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在中国科协首批—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评选中,我市郫县、新都、蒲江、新津和金堂5个县(区)成为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在提升科学素质、服务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等领域先行先试,其示范期为5年。
国家级科普示范县,一个响当当的名头,何以花落我市郫县等五个区县?这些走在前头的区县在科普工作中有什么样的创新?下一步的示范县(区)工作中又将进行怎样的新探索?
A科技显威力
西红柿大棚创造高产值
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成都辰希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1号大棚里,大片的西红柿快要成熟了。走进大棚,自动调节的温度和湿度、自动播放的音乐、流水线般的种植地块让这里和其他的农业园区别无两样。
但是同样的园区投入,却拥有不一样的产出。在这里,占地平方米的1号大棚目前拥有50条西红柿“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宽60厘米,长33米,能够种植株西红柿。“理论上一株能长25串,2串为1公斤,一株预计产量至少是5公斤。”公司负责人说,按照1公斤元的价格计算,这个大棚销售收入可以达到万元!
高科技大棚的天价收入从何而来?“全靠这层膜。”该公司负责人翻开土层,原来土壤的下方有一层清晰透亮的薄膜,这就是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凝纳米膜栽培技术,在根系和土壤的下方垫一层膜,膜下输送营养液,拥有纳米级细孔的膜能将营养液中的养分吸入膜内,同时阻挡分子体积较大的病菌进入膜内。“这样,西红柿的根就能完全隔绝污染和病害,并且不需要任何农药和其他肥料。”
“小到一个西红柿的种植,折射出科技的力量。这也是新都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其中一个举措。”新都区科协有关人士介绍说:“自年以来,新都始终保持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此次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中,新都区形成了以‘五大工程、三大建设’为核心的‘5+3’工作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普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在新津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与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挂上了钩,新材料、食品、轨道交通等“1+2”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位于新津县工业园区的成都三益新材料公司,由于采用了涂布法中温复合的新技术,三益新材料公司每分钟可以生产6米的挠性覆铜板,生产效率是同行业企业的2倍以上,总成本却只有日本新日铁同类产品的1/3。
科普工作的有力推进,促进了产业之花的绚丽绽放。但是科普工作本身,又如何有力有序地推进?据了解到,我市一些区县不仅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还将科普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从经费、人员、考核等方面加以落实。
比如,郫县就按照全国科普示范县标准,将科普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期拨付到位,并做到逐年增加。年,预算科普专项经费万元,人均达2.45元;年,预算科普专项经费万元,人均达2.6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市前列。同时,各镇(街道)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落实了不低于年人均5元的科普专项经费。
B体系建设
完善的示范体系构建起“大科普”格局
前天中午,一车从郫县唐元镇韭黄基地新鲜收割的韭黄,经过打包、装车等程序,被运往双流机场。昨天早上,这些新鲜的韭黄就摆上了韩国超市的货架,紧接着到中午,这些产自郫县的韭黄就可能成为韩国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唐元的韭黄每周两次出口韩国,每次一吨。”唐元镇锦宁村村民贺大爷一边摘韭黄一边高兴地说着,韭黄出口韩国,郫县唐元韭黄协会功不可没,“协会从每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对咱们韭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推广先进的韭黄种植技术。”
唐元的韭黄曾经遭受韭蛆的侵害,为了防治韭蛆,韭农们想尽各种办法,韭蛆防治了,农药残留却上来了。“好在大学生创业者邓小泉加盟进来。”贺大爷说,作为唐元韭黄协会会长,邓小泉一次次联系农业专家,在省、市、县专家的共同攻关下,终于搞清楚了韭蛆的成因。除化学方法之外,还通过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唐元韭黄因此走上了出口创汇之路,去年出口韩国创汇50万美元。
唐元韭黄协会带领韭农奔向韭黄产业高端的故事,仅仅是郫县科技协会惠民惠农的一个缩影。“郫县率先在成都市达到所有镇均建成市级科普示范镇,同时全县已有个村(社区)建成了县级以上科普示范单位,占总村(社区)数的51%以上。”郫县科协主席肖德松表示,郫县共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户,评选表彰城镇社区科普示范家庭达户。从空间形态上来看,郫县基本构建了“县、镇、村(社区)、户(家庭)”四级示范单位上下衔接,示范学校、示范基地和示范协会协调发展的完备示范体系。
在肖德松看来,完备的示范体系,正是郫县进入全国科普示范县的重要原因。在下一步工作中,该县将“8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有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科普员,形成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专门列入了创建—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基本工作目标中。
在蒲江县,12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注册登记农技协86个,会员人,联系带动农户6万余户,建成全国百强协会1个、省百强协会3个、市级示范农技协11个。全县农技协共推广科技成果32项,研究开发新技术27项,年创产值2.6亿元,成为推进蒲江县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新都区,目前已发展各类农技协组织76个,会员人,联系指导农户数户,其中全国示范农技协2个,省级3个,市级5个,农技协在全区各镇(街道)的覆盖率达%。
在新津县,花舞人间低碳科普示范基地、翔生有机农场、永商镇烽火社区、万和小学……一个个科普基地不断走进老百姓身边,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科普服务,全民科学意识显著提升。
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在这些区县,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科普”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科普活动实现了常态化,特别是围绕重点人群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科普的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服务科普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群众的科普意识入脑入心。
C基地建设
科普旅游成为新时尚
“这种圆形的,皮薄肉细的就是被农业部认定的‘国优脐橙’,这些是新品种杂柑,早熟的是青见、天草,晚熟的是不知火,好剥皮又很甜……”。走进金堂县三溪镇的橙艺科普馆,近百品种的橙类“家谱”秀,让前来参观的中学生李虹蕊兴奋不已。这个仅有0平方米的橙艺科普馆是我国中西部首个“橙”主题科普馆,也是我市最“袖珍”的科普馆。在这里没有很“高大上”的高科技成果,但却很“接地气”。在现场,通过“源与流”“食与能”“景与文”“病与虫”“种与实”五大主题展区的展示,市民可以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而科普馆搭建的金堂柑橘母本园等体验式平台,还增强了馆内科技互动,让市民们在接受科普教育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一把现代农耕的乐趣。
“科普需要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而旅游要有亮点和深度。”旅游需要科普知识,科普能为旅游添亮色。金堂县、蒲江县科协提出了“依托规模产业,以科普为主题,借旅游作载体,推进科普体验旅游”的思路,得到县内一些业主的积极响应。
金堂县广兴镇樱花产业园的业主,就在政府号召下,积极打造以樱花为主题的县级科普示范基地,在园区外修建了以樱花为主题的科普广场,增加有关樱花知识的介绍;在景区增设了科普厅、科普亭、植物标识、农耕文化展示、青少年体验场、科普农家乐等科普设施,把硕大的樱花产业基地,变成了游客开展科普体验的“大课堂”。这样一来,自然而然把樱花产业旅游推向了一种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的新旅游模式。
春茶又要采摘了,嘉竹公司一年一度的春茶收购即将开始,但另一项重要工作也随即展开。嘉竹公司在蒲江县成佳镇的茶叶核心基地,每年春天都会成为科普示范基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各个群体都来这里了解茶种植、生产加工、冲泡,以及茶的历史文化,行业称嘉竹公司是茶文化的“大学校”。
“蒲江县茶乡游学体验”还被成都社区大学确定为年首个重点打造的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成佳镇是“全国马尾松种源基地”,四川省及成都市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目前,该县共建有科普示范基地14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1个。其中,朝阳湖柑橘科普基地、成佳同心村科普基地,采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集科研、生产、销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对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科普教育在产业和旅游之间的“点焊”作用,真正促进了产业和旅游的“1+12”效果,不仅业主肯定,更受到了游客的一致欢迎,成为金堂、蒲江等地规模产业旅游的一大靓色,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中,又一项“意外”的收获。
观察手记科普创新小处着手实处着力当成都经济总量已破万亿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机械产业跻身“千亿产业”规模之时;当经济转型中,面临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命题之时,科技创新无疑是未来推动这座城市行稳致远的一种重要力量。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因为科技体制改革是关键”……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科技创新”也是居高不下的热词。此次我市五个县(区)入选科普“国家队”,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而这五个县(区)在科普服务产业、民生领域的创新试水也体现了“双创”成都科普特色的百花齐放。入选“国家队”的五个县(区),虽然实施方式各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通过持续倾力科普,通过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春风化雨般地力促科普服务产业、民生,在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让科技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哦~↓↓↓成都日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