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上方"大名文旅"↑免费订阅!
“阁老、阁老朝朝有,那个阁老劝过朝;阁老、阁老朝朝有,且看父子二阁老”。这是流传已久的大名民谣。民谣中所说的“父子二阁老”指的就是大名人成基命、成克巩父子。内阁是明清之际的中央权力中枢,内阁大学士实掌宰相之权,被尊称为“阁老”。成基命、成克巩父子同为阁老,却分属明清两个朝代,且成基命还一度任职内阁首辅大臣,史称“父子二阁老”。
为了深入了解成家父子二阁老的生平事迹,笔者顶着炎炎烈日,来到古城大名。在大名县方志办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成基命后裔、原大名人大副主任成汝印。成汝印是成基命第十七代孙,其八子成克乘之后。成老尽管已78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当笔者说明来意,成老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据成老介绍:成家称成基命为老阁老,成克巩为少阁老。成基命、成克巩父子作为明清两朝历史名人,《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专门为他们立传记事。另外,《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成基命收载在内。关于成氏先祖成基命、成克巩父子的家世、事迹,至今还在成氏家族内广为流传,津津乐道。
成基命(——),字靖之,别号毖予,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他年少时才思聪敏,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他在明万历三十四年(年)中举。次年,他考中进士,官授庶吉士,后改任司经局洗马、代理国子监司业。天启元年(年),他未向内阁禀报,直接给皇帝上奏折,请求明熹宗巡视学宫,引起当权者不满,结果他扔回司经局做洗马。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家。不久,他又被起用为少詹事,后改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当时,阉党专政,魏忠贤当权,东林党人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许多与东林党人有关系的也被牵连进来。他是东林党人杨涟的门生,他虽同情东林党人,却没参与党争。魏忠贤仍视他为异己,把他夺职还乡。他尽管仕途受挫,但也由此积累了政治资本,博得了“清流”的好名声。
崇祯元年(年),阉党被清算,他被明思宗重新起用,任命为吏部右侍郎。在会推风波中,他虽位列名单第一,但因上司从中作梗,他未能入阁拜相。
崇祯二年(年)十月,后金大军南下进犯冀东,直逼京师,京师戒严。在国事危难之际,成基命力排众议,奏请明思宗召还原枢辅孙承宗,让他官复原职,掌控军机,守卫京城。思宗认为他忠心可嘉,采纳了他的奏议。不久,思宗因时局危艰,有意增添新阁臣,他被授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务。
在京师保卫战中,僧人申甫被举荐为将军,明思宗命他前去查看。他认为申甫所率的由市井游民组成的部队乃乌合之众,难以抗击清军。思宗偏执不听。结果,申甫带兵打仗一触即溃,败不成军。
袁崇焕引领关宁铁骑进京护卫,明思宗却偏听偏信,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在平台召见中拘捕了袁崇焕。当时,在场的成基命发觉袁崇焕的副将祖大寿双腿颤抖,颇有不满之态。他上疏恳请思宗慎重处理袁崇焕“通敌”事件,以防生变。思宗不以为然,生气地说:“事已至此,朕不得不严加处置袁崇焕。慎重就是苟且纵容,会误了大事。卿不要再多说了。”大敌当前,他不顾老迈之躯,苦苦进谏说:“现在不比以往。敌人已兵临城下,军情告急,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错。最后,还请圣上三思。”思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仍然把袁崇焕收监查办。果然,祖大寿一回军营,就擅自撤兵,返回辽东。思宗闻讯,十分忧虑,立即召见成基命寻求对策。他向思宗建言:敦促袁崇焕在狱中写信,晓以大义,招抚祖大寿回师入京。他这一提议,被明思宗欣然采纳。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孙承宗与祖大寿团结合作,坚守京师,共同御敌,打退了后金八旗军的多次进攻,京师转危为安。
京师保卫战刚结束,明思宗就在文华殿召见了他,说:“如今法纪废弛,朝政混乱,朕想严加整治,重振朝纲,尽快实现国家中兴。”他应对说:“乱世治国犹如梳理乱丝,应该先找到头绪,再认真梳理。如果贸然行事,操之过急,就可能使局势失控。”思宗求治心切,没有听从他“施政从缓”的意见。此后,明思宗在奸臣温体仁的引惑和迎合下,急于整顿,疏于治理,最终使国家大乱,直至灭亡。
他鞠躬尽瘁,忠心事主。明思宗虽器重但却不太信任他。在袁崇焕一案的审理中,他秉持正义,设法保袁,并力阻牵连朝廷另一忠臣钱龙锡。但是,由于明思宗昏庸多疑,乾纲独断,他虽有心但却无力影响大局,致使袁崇焕最后被冤杀。工部主事李逢甲上疏弹劾他袒护袁崇焕,试图为他脱罪。他听说此事后,愤愤不平,连连上疏,恳求明思宗把他解职还乡。他是德高望重的四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元老,明思宗极力挽留他,并把李逢甲降职处理。崇祯三年(年)三月,在韩爌、李标相相续离职后,他顺理成章地过渡为内阁首辅大臣,与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共事,一块主持朝政。他主政不久,孙承宗指挥明军先后收复了后金占领的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座城池,迫使后金军队退出关内。他由此得已加官进爵,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崇祯三年(年)六月,温体仁、吴文达入阁。成基命虽是治世之能臣,孜孜不倦地为国事操劳,但因与明思宗治国理念不合,很快就被他冷淡和疏远。而温体仁和周延儒因逢迎有术,备受明思宗宠信。为了扳倒他,他们沆瀣一气,百般刁难、中伤、排挤他。他已预感到不详之兆。恰在这时,朝廷评议袁崇焕的罪名,他因脚疾没有上朝,参予裁决。锦衣卫特务张道浚就以故意推脱责任为名弹劾他。工部主事陆澄源也相继上奏折,诬告他与袁崇焕是同党,说他早在担任两首廷推时,就有意包庇袁崇焕。他上疏极力为自己辩解说:“微臣当两首廷推时,袁崇焕还在任上,我怎么知晓他将来会失败,并预谋救他呢?陆澄源居心不良,分明是仰承温体仁、张道浚之意,要把我赶下台。”明思宗明知他冤枉,却不置可否。他深感大势已去,职位不保,就向明思宗上奏,乞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明思宗再三慰留,他一再坚辞,终于引退。
成基命性情宽厚,处理政事识大体,顾大局,颇为时人称道。兵部尚书梁廷栋与枢辅孙承宗不和,想通过撤换他的部将马世龙撼动他,成基命积极从中斡旋,才使马世龙得已留任总兵一职,并在收复失地中立了大功。尚书张凤翔、乔允升、韩继恩因遭诬陷相继被撤职,他得知冤情,积极为他们奔走呼吁,平反昭雪。副都御史易应昌被锦衣卫收监严办,因为他向明思宗说理求情,才改由法司审理轻判。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私通书信,明思宗怀疑他们阴谋不轨,对他们严加查处。他上疏极力为他们开脱罪过,但明思宗却置之不理。他在会极门长跪不起,据理力争,说:“祖宗立法,人犯了死罪还会三次审理,三次上报,哪有诏狱审问了一次,就用极刑的。”正是在他的力谏之下,明思宗才宽宥了他们,改为发配戍边。即使跟他有过节之人,他也不计前嫌,热情相助。李逢申曾经弹劾过他,后因炮炸事件入狱,法司拟判他遣送戍边,明思宗仍嫌轻判,因他从中劝说,才没加刑。
他廉洁自爱,为官清正,秉公办事,有“清白相公”之称。他历任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地无增田,房无增间,从来没有做过徇私枉法之事。
崇祯八年(年),他在家中病逝,享年77岁,葬在大名城南关靖家桥北。他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国事。他写下遗疏,恳求明思宗:明法纪、肃吏治、纾民困、振国运。明思宗看过奏章,深感其忠,哀伤不己,下旨厚葬,赠少保,谥号文穆。
他精通诗文,著有《云石堂集》二十四卷,以其素园云石堂命名。
成老激情洋溢,叙述起来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赞。说罢了老阁老成基命,他仍然兴头十足,下面又讲起了少阁老成克巩的历史事迹。成克巩虽没有成基命名气大,但也是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成克巩(——),字子固,号青坛,成基命第三子。他秉承诗书家传,年幼聪慧好学,熟读经书,以才学闻名乡里。他8岁就能辨别塾师讲解经书的不当之处。他在13岁时拜大学者左光斗为师,继续求学深造。崇祯十六年(年),他考中进士,官授庶吉士。甲申之变,他为避战乱辞官归乡。清廷入主中原后,他经左庶子李若琳推荐任国史院检讨,编修《太宗实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
当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清世祖年轻有为,锐意进取,励精治国。清世祖认为成克巩是世家子弟,精通政务,特别倚重和宠信他,不断地给他提拔官职。后来,世祖还让他在讲筵值勤,并命内臣画了他的像,放在内室,朝中有事就写下来询问他。顺治五年(年),他改任秘书院侍读学士,不久就升职为宏文院学士。顺治九年(年),他改任吏部侍郎。次年,他晋升为吏部尚书,不久又选任秘书院大学士,入阁辅政。顺治十五年(年),他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顺治十六年(年),他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他深受清世祖恩宠,庆幸遇到了明君圣主。他勤理朝政,兢兢业业,精忠报国。他针对时弊,上疏建言:“国家在治平时期,用人是关键,长官尤为重要。现在,通政使李日芳、甘肃巡抚周文叶、陕西巡抚陈极新都已年老昏庸,急需更换。国家财政吃紧,户部应该规定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的期限,督促地方落实。枢密官员遇到边疆出了事,应该及时前去查实,不能推诿了事。法司遇到暴徒抗法,应当予以严惩,绝不能姑息。以上这些都是当务之急,朝廷应该尽快处理。”清世祖认为他的建议切中时弊,欣然采纳。左通政吴达包庇其兄吴逵叛逆事发,他上疏弹纠左都御史龚鼎孽因与吴达同乡之故,知情不报,龚鼎孽遂被下狱查办,罚没俸禄。
他深谙用人之道,非常注重选拔任用人才。他在主持乡试和会试时,慧眼识珠,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象汤斌、马世骏、张玉书、梁化风等社会贤能之士。他也由此得到皇帝嘉奖,受到社会赞誉。
他谙熟朝务,理政有方,颇受朝野称道,清世祖称他为“太平宰相”。顺治十七年(年),他在功成名就之际,按朝廷惯例,请求致仕。清世祖谕旨不准,命他继续留任。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他尽管谨言慎行,忠君事国,但仍因失职受挫,差点被削职为民。户部推荐浙江布政参议李昌祚为大理寺少卿,但他却与扬州抗清义士李昌祚同名。他与同僚刘正宗疏于失察,在票拟陈述时,没有给清世祖说明。另外,他在吏部任职时,曾推荐周亮工晋升福建布政使,但因周被举报贪污受贿作罢。他曾因这些失职行为上疏伏罪,清世祖当时正倚重他,宽恕并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后来,左都御史魏裔介弹劾刘正宗,牵连到他,指责他荐人不当,用人不明。他上奏极力为自己辩解,但清世祖却认为他巧言掩饰,不思悔过,命王公大臣议定他的罪名,定为革职罢官。最后,清世祖念他是辅弼重臣,劳苦功高,主动为他开脱罪过,说他只是附和人事,没有大过,仍然留职任用。他遭受打击,官场受挫,深感仕途险恶,遂萌生退意。
清圣祖玄烨继位以后,仍然重用他,任用他为秘书院大学士。康熙二年(年),他以年老多病为名,乞退还乡。康熙三十年(年),他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葬在今大名城西七里魏村南。
他工于诗文,著有《清慎堂集》(12卷)、《伦史》(50卷)。
通过成老的讲述,我们对成基命、成克巩父子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我深为成氏父子的名臣贤相事迹感染,更为他们勤政廉明、尽忠报国的高尚人格钦佩不已。
据民国本《大名县志》记载:成家以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世代为官,家世显赫,号称明清大名府第一大家。笔者饶有兴趣问起成基命的后世子孙情况,成老根据祖上世代相传的说法,给我们做了一些介绍:大名成家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书香门第之家,官宦之家。成家自明永乐年间迁居大名以来,成基命的先辈成实、成就、成郁就是地方上的名流贤达。成基命先后有两房妻室,有十二房子孙后代。其后代子孙秉承诗书家传,才学出众、考取功名、出仕为官的代不乏人,英才辈出。成克巩为后代子孙取名命字就很有意思,很有讲究。他按照成氏家谱铺排拟定了20个字:明廷昭相业,清史树元勋,宗功祖德厚,瑞风继祥麟。成克延,成基命长子,官至户部主事,政绩有声,以德孝闻名。成克大,成基命第十二子,擅长诗文,精通书画,以才学著称。以军功升至贵州镇远府知府。成光,成克巩次子,文韬武略,精明强干,在地方任职时多有政绩。成怀祖,成克巩元孙,在陕西邠州任通判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勇于任事,多有惠绩。其女成静兰正是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崔述之妻,她聪明贤惠,多才多艺,尤善于写诗,有诗集《绣余吟》、《爨余吟》传世......现在的成氏后人家居分散,有的因工作关系已定居外地。一、二门(即成基名长子成克延、次子成克绍之后)居住在大名城内北街,八门定居在大名城南关、菜市街、十二门定居在龙王庙镇,另外,大名县蔡屯、旧治等地也有成氏后人居住。
当笔者最后问到成基命、成克巩父子二阁老的遗物及其墓葬时,成老神色凝重,不住地慨叹,伤感不已。富丽堂皇、盛极一时的成家府邸毁于战火,成氏家谱、家乘在年被淹没,两阁老的著作手稿解放前因家世衰败被盗窃,家族内珍藏多年的圣旨、蟒袍、笏板也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抄没烧毁。其先祖成基命墓,俗称“成家坟”,在大名城南关靖家桥北;成克巩墓在今大名城西七里魏村南。成基命墓园占地30多亩,园内牌坊高大,碑碣林立,石像生众多,苍松翠柏,郁郁苍苍,肃穆森严,气势非凡,曾是明清时期大名府一大景观。成基命墓茔在年被挖掘,墓为吊棺,棺木完好。开馆后,成基命及其两位夫人尸身完好,面目如生。其棺木使用的松香棺,构造为一层松香一层裹。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饰、瓷器铜盘等陪葬品,另有官服官袍57件。开棺不久,墓主的尸身见光变黑变暗,身着的官服也风化破损。成基命及其两位夫人的棺材被当地农民制成家具使用,尸骨被填入墓穴。此后,这里成片的松木被被砍伐,众多的华表石器被推到砸毁,墓园被平毁为农田。年,成基命墓园原址被征用,修建大名南关风情街,成基命墓穴被彻底毁坏。同年,大名南关一建筑工地施工时,发现了成基命的墓志铭。现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其子成克巩墓惜近年也被盗掘,众多墓葬品下落不明。
大名人成基命、成克巩父子,明清两代同为阁老,历史上实属罕见。成基命、成克巩父子二阁老,已成为大名县的人文名片、历史文化品牌。他们不仅为大名的乡土历史争光添彩,而且也在邯郸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第16期编辑:赵天威
——————————————————
认可请转发!分享添友情!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夫奇银屑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