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蜀道驿程记中的蜀道交通地理探

摘要:秦蜀之道连接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为两地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互通有无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蜀道驿程记》中作者王世禛详细记述了自己由京师至成都所经线路,并对其中重要的道路、驿站、桥梁、河流、关隘、渡口等阐明历史源流,记述沿革发展,解读民间传说。其对清代蜀道交通地理研究有丰富的参考价值,能够一窥康熙年间蜀道的通行、修筑、沿途民情等情况,更能复原康熙年间由京师入蜀的常用路线。

关键词:蜀道;交通地理;王世禛

历史时期,由于巴蜀盆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岭,加之地形复杂,时间一长,形成了多条道路。如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米仓道、金牛道、荔枝道等,皆被称为蜀道。但是斗转星移,山川更位,历朝历代来往关中和蜀地所常行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时至清代,多条古蜀道已近废弃,难以通行,但中原地区和四川盆地的交流往来却不断增多,势必促使着一条行路较近或易行的常用道路的诞生。《蜀道驿程记》作者王世禛(祯)受皇命前往四川主考乡试,因时间有限需严格执行,并且车马同路而行。所选道路应为康熙时常用且通行状况较好的一条。在全书序文中作者王士禛也写道:“记其衰,记其胜,可以观其声,后有揽者参考互考之,可以观世变。”本文主要通过《蜀道驿程记》的叙述,探讨王世禛由京师入蜀道路的具体线路、通行状况、沿途民情等方面内容。

一、天连剑外山无数:古蜀道的历史遗存

关中之地在汉唐时期一直是汉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但是四川盆地却凭借其独特地形和天险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蜀道的开辟和修建可以说是华夏大地上两种文化沟通的结果。

蜀道在承载了无数历史名人的脚步的同时,也见证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变迁。无论是狭路相逢战于蜀道之上的蜀汉曹魏,还是安史之乱时逃亡蜀地的落魄帝王李隆基,还是同王世禛一样受皇命前往四川而踏上蜀道的朝廷官员,或是杜甫这样游览蜀地一路写文撰记的文人骚客,又或只是往来行路脚步匆匆的行旅商贾,都在这条千里古道上留下了摹崖石刻、诗词歌赋、甚至还有佛教石碑、书法篇章、厅壁记载等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颇负盛名的有李白诗《蜀道难》、陆游入蜀途中所作《入蜀记》、范成大由成都至临安所作的《吴船录》以及本文主要讨论的王世禛由京师入蜀途中所作的《蜀道驿程记》等既有文学价值,也为历史地理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作用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所谓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官道也,今繇关中以趋汉中,繇汉中以趋蜀中者,谓之‘栈道’,其北道即古之褒斜,南道即古之金牛。而子午、傥骆以及米仓之道,用之者或鲜矣。”蜀道所包括的广义含义范围极大,但学术研究中的“蜀道”是一个相对狭义的道路,仅包括由关中通往汉中,再由汉中通往蜀地的几条道路。王世禛《蜀道驿程记》中的“蜀道”也是指狭义的蜀道。

二、栈转褒中水自哀:《蜀道驿程记》中的栈道险路

在壬子康熙十一年(年),王士禛以福建清吏司郎中之职,奉皇命前往四川主考乡试,同行的共42人,队伍规模不小。他于六月二十二日陛辞。到七月朔日出发,初九进入山西界,二十三日由风陵渡过黄河进入陕西界,直到闰七月十五进入四川界内,最后于八月三日到达成都。行路途中,一直以日记形式详细地记载其沿途所经州县、道里行程。所作后来收录成《蜀道驿程记》上下卷,内容包括了沿途所到各地驿站、翻越的山川河流、所走道路名称、所经渡口、关隘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所留诗词歌赋等内容。

据王世禛的记载,在七月二十三日进入陕西界内之后,很快就将踏上雄奇险峻的蜀道,作者王世禛也早有耳闻,所以当日他也在日记中写道:“至风陵渡,河戴延之,所谓风槌也,对岸即潼关,入陕西界。”“略悉蜀道之难,灯下作书寄家。”可知,进入陕西界之后,道路就不同于关中平原地区那样平坦好行。王世禛也知蜀道难行,特意作书寄家。

二十六日过灞桥,经汉武帝通天台故址,下午渡沣水,因时遇渭水秋涨,不得渡,又循渭北行六七里才得到一艘船。而他的行程也是逐渐靠近了四川盆地周围的崇山峻岭之中,可以看见高山、云雾,与北方已经大不相同。二十八日午次武功县,暮抵扶风县。二十九日过龙尾坡,午次岐山县,暮抵凤翔府治凤翔县。

从凤翔继续前行,即将进入著名的古道“褒斜道”。“始出凤翔,南郭遥望陈仓山,直插天汉,与太白中南相连亘,秦蜀大阻也。”马强教授在《蜀道文化述论》中也曾提到这一段:“王渔阳所行乃明清连云栈道,与秦汉褒斜道北段已有不同,北段入口已由郿县改为风翔草凉驿。”但是连云栈道的险峻确依旧:“西南弥望,连峰叠巘,杳然无际。咏坡诗:‘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感叹久之。”王世禛以苏轼所作的《石鼻城》中的两句形容踏上连云栈道之后的地势之险,也写出了自己初登蜀道那种略带害怕又激动的心情。层峦叠嶂,奇峰绝险,连绵不断,是进入山地之后才能看到的特殊景色。

闰七月朔日在宝鸡城南渡过渭水,过益门镇,“镇元平章李思齐筑,石壁峭绝,往往瀑水成川,声若奔霆,一径如发,明灭乱峰中。入栈之始,车怠马烦,五十里次观音堂假宿僧舍。”连云栈道之上险路难行,悬崖峭壁、飞瀑湍急,使得车怠马烦,人更难行,而这日行了五十里路之后就只能借宿僧舍,也能看出进入此道后没有驿站供人休息。本来栈道能通车马应该是不窄,修建得也应算牢固,但是这里却和作者之前走过的处处可见民居、驿站之路不同;也许是这段路途由于奇险无比已经无法设置驿站。

行至煎茶坪已是闰七月二日,“过和尚原煎茶坪,坪高出众峰上,俯视四山,云雾如沆瀣一气,皆在足下。”也是蜀地一种特殊的地形,高低参差不齐,坪在山上,云雾缭绕。初四登凤岭见“两壁对峙,石势如奇鬼攫人,一水自东山来,极清,驶巨石扼之。更作澎湃,石梁屡折,颇似人家林园。”随着路程的深入,王世禛对这条艰险道路的形容也是千变万化,乱峰奇石,兼之水流瀑布,无一不让人惊叹。而非常明显的,王世禛的笔下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心态都被这险峻的崇山所改变。他原本清新澄淡的诗风逐渐充满苍劲,显大气之风。

这一路首险当推连云栈道险关柴关岭。初五日,路遇大雨“枕上闻急雨淙淙,四山草木有声如甲马驰骤,冒雨急行,即雨当道也。度柴关岭,岭上下二十里,石齿廉利如剑愕,下岭沿青羊河行,河流挟雨益怒。巨石怪丑,时来压人,幽篁蒙茸数十里,不见山巅。行人与虎豹蛇虺争一线。”大雨使山路栈道更加难行,而原本磅礴壮丽的景色也因这大雨显得狰狞,河流湍急似怒吼,两岸的奇石也愈显可怕,倾盆大雨遮蔽了去路也不停冲刷着每一个踏上柴岭关的行路人。所以这段路途是作者笔下最难行走的一段,柴关岭的险峻和这段路的荒僻,路上蛇虫鼠蚁盘行,甚至还有虎豹拦路伤人:清代曾国藩也曾写过《柴关岭雪》:“我行度柴关,山关惊我马。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走兽交横奔,冻禽窜荒野。”与王世禛所描写的柴关岭相差无几,更证实了此地的荒芜和路险。所以王世禛也写道:自秦入蜀多有不习惯,特别是夜雨声烦,直到雨稍霁才可入睡。

过柴岭关之后便进入褒城县,“入褒城县界,山多猿多鹦鹉,自画眉关而下至马道百里间,俗谓二十四马鞍岭,险峭特绝。”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走的褒斜道入蜀。王士禛也曾在自己的蜀道诗《七盘岭》中写道:“七日行褒斜,目瞆耳亦聋。”褒斜道的险峻早有其名,《蜀道驿程记》载:“一岭上下等顿辄数里,上如猱升下如鳖行,外俯迅流,内倚绝壁。石磴连卷其中,山骨呈露,不受寸土。寿藤古竹,轇轕四垂,石壁如厂如突,如墄如碣,如步櫩如堂皇,如厇苏奇态,殊状流玩不给,飞泉出石罅,奔流千尺与江水镗撘相乱,栈中之水大约有四支茶坪。”这段文字,即言王士禛一行人过此路时,上行只能攀岩而行如同猿猱,下行也只如鳖缓慢爬行。褒城县界山如此险峻奇绝,王士禛对这座山岭的描写也是气势磅礴,称上下绝壁,内外激流,突显出褒斜道之险。虽然已经建造使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缺少现代建造技术的时代,由关中入川的交通仍然艰险万分,蜀道之难仍让人望而却步。所以作者才形容“客舍后枕江流如百万甲马声,使人悲壮”。想来也是作者身在蜀道,怀古之意大增。他想到这里曾经经历的历史变迁,身在如此鬼斧神工的蜀道之中,原本淡泊平静的心也不禁波澜壮阔起来。

初七日发马道,渡青桥河再渡沙河至观音碥,见“奇石插天,犀株林立,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其色黝黑,潭而不流,凭高下瞰,令人魂悸。有旧碑在道,左大书‘云栈首险’。”连云栈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路难行,怪石嶙峋,加之深潭瀑布时时的威胁,蜀道之难,立见于笔下。所以王世禛也作有许多蜀道诗。他的诗中既写了秦岭高耸的山势,又写栈中浩荡的水势。从王世禛进入陕西界内,踏上蜀道开始,他对两岸的危峰绝壁的惊叹一直不绝于笔。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不仅山高路险,而且这一路的险还一直变化,每一段蜀道的险路都有不同。

至闰七月十一日,到达沔县,十三日过金牛峡,作者传称此峡为蜀道第一险:“峡口悬崖万仞,阴风飒然,入峡即奔峭四合。猿鸟磧绝,水自峡中喷薄而出,人马从水中行。恶石如萤象、狞龙伏水中,时时啮人,自峡口至五丁关,十五里步步悬縆,而上下峡亦如之,则佝偻循墙而走矣。”行人只能佝偻前行,且时时惊心动魄。一路走来交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连续几天作者都记载山高路险,行走艰难。比如十四日冒雨发宁羌:“时洄水怒涨,取道大崖,巨石斩斩,仄行不容跬步。下临奔湍数十丈,皆下马扪壁彳亍而过,人面如土。”

三、朝辞白帝暮江陵:《蜀道驿程记》中的嘉陵江水道

从七盘关入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界已经是闰七月十五日。终于入川,距离目的地成都也越来越近,过朝天关后,开始沿嘉陵江一路向南,在这里王士禛特地记载了当地的一种特别的交通工具“板船”:“舟中宽,首尾狭。竹箬覆之,仅蔽风雨。左右用桨六支,不施桅蓬,制如江浙之梭船,川人呼为板船。”根据李进《清代嘉陵江上游航运略述》中所述的可知:“自朝天关至广元止,水程93里,历13滩。其中峡门口滩为险滩。”该段航道虽然也有险滩急流,但是较白水江以上航道,已经大为通畅。此板船轻舟从简,行路更容易也更快。十六日,过朝天峡,“入夜月色皎然,江声激壮,舟人作渝歌与柝声断续,不能成寐”。

进入四川界内后,在抵达阆中之前,作者一直沿着嘉陵江前行。嘉陵江航道在康熙时期大力开发,加强管理,发展空前;且风平浪静居多,河道宽阔,船只通行能力较强,所以路途通畅。王世禛才下了险峻的栈道,一路顺江而下,车马皆有了一定的休息。十七日早发平江,次虎跳驿。十八日过葡萄碥,午次苍溪,见“夹岸民居数百家,有良田沃野”。暮抵保宁府治阆中县。“阆去成都六百余里,尚隔十一驿。”王士禛一行每日能行六十里路,在这六百里中有十一驿站,平均六十里不到便有驿站休息,足见这条官驿大道设施相当完备,与栈道之上的景况全然不同了。二十一日渡江而行,抵龙山驿,然后继续开始行走陆路,至二十七日午后次中江县。这一路都较为顺畅,除王世禛经常因夜雨无法入眠之外,山路好走许多。八月初一日,天气放晴,当日次新都县,初三发新都,终于抵达成都府。总体来说,这段道路从驿站个数、通行情况等方面上来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一路走来除在最险最难走的褒斜道上偶有借宿僧舍之外,基本上是夜宿驿站。

四、关河不改旧风烟:《蜀道驿程记》的面貌及其价值

从王世禛的《蜀道驿程记》之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清代康熙时期,从陕西西安至四川成都的路线。因为蜀道在世人眼中一直是神秘而危险的,王世禛的记述不仅在当时具有按图索骥的交通路线的参考意义,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了研究蜀道使用和消亡的珍贵资料。

首先,在陕西界内,多为陆路,且沿渭水而修建。虽然这段路横跨了许多支流,需要常常渡河,偶尔会因河水暴涨而耽误行程,但是在这一路上驿站众多,便于休息,车马俱可共行,交通状况良好。其次,自褒谷进入褒斜道之后,道路陡然变得险峻,驿站数量也急剧减少,特别是在连云栈道路段,因为过于陡峭,车怠马烦,前行困难;且因荒无人烟、没有驿站,有时还不得不借宿僧舍民居。再者蜀地晴雨难测,作者一行人入蜀时候又值六七月夏季,时有大雨暴雨,更加阻人前行。但是,翻过山岭之后,进入四川界内,开始沿嘉陵江走水路一路向南,嘉陵江逐渐开阔,水路平稳,两岸景色宜人。至阆中之后转为陆路,但此处山地状况已经比褒斜道好了很多,作者也已习惯了这种翻山越岭的旅程,且沿途驿站设施恢复,两岸也因有人居住客舍人家增多。所以从阆中至成都的六百里路“朝夕将至”。可以看出四川境内的一段路交通状况也是比较良好的。

总体来说,王士禛所行路线途经直隶、山西、陕西、四川,其中由风陵渡进入陕西界内后,经渭南、武功、扶风、凤翔、沔县、宁羌州,由七盘关进入四川境内,水路过广元至阆中,再经陆路至成都。这就是《蜀道驿程记》中所记载的王士禛入蜀所走的道路——无论是险峻的蜀道之中的褒斜道,还是进入四川后由朝天关至阆中的水路,阆中再到成都的陆路,都记载详细,具有历史地理研究参考价值。

原文刊于《文史杂志》年第1期,第89-93页。

为便于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白癜风抗复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jj/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