮食千石(约十万市斤)入义仓,一时传为佳话。万历十六年()关中遭遇大饥荒,李尽心“出二万金赈之,另以百金赈庠生”(乔志)。另外,李尽心对故里流曲镇及周边的重修庙宇、学堂、路桥等工程,亦多有义捐。而且李家重视教育,后代中出的人才不少。(上篇:陕西各地陕商代表之泾阳篇)(下篇:陕西其他地方陕商代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7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