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店“新商店”,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专门到百度看了一盘。结果:莫得。又到高德地图,还是不晓得。再查成都最权威的街巷志,找不着北。我再不写出来,可能就永远消失了。新商店只属于我们那一代人,只属于我们那个不大的地方。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来到哪里,不管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他都可以凭着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为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也可以凭着“新商店”这三个字,为自己找到曾经在一起的朋友。新商店没有历史,以前就是农田,新商店也没有未来,现在都找不到了,还敢说啥子未来。她就像一颗流星,悄悄格儿的来了,又悄悄咪咪走了。新商店只存在于我的心中!上个世纪70年代,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讨好工人阶级,就在钢管厂第二福利区以东,厂的不晓得哪个街坊以西,(厂的职工生活区叫街坊,不像钢管厂叫福利区,)东风路以北的地方,用红砖红瓦修了一大堆房子,有邮电局,有银行,有百货商店,蔬菜商店,干杂店,粮店,新华书店。好像还有一个双桥旅馆。那么多商店服务设施统称为“新商店”。可以说走一趟新商店,家里需要的东西基本上都可以解决了。确实是方便了周围的人。新商店不像牛市口,有悠久的历史,有众多的原住民。她完全是新的,她的周围都是大单位,成都无缝钢管厂,第五冶金建设公司,这两个单位都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的。厂是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的,其实厂还有一个名字叫“新都机械厂”这个名字大家不常用,可能是因为新都的名字,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新都县的县办企业,社队企业,降低了中央企业的规格。(有趣的是,现在厂就真正迁到新都去了,是不是取名字的人有先见之明)这个地方还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勘探设计院。换句话说,就是这里基本上莫得“街娃儿”。从第二福利区往东走,先是邮电局,然后是银行,过了是百货商场。百货商场过了要倒左拐,倒拐就是新华书店,虽然这个新华书店没有人民南路的那么大,但是我也在这里买过很多的书,这里没有的书,我才到春熙路的那家新华书店。书店往北,是比较大的食品,副食品商场,有卖菜的,打酱油的,烟酒茶都有卖的,粮店,肉店全部都有。每天这里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人多了,故事自然多了。这里有小伙子看见大姑娘就追上去的;也有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把新商店作为接头地点的。还有年轻人名义上给家长说是去新商店打酱油,实际上是扇盒盒儿。经常听到钢管厂的知青在说,哪个哪个又扇到一个的东北老陕。厂是从沈阳迁到成都来的,东北人占大多数,他们说的成都话都是带着东北腔的成都话。钢管厂就不一样了,是有从鞍山钢铁公司过来的,也有从重庆钢铁公司过来的,所以就不像厂那么纯,那么多东北人,而是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有。我到现在都没有搞醒豁,为啥成都人会喊东北人叫”东北老陕“。还要加一句细腰杆。合起来就是,“东北老陕细腰杆”。当然,本人对新商店的好感也是因为,我的爱情书信是在新商店传递到初恋的手上的。说起新商店,可以把大家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有一次我和知青朋友一起混火车从简阳回到成都火车站,在站前广场,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一机部勘探设计院的大客车停在那里,马上走上车去,他们问,你们干啥子,我说搭个顺风车到新商店,我们是钢管厂的知青。并且把印着成都无缝钢管厂的字样的草帽给他们看,他们马上就答应了。刚刚坐下来,有一个人突然想起来说:“你们钢管厂的大客就在那边”我站起来一看硬是,我们马上说声谢谢,就直奔钢管厂的大客车去了。上车以后他们当然要问了。我们把草帽一亮,就像亮工作证一样,说“我们是钢管厂的知青,”我还加一句,“我就住在15栋”,因为大客车平时就停在15栋东边的车库里。顺利的回家了。
新商店没有了,只有记忆。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