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成都市新都区旧城核心区改造实

项目地点

成都市新都区

设计规模

7.3平方公里

获奖信息

年度成都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规划背景

新都区位于成都北郊,处于成都第二圈层,是成德绵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有“天府明珠”、“香城”的美称。总规定位:“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成德绵以机电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本规划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编制,属于“存量型规划”,落足点是“改造与实施”。本规划在当地政府以“宝光寺—桂湖”两处国保单位文化旅游开发和恢复古城格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促进旧改实施,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思想。

在综合现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到规划范围不同片区的主导问题各有不同,因此采取“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思想,将7.3平方公里,根据一定的标准拆解为十大“更新单元”。以更新单元为切入点,“项目包设计”为核心要素,以项目落实带动地块实际开发为目标。

编制意义

1、文化旅游做为有机更新的核心驱动力——以旅游发展促旧改更新

宝光寺与桂湖作为新都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加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都古城,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驱动力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成为新都旧城更新的特色路径。

2、整合各种类型的已编规划

新都区陆续编制了总规修编、控规整合、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绿道系统规划、快速公交规划、宝光禅文化公园概念规划等,通过本轮规划将各类规划要点进行归纳、整合。

3、增强对规划的落地性和项目适建性的考虑

原有规划编制中,对于现状土地地籍属性、规划落实途径、项目适建性都缺乏考虑,本规划中着重增加了“实施篇”的内容,将规划区拆解为十大“更新单元”,根据单元内具体问题分别提出策略,并将单元内的用地规划拆解为项目包,用以增强规划的落地性。

4、存量规划时代的来临——规划编制转型期的示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存量规划时代的来临,本规划也力争作为规划编制转型期编制方法创新的示范。

规划要点与创新

1、创新点1——工作框架

通篇分为“改造篇”与“实施篇”两大部分,进行研究与论述。

第一部分改造篇:首先是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旧城整体改造整体引导,从全局入手对主要规划要素整体引导,包括梳理交通、完善配套、疏解人口、建构特色、用地规划五大方面。在此基础上划定出中心区范围从城市文脉、历史格局入手对对宝光寺、桂湖、古城等核心要素进行梳理、整合,中心区内涵与外延进行全面提升。

第二部分实施篇:创新性的提出了“更新单元+项目包+更新单元导则”的方法,将规划范围划为十个更新单元,并对每个单元的具体问题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对规划实施给出全面的指导建议,与控规相互补充,为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1:规划编制工作框架图

2、创新点2——建构城市文化框架

新都旧城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仅有宝光寺、桂湖两处国保单位与城南一段残存的明代古城墙及弥陀寺,古城街巷格局尚存,但大部分城墙、四座城门与历史节点均毁于解放后的建设性破环。规划以历史曾经存在的资源点与边界为基础,进行整合、修复、放大。

从现状“孤立的双心、失落的古城”到规划“释文化+市文化+仕文化”三大文化的串联、修复与一体化。

图2:核心资源的连接与影响范围的扩大

图3:城市特色空间的建构

(1)宝光寺片区的提升——扩大宝光寺

现状问题:空间上深藏不露,可达性弱,用地局促,周边配套不足、品质低端,宝光寺的实际现状与其功能重要性严重不匹配。

提升策略:“扩”——扩大空间、扩展轴线、扩充业态。

对于“深藏不露”的宝光寺,对周边用地通过搬迁置换、打通多方向通道等方式,将原有10公顷影响范围扩大至56公顷。

图4:宝光寺片区现状卫片

图5:扩大宝光寺影响示意图

(2)新都古城片区提升——修复古城

现状情况:“失落的古城”城墙残存、边界模糊;街巷格局尚存、风貌不在;重要历史节点消失;市民“乡愁”的心理归属丢失。

图6:清代新都古城历史地图

图7:现状古城可循的边界与建筑肌理

提升策略:“塑”——重塑城墙、重塑四门、重塑格局、重塑业态

图8:明确古城墙边界、重塑四大城门、点睛历史节点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古城内部重点打造七街、八院、十四巷。七条特色街道(七街),八个城墙边的院子(八院),十四条城市记忆的巷道(十四巷)。

图9:七街八巷十四院改造位置示意图

(3)桂湖片区的提升——亮化桂湖

现状总结:对周边区域带动不足;联系桂湖旅游中心以及桂湖公园的交通不畅,可达性差;建筑密度大,对外部开放不足,空间封闭。

提升策略:“透“——透绿、透香(花香、书香)

通过贯通双廊道、强化三广场、丰富滨水带、缔造风情街的方式对桂湖片区进行全面提升。

图10:桂湖片区改造效果示意图

3、创新点3——编制方法的创新

引入“更新单元”作为规划实施工具,将规划范围划分为十大更新单元,分而化之,针对每个单元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由于旧城区内各个地块是在不同时期形成,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采取分而化之的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每个区块单独处理,可以将复杂的旧城更新问题一一分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有效避免大规模推倒重建而带来的破坏性和特色缺失。在建设或改造过程中,每代人都有其局限性,而“有机更新”与适当的“留白”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规划将7.3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划分为十大更新单元,重点单元:宝光寺单元、古城单元、桂湖单元。

图11:更新单元划分图

(1)“更新单元+项目包设计+更新单元导则”的方法

“更新单元+更新单元导则+项目包设计”的意义:

通过“更新单元”进一步整合各类规划(绿道规划、历史保护规划、各种已批项目等)。

更新单元的引入可以作为旧城控详落地的有效补充。

引入“更新导则”作为对旧城控规图则的补充。

“项目包”与政府年度计划、市场挂钩,推进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表:“更新单元+项目包+城市更新导则”的方法与城市开发、规划落实的关系

(2)对更新单元的划分标准进行探讨

重点在于更新单元配套设施内部平衡的理念,考虑以下四点:

成都市两级公服配套分为城市、社区两级。

管理边界与社区划分相匹配、有明确的管理主体。

项目包的完整性与均衡性,保证项目的整体性,每个更新单元中能有完整的项目包。

项目推进时序核心区实施项目的同时不排斥外围项目的实施,可协调搭配进行。

(3)对“更新导则”的要素提出9点要求

通则性要求

单元更新要点

地籍边界整合

更新单元人口疏解

单元内建筑拆、改、留

道路系统更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开放空间的增补

根据不同单元特殊性要求

根据单元特殊性要求的更新

(如:关于旅游指引系统的引导、古城街巷院的更新要求等)

具体实施项目包的设计

(4)更新单元举例:古城单元

古城单元基本以历史上的新都古城为边界划定,北至宝光大道、南至古城墙南段—南门河、西至建设路—规划菜市巷路—古城墙西段、东至圣谕亭路—规划圣谕亭南路。本单元的面积为53公顷。

图12:古城更新单元用地分析

现状情况与问题:

古城历史边界已消失,仅存一段南侧明城墙,街巷格局尚存,历史风貌几乎消失。现状用地不适宜大面积拆迁,但能够通过历史节点修复和功能置换等手法,改造古城风貌。

现状用地、商业业态、道路交通、空间问题、风貌问题(内容略)

控规评述:

规划将古城定位为城市商业中心,将大部分居住用地置换为商业用地。

规划整理并适当的拓宽古城内市政道路。

缺乏与宝光广场周边商业相呼应的商业业态。

未能很好体现出“天人不相通”的历史中轴线理念;对于历史古城范围未能给出明确边界。

对古城内开放空间的布局考虑略显缺乏。

对停车场严重不足的问题,未能妥善考虑。

更新改造措施(具体内容略)

1)修复与强化古城中轴线,打造人车分行的交通流线。

2)明确古城边界,打造古城景观环。

3)街道的改造:古城范围内19条特色街道的改造(11条大改街道、8条中改街道、2条小改街道);大改型(10条);中改型(8条);小改型(2条)。

4)巷道的改造。巷道修复改造:4条大改型巷道、7条中改型巷道、3条小改型巷道。

5)院落的改造:10个大改型院落道、11个中改型院落、24个小改型院落。

6)九个历史节点的恢复:观音阁、状元府、娘娘庙、武庙、城隍庙、圣庙、广汉驿、文化创意集市、奎阁

图13:古城更新单元更新改造措施

项目包设计(具体内容略)

小北街改造步行街项目、西门菜场改造西街商业街区项目、古城改造娘娘庙项目(古蜀文化剧场)、古城改造状元府项目(国学讲堂)、古城改造城隍庙项目(民俗文化街区)、古城改造武庙项目(餐饮会馆)、古城改造圣庙项目、古城改造书院项目(休闲书吧)、古城改造古城酒店项目、古城改造奎阁项目(旅游服务中心)、古城改造黄桷树广场项目(状元广场)

图14:古城更新单元平面图

更新单元导则

图15:古城更新单元更新导则

主要编制人员:周俭、肖达、黄震、王玉、郑耀、吴树杰、张庚梅、蒲锐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颠风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