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新都县 >> 新都县简介 >> 徽州徽方言

徽州徽方言

徽语,即徽州方言、严州方言,汉语13种一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古徽州府、严州府大部、饶州府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多万与吴语及赣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徽语残留了一些中古汉语的特征,如入声、次浊音。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徽城话为代表音,严州话则以原建德梅城话为代表音。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现在徽州话的代表音,新安江话(原白沙镇)成为现在严州话的代表音。

01

徽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皖南徽语的发音可谓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往往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有一种说法是:在一个县里,有的词汇会有十几种发音。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但婺源县已划归江西省,徽州方言一般不包括婺源话。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方言的代表。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02

徽语地区属于山区地形,位于黄山山脉以南、天目山脉附近及以西地区,钱塘江北源新安江、南源马金溪皆位于徽语区境内。徽语区是浙西、皖南及赣东北徽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华东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是江浙沪一线城市的后花园。

旅游亮点有新安江山水画廊、千岛湖景区、黄山风景区、徽州古城、绩溪龙川宗祠、西递宏村民居、婺源油菜花季、开化根雕、瑶里古镇、浮梁古县衙及官窑等。著名古村落有黟县西递及宏村、建德新叶古村、淳安芹川村、婺源篁岭古村、浮梁瑶里古镇、旌德江村、临安浙川村、开化霞山村、江山大陈村等。

徽语区的发展滞后与其行政区划与历史有关,也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徽州被安徽黄山市、宣城市、江西上饶市一分为三,严州下属县级单位合并(建德合并寿昌、淳安合并遂安、桐庐合并分水)且最终被杭州合并,建国后徽语区的行政区划较为混乱,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允许私人经商,由于钱塘江流域下游大城市的用水和发电需求,上游地区无法发展工业,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的修建也导致了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新安江流域徽语人的背井离乡,淳安和遂安千年古城永远留在了新安江底,徽商自古的水路也逐渐废弃,徽商的路彻底走不通了。

03

核心地带(原新都郡、新安郡):

徽州,安徽省黄山市(除黄山区即原太平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今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

严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的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建德市(含原建德县、寿昌县)、桐庐县(原分水部分地区)。

辐射地带(临安、衢州、饶州等临近地带):

安徽省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占大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

浙江省杭州市的临安市的浙川(绩歙片)等地、衢州市的开化县的马金、何田、霞山、塘坞(严州片)、苏庄(祁婺片)、齐溪(休黟片);

江西省上饶市的德兴市(龙头山除外)、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04

一、按清代各州县级区划,分布如下:

△安徽:[徽州]婺源、绩溪、歙县、黟县、祁门、休宁;[池州]石棣;[宁国]旌德、宁国;

△江西:[饶州]德兴、浮梁;

△浙江:[严州]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分水;[衢州]开化;[杭州]昌化;

依目前的行政区划,徽语区地跨三省,共分布在约7个地级市、19个县(区)。杭州市西部、黄山市大部、衢州市景德镇市上饶市部分地区为徽语区。

二、按目前各地级市县级区划,分布如下:

△安徽南部:[黄山]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黄山南部汤口一带)、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宣城]绩溪、旌德、宁国(胡乐话);[池州]石台、东至(西南郎木塔一带);

△江西东北部:[上饶]婺源、德兴(龙头山除外);[景德镇]浮梁。人口约万。

△浙江西部:[杭州]淳安(含淳安县、遂安县)、建德(含建德县、寿昌县)、临安(昌化以西、浙川)、桐庐(分水部分地区,西部);[衢州]开化(北部马金地区)。人口约万。

05

徽州话可以细分为五个片,分别是:绩歙片、休黟片、祁婺片、严州片、旌占片

由于缺少严州片及德兴、浮梁、开化资料,下面列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徽州内部的。

根据徽州话的通行地区特点,可以分为两个大区:

东片包括绩溪、歙县、旌德(仅限西乡话)

西片包括屯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分为绩歙、休黟、祁婺、旌占、严州5片。其中绩歙片、休黟片及祁婺在历史上皆属徽州府辖地,可视为徽语核心区或本土区;其余两片位于徽州核心边缘,可视为徽语的辐射区或延伸区,最新的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将婺源从休黟片划入祁德片,并将祁德片更名为祁婺片,这样,徽语的三个核心区域正好涵盖徽州府所辖六县。

绩歙片

主条目:歙县方言(古代徽州府城)、绩溪话

包括绩溪、歙县、旌德(西部洪川一带)、宁国(南部洪门乡等地)、淳安(西部塘村等地)共5县,地处徽语区东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但受吴语影响较大,韵母接近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

◎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大都送气。

◎古入声字大多带有喉塞音[-?]韵尾。

◎具有丰富的AAB和BBA结构形式的词语。

休黟片

主条目:屯溪话、休宁话、黟县话

包括休宁、屯溪、黟县、祁门(东南部凫峰一带)、太平(西南部郭村等乡)共6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中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韵母复杂,如屯溪话韵母多达32个,接近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

◎古全浊音今读清音,逢塞音平声常用字多读不送气声母。

◎大多具有长介音韵母。

◎有丰富的[-n](儿)化词和AnB式嵌[-n-](儿)词语。

祁婺片

包括祁门、婺源、东至(限于东部木塔一带),江西浮梁、德兴,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西部。

本片方言处于赣语包围下,受其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

◎有舌尖后音[t?]、[t??]、[?]声母。

◎习惯用“嬷”、“牯”表示动物的雌雄。

◎在句末用“凑”表示动作再次重复;比较句习惯直接用结果说明问题。

旌占片

包括旌德县、祁门(安凌、城安、赤岭一带)、石台(限于占大区)、黟县(限于北部美溪、柯村等乡),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北部。

本片方言地形狭长,位于徽语区北缘,受邻近的淮官、宣州吴语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

◎内部一致性小,语音差异较大。

◎子缀词较多。

◎用“著”、“之”作为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助词。

◎常用XAXA结构形式来加强形容词的意义。

严州片

包括浙江淳安(含旧遂安)、建德(含旧寿昌)两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东南部。

在吴语的长期冲击下,尚存徽语基本特征。

淳安和遂安具有很大的独持性,跟南部吴语差别很大,无法归入南部吴语。

严州方言与南部吴语有纠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建德、寿昌的文读系统跟金华城里方言的文读系统非常接近(跟兰溪、龙游等地的文读系统也很接近),二是寿昌的白读系统中也有一些与南部吴语持别是金衢片吴语相近的特点。

清鸾峰下步迟迟,为访幽居足已疲。穿壑板桥惊欲坠,隔林茅屋望犹疑。桃源旧径依津间,药谷孤楼傍石窥。仅有残僧相对晚,寒潭清啸少人知。









































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
苯酚的性质我们该如何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jj/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