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春风十里不如你(李健)
“唐家寺就是弥牟镇,弥牟镇就是唐家寺。两个名字,我还是喜欢弥牟镇多一些,毕竟唐家寺的味道重了一些,色彩萧杀了一些。还是觉得弥牟镇这个名字温润。
”在城里头呆腻味了,就可以时不时到成都城外面去转一圈,找点新鲜感。
这一走,假如你正好出了成都北门,就溜溜哒哒沿倒川陕路一路往北而去,大约走过20来公里,就会遇见一个很有历史的小镇,这就是弥牟镇。
弥牟镇归青白江管,青白江又被成都管,所以你虽然到了弥牟镇,其实还是在成都打转转,没有走远。
青白江这个地方要多说一句。原先青白江这块地界是金堂的,五十年代新成立时,因与成都间夹了个新都县,所以青白江就被称为成都的一块“飞地”,随着新都县后来也被成都招安,这块“飞地”也就踏踏实实地挨到成都了,不再飞了。
青白江建区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而弥牟镇却很古老,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老得起茧疤。
老了就一定有老故事。据说,当年的诸葛亮没事也喜欢来弥牟镇耍,除了喝茶摇鹅毛扇,还喜欢在这摆八卦,布阵图。所以说,古老的弥牟镇还很“三国”,直到现在,这里仍留有许多三国的印记,如诸葛桥、诸葛井、八阵巷、旱八阵图遗址……。
弥牟镇有两个名字。弥牟镇是它的大名,它还有个小名——叫唐家寺。如今,经常是小名的名头反而要响亮得多。这就有些像我的那些发小的名字,什么大脑壳、菜板、青勾子……记他们的绰号远比记他们的大名要容易得多。唐家寺也一样。
唐家寺有座寺,就叫唐家寺,它是一座很有名的清真寺。清朝雍正年间,就有一些回回转悠到了弥牟镇,就在这里建起了清真寺,于是这才有了唐家寺。
我在《成都,庙宇之城》(点看阅读)一文里有提到过,成都城内有许多清真寺。其实成都周边也有很多,唐家寺就是其中名头很响亮的一座。
我一直在想,为何弥牟镇会被唐家寺所替代,为何唐家寺作为一个清真寺会被人常常挂在嘴边?
也许答案就这么简单——因为牛牛。
因为回回人不吃猪肉,所以就得有牛肉给他们吃,就安排在唐家寺杀,于是唐家寺杀牛的就特别的多,形成了规模,就有了牛市,也就远近驰名了。
大家都晓得成都城有个牛市口,其实人家唐家寺的牛市才是真的牛市,比起来,成都牛市口就是个传说,只剩个皮皮挂在东门上。要看真正的牛市,还得到唐家寺。
唐家寺的牛多牛肉也多,不仅相因,还新鲜。所以吃牛肉也得到唐家寺。顺便给大家推荐个吃牛杂的好去处,平叔去过多次,不错。
从唐家寺过去不远,就是广汉的向阳镇,这里也是中国最早取缔“人民公社”牌牌的地方。这里的牛杂火锅远近闻名,尤其是新鲜毛肚,一坨一坨的,喜欢哪坨点哪坨,店家现场给你扯,烫起来脆得很,不绵不老。
回回人杀牛不叫杀,叫宰,而且必须得阿訇亲自动手,否则该牛肉就不属于清真范畴。见过阿訇宰牛,口中还念念有词,大意是:以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尊命.....真主至大。
据说原本心慌慌的老牛,一旦听了阿訇的念叨,眼睛也就微闭着,心里能也坦然面对那即将落下的一刀了。还听说,有的牛临死前,泪水是长淌不止的。生物链就是这么残酷。
有老话讲,“记吃不记打”。毕竟我们许多记忆都源自肠胃的反馈,如此,唐家寺替代弥牟镇也就不难理解了。
走进唐家寺,从九里场走到三里场,一条街道贯穿小镇。唐家寺有许多能让你记住的味道,比如白水鹅、卤兔、鹅汤面、馒头等等。
白水鹅是唐家寺特有的一道菜,多年前曾是让我流连忘返的,这些年倒是去的少了。
吃白水鹅,选好看中的,店家会将白水鹅砍成小块,然后倒在专门拌菜的容器里。放上专门炒制过的盐,以及味精、花椒、酱油等,必不可少的是,一定要放一大勺取自鹅汤里的那层油面子,鹅油散发出的香味,一口下去,味道简直不摆了。
白水鹅讲究的就是原滋原味,绝不放辣椒,甚至连葱花香菜都不用放,放了就是多余,就是捣乱,鹅油的鲜香都浸在鹅肉里,味道沁润。
唐家寺有许多的清真餐馆,进得里面,都贴有一个伊期兰文字的明显标志,这就是提醒了。清真餐馆,外菜是不能入内的,店内的餐具也不能出堂,更不能喝酒。
那年,我和朋友路过唐家寺,就去了一家卖白水鹅的清真店。朋友见白水鹅喜人,就控制不住想韵两口酒,于是只得打包出堂吃。
那时,镇上有棵老茶树,我们就坐在树下,泡一杯茶,然后啃一口鹅肉一口酒,时不时还一口茶,一坐就是一下午。
好久没去唐家寺了,也不知那棵老茶树还在不在。
唐家寺三里场有家叫余勾勾的,卖白水鹅也卖卤兔。他家的卤兔看起来不咋个,就是自家屋头卤出来的那种颜色,但卤的香,好吃。我不太喜欢广汉的兔,红扯扯的,过于花枝招展,像个打扮过度的姆姆,看起来不舒服。
唐家寺的鹅汤面也好吃。店家将一碗鹅汤面给你呈上来,只见面条静静地躺在宽宽的、如奶般的面汤里,几片清菜叶子夹杂其中,丝丝鹅肉和香菇丝轻盈地浮现在汤面上。汤宽面少菜叶多,这正是我喜欢的面条格调。
把面碗朝自己挪挪,一股热气蒸发着,就带着鹅肉和菇的香气扑鼻而来。此时,真的无法再继续矜持下去了。
说起唐家寺的面,不能不说唐家寺的伞,“唐家寺的伞——试一把”,说的就是从前唐家寺的伞。
唐家寺的伞是有故事的,说是一个商人回乡途进过唐家寺,就是为了吃鹅汤面,而不慎丢失了藏有珠宝的那把伞。
为了找回那柄伞,商人就在唐家寺开了家伞铺,从卖伞到修伞再到以旧换新,最后终于寻回失落的财富。财宝找到了,商人也离开了唐家寺,却留下了一段伞的传奇故事。
今天的唐家寺,估计已找不到卖伞的专业店了,可是唐家寺的那碗诱人的鹅汤面还在,还依然冒着热气。
唐家寺就是弥牟镇,弥牟镇就是唐家寺。两个名字,我还是喜欢弥牟镇多一些,毕竟唐家寺的味道重了一些,色彩萧杀了一些。还是觉得弥牟镇这个名字温润。
曾经一时,在成都市区里,唐家寺的痕迹也是铺天盖地——“杀牛场火锅”,好在如今退潮了许多。毕竟满大的“杀”气太浓也是会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紧张的,不好,就好像“厕所串串”多少会让人产生联想一样。
唐家寺还有许多去处,如温家寨子、曾家寨子,但我还是想去吃吃那边的牛杂火锅。
喂,什么时候再去向阳镇吃牛杂火锅?
完
赞赏是鼓励
平叔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