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像山自古就是一座历史名山、人文圣山。它来自于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怀抱着中国母亲河的摇篮——渭河,出身名门,天生丽质。大像山作为秦岭西端一支独立的余脉,饱受秦岭文化的浸染与滋养,显露过中华文明的曙色与晨光。摄影:安杰维当秦安大地湾文明在距今约年前忽然沉入黎明前的黑暗后,这里便出现了奇迹:走来了伏羲与女娲。而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相传就诞生在与大像山相邻的古风台,那里的乡民至今使用的八卦灶台、八卦鸡笼,就是那个恍惚的神话时代存留至今的物证。渭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支重要血脉,是中华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从这里开始依次翻动。大像山怀抱着渭河,汲取着渭河的精华,吸收着渭河的营养,被古老悠久的渭河浸润得风姿绰约,丰润华美。大像山还因山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重视。远在东汉元年(公元23年)七月,天水成纪人隗嚣,自称上将军,薶血加书,移檄告郡国,起兵陇右,讨新都侯王莽,后勒兵数万,东征西讨,尽据凉州之地,盛时曾在大像山置歇凉台、阅兵台、挝鼓台。清《伏羌县志》载:“文旗山上有平台,昔王莽篡权,冀人隗嚣起义应汉时,阅兵于其巅,旁有挝鼓台,里人犹能道之”。摄影:安杰维这条著名的古道上,不但有婉转悠扬的驼铃,更有温柔的丝绸、含容的佛祖。佛祖经过大像山时,选择在此小憩。然而,这一坐就坐过了隋唐五代,坐过了宋元明清,坐成了千古名山,坐成了陇右名胜。从此,大像山花香满地,佛光璀璨,寂寞唱歌,荒凉生花。贰
梵音是永不停歇的,仿如年前錾子击打岩石的声音,持久地回荡在古冀的天空。那是大像山的第一代开拓者们,他们在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佛立传、命名。这里有得道弘法的高僧、技艺高超的大师,也有衣衫褴褛的工匠、诚心皈依的居士。在那些物资匮乏、生活动荡的年代里,在那些凄风苦雨、万籁俱寂的长夜里,他们忍受着身体的饥饿与寒冷,抗拒着内心的疑惑与迷惘,一凿一錾地在百丈悬崖上劳作。不知凿透了多少清冷的月色,坐穿了多少风雨的黄昏,才成就了这尊无与伦比的大佛。摄影:安杰维那么,这座大佛究竟开凿于何时呢?人们把追寻的目光转向与此相距不远的麦积山,一篇关于麦积山佛龛的铭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