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容有关的部分历史文化名人
胡广(91-),字伯始,南郡华容人,即今湖南省华容县人,西汉名臣胡刚六世孙。胡广生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辛卯五月初五,卒于灵帝建宁五年壬子三月初八,寿八十二。胡广官至三公,进为太傅上公,位极人臣,是华容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官。
蔡邕(-),字伯喈。东汉左中郎将,华容人胡广弟子,东汉大文豪。为胡广及其家人撰写碑、表、铭、赞、诰等各类文章十余篇。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官镇南大将军、荆州都督。著《左传注》、《史记注》。开华容河,“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圭之漕”,并在为《左传》《史记》作注时,注明章华台在华容城内。
陈寿(-),字承祚。三国蜀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官至散骑侍朗。撰《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事实。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著《襄阳耆旧记》。其中记载了胡广的父亲胡宠的简要事迹。
郦道元(或-),字善长,范阳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水经注》中,对华容水道记载颇多。
郭仲产,南朝刘宋人,其《荆州记》载,郭仲产在华容县“亲径其地”,见到的故西戎令范君墓碑,是西晋永嘉二年()所立,尽管“碑文缺落,不详其人”,但称蠡是其先也。
李邕(--),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泰和,李善之子。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李邕工于书法,在任澧州司马时,曾为华容汉代名人胡刚题写“汉逸士胡刚碑”的墓碑。
李吉甫(-),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宪宗时宰相。著《元和郡县志》,或称《元和郡县图志》。对华容县有记载。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太保。著《通典》。对华容县有记载。
沈括(-),字存中。仁宗嘉佑进士。北宋科学家。钱塘人。著《梦溪笔谈》。一说其生卒为(-)。沈括一生治学严谨,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古华容”错误地定在湖北监利,否认“古华容”与岳州之华容的历史关系,给后世造成极大影响。
宋德之,字正仲,其先为京兆人,本人为蜀州人。以应举擢庆元二年()外省第一,试学博士,阆州知州,荆湖南路提刑官。曾为华容章华台题写诗句。
张孝祥(1-)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曾为华容县知县胡绾所建楚观亭题写匾额。
白玉蟾(~)中国南宋道士。少时至雷州,为白氏继子,故名白玉蟾,后改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庵、海南翁。福建闽清(一说海南琼州)人。幼年时举童子科,博览诗书,长于书画。及长,侠义杀人,亡命于武夷,出家为道士,遂隐居于武夷山,师事陈楠9年,尽得其道法。终身云游。嘉定年间诏命馆太乙宫。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白玉蟾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九宫山瑞庆宫。此后,即致力于传扩丹道,设立教区组织,创建内丹派南宗。白玉蟾的全真道南宗道法以宇宙生成论,以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的易学、道家学说、佛教禅宗的“知止”说,同时,兼通大洞法篆、斋醮科仪。尤以雷法著称,常为人驱邪治病。形成与张伯端、石泰不同风格的内丹派学说,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的影响。卒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著述有《道德宝章》、《海琼集》、《海琼集词》、《海琼问道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谢显道等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彭耜编)等。白玉蟾曾来华容宝慈观修道,寓居华容多年,写有《宝慈观记》等大量诗文。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在十多岁时,继父朱文翰出任安乡县知县,即同母亲随来到安乡,曾乘船路过华容。因此,他对洞庭景色十分熟悉,在《岳阳楼记》中写得很生动。
黎淳(-),字太仆,华容人,明天顺丁丑()进士第一,殿点状元。明吏部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华容人。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明成化甲申()进士。明兵部尚书。明代弘治中兴名臣。
何景明(-),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好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壬戍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等职。明前七子首领人物。曾两次来华容,写下了与华容有关的多篇诗文。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好空洞子。庆阳人(甘肃)弘治七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明前七子首领人物。与华容人刘大夏交厚,刘大夏对其有救命、提携之恩,刘大夏致仕回华容,李梦阳为其写有《刘大司马归东山草堂序》。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后七子之一领袖。与华容人孙斯亿交厚,曾来华容游历,在刘大夏后裔家中见过《甲申十同年图》,并作记,为孙宜、孙斯亿写有传纪文章。
焦竑(-),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人。万历十七年殿试第一,官翰林修撰。与华容人孙羽侯同为万历十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孙羽侯为其祖父编印出版《遁言》时,焦竑为其作序。
吕楠(-),字仲木,号泾野,今陕西高陵人。明正德三年状元。历任翰林院秀篆、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华容人孙继芳考上进士前,曾拜吕楠为师。孙继芳考上进士后,曾邀请吕楠来华容游玩,并写有诗文。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年状元。父亲杨廷和(明吏部尚书、首辅)。杨慎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杨慎与华容人孙继芳时同科进士,后有同在云南做官,与孙继芳交谊深厚,在《水经注所载碑目》一书中,按照孙继芳提供的信息,记载了华容汉代交趾都尉胡宠墓碑“此碑今存,且叹道远考据之精确焉”。
薛惠(-),亳州才子,年进士。刑部主事。曾应孙继芳之邀,来华容游历,并留下诗作。
曹学佺(-),字能始,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四川有参政。福建官侯人。与华容人孙羽侯有交往。其著作中录有华容人诗歌。
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收集保存了很多华容的著作。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晚年号茧翁。江西抚州人(清远)。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遂昌知县。汤显祖与华容人孙羽侯交厚,汤显祖致仕后,曾应孙羽侯之邀,来华容游历,口占一诗送华容知县王绪:“院院花开春可怜,宫娥湖上看新田,即今云梦才干土,不要儿家水面钱”。宫娥湖在今治河渡境内上高、下高、红星村,现湖泊今存遗址(已开挖成鱼池)。
钟崇文,南昌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隆庆间出知岳州府事。纂修隆庆《岳州府志》。纂修《岳州府志》时,请华容文人孙斯亿参与协修。
朱彝尊(-),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行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其著作《经义考》援引了华容人孙珏著作的大量内容。
严首升(-),字颐,又字平子,平翁,号确斋。华容人。著有《濑园文集》。
万年淳(-),字弹峰,华容人,与陶澍合著《洞庭湖志》。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以翰林编修,任两江总督10年。曾支持华容人万年淳出版《洞庭湖志》,并为其作序。
陈震,清乾隆癸酉科()解元,河北平乡县令。华容人。题禹山“大禹殿”,今存。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