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徽文化徽州人与徽州文化转程巍堂主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程巍,来自安徽黄山。非常荣幸能来到棒导游智慧讲堂交流分享,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述说徽文化》。

在正式开讲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在我们黄山有一位女生,她曾经在景区做过讲解员,从普通接待到政务接待,她一直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刻苦专研、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以及对徽文化的热爱,征服感动了江泽民、胡锦涛、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成为在国家旅游局挂职的全国首批名导进课堂、第一位开讲的国家级名导,她就是黄山导游女一号、黄山市旅委副主任---方颖。

在现实之中,像方颖这样难得的导游人才实不多见,成功的机会也很少。但作为一名普通导游,如何运用地域文化来征服感动游客,使他们对一座城市产生好感,对当地文化产生兴趣,对导游产生信任,支持配合导游的带团工作,给游客创造完美的旅行体验,是通过导游服务和文化传播来实现的。我起初做导游是为了生计和圆大学梦而步入导游行业的,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这份工作。正如我的姓名“程巍”,“程朱理学传承华夏千古文明,巍巍群山孕育徽州地域文化”。所以,这辈子我都注定离不开宣传黄山、介绍徽文化。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徽州人与徽州文化”,那么在接到团队致欢迎词之后,首先要介绍市情概况,可以运用排比句的介绍来引起客人兴趣,比如:“有一座山脉叫黄山,有一条河流叫新安江,有一个地域叫徽州,有一种人文叫徽州文化,有一个男人叫徽商,有一个女人叫徽娘,有一种思想叫程朱理学,有一个剧种叫徽剧,有一种民居叫徽派建筑,有一种技艺叫徽州三雕”。游客初来咋到,一听来到黄山居然有这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自然而然都会产生兴趣,那么就可以跟随我的思维去“走进徽州”,了解“徽商、徽州教育、徽州艺术、徽派建筑”。

走进徽州

在介绍第一个部分“走进徽州”之前,首先分享一段诗句:“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大意是说,如果想要发财升官,大家都要到徽州去,(黄山就是黄山风景区,白岳就是道教圣地齐云山,当时徽州是很多有权有势的朝廷大官的家乡,如果要发财,到哪里去走门路最合适,更何况哪里有很多佛道名山,就算不求人,求求神求求佛也是好的),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也就是说,徽州之美是人的想象力抵达不到的地方。但同时也表达汤显祖当时穷困潦倒时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徽州人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从商周之后,徽州文化在固有的山越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注入的新的血液和内容。汉以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北方氏族大姓为避战乱,南迁徽州。唐末黄巢起义迫使许多中原大姓举族南迁,随南下的舟车辗转到这里后,或定居或分流、分散到徽州,形成了徽州的名门大姓。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先民。(公元前年)秦始皇时期,闽粤一带的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形成了所谓的“山越”。后由于晋朝的战乱,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并通婚,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随之消失。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时期的“靖康之乱”。

徽州有很多门名望族,著名有“徽州八大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个大姓。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徽州的“程氏”,有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徽州的“汪氏,有唐代越国公汪华、明代戏曲作家汪道昆、清代画家汪士慎、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等。徽州的“黄氏”有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等。徽州“胡氏”有正胡(真胡)、明经胡(李改胡、假胡)之分。正胡自东晋进入歙州,明经胡自唐末迁至婺源,自成两大脉息。“胡氏”后裔名人主要有清代制墨名家胡天柱、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茶商胡炳恒(胡锦涛主席的祖父),近代著名文学家胡适等。

我们徽州有一个近千年历史的西递村,是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然而这里的胡姓,原本姓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这段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年,拥兵自重的梁王朱温萌生篡夺皇位、夺取天下之意,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途中何皇后产下一子,李晔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把皇子托付给心腹大臣胡三,胡三逃离虎口来到徽州老家婺源,便把皇子改姓为胡,起名昌翼。胡昌翼长大后,考取明经科,了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为了不忘自己是李唐后裔,便在胡姓前边加上自己的功名,自称明经胡,以示和其它胡姓的区别。明经胡氏后来不断繁衍兴旺,一支迁到西递,一支迁往绩溪,众所周知的大文学家胡适,红顶商人胡雪岩,都是明经胡氏的后裔。

所以,我们在接待团队时先了解一下客人的资料,找出与徽州姓氏同姓的客人,增加他们对徽州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因为认祖归宗都是每个人的情感,可以抒发游客对自己宗族祖居地的热爱,从而在各个方面都能够配合好我们的导游工作。

今天的黄山市,史称新安、歙州、徽州,已有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中华大地上名扬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黄山市因“黄山”而命名、因“徽文化”而著名、因“旅游”而扬名。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此地置黟、歙二县。汉置新都郡,西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唐时期,这里被称为歙州。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年),方腊率众在歙州起义,经过半年的苦战遭到镇压失败,宋徽宗为消除方腊在歙州的影响力,提升其个人的皇威,又借以“徽”字中有“系”寓捆绑之意,于宣和三年(公元年)下诏书将歙州易名为徽州,形成徽州一府六县的基本格局,即徽州府下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而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徽学又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那么什么是徽州文化?从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徽商文化,涵盖了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州戏曲、徽州雕刻、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说到黄山市的地理概况,自然离不开对“徽”字的形象诠释,“彳”,人多不多也不少,黄山市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万人口;“山”,这里为皖南山区,山多地少;“系”,分解开来,上半部为一条新安江,总长公里,弯弯曲曲连接着安徽黄山和浙江千岛湖,流入钱塘江而汇入杭州湾,下半部“小”,城市、农田及水域面积所占比例都很小;“徽”字整体中间的部分充分展示了黄山市的地形格局即“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攵”,自古到今人才辈出,文风昌盛。

天下徽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对古代徽州男人的真实写照。由于徽州地区山多地少,有着“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地理环境。伴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生计,徽州人开始寄命于经商,并蔚然成风。因此很多的年轻男人,十三四岁就纷纷结完婚,匆匆告别年轻的妻子与慈祥的母亲,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经商。

徽商也称新安商人,它是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之一。徽商崛起于皖南山区、兴盛于明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勇敢地冲破封建藩篱,驰骋于商界,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迹,他们遍布全国城乡,几乎无业不营,但徽商最为重视的是获利最丰厚的有四大产业,那就是“茶、木、盐、典”。

大家都知道,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明以前,盐业经营都是官办,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允许商人从事盐业贩运,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已为商人在盐业经营上打开了政治缺口,当时全国最大的盐场地处两淮,盐运司衙门设在扬州。徽商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雄厚的资本和富有远见的商业眼光逐渐垄断了两淮盐业,凭借着这种垄断地位,徽商获得了丰厚的高额垄断利润,明清时期的两淮盐场造就了大批拥资百万甚至千万的徽商大贾,其中,以曾任两淮盐业总商的汪应庚、汪廷璋、江春和鲍志道最为出名。

徽州地处山地,群山环抱,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徽州丰富的物产资源。唐代之后,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善于经营的徽商将家乡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在市场的推动下,徽州地区的茶叶不仅产量激增,质量也日益上乘。中国十大名茶,徽州就占了三位,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这一半功劳在钟灵毓秀的山水,而另一半功劳在徽商的经营。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里,徽商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雄踞中国商界数百年,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成功的原因引起了今天很多人的兴趣和







































白殿疯用醋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