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桂湖雅韵,感悟升庵文化
——汉城小学走进杨升庵博物馆
“锦城甲第丽金铺,近郭名园数桂湖。词客衣冠留故宅,青郊裙屐会新都!”美丽的新都因为有桂湖的映衬更加有韵,因为有杨升庵的熏陶而更加有味!12月18日下午,汉小的孩子们在罗主任、郑老师及各班班妈们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桂湖,去品味桂湖的雅韵,感悟杨升庵爷爷留下的悠久文化。
初入园林,映入眼帘的是由两棵硕大的紫藤围绕而成的长廊,经过讲解员阿姨的介绍,孩子们了解到两棵紫藤的来历(一棵为杨升庵亲手所种,一棵是纪念他的妻子黄娥所种),并懂得了“连理古藤”的含义。接着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电视剧《红楼梦》的取景之处和博物馆。
时间飞逝,孩子们在意犹未尽中走出了博物馆。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汉小的孩子们会带着升庵文化的熏陶,带着对知识的憧憬大步向前,做升庵文化的传播者和接班人。
走进新都桂湖公园
(六,1)杨雪瑞
新都,一个地大物博的怡人之地,美景自然数不胜数,今天,我带着满腔的喜悦,来到了美丽的桂湖公园。
来到桂湖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春色换了人间。”这是著名学者郭沫若所提写的。连郭沫若都对桂湖有如此高的评价,这可见桂湖是多么的美丽,迷人。来到公园里,一个池塘如明镜一般静静的沉睡着,池面上,荷叶肩并肩密密的挨着,纤细的叶杆,肥绿的荷叶,像撑起的一把把油纸伞,在风中随风飘扬。在那一丛丛荷叶的掩映下,荷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缀满池塘,似乎宣告着,在这池塘中,她才是闪亮登场的主角。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舒展怒放,仿佛在畅怀大笑;有的花苞初淀,犹如羞涩的姑娘低头不语。桂湖的荷花与其他地方的荷花不一样,她是粉色的,粉得像小朋友粉润的脸庞。碧绿的荷叶上点缀着晶莹的水珠,真像一个盛着珍珠的翡翠盘。桂湖不仅是美丽的赏荷圣地,更是明代学者杨慎的故居。提起杨慎,这可使新都人扬眉吐气了。他是明代状元,三大才子之首,著述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诗文、音韵词曲、金厂书画、天文地理,十分浩瀚。《明史》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真可谓博览群书啊!尽管杨慎满腹才华,一腔报国之志,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风顺的。嘉靖三年,因“大礼仪”事件,杨慎被谪戍于云南。但他并没有自甘坠落。依旧默默为国家做着无私的贡献。他被少数民族的勤劳纯朴所感动,被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便把仕途失意后的满腔抱负倾注到学术活动中来,他在云南开办大量学堂,亲自为云南学生传授知识。使云南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而这一切,都源于杨慎,这个神一般的才子!
桂湖水石清华,古朴典雅。使人流连忘返。啊,我爱生庵桂湖,更爱我的故乡一一新都!
游走历史
六(2)班:段依蕊
相距千百年,虽不见昔日华丽,但入眼的即是岁月的惊艳。历尽沧桑风雪之地,就算来人寥寥,也无法掩盖不尽的春夏残留下的财富。踏入此地,观望此景,便引得我迷入其中,历史总有一种魔力,让我随着它走向往事前景,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神秘。
物是人非。门前两株紫藤树令人眼前发亮,它们一左一右地种在两旁,枝条都绕到了一起,这左边的一棵便是杨升庵亲手栽种,粗壮高大;其右边便是人们为纪念杨升庵之妻黄娥而栽,两树一粗一细却仍是长在了一起,枝条足以为头顶之处支起棚架,寓意不言便知。
桥边桃莲。再往里走即是一座石桥,两边应是与另处不同的桃红荷花,许是深秋吧,让我无法亲眼一睹实景,待到夏季,我定要亲眼一见着“别样佳人”。不只外貌,此地之莲不产莲藕,因为它是一种观赏性莲花。夏季的这里定然佷美。桃莲引人。正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所表达的。
家训警世。杨家的四则家训便在杨升庵纪念馆之中,四则分别是: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杨家家风家训句句都有理有道,特别是“教育”二字,他们把教育看得很重。家风家训一定要严明要求,毕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一身磊落,古代文明。杨家一连几代都可谓是忧国忧民、国之栋梁。他们有的即使被贬入荒芜之地也想着为国为民,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百姓而活。此外,我还见到许多历史的足迹,古代青铜宝剑、服药的碗、饮茶水的瓷杯,还有许多字画……这些都是古代文明的见证。
我赤着脚走进桂湖公园,出来时却添了一双蕴满芳香的步履,行走的每一步都是沉淀历史的脚印,往事的气息,引导我的足迹。
文字:况秀娟
图片:罗娟、李萌、郑婷
审核:钟炳琪
编辑:窦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