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开幕
年7月1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览隆重开幕,展览为期两个月。本次展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
▲展厅实景
展览缘起▲展厅实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最高的展示殿堂,致力于全面、丰富地展示我国多姿多彩的地方历史文化。基于此考虑,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时代与全国文博机构共同搭建高层次、宽视野、全方位展览平台,规划长期筹办国内交流系列展览,力图将呈现我国各个地方文化悠久绚烂历史作为展览工作的常态。
本次展览的参展单位包括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众多省、市、区县及高校的文博机构,也包括像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这样海内外知名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馆。展览的最终成行是多家机构通力合作的结晶。
内容概览▲展厅实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两个埋藏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人像、头像、神坛、神树等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以及面具、权杖、动物形饰等多种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惊海内外。
本世纪初金沙遗址发现后,随着太阳神鸟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带、青铜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陆续现世,同时揭露出大量礼仪性的玉器、铜器埋藏坑,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历史钩沉浮现于世人面前。这两大古蜀文明遗址的重要发现,迄今已多次巡展,为海内外观众所熟知。
本次展览不限于考古遗址的个案陈列,而是将古蜀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再到战国时期蜀墓的等诸多考古发现进行一次综观展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以件(套)展品,其中件一级品,勾勒出古蜀文明发展过程中华美的篇章。
但展览又不仅仅是对古蜀文明纵向发展数个篇章的缕析,更是对这支瑰异的青铜文明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持续贡献的呈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观览到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成长历程。
精彩看点▲观众参观展厅
相较于以往有关古蜀文明的展览,
本次展览有几大新亮点
1、展示时期完整全面三星堆、金沙两个著名古蜀文明遗址的重大发现迄今已数次巡展,这两个遗址是古蜀文明发展三个主要阶段的前两次代表。第三个阶段,即青羊宫文化时期,又可称晚期蜀文化,一直以来不被观众熟知。
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晚期蜀文化的考古发现成果十分丰硕,尤其是年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该墓规模宏大,虽多次被盗,但置于椁室底部腰坑内的珍贵文物躲过数劫。腰坑内出土铜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组,少数两件成组,是非常罕见的组合现象。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足可彰显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墓主应是一代蜀王。
本次展览重点呈现的这组王之遗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格最高的古蜀遗珍。
2、吸纳最新学术成果以往的蜀文化展览,着重从审美角度展示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人像、金面具等造型奇异的器物。这种重审美而轻史论的陈述思路与以往因遗物特征奇异而导致学术纷争的背景有关。
从年三星堆两个埋藏坑发现至今逾三十年,古蜀文明的考古成果十分丰硕,宏观的结构逐渐显现,极大地推进了学术研究,一些曾经悬置和争议的学术焦点逐渐得到专家们的共识。
本次展览从陈述角度大胆地吸纳了一些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从发型、发饰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青铜人头像、金面具等,力图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解读这些展品的深层历史信息。又如在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两个时期的整体陈述上采取对称表述,引导观众以平行视角观察古蜀文明的时代变迁。
一段小视频,感受下古蜀国的神秘
▼
(视频/川博出品)
展览架构本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
序章/自然造物本章通过简述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出古蜀文明远古的记忆,综合介绍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
商纵目面青铜面像
高66厘米,宽厘米,厚85厘米
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第一章/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
三星堆文化时期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18世纪初而止于公元前12世纪中叶,大体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星堆遗址是三星堆文化的中心,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古蜀国早期的都城。遗址四面均发现有夯筑城墙,大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城内另筑有小城,著名的“伴月三星”土堆正是大城内划分小城的城墙遗迹。
三星堆遗址最令世人瞩目的发现,是年现世的两个大型埋藏坑。两坑内出土文物余件,包括青铜大立人、青铜头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金杖、有领玉璧等一系列造型奇诡的器物,与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器物风格大相径庭。本章中展示的文物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两个埋藏坑。
商戴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高42.5厘米,宽20.5厘米
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商爬龙柱形青铜器
高41厘米,宽18.8厘米,最大径9厘米
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商璋形金箔饰
长9.8厘米,宽1.8厘米,厚0.04厘米
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第二章/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
十二桥文化时期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12世纪中叶而止于公元前6世纪,大体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已经进行考古发掘的该时期遗址有抚琴小区、方池街、君平街、指挥街、岷江小区、金沙村等,它们与十二桥遗址临近,绵延十余公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遗址群。
自年以来,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对金沙遗址进行发掘,已发现有房址、墓葬、陶窑、灰坑、象牙堆积坑、玉石分布区等,出土珍贵文物逾千余件。
目前确认的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包括大型建筑基址区、宗教祭祀活动区、一般居址区、墓地等,各区功能划分明确,区内布局结构清晰,加之发现大量礼仪性器物和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表明金沙遗址应是十二桥文化时期古蜀国的都城。本章中的展品主要来自金沙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晚商至西周金面具
高3.6厘米,宽4.9厘米,厚0.03厘米
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晚商至西周跪坐石人
高21.4厘米,宽6.5厘米,厚9.4厘米
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西周“牧正父己”铭青铜觯
高15.8厘米,长11.7厘米,宽9.9厘米
年彭州市竹瓦街窖藏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第三章/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
青羊宫文化时期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时代至汉代早期。青羊宫文化与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学衔接并不十分紧密,加之公元前年秦并巴蜀后,古蜀国灭亡而蜀文化尚延续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后,因此这一时期的古学文化也被统称为“晚期蜀文化”,是相对于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的一种习称。目前考古发掘的青羊宫文化遗址较少,仅有成都青羊宫遗址和上汪家拐街遗址,但发现的蜀墓数量众多。这批蜀墓中,最著名的当属年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该墓规模宏大,虽多次被盗,但置于椁室底部腰坑内的珍贵文物躲过数劫。腰坑内出土铜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组,少数两件成组,是非常罕见的组合现象。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足可彰显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墓主应是一代蜀王。马家大墓的珍贵文物,是本章展示的重点。
战国“邵之飤鼎”铭青铜鼎
高26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25厘米
新都马家乡木椁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战国虎纹青铜戈
长25.3厘米,胡长8厘米,阑长13.6厘米
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村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尾章/水润天府公元前年,秦并巴蜀,成为古蜀文明的谢幕之章,而在整个中华文明即将最终融汇一体这个庞大的历史图景前,却又成为揭幕之章。秦并巴蜀后,秦国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大力开发农田、兴修水利,将古蜀故地改造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直至西汉早期,汉武帝以蜀地为南下据点开发西南夷之后,蜀文化逐渐消融,最终融入汉文化之中。本次展览中,著名的青川木牍等珍贵文物,均是古蜀文明谢幕之章的历史见证物。
战国青川木牍
长46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
年青川县郝家坪五十号墓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参观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