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回民大量入川四川回族史连载

四.清代回民大量入川

大西军入蜀。(来源于成都博物馆新馆)

清初顺治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大西政权、南明军队、清军三支势力在四川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清军与南明军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余年。在这场大规模的战乱中,四川大多数地区,人民死难逃亡,十室九空,所剩无几,明代遗留下来的回族也同样鲜有幸存;土地荒芜,赤地千里,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所谓的“张献忠屠蜀”。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社会生产,以巩固政权,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优惠政策招民恳荒,自顺治末康熙初年从邻近各省大批移民入川,其中即有大量回族从各省迁来。

1.“湖广填四川”

这是清政府有计划地从湖南、湖北等省移民填川的活动,自康熙初至嘉庆时分几批移入,是四川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即有大量湖北、湖南的回民迁来,迁来的时期不同,分布也非常广泛和分散,多散布于川南、川西地区。

川南地区,隆昌县殷家坝,是迁来回民最多的地方,康熙二十年(公元年)和五十年(公元年)分别两批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和湖南保庆府邵阳县迁来苏、马、海、蔡、张、杨、伍等姓,其中不少人后来又转迁其它各地,与殷家坝毗邻的内江市观音滩、荣昌县铜鼓镇两地和川南仁寿县青杠桠的回民即是从隆昌县殷家坝迁去的[49]。犍为县罗城镇,康熙三十年(公元年)有苏、马、蔡、张、海、杨、王七姓从湖北麻城孝感迁来[50];乾隆三十年(公元年),又有部分回民从隆昌县殷家坝迁来[51]。此外,川南地区的南溪县毗卢场和苏家桥、高县磨顶山及泸州、宜宾等地的回民也多为“湖广填四川”而来。

时任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白崇禧亲笔题赠给荣昌清真寺的“万假一真”匾额。(摄影:邓新贤)

川西地区、德阳市孝泉镇等,康熙时有回民从湖北麻城回回营迁来,初仅邓姓一家,后有马、刘、丁、摆、李、沙等姓相继迁来[52]。什邡县洛水镇,康熙时有回民摆、伍两家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回子营迁来,后有彭、黄、张、穆、周、陈、马、刘、赵诸家相继迁来[53]。安县塔水镇,康熙时有回民数十家,由湖南邵阳迁来[54]。新都县弥牟镇,康熙时也有回民从湖南迁来,原弥牟镇清真湖南寺即为迁来此地的湖南回民所建,始建于雍正六年(公元年)[55]。此外,川西地区绵阳、彭县、茂县、三台等地也有回民为“湖广填四川”而来。

川东开县,雍正时有回民从湖南、湖北迁来,先有黄、马、余几家,后又有定、铁、苏、皇、海、武、张等姓相继迁来,聚居县城彭门街,此街后因回民聚居则更名为“教门街”[56]。此外,武胜县沿口镇马姓、黄姓回民也是清乾隆初年“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宝庆府迁来,先后建有马家清真寺和黄家清真寺(新编《武胜县志·民族·伊斯兰教》)。

沿口镇马家清真寺。(摄影:马白良)

沿口镇黄家清真寺,其大殿梁上“光绪十九年”题记仍清晰可见。(摄影:邓新贤)

“湖广填四川”移民而来的回民大都是由湖北麻城孝感迁来,“湖广填四川”移民而来的汉族也多持此说,这或许跟湖北麻城孝感是湖广移民的集中点有关,就总的规模、人数而言,这是四川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活动,但其中回民数量相对很少。

2.陕西移民

除“湖广填四川”这样清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外,受清政府优惠政策的广为招徕,另有大量各地人民自发迁入四川,主要为陕西人,其中回民占相当多的数量,又大多为陕西关中地区人。清代,自康熙直至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前,一直源源不断地有陕西回民迁入四川,主要分布在川陕交通沿线各地,后又有人转迁它处。

广元市,地当川北门户,为由陕入川首镇,此地回民即以祖籍陕西者为多。成都、灌县(现都江堰市)等地即有一些回民祖上为清代从广元迁来,祖籍陕西凤翔、固原等地。很遗憾,没有收集到关于清代陕西回民最初迁入此地的资料。

阆中市,旧称保宁府,也是川陕道上之要镇。民国《阆中县志·户口》载:“明末之乱,全川几靡孑遗。阆之所为土著者大半客籍,以其毗连陕西,故陕西人为多。”阆中回民也多祖籍陕西,多在清初即迁入,康熙初创建了最早的清真寺---老寺,因而有礼拜寺街,回民多聚居附近[57]。后有回民又转迁成都、郫县、灌县、彭县等地。

阆中清真寺康熙八年(年)“清真寺”匾额。(摄影:邓新贤)

盐亭县,清初即有回民从陕西迁来,其中金姓为同州府大荔县王阁村人[58]。马、买、达、穆、锁等姓为西安府渭南县人,马姓远祖马清为康熙三十年(公元年)迁来[59]。后有人转迁它处。

三台县,清初有陕西大荔藉回民金姓一家由盐亭转迁而来,后又有陕西渭南籍回民张、穆、萨、马、哈、买、崔、杨等姓相继迁来,聚居城内,康熙年间创建清真寺,因而有“清真寺巷”[60]。

三台县“清真巷”。(摄影:邓新贤)

彭县(现彭州市),清初最早有陕西泾阳县独柏树喇家村人喇强、喇朋兄弟迁来四川,先居广元,后迁彭县。后有马、赫、苏、杨等姓迁来,多为陕西泾阳、渭南、三原人。乾隆初年,创建了彭县最早的清真东寺[61]。

新都县弥牟镇,清初也有不少回民从陕甘迁来。当地方志资料记载:“本境于汉户外,只有回种,顺治、康熙间自甘肃迁来。”当地回民则多谓祖籍陕西。虎姓为当地回民大姓,其《族谱》记载:“祖籍陕西渭南县九里沟人氏,清初迁入”[62]。乾隆三年(公元年),修建了虎家清真寺。

新都虎家寺大殿内部现状。(摄影:兰毅)

灌县(现都江堰市)回民也以祖籍陕西者为多,灌县清真西寺又称陕西巷清真寺,即因建于陕西巷而得名,为陕西籍回民所建,始建同治十三年(公元年)[63]。

成都,清初被难甚重,清初入沈荀蔚所著《蜀难叙略》记载:“顺治八年(公元年),……成都城中,绝人迹者实五、六年,惟见草木充塞、麝鹿纵横,凡市间巷、官民居址,不可复识。”王沄所著《蜀游纪略》记载,至康熙九年(公元年),成都“茅舍寥寥,询其居民,大都秦人矣。”可见,最早入居被战乱夷为废墟的成都者,是陕西人,清代成都最早的清真寺皇城寺,始建于康熙五年(公元年),康熙十五年(公元年)又另建清真西寺,两寺相距不远,相隔仅十年就建两座寺,可见当时成都已迁入不少回民。据当时成都的情况判断,这些回民应为陕西人。且西寺初本建于现祠堂街,相去陕西街不远,康熙五十七年(公元年)因修建少城(即满城),西寺被圈入城内,遂有陕西岐山籍回民马忠义将私宅捐出,并捐银二百两,另建西寺于现址。西寺曾刻石立碑记其事,此碑文革中被毁。现存成都回民马姓《崇德堂家谱》也载此事:“高祖忠义公,陕西岐山县袁家乡人,……由陕入川贸易,买宅西御街口居住。康熙五十七年,公乃舍已所住之宅,令建修西寺”。此外,成都东寺为康熙三十年(公元年)陕甘药材商人所建,九寺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陕甘骡马商人所建[64](更多详情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治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jj/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