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博物馆与县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治理
作者:张晓云
传统实践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由于各自对社会提供的资料(或文化产品、服务)在内容上、手段上、目的上的不同,互相之间较难构筑合作的关系。20世纪末开始,国际上兴起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结盟和合作运动,开启了协同发展的新时代。
当前,中国进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时代,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以下简称“三馆”)协同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本文拟对县级“三馆”协同治理的基础、方式、内容、重点进行分析,以期深化对县级“三馆”协同治理的认识,推动县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协同治理的基础一是历史基础。博物馆、图书馆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奇珍异宝、存储图书等,通过收藏以及小范围展示,达到炫耀财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传承历史等目的。对于中国,它们都是舶来品。
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有了功能、定位上的区分,并形成独立的管理系统。建国后全国最早的县级博物馆,基本都设置在文化馆内,或与文化馆合署办公。
二是业务基础。“三馆”工作的对象都是“物”和“人”,工作的方式都是储存、展示、研究,服务的手段都是开放,服务的目的都是保护传承文化。
当前出现的图书馆、文化馆业务职能的“博物馆化”,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图书馆化”,博物馆征集收藏非遗实物并举办非遗展览,反映了“三馆”传统业务职能的交叉已成为各自业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是行政基础。
从性质看,“三馆”均为国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编制由县编制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编制可在县域文化系统内统一调配使用,人员间交流任职无体制障碍;
从法规看,均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有关法规及政策,由上级文化行政部门指导;
从经费看,均由县级财政和上级文化专项拨款构成;
从内部管理看,考勤制度、开放管理、职称评定、绩效评估等制度高度相似。
四是资源基础。
从藏品资源来看,博物馆藏品品类多样,涉及广泛,文物居多;
图书馆图书资料纵贯古今,无所不包,很多古籍善本本身就是文物;
文化馆的非遗实物、资料、音像制品等,文物价值、收藏价值兼具。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藏品资源的作用,“三馆”对于场地、设施、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
五是地域基础。
从馆址选址看,“三馆”一般都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段;
从服务对象看,均以本县城乡群众为主,外来人口相对较少;
从藏品和展示内容看,均为代表本县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从服务辐射的范围看,除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到县域以外,传统的线上、线下、流动服务的范围均在本县。
协同治理的方式总分馆制是起源于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一种纵向协同的管理方式,近年来,被广泛引入到我国图书馆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行政层级、特定地域为主,兼顾业务能力的总分馆制。
年2月,文化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县级馆服务能力不强、县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
相比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成熟,博物馆总分馆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状态,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县级博物馆纵向得到的资源共享、业务指导、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明显弱于图书馆、文化馆等,同时,由于不象图书馆、文化馆有流动服务装备,并有文化站(服务中心)在乡镇承接功能,县级博物馆服务基层的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横向协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免费开放”。国家实行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并鼓励科技馆、文化宫以及非遗传习场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共享共用。
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将“三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县级城乡规划,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标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统筹考虑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以及布局,实现场馆建设集群效应,共建共享。
三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国家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共享的法人治理结构,共同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管理。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三馆”协同总体上存在不平衡,除图书馆纵向的协同基础较好,“三馆”横向协同基本未开展,亟须消除行业壁垒,打破资源封闭,补齐信息化的突出短板(特别是县级博物馆)。
立体的协同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在纵向、横向协同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构建线上与线下服务、场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立体协同服务体系。
协同治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规范标准。以标准化促均等化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公共文化基本服务标准,已在国家和省级层面逐步建立。应重点加强总分馆、定级评估、考核评价等制度的研究和衔接。
参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定级评估制度,尽快建立完善县级博物馆相关制度,以弥补其辐射基层、服务社区能力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流动。参照省级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推动因地制宜建立统一管理、独立运行的县级“三馆”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加强规划建设。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下,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根据区域人口分布和设施有效覆盖范围,合理规划建设博物馆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其他文化设施,逐步消除县级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提高设施有效覆盖率。
同时,积极探索突破行政区划和层级壁垒,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提升综合效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应加强信息资源利用政策指导,建立“三馆”信息建设与管理协同发展机制,整合服务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共建共享。在做好信息安全、版权保护的前提下,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给社会公众特别是研究者。
同时,加大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人员轮岗力度,开展人才专项培训,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复合性人才,提升馆藏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提升开放服务。应切实保障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按时足时确保对社会正常开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所确定的开放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强调的“底线公平”。开放服务的时间须避免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