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汉族移民及后裔分布,另外客家人主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粗略谈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移民后裔分布,以及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情况。

今四川人,主要是历代汉族移民后裔。

从秦统一巴蜀开始,历史上有多次移汉民入蜀,屡见于典籍。

因为两次主要的战乱,四川人口几乎损失殆尽,上古、中古时期移民后裔的详情今已不明,较详的是明清两代移民后裔的资料,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一、明代移民及其后裔

广安蒲氏家族先祖于元末入蜀,定居于广安,经过明代的发展,其家族已经较大。特别是一族人中,在明清两代曾产生过三名进士。光绪《崇庆县志》记载,县人中“半属流寓”,即大体有一半是清移民及其后裔;那么另一半即为清以前在蜀者,其中有许多是明移民后裔。

成都所辖的蒲江县在年文物普查时,搜集到个家族的墓碑和家谱资料,其中在明代就定居蒲江的有68族(唐宋时期即居蒲江的2姓、元代即居蒲江的3姓、明代迁入的63姓),占调查数的42%;清初从邻近县迁入的有60族(其中洪雅县2族、名山县9族、丹棱县4族、眉山县2族、雅安县4族、天全县8族、新津县1族、荣昌县1族、荥经县1族),占37%,这些人大都也是四川明代土著,即明代四川土著后裔占共占70%以上;清代从湖广(即今湖南、湖北)、广东移入的有34族(其中湖广32族、广东2族),占21%。洪雅现存最老的族谱12,其中有9谱为明初入川。

明末蒲江知县朱蕴锣在张献忠攻城时战死,事见于《明史》,其二子的后裔众多。清代在蒲江寿安有一叫朱水碾的地方,便是其后裔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

忠县邓氏,其先祖邓世鸾于明洪武二年入蜀,到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户、人;明初入蜀的乐大银,到年人口普查时,其后裔达户、人。

忠县的刘氏,共22支家族,其中明代以前的土著1支、迁入21支(其中明朝迁入13家、清朝迁入8家),到年人口普查时,共有户、人。可略见明代移民姓氏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二、清代移民及其后裔

今川人大多数为清代移民的后裔。

清代移民入川约始于顺治十六年(),历时约余年而止。清朝廷动用官府力量,采用强迫与自愿相结合、采用给土地、给优惠的多种政策、多种方式,调动了数百万移民入川。其中仅康熙年间的移民就有多万人。当时的移民路线主要有水陆两线:水路逆长江、汉水入川;陆路从川陕道、云贵道入川。从移民的类别上看,大多数是自愿、自发入川。

据清光绪三十四年()的成都警务登记资料,时成都人的祖籍为:湖广籍为25%;河南、山东籍为5%;陕西籍为10%;云贵籍为15%;江西籍为15%;安徽籍为5%;江浙籍为10%;广东广西籍为10%;福建、山西、甘肃籍共占5%,几乎全都是清代以来的移民后裔。民国《金堂县续志》载:县人中原籍为楚省者占37%,粤省者占20%,闽省者占15%,其余各省占20%。大体可代表清代移民中省籍的比例。

今四川各地农村,清代移民后裔仍较普遍地集中居住,往往一个村以某一大姓为主,一个乡以几个大姓为主,有的甚至在一个县中也是大姓。

四川各地以姓氏为地名的现象极为普遍,多为“坝”、“湾”、“塘”、“场”、“镇”等。省城成都市内至今仍有许多街名冠以姓氏,如“王家坝”、“金家坝”、“白家塘”、“文家场”等。

如清末民国初,德阳县的大姓有“一刘、二郭、三江、四铎”之说;罗江县的大姓有何、毛、杜、高之说。

年人口普查时,德阳市中区大井乡人中有个姓,汉族中的刘、李、周、黄、谢、林、尹、余、罗、陈、甘、王、易、赵、廖、肖、杨、彭、曾、唐、邱、魏、郑等24个大姓的人数占总人口的81%(人),居住较集中,多为清代以来的移民后裔。广汉市松林乡红堰村有汤姓0余人,是该村的大姓。

又如管姓,本在四川各地都是一个少见的小姓,但在中江县冯店乡管家沟、管家院及乐至县金顺一带却是大姓。

川人中有极个别一族二姓者。如大邑苏家场郭桥楼子附近,有一族在此聚居余年,其族人一代姓郭,一代姓李,极为特殊,在全国也很罕见。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地也有此现象。

“陶徐姓”家族

四川大邑的“陶徐姓”家族,“隔代同姓”的习俗也是源于家规和族谱的约定,最初是始于清朝末年。

据家谱记载,“陶徐姓”家族的一世祖为陶宗伯与徐桂旭,他们的原籍都是湖广麻城县,清朝初年结伴入川。据族谱记载,陶宗伯的父亲与与徐桂旭是莫逆之交,在入川途中,陶宗伯的父亲病故。于是徐桂旭收陶宗伯为义子,并为其改名为徐诸子。

此后,徐诸子为了兼挑两姓,约定子孙后代一代姓徐、一代姓陶,并将其定为家规,由此代代相传。

“李郭姓”家族

四川大邑的“李郭姓”家族,实行“隔代同姓”制度已经有多年了,往前推算大概是始于明思宗崇祯年间。

根据记载,“李郭姓”家族的一世祖为李正春,在明末张献忠屠川后从郫县酸草河鬼打湾迁至现今的大邑县苏家场定居,并娶妻黄氏。黄氏前夫姓郭,对前夫郭某家仍然寄托着深情。

李正春为了迎娶黄氏,便与黄氏约定一族二姓,子孙一代姓李、一代姓郭,隔代而姓,并将此作为家规,世代相传。

“张吴姓”家族

四川犍为的“张吴姓”系家谱所定。按照家谱规定,此家族从明朝初年开始就实行一代姓张,一代姓吴的规定,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根据记载,张吴姓”家族的老祖公和老祖母分别为吴万一和张秀英,夫妻二人于明太祖洪武2年(公元年)从湖广(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麻城县筲箕岩,迁徙到四川犍为县罗城白鹤林。夫妻二人决定他们的后代实行一代姓张、一代姓吴的规定,并将其写入族谱。

四川各地移民原籍复杂,入川后,各地移民间,移民与土著间,时有械斗。为了团结本籍人,一致对外,清代移民中普遍修建同乡会馆。

至清代中晚期,四川同一县、或同一场镇的同姓移民,还非常流行“逗谱联宗”,即将同一地域的相同姓氏、但不同支系的后裔互相联谱。如道光年间,遂宁县拦江镇地域上的罗姓家族共有13支,其中有12支的祖先由贵州迁来。13支罗姓家族通过互对家谱,讲述家族发展演变、迁移分化等过程,认识到彼此先祖有可能是一家人,有着血缘联系纽带,于是共同出资出力修建“敬天宫”罗家祠堂;竣工后,共祭天宫神位,并达成互助互援的若干协议。其中,还互相对照了辈分序列,规定了13支的互换关系、长幼顺序;同时还强调拦江河罗姓13支不得互婚。

客家人在四川的分布

四川各地都有一些“客家人”。他们主要是从广东、福建移民而来。他们中有些还保留着聚族而居的习俗,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形成了许多略有差异的方言岛。

四川客家人分布图

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四川的客家方言岛主要有:

川西:成都市郊东山以洛带镇为代表的地区、新都、金堂、广汉(新华、小汉、金轮、兴轮)、什邡、彭州、温江(金马河)、双流、新津;

川南:简阳、仁寿(方家区)、资中(铁佛、球溪)、威远(石坪)、安岳、富顺、隆昌、荣县、泸县、合江、宜宾、彭山、西昌(黄联、新河);

川北:广安(花桥、天地)、三台、乐至(良安区金顺乡广东湾)、仪陇(乐兴、风仪、双龙、五棚、周河)、中巴、通江(黄宗区)、达川(碑庙区)。

以上方言区的方言人口一般为数万人,较少的只有几百人,最多的如隆昌多达20余万人,洛带客家人数量也比较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12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