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厅古巷,见证千年繁华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

司厅巷,不过三百米长。行走在其中,一如在时光隧道中逆行。

它的前世今生无法细说,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砖墙瓦木之中。这个寻常的巷陌,串起了黄岩的历史印记,也构成了黄岩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

司厅巷何时开巷?确切的时间很难查寻。有记载宋代时,这里被称“里仁坊”。古代的城镇街市,城中的叫“坊”,近城的称“厢”,城郊的名“郭”。“坊”是城市中街巷的通称。

司厅巷坐落在黄岩城区中心,东延至双桂巷清献书院(黄岩中学前身),西接黄岩县儒学文庙,是黄岩作为千年古城的一个见证。

司厅巷巷名怎么来?据《四厅陈氏宗谱》载,宋代陈族祖先陈容,由柔桥迁至当时的“里仁坊”,并出资兴建了“花”、“月”、“书”、“礼”四个厅。四厅中,“花厅”为宴请朋友的场所,“月厅”是吟诗作画的去处,“书厅”是教子孙读经史的处所,“礼厅”是致祭祀、习仪礼的地方。由此,巷名命名为“四厅巷”。又因讳言“四”字,而“司”与“四”谐音,“司”含有“官吏”之意,寓意子孙世代为官,遂改称“司厅巷”。

司厅巷的西侧,是黄岩县城中心地带,有一座始建于唐的文庙(即现孔庙),虽曾在北宋治平三年(年)迁建于明因寺北,北宋元丰六年(年)又徙现址,这是台州惟一有较详历史记载且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

司厅巷东侧(现天长南路),为唐朝开凿的五支河之一。《光绪黄岩县志》载,黄岩县城有桥40多座,其中,司厅巷东就有一座丁家桥。作为舟楫得水而行之所,货物往来之地,这条河道必定繁忙。

司厅巷店铺林立,是经济、文化交汇之地。在宋代,仅数公里方圆的县城,西有陆路,东有水路,交通十分便捷。五支河,也就是现在天长路的这条支河,建国初期还能从东禅桥乘船去坝头、路桥。位于中心地带的司厅巷,是作为居民区的功能存在,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古巷里,一幢幢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完好。牟育故居、王德泰故居、朱谦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立牌,还有卢宅、汪宅等一批乡贤故居云集于此……名人故居,见证着它的过去。

走进这些名人故居,文化气息扑鼻而来,好似历史人物从过去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与我们倾心交谈。

司厅巷32号牟育故居,是司厅巷现有宅院中历史最久、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之一,其台门颇有特色。其主人牟育,系清光绪元年()举人,任北京咸安宫教习,专教八旗子弟。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曾任四川蓬溪、新都知县。此宅后部分卖给洪陆东,又称洪宅。洪陆东(—)曾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兼代部长,赴台后任东吴大学教授。

王德泰故居

司厅巷20号王德泰故居,是司厅巷中现存传统民居中院落形式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模最大、木雕砖雕最为精美的宅院,尤以柱头斗拱极具特色。从清代中晚期起,王德泰在司厅巷东侧逐步建起一座横贯街巷南北的宏大住宅。王德泰为清末民国经营布业、绸缎、呢绒的商贾店号。曾在大街开设商号“王德泰布店”,在寺后巷开有大当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院内目前存有一副体现儒家精神的对联:“德树心田家常种福,春浮学圃人尽锄经”,横批为“和气致祥”。王德泰以儒学价值观来经商治家,且颇有所成,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汲取的精神财富。

司厅巷22号朱谦故居,此宅院落关系较为完整,建筑规模较大。整个院落有两透,且不在同一轴线上。其原主人朱谦,清光绪十一年的举人,任河北定远知县,直隶州同知,辛亥革命后选任浙江省议会副议长,是晚清时黄岩名人。

山水有灵,历史有命。徜徉在司厅巷的古建中,领悟到的是浓缩在江南民居中的建筑精髓。台门窗棂、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无一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以其传统的美,流存于岁月中。

对于黄岩来说,古城改建,既要实现一座城市格局风貌的“和合”发展,又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传承与开拓不悖,使黄岩这座城市留住传统的古典,再添现代的朝气。

参考资料:《一条延绵千年的古巷:黄岩司厅巷》

赞赏

长按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