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四川非遗中的传统医药

《这里是四川》·匠心系列

你在这里

这里,是四川

用声音记录四川人文自然

为天府书写亲切又磅礴的民间历史

每晚20:00四川新闻频率FM.1

原声态主题文化声音记录片《这里是四川》

▲点击音频即可回听▲

阴氏正骨法

大邑县阴氏中医正骨法历史悠久,在川西平原等地区,“阴接骨”在人民群众心中有崇高的声誉,第一代传人阴德安在治疗骨伤患者以刚柔相济、稳、准、轻疗的中医正骨手法所治愈骨折无不愈合者,目前该中医正骨手法技术已传至第三代传人--阴明建之手,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繁传统药浴

新繁传统药浴,民间俗称“洗药水澡”,至今有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初新繁大墓山道观。清代初年新繁药浴创始人——何绍章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经潜心钻研道家养生防病疗疾秘方,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何绍章开创了中草药浴“熏、洗、灸”独门绝技,将诸多药浴方法传至民间广泛运用。年新繁传统药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期重磅嘉宾

阴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阴明建

阴明建,阴接骨第四代传承人,具有扎实的骨伤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阴氏正骨手法对四肢骨折、脱位进行复位;经络点穴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中药、针灸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创伤、骨病、关节病等骨科疾病。

新繁传统药浴传承人何生才

今年62岁的何生才是新繁药浴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也是新繁药浴的唯一一位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环境和地区人体肌理变化,坚持整体辩证的观点,经过长期反复对照、研究、转化,成功地研制出《中草药儿肤洗液》和《小儿解热祛痰洗液》,荣获杏林奇葩勋章及传统医学博士称号。

中华传统文化走过了悠远曲折的路程。从远古文明到当代文化实践,中国传统文化跨过了五千余年的漫长征程,这是一个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发展、变革、断裂、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是这个宝库中至今仍散发着幽古芳香的奇葩。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建立在严密的理论体系之上,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诊治经验和疗法体系。我国医药文化萌芽很早,据文献记载,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已经开始有医药,传说尝百草的神农就是医药的发明者。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使用的开端)

最初,医药文化的起源最早体现在先民的饮食上。早在距今约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知道熟食,这样既防止了许多肠胃疾病,又使身体更好地发育。

在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学会了用陶器蒸煮食物,减少食物污染,使营养吸收更全面。另外,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的知识,渔猎、畜牧、工具制造也丰富了动物药、矿物药的知识。

正如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医学的原动力一样,也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原动力,是中医学的根。我们今天就来谈谈传统中医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阴氏中医正骨法和新繁传统药浴。

刚柔相济,口碑相传

——阴氏中医正骨法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正骨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能,是中医治疗骨伤的传统方法,早在西周时期,针对骨伤及刀创的“疡医科”便已经存在。《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

中医正骨,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并结合现代医学手段,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中药内服、外敷,手法推拿、牵引,中医理疗,小夹板治疗的方法。治疗骨科常见疾病,特别是中老年退行性关节病、颈背肌筋膜炎、急慢性腰疼、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缺血性坏死等,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阴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阴明建正在给患者治疗)

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清代的《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

(唐代《理伤续断方》)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如果说大邑县晋原镇的大树场五龙村,川西坝五州八县的人们不一定知道。但说到为民治骨的阴接骨,就有很多的人知道了。其原因是阴氏四代人接骨的手艺和口碑代代相传。

从阴氏祖上阴汉道、阴凤洋、阴德安,到阴文全、阴明建和阴明红,阴氏骨科已经是五代人的历史了。四代的阴氏骨科,从第四代的阴文全开始,才真正发挥了祖上的技艺,上世纪中期的五十年代,享誉医院,就是第四代骨科传人阴文全一手筹建、完善、壮大、发展起来的。

到了阴明建和阴明红是阴氏骨科第五代,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他们将阴氏骨科进行了光大和发扬,除了在老家五龙医院外,还在大邑、蒲江办医院。

(阴氏中医正骨法传承人阴明建)

阴明建所传承阴氏中医正骨法就是在传统的正骨法上进行研究与改造的“阴氏八法”,分别是:推、摇、提、拨、顶、抖、扳、折。年,“阴氏中医正骨法”被列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阴明建也是“阴氏中医正骨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医院)

“这八大手法根据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手法。我们的阴氏中医正骨法在骨折、锥间盘也是采用这几大手法,只是运用的方法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独到之处。”

从阴氏家族的阴汉道、阴凤洋、阴德安,到阴文全、阴明红和阴明建,阴氏骨科已经是五代人的历史了。

五代的阴氏骨科,从第三代的阴德安开始,才真正发挥了祖上的技艺,上世纪中期的五十到八十年代,享誉医院,就是第三代骨科传人阴德安一手筹建、完善、壮大、发展起来的。

“我开始是跟着我们爷爷学,当时我爷爷也70多岁了,我也非常爱中医,开始跟着学习中医祖传的手法。在别的娃娃在玩的时候,我就不去玩。我就把我们爷爷的科室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爷爷在的时候,我不愿意走。我就每天陪着他在那里坐着。慢慢地他在接骨的时候,我跟着看,看的同时他就在教你怎么做,时间久了,经验就慢慢有了。”

阴明建是家中的第五代传承人,生长在阴氏正骨家庭,自幼观看爷爷阴德安为慕名而来求医的乡亲们看病问诊,正骨除痛。他常在他们的说话间亲眼看见长辈为前臂尺桡骨骨折患者正骨,幼年的阴明建深感中医正骨的神奇,耳濡目染对学习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阴氏骨科正骨是根据祖国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的共同论据,来研究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由于外伤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伤害和疾病,并系统地按理、法、方、药的辨证治疗原则,以及手法操作在骨伤科疾病方面的具体运用,从而使机体功能达到恢复正常目的的一门科学。

“骨科的手法方面很讲究,对以后的康复的影响,每个病人复位的角度都不一样。

比如说病患骨折上夹子加垫子的时候,垫子是加在前端还是后端,把垫子加好之后,它就巴巴适适的。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复位好,等不到两天它裂开了,等于枉自。”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

手法是正骨科的独特治疗方法。药物只是起着辅佐作用,所以要学正骨科首先要钻研手法。如果手法不精深,用什么特效药也不会收到较高的疗效。但手法谈起来也许有人认为无关紧要,或竟有人还对手法抱怀疑态度。

其实,一个正骨科医生要对病患者真正负到责任,就必须领会手法真谛不可,而且要做到手法精深简练的地步,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做到的。譬如,人身全部骨骼肌肉和神经的分布位置,各个关节不同的式样,联络卸接的形态,骨骼关节的机能等,作为一个正骨科医生都必须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我们叫做“阴氏”,那不管其他张氏、李氏、王氏,它采用的都是中医。但是个人运用的手法不一样,效果可能也完全不同。

每个人的手法都是根据病人的情况认定的,相当于是手摸心会。从上一辈的上一辈,慢慢地传到我们这一代,在传承的同时,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而且还要结合到现在的医学,双方面结合,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虽然中医正骨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但是中医正骨专著却不多,许多有关正骨技术的文字资料散在于不同的医籍之中,在这些资料中,论及药物资料的多,阐述正骨手法的少,记载正骨器具的是少之又少,这与从事正骨术者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内科医称为大方脉医,他们传统文化功底深厚,有儒医之称;伤科医多为行走江湖的铃医,有的是习武兼通,文化素质较低,多以父子或师徒口授的形式相传承,所以流传至今的文字资料不多。阴氏中医正骨法就是在老一辈的摸索下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有了一定的理论,实现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我要根据爷爷说的话,要去猜,结合自己平时接触病人,才去考虑要怎么做。遇到病人。我们每护理一个病人,就相当于一个艺术品一样。有一点缺陷,我回去心里都会觉得不舒服。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行。比如说连续接上两三次,我觉得心头会很不舒服。我都会想,一次一次地积累经验。”

年阴明建和姐姐阴明红在蒲江县创办了“医院”,从早到晚,医院为数十个病人就诊,并为他们悉心解答,在他看来,医患关系之所以会紧张都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到位,通过他的努力,在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阴明建也收获了病人的理解和信任。

中草药浴,养生宝藏

——新繁传统药浴

新都区新繁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有多年的人文历史。公元前年,蜀王杜宇从九陇山区沿江而下“教民务农”,建立繁邑,北国时期宇文觉改繁县为新繁县。年并入新都县。新繁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气候温和,物产富饶,自古就被誉为“膏腴之地”。

数千年的“端午节”历史中,自古就有洗艾叶澡的习俗,儿时的端午节,浓的挥不去。似乎,艾叶在热水中飘散出的味道,远远超过粽子的芬芳。在新繁,孩子出生三天就有扯草药熬水洗一洗的风俗,也被称为新繁药浴。

新繁药浴,民间俗称“洗药水澡”,至今有多年的历史。清代初年新繁药浴创始人——何绍章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极为丰富,尤以儿科、外科最负盛名。

后来,何绍章经堂兄何焯举荐,赴京当了宫廷御医,卸任后回乡辗转到大墓山道观修道,道号“天启”。经潜心钻研道家养生防病疗疾秘方,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实践,何绍章开创了中草药浴“熏、洗、灸”独门绝技,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著有《乾坤秘传薰洗法》《外科心法》等方论传为后人所用,并将诸多药浴方法传至民间广泛运用。

(年,新繁传统药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2岁的何生才是新繁药浴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也是新繁药浴的唯一一位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

据何生才介绍,何生才的母亲吴玉芳儿时曾病入膏肓,后经大幕山道观天启道人再传徒孙净元道长用中草药物为其薰、洗、灸,把她从死神手中挽救了回来,从此便寄养在道观之中。吴玉芳12岁时,拜理乾道长为师,尊净元道长为太师爷,道号名宗全。在太师爷悉心教导下,吴玉芳系统地学习了这一药浴。

(新繁药浴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何生才)

新中国成立后,吴玉芳,医院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医院曾运用药浴方法,为无数浮肿病人诊治,得到好评和推广,后在大墓山设“大墓山小儿洗灸站”。由于效果显著,一时顾客潮涌,声名远播。年,吴玉芳将自己掌握的《乾坤秘传熏洗法》《何氏家传十三方》等倾囊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何生才。

“根据不同的症状,选取不同的中草药进行熬制。小孩就直接洗浴,成人是先进行熏蒸,用我们特制的木桶进行熏蒸20分钟左右,然后使用熬制的水洗浴,洗浴之后,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药疚,促进药液的吸收。”

据何生才介绍,“洗药水澡”在道家养生文化中是养生防病疗疾的首选方法。我国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诸多疾病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经络气息不通所致。因此,中医特别强调“要得身体安,三分饥与寒”和“治未病”。

同样,道家养生学一直以养生保健为主,疾病治疗为辅。为此,“洗药水澡”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体质及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草药,经过选择、粉碎、烘干、灭菌、检验包装备用,通过熬制、滤渣,再在自行研制的木器内进行熏蒸、药浴之后,最后用特殊的艾条进行熏灸。

经过熏、洗、灸等方法,令洗浴者发汗排汗,经温热解理和药物的渗透刺激,使得理疏通,诸病由汗而解,达到清热、祛风除湿、去邪扶正、疏通经络、调解阴阳、增强免疫力的目的。新繁传统药浴丰富了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内涵,经过多年的不断传承、转化和创新,为百姓的健康养生保健作出了不懈的贡献。

谈到自己和新繁药浴的渊源,今年62岁的何生才感慨很多。自己年轻的时候,一直从事的是建筑行业,17年的从业经历让他为家里积累了殷实的财富。当然,建筑行业也给何生才带来了一身的疾病。虽然从小就看着母亲为其他人用药水调养身体,但自己从未尝试过。

在妻子和母亲的劝导下,何生才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泡药澡水。也正是由于这次泡药澡水的经历,让他体会到这项古老技艺的神奇魅力。于是,何生才放弃了自己奋斗了整整17年的建筑行业,年,何生才正式从母亲手中接过了“新繁药浴”的接力棒。

经过长期实践,何生才发现药浴经过熏、洗、灸等步骤,能让洗浴者发汗排汗,再经过温热解理和药物的渗透刺激,能使得洗浴者梳理疏通,很多人体的疾病也随着汗水排出而缓解,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样神奇而又无副作用的效果,让何生才着实惊叹。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门手艺发扬光大。

“药材的采集的话,很多野生的药材已经找不到了,都是人工种植的那种。药的数量和含量很难控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做实验,最终才会成功。”

经过多年探索,何生才研制出“中草药儿肤洗液”和“小儿解热祛痰洗液”,并分别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年新繁传统药浴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新繁药浴能服务更多的人,何生才专门印发了培训教材,并设立培训中心,对喜爱新繁药浴的人进行培训学习。

采访手记

医生,本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医疗工作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多少有些神秘和不可知,自古以来,在医生的头上似乎总有一个神圣的光环。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光环被赋予不同的涵义: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这是阴明建多年来所秉持的行医理念;

“医者,恪尽职守,行医为民”,这是何生才的仁义之心。

坚守使命,医者仁心,用实际行动实现人生价值。

感谢以下小伙伴为本文做的贡献~

旁白:龙程

采访:文清

撰稿:文清

后期:邓劲航

编辑:urnot小曲库

图片:阴明建/何生才供图

节目简介

FM.1四川新闻频率年度重磅策划——原声态主题文化声音记录片《这里是四川》,用声音记录四川人文自然,勾勒由古蜀传承至今的精神地图,为天府书写亲切又磅礴的民间历史。

《这里是四川》将呈现从历史发展中天府之国庞大而细腻的文化、精神、气度,指引四川未来的去处。

每天20:00,用耳朵聆听,用心感受,一部为四川人、新四川人呈现的四川情怀历史。

版权声明:《这里是四川》节目版权归四川新闻频率FM.1所有,严禁转载!

合作请联系:4001881转3

听,这里是四川

扫描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