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医疗机构联动,
推进多种形式医联体贯通优质医疗资源。
组建四个综合医联体。积极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医院、医院、医院、医院4医院为枢纽,向上分别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城市(军队)医院,向下覆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
(新都区人民政府医院举行
医院授牌仪式)
建立两个专科医联体(专科联盟)。新都区妇幼保健院向上联接医院,向下覆盖区域内妇幼健康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妇幼健康专科医联体,促进新都区妇幼保健服务管理提档升级;结合新都区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以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为网底的中医专科医联体。
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医院成立新都区域医学影像阅片中心,覆盖该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联通对口支援的医院,探索实践“基层检查+医院诊断+华西疑难会诊”模式。年完成阅片张,出具诊断报告份。
医联体内上下联动,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下沉优质医疗人才。城市医院每月选医院坐诊。医院聘请医联体内城市医院专家担任学科主任、名誉主任、首席专家,同时选派业务骨干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副院长(副主任)、科室主任、护士长,开展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科研和项目协作等。
医务人员上挂培训。城市医院为医联体内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进修岗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带项目任务到医院上挂培训。年,城市医院人才资源下沉人次,医院人才资源下沉人次,培训医护人员1.4万余人次,填补学科(专科)空白10个,技术项目空白项。
医联体内服务联动,
推进优质服务下沉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融合。
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双向转诊服务科室、服务窗口。医院、医院等城市(军队)医院分别为新都医院预留门诊号源20个,预留床位5张;医院每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门诊号源25个,预留床位9张。年,医院上转患者人次,下转病人人次。
实施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年1月,依托区域医学影像阅片中心、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实现区内5医院医学检查检验结果“横向互认”。
依托“互联网++”开通远程医疗服务。医院医院利用信息系统开通远程会诊,向区域内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共享;开展网络联合门诊,实现门诊服务下沉延伸;利用移动智能查房系统开展桌面联合查房,医院专家在线远程指导,帮助医院提升住院诊疗服务水平。
三联动、三推进,深化紧凑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团队结构,
提升群众认可度。
一是实施多专业融合。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由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涵盖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医师、执业营养师、社区护士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强化医护结合。
二是注重联系群众。将熟悉基层、群众信任的村妇女主任引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担任宣传员、联络员,拉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群众的距离,有效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宣传进村入户。
三是配强专业督导。医院下沉的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团队其他成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截止年底,该区已组建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功签约人,签约服务率达51.11%,其中重点人群签约人,签约服务率82.16%。
优化服务方式,
提升群众知晓度。
一是开展巡回式健康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辖区内社区、村小组、企业等实行包片挂点制,在责任区域内定期开展巡回服务,为群众宣讲健康知识,开展日常健康管理服务,并医院专家开展义诊活动。
二是固化服务载体。在辖区内的园区、社区和部分大型企业、建筑工地、居民小区建立“健康小屋”,配备电子血压计、体重身体脂肪测量器等易操作的自助体检仪器。依托“健康小屋”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站,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到“健康小屋”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为群众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
三是开展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为群众就医和预防保健提供便利,让群众在家就能享受到全面、便捷、贴心的健康服务。
优化服务项目,
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服务。针对儿童、孕产妇、老人、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档案,制定“量体裁衣式”免费签约服务包,定期开展“面对面”随访,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
二是探索有偿签约服务。在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有偿签约服务,内容以预防保健为主,突出中西医结合,目前提供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病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体检优惠服务四种有偿签约包。
三是开展快递寄药服务。针对辖区内长期外出的签约门特患者,提供快递寄药服务,将药品小邮包变成健康大礼包,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群众健康“守门人”的服务承诺。
来源:四川医改动态年第一期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