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徐中舒、冯汉骥先生创建(年),一开始即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民族学等紧密联系,以认识和讨论历史问题为宗旨,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学术流派。这一特点在历史时期考古(通常指战国至元明考古学,川大习惯概称为“汉唐考古”)中尤为突出,成为川大考古中的传统和优势领域。本辑即希望集中和全面展现川大汉唐考古领域的传承和成就。
蜀地自文翁兴学,文风昌盛。西汉即有司马相如、扬雄擅天下辞赋,严君平、落下闳演宇宙奥妙。唐代诗人荟聚,举世未有。“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以思想上融合儒释道、“杂而不纯”,态度上近取人情,笔墨上天纵神奇而挺秀学林。川大汉唐考古融合民族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美术史、技术史、交流史等的治学态度既适合西南实情,亦遥承巴蜀文脉。
“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战国秦汉以来的西南民族研究是川大汉唐考古中的重要领域。冯汉骥先生早年对岷江上游石棺葬、巴蜀船棺葬、晋宁石寨山等遗存及其代表的民族与民族文化的研究,开辟出广阔天地,后继者乃有大成,至于踏上青藏高原,更拓新域,积聚天时、地利、人和,斐然卓著。
蜀人耽恋俗世而好言鬼神,左思所谓“一经神怪,一纬人理”。佛、道发祥,神祀相杂。冯汉骥先生对南朝佛造像与唐代陀罗尼经咒的研究,实发川大宗教考古之先声,后继者更上层楼。结合学校道教史研究特长,开创道教考古领域,独树一帜。民族多信仰,世俗无判教,又于藏传佛教及民间信仰考古理解深刻,多有建树。
稽古君子,“左图右史”,图像是除文字以外最能反映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徐中舒先生对古代铜器狩猎纹图像的研究已探及社会文化、神仙信仰、东西交流,冯汉骥先生对汉代盘鼓舞画像、王建墓石棺床伎乐刻画的研究重在音乐礼俗、社会生活,后继者更发展至物质、制度、精神文化方方面面,蔚为大观。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直接的文字材料是历史时期相比之前的最大特点,而中国古代对出土文字及其载体的注重源远流长,并应用于礼学、史学、文献学的研究。川大汉唐考古尤其注重对简帛、碑刻、地劵、抄经等出土文字材料的研究,亦注重对古代相关学问的汲取和总结,重视中国考古学中的古典主义传统,一直保持对方法论的思考和实践并不断调适、拓展。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推送川大老先生的数篇文章并罗列川大教师汉唐考古领域的成果,以备相关研究及学术史研究查询,亦期展示和推动学派之成就与风格。万马齐喑,斯为长夜;百鸟争鸣,乃大光亮。
本期推送文章内容概要1徐中舒:《古代狩猎图象考》
本文以猎器为主要材料,对猎器的年代、铜器的自身演化与所受外来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对猎器的工艺、图像等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猎器的年代大约在春秋末期至秦、汉之际或东、西汉之际。从猎器所反映的文化因素来看,先秦文化虽然受到些许外来影响,但影响有限,大部分仍为中国文化自身继续发展的结果。文章除对猎器的文化因素进行讨论外,还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本文原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年,后收录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李懿选编:《徐中舒文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32-86页。2冯汉骥:《王建墓出土“大带”考》
王建墓出土的玉大带,由其所存部分,结合出土情况,可以复原其原来的形制,进而推见唐代玉带制度的形状,并探讨带銙、?尾的发展演变。玉大带的?尾及銙上均刻龙纹,从东汉至明清龙纹的演变特征来看,大带上所刻的龙纹可认为是唐五代时期的一般龙形。玉大带銙尾背面刻铭文,记述制作玉带的缘由,这一事件在《新五代史》、《北梦琐言》等中也有记载,其发生日期当以铭文所记为准。本文原载于《考古》年第8期,后收录于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第-页。3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西汉时,“西南夷”是指居住在贵州、云南及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通过考古出土的各类遗物、图像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对西南夷地区的族系进行归类与分析。以云南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文化是“滇”的文化;以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为代表的文化是与滇有密切关系的“靡莫之属”的文化;以贵州赫章可乐为代表的文化为“夜郎”文化:以广西西林铜鼓葬为代表的文化为与夜郎关系密切的“句町”的文化;以四川凉山州大石墓为代表的文化是“邛都”的文化。他们都是“椎髻、耕田、有邑聚”,同属古代濮族系统。以四川宝兴县土坑墓为“徙”的遗留。以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西部、滇西北地区石棺葬为代表的文化为从甘青南下的氐羌系统的文化。除此以外,大约最初以今澜沧江中游地带为中心,尚有“移徙”的“嶲、昆明”在活动,不过其考古学遗迹还难以确定,目前仅有线索可寻。本文原载于《考古学报》年第4期。4宋治民:《论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
新野樊集西汉画像砖墓是以单室墓为基础的砖室墓,使用带有榫卯的梯形砖搭筑墓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批西汉画像砖墓随葬陶器的组合,是以仓、灶、井、磨、猪圈为一套基本的组合,这套组合为其它地区西汉墓所不见或少见。画像砖的图像内容有祥瑞、历史故事、车骑出行、舞乐百戏、门吏及各种动物等,南阳画像石受到了樊集画像砖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说南阳画像石在某些方面是樊集画像砖的继承和发展。樊集西汉画像砖墓的时代明确,对于南阳地区及其附近出土或征集的西汉画像砖具有断定时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原载于《考古》年第8期。5张勋燎:《唐代关于石鼓文的研究及其评价》
石鼓文的研究,是金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金石学角度,在对唐代有关石鼓文研究记载的梳理的基础上,将唐人对于石鼓文研究的贡献总结为十个方面。并进一步指出唐人研究石鼓,在主要方面都不出证经考史的范围,这正是整个金石学的主要特点。唐代对于石鼓材料,不仅研究的人很多,而且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在我国金石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原载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年文集》,成都:巴蜀书社,年,第-页。四川大学教师汉唐考古相关成果目录成果目录说明:1.涉及作者排序时皆以年庚为序。2.仅收录以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教师、四川大学为第一单位的成果,多名作者成果归入第一作者。4.仅收录该学者在四川大学任职时期的成果。5.仅收录主要内容属于汉唐考古领域的成果,并非该学者的所有成果。时代跨度较大的成果,以其主要内容属于历史时期为收录标准。6.为避免重复及甄别主题,仅列原刊论文,个人论文集不再列出。7.成果截至年6月。一、论著(一)专著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由于该报告个人研究部分比重更大,故列入论著)。宋治民:《汉代手工业》,成都:巴蜀书社,年。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林向:《四川名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全6册),北京:线装书局,年。张勋燎、白彬:《中国考古文献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年。彭裕商:《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成都:巴蜀书社,年。彭裕商:《战国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年。罗二虎:《魂归峭壁——悬棺与崖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年。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成都:天地出版社,年。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成都:巴蜀书社,年。罗二虎:《中国漢代の画像と画像墓》,东京:慶友社,年。罗二虎:《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年。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霍巍、李永宪:《西藏石窟遗迹》,东京:集英社,年。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霍巍:《大礼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年。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霍巍:《古格王国:西藏中世纪王朝的挽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霍巍:《西南天地间:中国西南的考古、民族与文化》,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年。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年。霍巍:《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成都:巴蜀书社,年。霍巍:《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年。霍巍:《青藏高原考古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石硕等:《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成都:成都出版社,年。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年。李映福:《三峡地区早期市镇的考古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年。李映福、马春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铁器》,北京:开明出版社,年。熊文彬:《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熊文彬:《元代藏汉艺术交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年。张延清:《吐蕃敦煌抄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年。张延清:《法藏敦煌古藏文抄经题记总录》,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马晓亮:《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年。赵德云:《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年。周克林:《东汉六朝钱树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年。陈长虹:《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索德浩:《四川汉代陶俑与汉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年董华锋:《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年。(二)论文1.徐中舒徐中舒:《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年第3本3分册。徐中舒:《古代狩猎图象考》,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年。徐中舒、伍仕谦:《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年第4期。徐中舒、唐嘉弘:《錞于与铜鼓》,《社会科学研究》年第5期。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的关系》,《文物》年第6期。徐中舒:《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四川文物》年第1期。徐中舒:《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年第1期。徐中舒、伍仕谦:《青川木牍简论》,见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年。2.冯汉骥FengHanji,TheMegalithicRemainsoftheChengtuPlain,JournaloftheWestChinaBorderResearchSocietyVol.XVISeriesA,pp.15-22,年。中译《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见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冯汉骥:《元八思巴蒙文圣旨碑发现记》,《四川博物馆》单刊之二,年。冯汉骥:《川康明清土司官印考》(张勋燎据年代手稿整理),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成都《工商导报》年5月20日,《学林》副刊。冯汉骥:《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文物参考资料》年9期,日译《成都万佛寺の石刻造像》见美术史学会编:《美术史》一七册,京都:便利堂,年。冯汉骥:《相如琴台与王建永陵》,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年。冯汉骥:《驾头考》,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年。冯汉骥:《跋吴三桂周五年历书》,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史学论丛》,年。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四川大学学报》年第1期。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尼经咒的发现》,《文物参考资料》年第5期。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年第8期。冯汉骥、杨有润、王家祐:《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年第2期。冯汉骥:《论南唐二陵中的玉册》,《考古通讯》年第9期。冯汉骥:《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考古》年第8期。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年第9期。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金银平脱漆器及银错胎漆器》,《文物》年第11期。冯汉骥:《关于“楚公”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文物》年第11期。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年第11期。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图像试释》,《考古》年第6期。冯汉骥:《略论玉蜀黍、番薯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传播》(张勋燎据文革以前手稿整理),年,见氏著:《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年第2期。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文物》年第1期。冯汉骥:《西南古奴隶王国》,《历史知识》年第4期。3.成恩元成恩元:《邛崃大佛院为龙兴寺考》,《华西文物》(创刊号)年9月。成恩元:《四川邛崃唐龙兴寺灯台赞原文实录》,《考古通讯》年第2期。4.宋治民宋治民:《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考古》年第5期。宋治民:《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几点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年第1期。宋治民:《略论四川战国秦墓葬的分期》,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宋治民:《居延汉简中所见西汉屯田二、三事》,《四川大学学报》年第2期。宋治民:《汉代的漆器制造手工业》,《四川大学学报》年第2期。宋治民:《关于汉代军队编制的几个问题——兼与贺官保等同志商榷》,《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宋治民:《关于蜀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宋治民:《略论四川的秦人墓》,《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宋治民:《缪宇不是彭城相》,《文物》年第1期。宋治民:《汉代的铜器铸造手工业》,《中国史研究》年第2期。宋治民:《关于几方汉印的考释一文的商榷》,《文博》年第3期。宋治民:《大渡河南岸发现蜀式青铜剑》,《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宋治民:《四川西部石棺葬和大石墓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宋治民:《试论川西和滇西北的石棺葬》,《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宋治民:《云南西部地区一些青铜文化墓葬的初步讨论》,《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年。宋治民:《汉代郡国小议》,《考古》年第8期。宋治民:《四川战国墓葬试析》,《四川文物》年第5期。宋治民:《汉代货币的演变及其相关问题》,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年。宋治民:《论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年第8期。宋治民:《试论周秦汉时期中国西南交通》,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古代的交通与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研究的思考》,见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宋治民:《巴蜀墓葬某些文化因素之分析》,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年。宋治民:《周秦文化在四川的发现和研究》,见《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年。宋治民:《什邡、荥经船棺葬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四川文物》年第1期。宋治民:《试论蜀文化和巴文化》,《考古学报》年第2期。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年第1期。宋治民:《四川茂县牟托1号石棺墓若干问题的初步分析》,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宋治民:《成都市青白江跃进村西汉墓三题》,《四川文物》年第1期。宋治民:《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成都文物》年第1期。宋治民:《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几点意见》,《中华文化论坛》年第3期。宋治民:《笔谈宣汉罗家坝战国大墓》,《四川文物》年第6期。宋治民:《四川中江县塔梁子M3部分壁画考释》,《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宋治民:《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宋治民:《都江堰渠首新出土汉碑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年第4期。宋治民:《中江县塔梁子崖墓M3部分壁画榜题再释》,《四川文物》年第2期。宋治民:《成都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的初步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年。5.林向林向:《元鼎地震与汉邛都县考辨》,《四川地震战线》年第3期。林向:《大石墓族属的再议》,《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年第1期。林向:《四川唐宋塔初探》,《四川大学学报丛刊五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年。林向:《川东峡江地区的岩葬》,《民族论丛(第一辑):悬棺葬研究专集》,年。林向:《建昌白塔纪事》,《历史知识》年第6期。林向:《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民族学研究(第四辑)》,年。林向:《隋唐益州福感寺塔遗址考》,《成都文物》年第2期。林向:《“羌戈大战”的历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二十辑)》,年。林向:《崖葬的发现与研究》,《淮阴师专学报·活页文史丛刊》年。林向:《四川凉山地区的地震考古研究》,《四川文物》年第1期。林向:《天彭文物考察散记》,《四川文物》年第3期。林向:《大足宝顶的佛塔造像浅释》,《四川文物·石刻研究专辑》年。林向:《蒲江龙拖湾北朝题名碑石刻造像考察初记》,《成都文物》年第2期。林向:《中国石棺葬俗的讨论与研究》,《民族研究动态》年第1期。林向:《羊子山建筑遗址新考》,《四川文物》年第5期。林向:《羊子山一七二号墓新考——古蜀文明的祭司墓》,《成都文物》年第2期。林向:《近五十年来巴蜀文化与历史的发现与研究》,见李绍明、林向、徐南洲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书社,年。林向:《巴蜀酒文化比较研究——考古、典籍与民族调查的结合》,四川省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等编:《辉煌的世界酒文化》,成都:成都出版社,年。林向:《中国西南出土的青铜树——巴蜀文化区树崇拜的源流》,《青铜文化研究(第一辑)》,年。林向:《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出土的战国秦汉青铜树》,《华夏考古》年第3期。林向:《“天号陈”小议》,《中华文化论坛》年第3期。林向:《三峡考古琐记》,《四川文物》年第3期。林向:《罗家坝考古与“巴賨文化”》,《四川文物》年第6期。林向:《川东北考古发现的“巴文化”辨》,《成都文物》年第2期。林向:《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中华文化论坛》年第4期。林向:《“巴蜀文化”辨证》,见段渝主编:《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文化研究新趋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年。林向:《都江堰渠首外江新出土汉碑的初步考察》,《中华文化论坛》年第3期。林向:《“南方丝绸之路”上发现的“立杆测影”文物》,《四川文物》年第4期。林向:《成都地区历史地震的考古调查报告》,《成都文物》年第3期。林向:《我国西南地区出土的汉魏青铜树——“柱铢”》,《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林向:《临邛与“西南丝绸之路”——近年来邛崃的考古发现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化论坛》年第2期。林向:《武梁祠石刻“夏禹王”造像所执工具的新观察》,《大禹文化》年第2期。林向:《云南盐津“僰人悬棺”考察记——兼辨川滇间“僰人悬棺”的族属》,《四川文物》第1期。林向:《巴蜀园林的特点刍议——例说四川东汉画像砖所表现的巴蜀园林》,《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六卷)》,年。林向:《蜀王本纪与考古发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林向:《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读后琐言》,《中国文物报》年8月3日。6.张勋燎张勋燎:《关于我国落花生的起源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年第2期。张勋燎:《洛阳金谷园村汉墓中出土有文字的陶器补正》,《考古》年第5期。张勋燎:《四川理县出土的一部明代水利著作——童时明的三吴水利便览》,《文物》年第4期。张勋燎:《王孝渊碑中的“汉徙豪杰”和汉初的法家路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张勋燎:《从漏泽园看所谓“太平盛世”——考古发现的漏泽园遗迹和漏泽园制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张勋燎:《杆秤的起源发展和秦权的使用方法——兼论四川、河南出土的汉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张勋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的“舂塘”葬具和人殉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张勋燎:《敦煌石室奴婢马匹价目残纸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张勋燎:《南宋国家标准的文思院官量和宁国府(安徽宣城)自制的大斗大斛》,《社会科学战线》年第1期。张勋燎、方鹏均:《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考古》年第3期。张勋燎、刘磐石:《四川郫县东汉残碑的性质和年代》,《文物》年第4期。张勋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号唐墓壁画考释》,《中国史研究》年第4期。张勋燎:《咸丰三年茂汶〈瓦寺土司差役碑〉初析》,《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年。张勋燎:《四川凉山昭觉石板墓的族属和古代的乌浒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张勋燎:《李冰凿离堆的位置和宝瓶口形成的年代新探》,《中国史研究》年第4期。张勋燎:《古文献记载铜鼓材料辑录》,见四川省史学会编:《四川省史学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张勋燎:《出土器物题铭校读拾零》,《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张勋燎:《从考古发现材料看三国时期的蜀汉货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张勋燎:《宋代考古学在水利事业方面的应用》,《中国历史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二十辑)》,年。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年。张勋燎:《唐代关于石鼓文的研究及其评价》,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年。张勋燎:《成都出土南朝石刻造像之真伪》,《成都文物》年第2期。张勋燎:《荆门出土巴蜀铜戈图铭新探》,见李绍明等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书社,年。张勋燎:《唐五代时期的金石学》,《华西考古研究(第一辑)》,年。张勋燎:《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出土道教文物初论》,《巴渝文化(第二辑)》,年。张勋燎:《道教五岳真形图和有关两种古代铜镜的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年。张勋燎、黄伟:《论后蜀和陵的特征及相关问题》,《成都文物》年第3期。张勋燎:《川西宋墓和陕西、河南唐墓出土镇墓文石刻之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年。张勋燎:《古器物所见“五岳真形图”与道教五岳真形符》,《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年。张勋燎、吕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汉代吕后族人墓门石刻的初步研究》,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日古代西南地区中外交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张勋燎:《江西高安出土南宋淳熙六年徐永墓“酆都罗山拨苦超生镇鬼真形”图石刻》,《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年。张勋燎:《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宋墓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年。张勋燎:《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和天师道的起源》,《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年。张勋燎:《试论前蜀王建永陵发掘材料中的道教遗迹》,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张勋燎:《关于今后开展夜郎考古的几点意见》,《贵州文物工作》年第1期。张勋燎:《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北魏姚伯多造道像碑文拓本考释》,《宗教学研究》年第2期。张勋燎:《河南偃师县南蔡庄乡东汉墓出土道人肥致碑及有关道教遗物研究》,见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三十五周年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张勋燎:《宋明墓葬出土的石刻九天玄女地券和九天玄女》,见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编:《道教神仙信仰研究》,台北:中华道统出版社,年。张勋燎:《江西、四川明墓出土的道教冥途路引之研究》,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张勋燎:《重庆巫山东汉墓葬出土西王母天门画像棺饰铜牌与道教——附说早期天师道的主神天帝》,见安田喜宪主编:《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张勋燎、白彬:《成都宋墓出土真文石刻与“太上真元大道”》,《考古》年第9期。张勋燎、白彬:《前凉建兴二十八年“松人”木牍解复鬼文研究》,《台湾宗教研究》年第3卷第2期。张勋燎:《新出崇宁三年王观国虢州卢氏县漏泽园记碑考述》,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年。张勋燎:《四川东汉墓秋胡戏妻画像砖、画像石与常璩华阳列女传》,《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张勋燎、白彬:《年代以来的道教考古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年第31期。张勋燎:《重庆、四川成都和湖北秭归新发现的河图洛书遗迹》,《长江文明》年第1辑。ZhangXunliao,“DaoistStelaeoftheNorthernDynasties”,InearlyChineseReligious:PartTwo:ThePeriodofDivision(-AD),JohnLagerweyandLvPengzhi(eds.).Leiden:Brill,,Vol.1,pp.-.张勋燎:《北朝道教造像再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年。张勋燎:《我国南方宋明墓葬出土墓券堪舆罗经图和有关方位文字考说——兼论堪舆与道教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辑)》,年。张勋燎:《成都东御街西口出土汉碑为汉代文翁石室学堂遗存考──从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到锦江书院发展史简论》,《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年。张勋燎:《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序》,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北京:文物出版社,年。张勋燎:《成都东御街出土汉碑续考——碑石的埋藏层位与“党锢”》,《南方民族考古(第十辑)》,年。张勋燎:《四川、重庆发现的明清“太上生天宝箓”遗迹考》,见黎志添主编:《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年。7.童恩正童恩正:《记瞿塘峡盔甲洞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年第5期。童恩正:《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年第4期。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年第1期。童恩正、龚廷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文物》年第7期。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年第2期。童恩正:《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年第1期。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年第2期。童恩正:《古代巴境内民族考》,《思想战线》年第4期。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年第4期。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考古学报》年第4期。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文物》年第9期。童恩正:《古老的椎髻之民——滇》,《文史知识》年第10期。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年。童恩正:《再论早期铜鼓》,见中国铜鼓学会《中国铜鼓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见文物出版社编:《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年。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巫术、巫术崇拜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年第4期。8.彭裕商彭裕商:《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彭裕商:《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年第2期。彭裕商:《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见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年。彭裕商:《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见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年。彭裕商:《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年。彭裕商:《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年。彭裕商:《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年第5期。彭裕商:《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年第2期。彭裕商:《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年第3期。彭裕商:《郭店简老子与今传本对读随记(一)》,《出土文献(第一辑)》,年。彭裕商:《郭店简老子与今传本对读随记(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年。彭裕商:《越王差徐戈铭文释读》,《考古》年第12期。彭裕商.《尚书·金縢新研》,《历史研究》年第6期。彭裕商:《清華簡説命與禮記·緇衣》,《出土文献(第四辑)》,年。彭裕商:《梅本古文尚書新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年。彭裕商:《“夜爵”小议》,《汉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年。彭裕商:《“八体”联珠,篆隶合璧——秦文字编评述》,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三秦出版社,年。9.黄伟黄伟、霍巍:《蜀人的墓葬分期》,见林向等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出版社,年。黄伟:《唐代货币政策初探》,《四川金融》年第11期。黄伟:《论四川悬棺葬的几个问题》,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研究论文集》,《四川文物》年(增刊)。黄伟:《论汉代夫妻合葬墓的类型与演变》,见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黄伟:《试论周秦两汉夫妻合葬礼俗的几个问题》,见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黄伟:《近年来三峡云阳李家坝遗址巴人墓葬发掘与初步研究》,见霍巍、王挺之主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成都:巴蜀出版社,年。黄伟:《试论云阳李家坝战国墓地的几个问题》,见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编:《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科学出版社,年。黄伟、白彬:《寻找巴人的足迹——云阳县李家坝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见徐光冀主编:《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黄伟:《规范化:武德钱文直、旋读之争的新诠释》,见何力主编:《考古学民族学的探索与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10.李永宪李永宪、霍巍:《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文史杂志》年第6期。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第25期,年。李永宪:《吐蕃“赭面”习俗再观察》,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考古学研究(十)》,北京:科学出版社,年。李永宪:《从唐书的“令禁赭面”说起——再议图文材料中的‘赭面’》,见恭特朗·贵哈佐德、沈卫荣主编:《西藏宗谱:纪念古格·次仁加布藏学研究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11.罗二虎罗二虎:《中国陝西省出土銭樹仏像考》,《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36集)》,年。罗二虎:《秦汉时代における中国西南地域の民族》,《东南ァジァ研究》第35卷3号,年。罗二虎:《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文物》年第12期。罗二虎:《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年第1期。罗二虎:《中国初期佛像与西南地域文化圈》,《世界文化と佛教》,京都:永田文昌堂,年。罗二虎:《寻找古代巴人文化》,《大自然探索》年第2期。罗二虎:《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考古》年第6期。罗二虎:《中国西南地区汉代画像墓与豪族》,见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罗二虎:《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四川文物》年第2期。罗二虎:《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汉代和弥生时代为中心》,《农业考古》年第1期。罗二虎:《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汉代和弥生时代为中心(续)》,《农业考古》年第3期。罗二虎:《四川青川秦律与稻作农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罗二虎:《巴蜀文物考古图》,《文史知识》年第7期。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年第4期。罗二虎:《巴蜀文物考古略述》,见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编:《两岸资讯社会的史学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年。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罗二虎:《四川汉代画像墓与神仙方术和早期道教》,见安田喜宪主编:《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罗二虎、黄伟:《巴蜀文化的瑰宝——云阳李家坝遗址》,见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年。LuoErhu,ThePaddyFieldRemainsatLijiabaAreaⅠinChongqing,ChineseArchaeology:volume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罗二虎:《汉代模型明器中的水田模型》,《考古》年第4期。罗二虎:《初论晚期巴文化的类型》,见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年三峡文物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罗二虎:《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画像石棺考释》,《四川文物》年第6期。罗二虎:《晚期巴文化李家坝类型初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罗二虎:《重庆で新发现の纪年钱树の佛像につい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日本龙谷大学,年。罗二虎:《岷江上游石棺葬发现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见何力编:《考古与民族学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罗二虎:《长宁七个洞崖墓群汉画像研究》,《考古学报》年第3期。罗二虎:《论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佛像》,《考古》年第6期。罗二虎:《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华文化论坛》年第4期。罗二虎、张合荣:《试论鸡公山文化》,《考古》年第8期。罗二虎:《东汉画像中所见的早期民间道教》,《文艺研究》年第2期。罗二虎:《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见上海大学历史系编:《怀疑与解释——中国古代史新论》,北京:学林出版社,年。罗二虎:《中国南方佛像新发现》,《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宗教文化の総合研究》,日本佛教大学アジア宗教文化情報研究所,年。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的发现与研究回顾》,《中国美术研究》年第2期。罗二虎:《论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文化性质》,《考古与文物》年第3期。罗二虎:《关于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第十次年会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罗二虎:《升仙图卷——长顺坡汉代石棺画像》,《中国美术研究》年第2期。罗二虎:《“弋射收获”画像考》,《民族艺术》年第2期。罗二虎:《中国早期佛像的重要发现——论重庆新发现的纪年钱树佛像》,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罗二虎、李晓:《论汉代岭南与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以双层木椁墓为中心的考古学考察》,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罗二虎:《夜郎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赫章可乐二〇〇〇年发掘报告读后》,《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年。罗二虎:《初论晚期巴文化的类型》,见袁文革、杨华编:《巴人巴国巴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罗二虎:《试论汉代石椁墓》,《齐鲁文物(第二辑)》,年。罗二虎:《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考古》年第9期。罗二虎:《秦汉区域社会研究的又一力作:泛北部湾地区秦汉时代的古族社会文明》,《中华文化论坛》年第5期。罗二虎:《重庆忠县汉代乌杨阙再研究》,《考古》年第8期。罗二虎:《重庆忠县邓家沱汉代石阙再讨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见邓海春主编:《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文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年。罗二虎:《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砖墓研究》,《考古学报》年第3期。罗二虎、吴闽莹:《墓砖的年代学研究——以淅川泉眼沟汉墓为例》,《江汉考古》年第2期。罗二虎:《泸县宋代装饰石室墓研究——以石刻图像为中心》,《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七辑)》,年。12.霍巍
霍巍:《宋元明墓葬的尸体防腐技术》,《四川大学学报》年第4期。
霍巍、黄伟:《从丧葬礼俗看先秦两汉时期两种不同的形神观念》,《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三十七辑)》,年。
霍巍:《论四川宋墓中的几种道教石刻》,《四川文物》年第3期。
霍巍:《西藏灵塔与肉身之制初探》,《西藏研究》年第2期。
霍巍、黄伟:《试论无胡蜀式戈的几个问题》,《考古》年第3期。
霍巍:《论成都羊子山晋墓出土的铅人与玉猪》,《成都文物》年第4期。
霍巍:《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四川大学学报》年第1期。
霍巍:《宋元时期的敦煌葬俗》,《敦煌研究》年第1期。
霍巍、李永宪:《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年。
霍巍:《论江西明代藩王墓葬的形制演变》,《东南文化》年第1期。
霍巍:《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发掘与吐蕃时期丧葬习俗研究——兼论敦煌古藏文写卷P·T考释的几个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四辑)》,年。
霍巍、李永宪:《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见《藏学研究论丛》编委会编:《藏学研究论丛》,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年。
霍巍:《略论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雪域文化》年第3期。
霍巍:《试论吐蕃王陵》,《西藏考古(第一辑)》,年。
霍巍:《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之历史考察》,《西藏研究》年第1期。
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东方学报》第66册,年。
霍巍:《吐蕃时代墓葬的动物殉祭习俗》,《西藏研究》年第4期。
霍巍:《西藏曲贡村石室墓出土的带柄铜镜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探》,《考古》年第7期。
霍巍:《西藏吉隆大唐天竺使出铭与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年第7期。
霍巍:《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古代的交通与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
霍巍:《西藏高原古代墓葬的初步研究》,《文物》年第1期。
霍巍:《试析考古发现的西藏佛教摩崖造像》,《西藏艺术研究》年第2期。
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南亚的古代交通》,《中国藏学》年第4期。
霍巍:《从新出考古材料论“吐蕃”的源流》,《四川文物》年第4期。
霍巍:《略论吐蕃时期墓葬的器物随葬制度》,见四川藏学研究会编:《四川藏学研究(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年。
霍巍:《古格故城壁葬为佛教瘗窟葬考》,《中国文物报》年7月16日。
霍巍:《从新出唐代碑铭论“羊同”“女国”之地望》,《民族研究》年第1期。
霍巍:《密教遗迹与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考古学季刊》54号,年。
霍巍:《考古学的资料からみた吐蕃と中央アジア及び西アアの古代の交通(上)》,《阪南论集》第32卷第01号,年。
霍巍:《考古学的资料からみた吐蕃と中央アジア及び西アアの古代の交通(下)》,《阪南论集》第32卷第02号,年。
霍巍:《藏传佛教密宗的铜造像》,中华文化学会95、96年刊年。
霍巍:《古格与冈底斯山一带佛寺遗迹的类型及初步分析》,《中国藏学》年第1期。
霍巍:《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西藏研究》年第3期。
霍巍:《关于岷江上游牟托石棺墓几个问题的探讨》,《四川文物》年第5期。
霍巍:《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考古》年第11期。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艺术》,《中国藏学》年第4期。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壁画中的降魔变与西域美术的比较研究》,《西藏研究》年第1期。
霍巍:《三段式神兽镜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日本研究》年03号。
霍巍:《蜀与滇之间的考古学》,《四川的考古与民俗》,东京:慶友社,年。
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西藏研究》年第1期。
霍巍:《从新出考古材料论中国西南的带柄铜镜问题》,《四川文物》年第2期。
霍巍:《近十年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年第3期。
霍巍:《西藏东嘎石窟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画试析》,《西藏研究》年第4期。
霍巍:《关于佛教初传吐蕃传说的一个新版本》,《世界宗教研究》年第4期。
霍巍:《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的神兽镜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年第5期。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像服饰的初步研究》,见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
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年第1期。
霍巍:《20世纪西藏考古的回顾与思考》,《考古》年第6期。
霍巍:《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其相关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年第5期。
霍巍:《西藏高原早期金器的考古发现及其相关问题》,《西藏研究》年第4期。
霍巍:《卫藏地区几座佛教石窟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西藏研究》年第3期。
霍巍:《论西藏札达皮央佛寺遗址新出土的几尊早期铜佛像》,《文物》年第8期。
霍巍:《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发现的两座佛教石窟》,《文物》年第8期。
霍巍:《西藏阿里东嘎佛寺殿堂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年第8期。
霍巍:《吐蕃第一窟——拉萨市药王山札那路浦石窟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年第1期。
霍巍:《试析汉晋神兽镜中的龙虎神兽与“衔巨”图纹》,《考古》年第5期。
霍巍:《古格王国早期木雕艺术》,《西藏研究》年第2期。
霍巍:《论青海都兰吐蕃墓地考古发掘的文化史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年第3期。
霍巍:《变迁与转折:试论西藏西部帕尔嘎尔布石窟壁画考古发现的意义》,《文物》年第9期。
HuoWei,CulturalExchangeandQuestforLmmortality:TheHeavenlyHorseoftheWestandtheDivineDragon,Ex/Change,Issue6,February.
霍巍:《胡人俑、有翼神兽、西王母图像的考察与汉晋时期中国西南的中外文化交流》,见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九州学林》第一卷第三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霍巍:《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敦煌研究》,年第5期。
霍巍:《试论西藏及西南地区出土的双圆饼形剑首青铜短剑》,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年。
霍巍:《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几种艺术风格的分析》,见霍巍、李永宪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
霍巍:《唐代的胡人俑与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见何力编:《考古学民族学的探索与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
霍巍:《粟特人与青海道》,《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霍巍:《四川汉代神话图像中的象征意义——浅析陶摇钱树座与陶灯台》,《华夏考古》年第2期。
霍巍:《论横断山脉地带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见石硕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壁画中的波罗艺术风格》,《考古与文物》年第4期。
HuoWei,NewArchaeologicalFindsinXianquanheRiverValley,China’sTibetVol.16,No.4,.
霍巍:《近年来大唐天竺使出铭及唐代著名使节王玄策研究述略》,《西藏研究》年增刊。
HuoWei,NewlyDiscoveredBuddhistCaveMuralinWesternTibetandItsSignificance,ChineseArchaeology,Vol5,.
霍巍:《早期密教图像在敦煌的传播及其来源的新探索》,《敦煌研究》年第2期。
霍巍:《唐王玄策携来之“摩诃菩提树像”几个问题的考释》,见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年。
霍巍:《与唐使王玄策事迹有关的日本奈良药师寺佛足迹石几个问题的补识》,见郑培凯编:《九州学林》第四卷第二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霍巍:《流传海外的一批西藏西部早期铜造像》,《文物》年第7期。
霍巍:《试论吐蕃时期原始巫术中的“天灵盖厌胜习俗”——青藏高原新出土考古材料的再解读》,《中国藏学》年第1期。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敦煌学辑刊》年第1期。
霍巍:《中国西南钱树佛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年第3期。
霍巍:《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西藏研究》年第2期。
霍巍:《于阗与藏西:新出考古材料所见两地间的古代文化交流》,《藏学学刊(第三辑)》,年。
霍巍:《佛教艺术初传中国》,收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宗教信仰与想像》,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年。
HuoWei:NewlyDiscoveredGrottosinWesternTibet,AmyHellerand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