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概述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嘉应州、赣州、汀州称为“客家三州”。
(一)、渊源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二)、客家人的迁徙
五次中原迁徙说。有关客家人的迁徙,年代的客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
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这五次大迁徙的大致过程是:第一次在两晋时期,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始于唐代,大批北方汉民为躲避安史之乱,迁往相对安宁的赣闽粤地区,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在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入侵,一批批汉民迁往赣闽粤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少数民族逐渐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赣南由于满族统治者的蹂躏以及瘟疫发生,人口锐减,加之闽西和粤东人口膨胀,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一部分客家人又回迁赣南,另有一部分迁往四川;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往沿海,有的则移居海外。六次中原迁徙说。后来,海外(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客家人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亦得出了以下六个主要的迁徙时期: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派遣了大批军民到粤北。后代子孙被称为北江客家。这是客家称谓的首次出现。第二次在东晋(西元~年)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第三次在唐朝僖宗(西元年乙未年)干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及北部。第四次在南宋(西元年戊寅年)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王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大量粤闽客家人由于湖广与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川渝。第六次是清朝中期。广东客家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湾等地。
(三)、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这个名字出自于清朝中后期的士客械斗,后来的北方新移民被称作客家人,以区别于当地原居民。
“客家”的本意应该是指外来的人,就是相对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汉人就是外来的人。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这里的“客”即上面所说“山为主,故我为客”。
但是,有学者认为,“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和广府系、福佬系这些同为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不同,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四)、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携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眷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五)、语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
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广西东部(即与广东交界的市县)等8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信宜,化州,高州,湛江等;广西博白,陆川等;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粤西片、桂东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六)、客家人的分布情况
1、中国客家人分布
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对于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的定义,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由于属于阶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
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
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东源、源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陆河、新丰等13个。非纯客家县市有:深圳、乳源、乐昌、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阳、惠东、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韶关。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
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
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
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
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
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2、世界客家人分布
亚洲:
中国万人印度尼西亚万人马来西亚万人泰国60万人新加坡60万人菲律宾0.68万人越南15万人缅甸5.5万
人柬埔寨1万人印度2.5万人老挝0.5万人沙特阿拉伯0.22万人日本1.2万人文莱0.9万人巴基斯坦0.2万人尼泊尔0.24万人斯里兰卡0.万人科威特0.万人朝鲜0.1万人韩国2万人土耳其0.05万人孟加拉国0.05万人
美洲:
美国28.4万人牙买加10万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0.6万人巴拿马0.5万人哥伦比亚0.01万人危地马拉0.01万人多米尼加0.12万人加拿大8.1万人玻利维亚0.01万人秘鲁20万人巴西0.24万人智利0.12万人圭亚那0.6万人阿根廷0.05万人古巴0.81万人厄瓜多尔尔0.02万人苏里南0.41万人委内瑞拉0.02万人墨西哥0.01万人
欧洲:
法国3万人荷兰0.21万人俄罗斯0.12万人丹麦0.12万人挪威0.03万人英国15.2万人德国0.5万人意大利0.1万人瑞士0.1万人比利时0.万人葡萄牙0.05万人瑞典0.24万人前南斯拉夫地区0.24万人捷克0.01万人奥地利0.05万人冰岛0.01万人西班牙0.02万人卢森堡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0.02万人莫桑比克0.03万人尼日利亚0.02万人塞拉利昂0.万人赞比亚0.万人加纳0.02万人留尼旺1.8万人毛里求斯3.5万人肯尼亚0.01万人南非2.5万人民主刚果0.02万人安哥拉0.02万人塞舌尔0.05万人
大洋洲:
巴布亚新几内亚0.12万人瑙鲁0.12万人腊色尔0.12万人所罗门群岛0.12万人澳大利亚4.3万人新西兰0.1万人塔希提1万人斐济0.5万人马绍尔群岛0.05万人西萨摩亚0.03万人
以上列的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按上述数计算,应为万左右较为确切。但各有根据,具体数字尚难确定。
(七)、历史名人
宋湘袁崇焕黄遵宪洪秀全韦昌辉丘逢甲刘永福宋应星肖朝贵冯云山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丁日昌宋嘉树罗明罗芳伯
现代名人
陈寅恪(史学大师)邓小平(中国改革设计师)郭沫若(诗人,史学家)韩素音(作家)胡文虎(实业家)胡文豹(实业家)胡耀邦(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黄琪翔(抗日将领)廖仲恺(国民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李登辉(原台湾总统)李金发(现代派诗人)李光耀(原新加坡总理)李震欧(书法家)李惠堂(足球明星)李显龙(父亲李光耀)刘亚楼(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卢嘉锡(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罗香林(史学家,客家学先驱)彭嘉衡(飞虎队成员)丘成桐(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宋美龄(蒋介石之妻)宋庆龄(民国国母)素帕差(原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孙中山(国父)王力(语言学家)吴浊流(台湾本土作家)肖扬(中国最高法院院长)薛岳(抗日将领)叶剑英(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乔波(世界速滑冠军)叶挺(名将)曾宪梓(实业家)邹鲁(国民革命家,国民党右派领袖)钟理和(台湾作家)钟肇政(台湾作家)朱德(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信(泰国总理)
(八)、风俗礼仪
风俗礼仪是一个民族或氏族,在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婚姻嫁娶、寿诞丧葬、喜庆娱乐以及宗教信仰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经常出现且广为流传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人们自觉接受和遵循的生活习惯。
1、岁时风俗
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节日,礼节风俗繁杂而热闹,具有大喜大庆
的气氛。主要习俗有人年界(卦)、除夕帖春联、贴年画、贴福字、放鞭炮、祭祖、守岁、迎财神、拜年、舞狮、舞象(按各地风俗而定)、舞牛、送穷鬼、探亲戚、出年界、闹元宵,叫做元宵尽在十五晚。
①入年界: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这日百神回殿休息,山神锁山门,祖宗回家转祠。届日家中正厅摆设案桌,放一个谷斗,烧香
点烛,祈请天神地祗,门神护卫,井灶龙君,祖公祖妣,五营兵将(东
方六夷兵。南方八蛮兵,西方六戎兵,北方五狄兵,中央三巡兵,左营天仙兵,右营地仙兵,前营杨都督,后营马将军)整顿家堂,名曰屯兵安神。男女在家搞卫生、购物,安排春节生活。外出工作、谋生的人也先后回家,准备过年。
②除夕:旧岁即将过去,新年就要来临。粘帖春联、年画,办好三牲六仪拜祭神明、拜祭列祖列宗,全家团聚吃大年团圆饭,给小孩压岁钱、给老人新年钱,添油上灯(近代使用电灯)开年光,一直至年初三晚上,大年当晚坐岁到子时(晚上12点至下半夜二点),焚香拜请财神。家家放鞭炮,这是除夕夜最热闹的时候。
③初一:祖上遗训吃素三餐。意思是:一谢上苍、二念祖德、三修善业。早上起来至初五,邻里亲友之间互相拜年,都说吉利话。
④初二:日由长辈率领前往祖祠祭祀。初三送穷鬼:早早起来屋里屋外大扫除(除夕至初二晚不扫地)。初四回娘家。初九赏灯。凡去岁所生的男孩要在这一天到祖祠赏灯,天天要加油,一直添七天。十五闹元宵,起太平福。
整个春节期间,过去有很多禁忌。入年界后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到河里挑水、洗衣服,女人不能动针线,男人不能上山干活,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呼狗喊猫,早上要吃素,特别提示:吃芹菜喻“勤快”、吃葱喻“聪明”、吃蒜喻会“划算”。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不那么讲究了。
清明节令时逢春天,或二月或三月,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家家户户挑上三牲、水果、糕点到祖坟扫墓,这叫春祭。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大门上挂一把菖蒲、插两支艾草,传说可避邪驱魔,逢凶化吉,还包粽子,吃雄黄酒。小孩胸前挂小香包,以示避邪。展这种活动。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半。出外谋生的人,一般都在这天前一两天抽空回来跟家人团聚,当晚全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佳果、月饼,一边赏月。这个月里头除了“寅不祭祖外”,其它日子都可扫墓祭祖。这叫秋祭。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的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我国古代的易经,把“六”作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故称“重阳”。这个节日是唐代开创的。时逢九月,秋高气爽,很适宜登高活动,传说可以避灾转运。如今定为老人节。
在农历十一月,是一年的阳气之始,夏至后阴气生,冬至后阳气始。因为这一天的日子最短,此后日日渐长,夏至那天的日子最长,此后日日渐短。读《 易经》便能懂得天地万化阴阳五行之理。
2、婚嫁风俗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这一喜庆礼仪较为复杂,它是继承中原上古时代的婚礼,沿用下来逐步完善成为固定而又繁杂的礼仪。一般都须经过“六礼仪式”,即:六礼即:纳采(行定)、问名(行庚)、纳吉(行聘)、纳征(过小酒)、请期(报日)、迎鸾(娶归)。正、端、全、礼柬均用全柬为80X20,每一版20X8即大度64开的十等分,四版为如全。
迎亲请帖,都是父亲出名的,有祖父、祖母健在的,则在开头写遵或奉家严、家慈命,现代请柬也有由婚男、婚女署名的,开头则写奉祖父、祖母命或奉家严、家慈命,也可用椿萱之命。若父母不在世者则伯父、叔父出名,又无伯、叔者由长兄署名。迎鸾前请来风水师登坛镇邪。
3、寿诞风俗
人逢每年的出生之日为诞辰,俗称生日。六十岁为上寿,百岁诞辰叫寿诞,道贺为祝寿。逢十为齐头,逢十一为周岁叫大生日,六十以上的生日雅称大寿。男诞辰叫悬弧令旦,女诞辰称设悦佳辰。各个十一(周岁)叫晋一,开一即加十岁。凡诞辰是由儿孙主持的,认真筹备一番。亲友们则要用寿糕、寿烛、寿衣、寿屏、寿镜等礼物道贺,有的特制锦帐(寿帐)以作纪念,其帐由有名望的亲友写一篇寿文,颂做寿者的为人功绩、教子有方等,寿文后写送礼的姓名、官职等和月日立,有的不写年月日而写代称。庆寿的仪式是:
暖寿:诞辰前一日宴请亲友叫暖寿,要在厅堂布置成金碧辉煌的寿堂,正中贴寿字,摆寿屏、寿帐等,设祖宗神位,桌上摆寿糕、寿桃、寿果,一切筹备妥当,东猪迎接庆寿。有的地方行暖寿祭之礼。
拜寿:庆寿当天凌晨(深夜12时至1时),寿堂正而摆设祭品,首先举行祭祖礼,点烛装香由礼生唱礼,鼓乐齐鸣,八音伴奏,子孙家人一齐跪拜祖宗,(参加祭祖仪式)。祭祖毕进行拜寿,点燃寿香寿烛,做寿的夫妇同排坐于桌的前面的椅子上,男左女右,如丧偶的也留一空位,接受直系子、媳、孙、孙媳、女、女婿、孙女、孙婿、外甥等的朝拜。可以由长子带头,按大小轮流单独跪拜,若人数多的也可以一起跪拜,同样奏乐、鸣炮,礼毕。寿星夫妻离开寿堂后,由弟、弟媳、侄、侄媳、侄孙、侄孙媳等面向寿星的座椅行拜寿礼。天亮后,所有亲友都来拜寿,但一般来拜寿的亲友都是辈数比寿星低,年纪比寿星小的人。拜寿时主人要对拜寿的亲友发给银制的双面或单面的小寿桃一个,有的地方拜寿时由拜寿人题诗祝寿,寿星则赐给礼物,以作纪念。
正寿:拜寿的那天中午摆宴请客叫正寿。次日早晨又摆宴请客叫做酬席,每次筵席,客人都把杯、碗、碟等取去,传说偷寿物可以使自己长寿。宴后答谢客人祝寿礼仪结束。
4、迁居礼
建造房屋是百年大计,从选地到落成都要慎重地处理好各项事宜。
①、选地:俗话说“耕南畲住北屋”,就是说选择向阳背北的地方,封建社会就要请风水、堪舆先生择场地,讲究龙、穴、局、水。但从现代观念出发也要选择环境好、山峦来势雄伟、急缓分明、向阳避风的地方为吉地。
②、建宅:起工时请道土,画树符,请张天师,杨曾廖赖,九天玄
女,白鹤仙师给出,帛在起工地,有的起符庙,后请地理先生用罗盘开线,埋和合石,定中宫后,建筑师起工。以后安门、上梁、放水、作灶、入宅。在过去都要择日进行。
③、上梁:即升梁树,将画好丁粮广进,百子千孙,(栋树中间阴阳八卦)的梁树,都用红布系住两头慢慢升起,并请先生说四句吉利的话。
④、入宅:即迁居,也称乔迁。新屋建成后,选择吉日良辰,一般是在凌辰(下半夜)进行。宅主负责准备好谷萝装米,点上油灯,安上祖宗神位和族谱。宅母担火种、荷包、鸡仔。长子担米斗、米升、秤、算盘、帐本等。其余家属根据各人特点带上东西(或带狗入宅、禁带猫)按大小次序进行人宅,从头至尾只许说吉利的话。开门进入大厅将祖先神位、灯火放置正厅中央,说吉利四句,鸣炮。户主担谷入库,各人挑东西到房中,宅母的火种提人厨房,生火灯“报禄”、“蒸喜”和礼品等敬祖,这叫进火。有的由长媳进火。
5丧葬礼
人之死不能复生矣,故礼节繁琐庄严。丧俗起源于汉初宫廷中的百日设奠祭祀,随着佛教的传人而逐步发展,南北朝演变为百日的七七斋,唐代产生了超度亡灵脱苦轮回的完整丧俗。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有三魂七魄,人之初死,七日一魄散,故以七日为忌,人死后七天开始做斋(又叫进忏)叫开七斋,故有一七为一殿秦广王、二七为二殿楚江王、三七三殿宋帝王、四七四殿五官王、五七五殿阎罗王、六七六殿为变成王、七七七殿大山王、百日八殿平正王、一年九殿都市王、二年十殿转轮王等十斋,十殿阎王归属地藏王所辖,故过去三年才脱孝,人死后就要按照十斋和一定仪式举行葬礼,这就是民间旧式丧礼。
(九)、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打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
(十)、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
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船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船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十一)、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
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
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十二、饮食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显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的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浑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十三)、客家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
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有钱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
③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丰年当作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以及“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等。
通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长按.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