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源流与凌濛初的吏治观

《二刻》卷四题目是“青楼市探人踪 红花场假鬼闹”。“正话”是篇公案小说。《三言二拍资料》《话本小说概论》等著中的结论是暂无法考其出处。由此推断这是当时的一则重大刑事案件,凌濛初闻此有感而编写成文的。

公案故事由来已久。因它故事性强,离奇惊悚的情节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折狱沉冤符合人们的心里期望,历来广受喜爱。最早是一些纯法律的案例书,如《疑狱集》,《明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详刑要览》等。真正意义上的公案故事应始于宋元时期,这与当时市民生活日趋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宋元戏文外,话本小说《错认尸》《简贴和尚》,是现今能看到的较早的公案故事了。按《醉翁谈录》将话本内容细分为九类,其中一类便是“公案”(转引自《话本小说概论》)。这些故事已经摆脱了类似诉讼案例书的格局,而向话本小说的轨道迈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折狱案例的主诉词,破案事实,审判断语等主要构成部分。

明代中期后,通俗文学的创作迎来黄金时代,公案小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的公案小说集有《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不是清代石玉昆的《包公案》),《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海刚峰(海瑞),郭青螺(郭子章)都是当时名人。这些故事杂取杂剧,传奇,传说,很多为后人附会,可以看出在创作中的移植、吸取、改编、改造的过程。还有《皇明诸司廉明公案》(此书大量抄袭包公案),《续廉明公案》,《古今律条公案》,《国朝宪台折狱苏冤神明公案》等。这些故事与后期主要以侦破过程为内容的公案小说仍有不同。

到了“三言二拍”出现时,公案故事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型了。像《三言》中的《滕大尹鬼断家私》就是其中名篇。据学者归类,在“二拍”中属于典型意义的公案小说有七篇,《青楼市》就是其中之一。

本篇故事并不算离奇,没有后文二十八卷《程朝奉单遇无头妇 王通判双雪不明冤》那样一波三折。基本角色好坏分明,既有狡诈凶残的杨佥宪,也有精明能干的谢廉使。杨佥宪不仅为官时贪赃枉法,而且罢官后勾结强盗,杀害主仆五人之命。谢廉使办事干练老成,委派得力承差,用假托鬼鸣的手段,找到确凿证据,最终将杨佥宪绳之以法。凌氏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警示为官不法者,善恶总有报。

这个故事揭露了当时一些官员穷凶极恶的面目。书中的杨佥宪,“他就出身包揽遮护。官府晓得他刁,公人怕他的势,没个敢正眼觑他。但有心上不象意或是眼里动了火的人家,公然叫这些人去搬了来庄里分了,弄得久惯,不在心上”。书中还写道,“更有一等狠心肠的人,偏要从家门首打墙脚起,诈害亲戚,侵占乡里,受投献,窝盗贼,无风起浪,没屋架梁。把一个地方搅得齑菜不生,鸡犬不宁,人人惧惮,个个收敛,怕生出衅端撞在他网里了”。凌濛初深恶痛绝这类官场中的害群之马,百姓苦难的根源。希望能澄清宇内,再造太平,实现儒家的治国理想。而这些都与他出身世家环境密不可分的。

据载:其祖凌约言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任湖广沔阳知州时,筑堤以捍江水,百姓呼为凌公堤,又有治国用兵之才(见《比部藻泉公墓志铭》);其父凌迪知做京官时,敢犯宦者,并请立一条鞭法,“遂及天下,为国朝世世良法”,任地方官时,理枉辨冤,擒杀巨猾,铲除黠盗,最后因刚正被罢官。父约言迎于途,笑言,“子失官固当,吾不能教汝谄,汝又信心落拓不反顾”(见《缮部绎泉公行状》)。祖上数辈的言传身教,对凌氏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不仅在创作中反映他的吏治观,也在日后为官时,践行他的为官理念。只可惜那时已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了。这与同时代的冯梦龙有着相近的人生轨迹啊。

故事中有一个细节。被害人张廪生为了独吞家财,要在办案过程中做手脚,想去买通杨佥宪。“便寻个巡道梯已过龙之人,与他暗地打个关节,许下他五百两买心红的公价。”这种名为“过龙之人”的就是如今所谓的司法掮客。当事人不直接与主诉官交易,而是通过掮客来完成,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可见古已有之。时至今日,只要环境土壤合适,仍会余孽不绝。

另外,有这样的描述,“新都专产红花,小的们晓得杨宦家中有个红花场,利息千金”。自唐以来,新都县一直隶属于益州(即今四川成都)。而红花就是我们所知的红花油的原料。《本草纲目》说“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但川红花很有名,且红花的功用很大,“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纲目》),所以能够“利息千金”。以上“新都”“红花”等方面的描述都符合真实地域情况,由此亦可印证这则故事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楷体字为本篇内容,不另注出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