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奖
医院管理的最高盛会,医院做为唯一医院,有机会和华西,协和等争锋对决。结果,我们以小组第五被挡在前三甲外,但是总决赛经过全国顶尖专家的评选,医院的案例最终得到了三个奖"医院管理,运营管理十大价值案例","医院管理运营管理十大口碑案例","医院管理学科管理十大口碑案例"。下面,请了解我们的项目"中医药城乡一体化"。
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打破瓶颈、模式创新、县乡一体、中医惠民。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中医药发展政策,标志着发展中医药已列入国家战略。但是,基层中医药发展存在瓶颈:县以下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独立设置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人员数量不足,技术不高,队伍不稳;县域内三级服务网络龙头不强,枢纽不灵,网底不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年,我院在农工民主党中央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推动下,应用委托代理论和契约理论,提出并探索帮扶式体系托管县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年,国家中管局批准我区为首批“县乡中医药一体化"试点。
什么是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呢?我们认为:医院托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村站的中医药工作,在组织管理,政策保障,人才队伍,信息支撑,考核监督五大体系上帮扶被托管方,实行区、镇、村统一管理。
我们创新地提出“”工程。健全三有:被托管方有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人员;:坚持六不变:包括公益性质、人员身份,机构职责,产权关系,政府投入和隶属关系,推行八统一:建设标准、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特色疗法,标志标牌,信息管理,绩效考核;实现—目标:"建立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长效机制,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案例落地靠的是政府搭台医院唱戏。政府成立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授权托管并签订协议。
我们把案例看作二次创业,启动资源众筹。
一筹资金——争取多渠道筹资:政府全额出资2.5医院扩建工程;出资万元支持被托管方的改扩建工程工作和信息化建设获得初保健基金会价值万元的设备捐赠;医院专户基金90万元,医院专项50万。
二筹团队——创新中医药人员“区管镇用”政策,为人才下乡铺路,解决编制,统一管理,培训和考核。建成全国中医药技术网络课程培训地区分中心,近3年培训人次。
三筹智囊——建立省内专家院士、国医大师工作站,引进全国第一位外籍中医博士迪亚拉,实现“带队伍、解难题促科研、上台阶”。经过五年的建设,我们建强了龙头,构建了枢纽,筑牢了网底,我院成为国家级省级中医类别培训基地。我们育名医,创名科,其中,中医药人员占比增加到30.2%,中医基础设施提高,中医处方和适宜技术服务人次较试点前增长87.6%和82.3%医院荣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
案例申报3项科研,发表4篇论文,出版专著一本,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分别为书作序。案例被媒体报道25次。全国余家单位的近千名中医药同行到院参观学习。
年两会,全国人大常委龚建明,政协常委王陆新、彭钊牵头提交《推行县中医药一体化管理建议》的议案和提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年32号、33号和年32号文件均采纳了我们的改革经验,并成为县域医联的主要模式。br依托案例,我区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省长伊力亲自指示:推广我们地区命名的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经验,全面推进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
目前,案例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广泛推广和应用。
实践证明,通过县域内中医药资源的运营管理,参与各得其所;政府为百姓提供了民生服务,医院拓展了平台,取得了社会效益;被托管机构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队伍得到了发展;最终弘扬了中医文化,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悬壶济世的四诊八纲。三指切脉寸关尺,六经辨,伤寒著,金匮藏,县乡一体再弘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