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碧峣精舍”——升庵祠。升庵祠在昆明市西山区高晓镇,有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这座很普通的房舍,就是升庵祠。
杨升庵,名慎,号升庵,字用修,晚年自号博南山人,明代四川新都状元,因参与“议大礼”,触犯世宗,而受廷杖,于嘉靖十三年(年)被谪成云南永昌(今保山县),直至嘉靖四十年(年)去世,终未赦免。
在他被流放云南的三十七年中,受到云南各界人士的敬慕和存护。人们敬重他的人品和学识,在云南各界人士的支持和邀约下,他几乎游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结交了许多名士挚友。所到之外,访幽探古,著书立说,评诗论文,讲学答问,深为云南人士学子所爱戴,特别是在云南较有名气的“滇南七子”,与之过往甚密,对他关照特厚。在阿迷(今开远),当地进士王廷表为其建状元馆,邀请讲学;在建水,下榻叶氏宗祠时,前来问学求教者常为之满堂,所居之巷被称为“太史巷”,叶瑞特请建水著名陶塑匠人为其塑像,其像神态安样,足可传真,虽至今四百余年,仍保存完好,受到祭祀。
升庵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在大理,游感通寺时,听僧众诵经,认为音韵多有舛讹,遂提笔纂述古音转述之例千余字,题名《转注古音略》,对音韵的考释很有见地。杨慎在云南三十多年,据估计著述约有一百四十余种,加上《总篆升庵合集》中所收之另本38种,总计约种以上。其中《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为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他搜集的《古今谚》、《古今风谣》,创作的大量诗文,均与云南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杨慎为云南的学术事业和文化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毛玉,字国珍,又字用成。当时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致死。毛玉后,杨慎写诗相吊,痛失良友,歌颂了毛玉的“抗流清节,直节劲气”的气节,表达了他对同僚挚友的深切悲悼怀念之情,“四海英雄泪,三年糖魅愁,临风谁与问,天道信悠悠”,杨慎谪戍云南后,毛玉之子毛沂请他在家中住下。嘉靖16年,又在毛家庭园(普贤寺右侧)为之建盖别墅,名曰“碧鸡精舍”,其死后,当地人士以碧鸡精舍作为祠堂纪念他。清康熙二十八年,在现址重修。如今的普贤寺(建于汉朝)已废(屋存而佛像不存),经修整作为升庵祠,原升庵祠则改为徐霞客祠堂。
升庵祠面临滇池,背靠西山,左为原毛玉家宅(已无人住居),右为徐霞客祠堂,可说是背山面水,山上林木森然,爽风可人。昆明通海口的公路从面前经过。从公路边拾级而上,有牌坊一座,进牌坊右折即为升庵祠。这是一组三厅一院的建筑,单檐歇山式,过中厅(原为天王殿),一照壁相迎,照壁前刻有杨升庵咏昆明十二景大理石诗碑一座。大院有一殿两庞,大殿为五开间,塑升庵半身像一尊,殿内及两庑陈列着升庵在云南三十余年生平业迹画照。小编认为游客至此,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位状元的亮节高风,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云南优美的山川景色和特异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