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雁传媒报年第期总第期
联系电话投稿QQ关于窝铺古城的历史之谜
贠守勤
——考察窝铺古城
(年8月8日)
年7月17日,我随《古今会宁》摄制组前去拍摄并顺便考察了窝铺古城。
窝铺古城是一座名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窝铺古城曾经是王莽的父亲王曼隐居的耕牧庄园。二是会宁县志记载祖厉县治曾迁于此城。
“相传(窝铺古城)为东汉隗嚣割据陇西诸郡时所筑”。
城呈长方形,东西约米,南北约米,面积6.67万平方米。现西城墙北段一排仍有三处残垣,各长不过10多米,夯土层厚约8厘米。城内曾出土汉砖、汉瓦、瓦当及其灰陶罐等,现存于会宁县博物馆。
窝铺古城推断为汉城,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个历史之谜:王曼的隐居之地、耕牧庄园之说
道光县志记载:“王曼,祖厉人,故绣衣御史贺之孙也,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3年),其姊政君入宫,族多贵显,维(唯)王曼避居祖厉南九十里,以耕牧自乐,履征不起,卒于家,其子即莽”。
又,县(今会宁县城)南十五里有古城,相传隗嚣所筑,曰隐士西汉王曼耕牧庄园。
以上资料说正确了两个问题:
第一,窝铺古城“祖厉南九十里”的位置,符合现实,因祖厉县城即郭城驿大羊营城。
第二,王政君入宫是前63年,王莽出生是前45年,由此推断,王曼具备“避居”的年龄条件,还可以推断出,王曼避居时,王莽尚未掌权(王莽在位8—23年,建都常安,今汉长安城)。
而“王曼,祖厉人”和“古城为隗嚣所筑”就有了问题:
第一,资料记载,王曼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祖籍章丘市龙山镇平陵城,不是祖厉人。
第二,古城为公元年所筑,此时隗嚣去世(公元33年)已经78年了。
谜团之一:王曼真正的出生地和祖籍地都距离祖厉县太远,所以“避居祖厉”缺乏地理位置上的支撑。
谜团之二:筑城时隗嚣已经去世,说明记载有误。
谜团之三: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时追谥他(指王曼,王莽的父亲)为“新都显王”,说明公元8年之前,王曼已经去世了(超过年),所以,王曼的“避居”之说与他的年龄不符。
历史上关于王曼的记载很少。唯《资治通鉴》记载:“太后(王政君)兄弟八人,独弟曼早死,不侯;太后怜之。”孝元皇后王政君当政后,追谥他为“新都哀侯”,并令其长子王莽袭爵为新都侯。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时追谥他为“新都显王”。
第二个历史之谜:迁祖厉县治于此之说
会宁县志载:“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年),迁祖厉县治于今会宁县桃花山乡南十里铺村窝铺社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
谜团之一:修筑“隐居”之城和修筑“迁治”之城不可能是同一件事情!
谜团之二:不可能将一个县的治城从非常重要的地方迁于一个偏僻的地方!
祖厉县治城原在郭城驿大羊营,那里位于丝绸古道,祖厉河、关川河从城下流过,北面是黄河屏障,西面是关川丝绸之路直通金城,东面也紧挨丝绸之路,还有屈吴山为屏障,所以,原城位置十分重要。
谜团之三:不可能将一个已经经历了年历史的治城随意放弃而迁于窝铺古城!
谜团之四:按老百姓传说,窝铺古城是今天的会宁县城初选的地址,这和公元年的古城相去了多年,更不符合历史事实。
如此说来,王曼之墓及其墓碑的说法和“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年),移祖厉县治于平凉境内,此城(即窝铺古城)废弃”的说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多只能说窝铺古城公元年筑成,公元年废弃,存续了年。
那么,为什么要修筑窝铺古城?窝铺古城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王曼之墓及其墓碑的说法有没有依据、从哪儿来的等等,这些历史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
历史归历史,传说归传说。历史是严肃的,不应该随意为之。但是,精彩的传说还是让它继续吧!就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来讲,两种说法都可以存在。
仅此而已,愿求教于大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