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升学资讯,请添加
第一时间掌握名校招生信息
放大招了!
成都这次又放圈粉大招了!
扩大中心城区
本科即可落户
成都中心城区扩大
今日上午举行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我市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
这意味着,郫都、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等原属二圈层的行政区也属于成都中心城区了。
喜极而泣啊!
郫都新都温江龙泉……的小伙伴们
咱以后也是中心城区的人了!
传统意义上的成都中心城区,主要是指五城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加高新区,现在这个格局即将被打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过度集中必然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据测算,到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为此,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
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
凭"本科"即可落户
三大利好赶紧接好了
01
本科以上学历
凭毕业证即可落户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成都将改革人才落户政策,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
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成都提出,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鼓励大学生来蓉创业、鼓励在蓉大学生留蓉发展。要坚持以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理念,改革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
对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最开放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
02
外地本科生来蓉找工作
提供7天免费住宿
大蓉城对于来“蓉漂”的人才也是操碎了心呢!!提供7天免费住宿,还帮你找房子!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成都将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在产业新城投放人才租赁住房,鼓励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集体申请或自主选择租住方式,努力解决各类人才安居之忧,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根据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成都将对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服务,租住满5年可按不高于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该公寓。在产业新城建设配套租赁住房,按市场租金的50%提供给产业高技能人才租住。鼓励用人单位自建人才公寓,提供本单位基础人才租住。
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青年人才驿站,7天内免费入住。
03
成都将实施人才绿卡积分制
鼓励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成都将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
成都将支持企业和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人才绿卡制度,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分层分类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创业扶持等便利化服务;
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高端人才实行一揽子入户、安居、奖励、服务政策;
构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人性化的人才服务链。
根据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成都将对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发放“蓉城人才绿卡”。实行“人才绿卡”积分制,根据积分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此外,成都还提出,将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将支持在蓉高校、职院按照成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院开展“产教融合”,把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提能基地,鼓励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和职业资格培训班,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参加免费培训和全额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根据征求意见稿,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给予最高万元补贴。
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给予最高万元支持;
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给予最高万元支持。
对企业提升职工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给予每人最高元职业培训补贴奖励。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并对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的给予10万元支持。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李秀明辜波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力争到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未来,成都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力争到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同时,加快构建产业体系。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金融总部
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
在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能够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
从全国范围看,成都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26%。
未来,成都要把高校科学研究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上,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金融总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分行、结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形成资金积聚效应。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做强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强化上市培育、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服务,力争年企业直接融资率达60%以上。
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
要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
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是推动成都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未来,成都要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同时,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小镇),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进。
在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上,要打开大门搞建设。成都是中国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到法兰克福只需10小时,比京沪广深少2小时。未来,成都要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
同时,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吞吐能力达万标箱、万吨散货,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11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按照50年甚至百年计划推进“东进”
构建“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高水平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十字方针”加快推进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特别是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谋划一批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支撑性产业园区及标志性示范片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围统筹布局。高水平开展产业新城城市设计。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控制引导框架,加强色彩、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成都中心五城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加高新区格局即将被打破。郫都、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等原属二圈层的行政区也属于成都中心城区了。
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路网格局市域1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经济区2小时到达
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年地铁运营里程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到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公里,线网密度达到东京水平。
强化高快速路网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到年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公里,构建“东进”区域“5纵14横”高快速路网体系,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经济区2小时交通圈。
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先公建后产业”原则,围绕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总体规模,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
变“工厂成都”为“总部成都”年实现主要产业本地配套率超六成
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产业链垂直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着力破解产业配套率不高、企业关联度不强、行业聚合力不够、产业税收外溢等问题,扭转“有企无业、有业无链”和“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
要着眼“补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推动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到年实现主要产业本地配套率60%以上,变“工厂成都”为“总部成都”。
要着眼“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将上中下游企业“一网打尽”,把“微笑曲线”全流程留在成都。
要着眼“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从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维度整合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增强行业定价权、话语权。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扫码注班长私人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