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文广新局公示了
成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名单
这10座古色古香的小镇
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民风民俗
记录了天府之国的根脉和记忆
展示了成都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
非遗小镇
非遗小镇+保护
非遗小镇+旅游
非遗小镇+扶贫
非遗小镇+产业
今天,小非就带着大家
一起走近这10座颜值爆表的小镇
去看看这悠悠古韵、烟雨江南的非遗小镇
与它所传播传承的非遗项目
一
洛带镇
1四川客家龙舞四川客家龙,又称“刘家龙”,因为参加舞龙队的都是刘氏族人,又被称为"刘家龙舞"。刘氏族人在成都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余年之久,刘家节庆吉日在古镇舞龙也有多年了,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四川客家龙。
为避战乱、天灾而迁居沿海一带的客家人,为感谢东海龙王适时下雨,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龙庆祝丰年,相沿成习。"湖广填四川"时,刘氏先人移民到洛带镇,同时也把舞龙的习俗带到这里,并吸收、融汇北龙的一些优点,形成独树一帜的"四川客家龙"。它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家族内部传承,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舞龙时,龙头前有一人手持彩绸扎的"宝珠"引龙,由舞龙头者率领,众舞龙者手持木柄随而起舞,其动作、招式复杂多变,步法灵活,有"垛龙""龙抱柱""龙打滚""龙摆尾"等一些传统技巧。
2客家婚俗客家婚俗是客家人的一种重要人生仪礼,四川客家婚俗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东郊和东北郊。在洛带古镇客家人一直沿袭着这种独有的婚嫁民俗,遵循周礼古制,在《礼记》中即有详载。客家人婚嫁习俗非常系统,大致分为说媒、看妹子、写庚帖、编红单、定亲、看家方、送日子、送菜和抬嫁妆、迎亲、宴客、过门、新娘到达男家、拜堂、口念、闹房、回门、送满月等17大步骤。其繁琐但有序的婚嫁过程是客家人区别于其他七大民系的主要标志。"客家婚俗"是中国古文化的留存再现,为研究古文化民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
新繁镇
1新繁棕编新繁棕编是新都区新繁镇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就在锦水河沿线一带流行,并在那时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
新繁棕编主要分布在新都区新繁镇的公毅、锦水、曲水、通联、石云、新旁等村。新繁棕编选材精,生产季节性强。新繁棕编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新繁棕编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色泽明快,制作精巧,无污染。民间艺人大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产品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年新繁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何氏药浴新繁传统药浴,民间俗称"洗药水澡",至今有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初新繁大墓山道观。清代初年新繁药浴创始人--何绍章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极为丰富,尤以儿科、外科最负盛名。后来,何绍章经堂兄何焯举荐,赴京当了宫廷御医,卸任后回乡辗转到大墓山道观修道。
经潜心钻研道家养生防病疗疾秘方,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何绍章开创了中草药浴"熏、洗、灸"独门绝技,将诸多药浴方法传至民间广泛运用。经过熏、洗、灸等步骤的药浴,再通过温热解理和药物的渗透刺激,能让洗浴者梳理疏通,发汗排汗,把人体的疾病随着汗水排出而缓解,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年新繁传统药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安德镇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清朝初年,福建省汀州永定县孝感乡翠享村人陈益兼随移民来到郫县定居,入蜀途中,因食品稀少只得将生霉的蚕豆和鲜辣椒拌而食之,美其名曰"辣子豆瓣",这就是郫县豆瓣的起源。郫县豆瓣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原郫县)特产,四川三大名瓣之一。
郫县豆瓣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之魂"之称。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
黄龙溪镇
1火龙灯舞黄龙溪"火龙灯舞"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它起源于南宋,先民们根据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和主管风雨的"应龙"及"龙生九子"的神话传说,按民间信仰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等吉祥之物,创造了"火龙灯舞"这一民间表演艺术。
逢年过节及兴典盛事都有舞龙风俗。其场面壮观:宫灯、排灯、牌灯开道前行,伴着乐器声,龙身随龙头起伏摆动作出相应飞舞姿态。民间艺术家们研制的一种独特的火药热量低、火花艳丽、火龙流长、喷射有力,烧花人对准队伍进行烧花时,龙、灯、舞、火焰融于一体,场面极其华美绚丽,使其成为了一种神奇、美妙、惊险的艺术表演。8年6月,黄龙溪"火龙灯舞"被列入第一批(扩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船工号子“黄龙溪船工号子”又称“府河号子”“锦江号子”,曾流传于府河、锦江以及川西平原各江河流域,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黄龙溪船工号子是川江号子的支系,有着川江号子的神韵,由于水域的特定环境,水流平缓,黄龙溪船工号子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音乐主要特色是旋律舒展、平和、优美,独具川西平原风格。
据当地老船工们回忆,每当船只行至急流险滩,便会唱起船工号子。歌唱时,一领众和,领唱者也是劳动的指挥者,有时,老板娘也会出舱帮助领唱.歌词中,领唱部分有具体内容.合唱部分则只是配合劳动节奏发出的呼喊衬词。因船工在急流中拼搏,领唱与合唱交接十分紧密,甚至领合重叠,并出现呼哨声。9年7月,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五
柳街镇
柳街薅秧歌
多年前的宋末清初,“柳街薅秧歌”发源于七里坝、邵家坝,后逐步流传于川西坝子,盛传于岷江流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原生态的农耕诗歌、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大众性、时代性特征,农夫在水稻薅秧劳动中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素材。薅秧歌一人领唱,薅秧的男女老少复唱末尾三个字,每到薅秧时节,劳动的人群遥相呼应,遍坝盈耳,越唱越远,此起彼伏。薅秧歌逐渐风行于川西坝子,盛传于岷江流域。
如今,“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为基础诞生了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风艺术团的应运而生,成立了“柳街薅秧歌”实景、舞台演出队。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柳街薅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
平乐镇
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工艺品又称(细丝工艺品)、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有的手工艺品。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片,紧扣瓷器编织而成的,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产品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的技艺特色,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完成的作品雅俗共赏、经济实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并以其独特的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七
道明镇
道明竹编传统手工技艺
道明竹编是四川道明镇传统手工艺术珍品,已有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道明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编制出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15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
道明竹编制品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经久耐用,并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7年,道明竹编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
桂花镇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
桂花土陶制作起源于明代,秉承了几千年汉民族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承袭传统技艺生产的生活土陶罐、盆、缸、坛经久耐用,品质优良;建筑土陶脊、瓦、垄、滴水等是仿古建筑的上好材料同时,对现代制陶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分为以下一些流程: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尤其是泥料的选择和发酵相当关键。
精美的桂花土陶产品凝结着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和汉族劳动人民的聪颖与智慧。桂陶流韵,溢彩流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使桂花土陶制品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和川人的智慧,并因其品质优良、工艺细腻、风格古朴、造型典雅,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8年,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
安仁镇
川西传统婚俗
川西传统婚礼的很多仪式都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据地方文献记载,最早沿袭的是秦汉周制婚礼的“六礼”,它注重礼节,重视夫妻之间的结发之情,不兴乐,不庆贺。至民国时期,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整套婚姻礼仪的流程。川西传统婚礼,程序环环相扣,包括访人户、说亲、合八字、下聘礼、订婚酒、报期、回帖、成亲,还有成婚后三天,娘家人将新娘接回去住十天,这叫“耍十天”。
成婚礼是传统婚礼的高潮,仪式举办又隆重又喜庆。传统婚礼是儒、道文化结合蜀人传统信仰而形成的礼仪,也是农耕社会源于先民生殖崇拜而形成的习俗,是我国“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它具有政治、历史、经济、礼节、人文、服饰、饮食、音乐、娱乐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
甘溪镇
明月窑制作技艺
邛窑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省境内,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是时间踌度约年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明月村存在的那座是我国目前唯一“活着的邛窑”。一直在烧制陶瓷的明月窑属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窑,其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
邛窑分布很广,如邛崃十方堂、尖子山窑、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都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县的大坟包窑等都被通称为邛窑。特别是邛崃境内的什方堂等窑址面积最大、窑包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传最广、纹饰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为丰富,是邛窑陶瓷的代表。
文章编辑:曹琪
声明: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相关权益归权利人所有。
四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
非遗
交流
传承
保护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关爱白癜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