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的来历,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由四条大河:长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合称四川而来。其实不然,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是由宋朝时期的四个行政区划合称川峡四路简称而来。
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美称,让许多文人骚客在四川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汉有司马相如、卓文君之恋;唐有李白、杜甫这两个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宋有文学大家的眉山三苏;明有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大才子杨慎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四川的前世今生,是怎么而来的。
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区划为“郡县制”。秦国于公元前年灭亡蜀国和巴国,在其两国故地分置蜀郡和巴郡,汉承秦制,依旧设蜀郡和巴郡,后又逐渐分拆两郡。后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于郡县之上,以监察郡县,简称“十三州”。东汉末年,十三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统御郡县。区划正式成为为“州郡县制”。四川地区置益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虒道[sī]、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鞞[bēi]、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犍为属国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3县:朱提、汉阳、堂琅。
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
领14县: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蛉[líng]、卑水、三缝、会无、定莋[zuó]、阐县、苏示、大莋、莋秦、姑复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棳[zhuō]、律高、贲古。
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
东汉行政区划图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蜀国仅置益州,区划与东汉末年大致相同。公元年,蜀国灭亡后,魏国分益州地,置益州(治所成都)和梁州(治所汉中)
(2)、西晋时期:
公元年,晋代魏后,又分益州地置益州和宁州。自此,汉朝益州被一分为三。
州名治所今地辖地
益州
成都
四川成都
蜀 郡、犍为郡、汶山郡、汉嘉郡、江阳郡
越隽郡、牂牁郡、朱提郡
辖今四川南部、西南部,贵州北部
梁州
南郑
陕西汉中
汉中郡、梓潼郡、广汉郡、涪陵郡、魏兴郡
巴陵郡、巴西郡、巴东郡、上庸郡、新城郡
宕渠郡
辖今四川北部,重庆,陕西汉中盆地
宁州
滇池
云南
昆明东南
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永昌郡、晋宁郡
辖今云南
西晋益州、梁州行政区划图
西晋宁州行政区划图
(3)、东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南北朝偏安江左,南北构兵,战乱频发,疆域广狭无常,政区建置时有增减。
3、隋朝时期:
开皇三年(公元年)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于年(大业三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后仿汉朝,置九州监察郡县,事实上恢复“州郡县”三级制。四川地区置梁州。
梁州刺史计34郡县。地域相当于今四川、重庆、贵州、湖北一部分,陕西、甘肃南部。西城郡金川县(今陕西安康市)房陵郡光迁县(今湖北房县)清化郡化成县(今四川巴中市)通川郡通川县(今四川达县)宕渠郡流江县(今四川渠县)汉阳郡上禄县(今甘肃礼县雷王乡)临洮郡临潭县(今甘肃临潭县)宕昌郡良恭县(今甘肃宕昌县)武都郡将利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白龙江北岸)同昌郡同昌县(今重庆南岸区南坪)河池郡梁泉县(今陕西凤县)顺政郡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义城郡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平武郡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南坝)汶山郡汶山郡(今四川汶川县)普安郡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金山郡巴西县(今四川绵阳市)新城郡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巴西郡阆内县(今四川阆中市)遂宁郡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涪陵郡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区)巴郡巴县(今重庆市区)巴东郡人复县(今重庆奉节县)蜀郡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临邛郡严道县(今四川雅安市)眉山郡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市)隆山郡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资阳郡盘石县(今四川资中县)泸川郡泸川县(今四川泸州市)犍为郡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越巂郡越巂县(今四川西昌市)牂柯郡牂柯县(今贵州瓮安县东北部)黔安郡彭水县(今重庆彭水县)治所在汉川郡南郑县(今陕西南郑县)隋朝梁州行政区划图
4、唐朝时期
唐朝区划制度为:道-州-县三级制。贞观元年(公元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益州。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非常著名。四川地区被分割为两部,大部隶属剑南道,川东地区隶属山南西道。
益州蜀郡:治蜀县(今四川省成都市)辖成都县、蜀县、新都县、新繁县、犀浦县、双流县、广都县、郫县、温江县、灵池县10县。
至德二载(年)曰南京,为府,上元元年罢京。
彭州蒙阳郡:治九陇县(今四川省彭州市)辖九陇县、导江县、唐昌县、濛阳县4县
蜀州唐安郡:治晋原县(今四川省崇州市)辖晋原县、唐安县、青城县(开元十八年去"水”为"青")、新津县4县。
汉州德阳郡: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辖雒县、绵竹县、德阳县、什邡县、金堂县5县
嘉州犍为郡:治龙游县(今四川省乐山市)辖龙游县、平羌县、峨眉县、夹江县、玉津县、绥山县、罗目县、犍为县8县
眉州通义郡:治通义县(今四川省眉山市)辖通义县、丹棱县、洪雅县、彭山县和青神县5县。
邛州临邛郡:治临邛县(今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领依政县、临邛县、蒲江县、临溪县、火井县、安仁县、大邑县7县。
简州阳安郡:治阳安县(今四川省简阳市简城镇)辖阳安县、平泉县、金水县3县
资州资阳郡:治盘石县(今四川省资中县)辖盘石县、资阳县、内江县、丹山县、银山县、龙水县、清溪县、月山县8县。
巂州越巂郡:治越巂县(今四川省西昌市)辖台登县、越巂县、邛部县、苏祁县、可泉县、昆明县、和集县、昌明县、会川县9县
雅州卢山郡:治严道县(今四川省雅安市)辖严道县、卢山县、名山县、百丈县、荣经县5县。
黎州洪源郡:治汉源县(今四川省汉源县北)辖汉源县、飞越县、通望县3县。
茂州通化郡:治汶山县(今四川省茂县)辖汶山县,汶川县,通化县,石泉县4县。
翼州临翼郡:治卫山县(今四川省茂县西北)辖卫山县、翼水县2县。
维州维川郡:治薛城县(今四川省理县东北)辖薛城县、小封县2县
戎州南溪郡:治僰道县(今四川省宜宾市)辖僰道县、南溪县、义宾县、开边县、归顺县5县
姚州云南郡:治姚城县(今云南省姚安县)辖姚城县、泸南县、长明县3县。
松州交川郡:治嘉诚县(今四川省松潘县)辖嘉诚县,交川县、平康县3县。
当州江源郡:治通轨县(今四川省黑水县)辖通轨县、和利县、谷和3县。
悉州归诚郡:治左封县(今四川省黑水县东南)辖左封县、归诚县2县。
静州静川郡:治所在悉唐县(今四川省四川省茂县西)辖悉唐县、静居县、清道县3县。
柘州蓬山郡:治柘县(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辖柘县、乔珠县2县。
恭州恭化郡:治和集县(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辖和集县、博恭县、烈山县3县。
奉州天保郡(云山郡):(今四川省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辖定廉县、安居县、归顺县、云山县4县。广德后沦陷于吐蕃,收复后改名保州
真州昭德郡:治真符县(今四川省四川省茂县境内)辖真符县、鸡川县、昭德县、昭远县4县。
霸州静戎郡:治安信(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辖安信县、牙利县、保宁县、归化县4县。
乾州:大历三年开西山置。县二:招武县、宁远县。
梓州梓潼郡:治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潼川镇)辖郪县、射洪县、通泉县、玄武县、盐亭县、永泰县、飞乌县、铜山县8县。
遂州遂宁郡:治方义县(今四川省遂宁市)辖遂宁县、方义县、长江县、青石县、蓬溪县5县。
绵州巴西郡:治巴西县(今四川省绵阳市东)辖巴西县、昌明县、罗江县、神泉县、龙安县、魏城县、盐泉县、西昌县、涪城县(大历十三年隶梓州)9县。
剑州普安郡:治普安县(今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辖普安县、黄安县、武连县、梓潼县、阴平县、临津县、永归县、剑门县8县。
合州巴中郡:治石镜县(今重庆市合川区)辖石镜县、新明县、汉初县、赤水县、巴川县、铜梁县6县。
注:乾元二年(年)合州改隶剑南东川道。
龙州应灵郡:治江油县(今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辖江油县、清川县2县。
普州安岳郡:治安岳县(今四川省安岳县)辖安岳县、普康县、安居县、崇龛县、普慈县、乐至县6县。
渝州南平郡:治巴县(今重庆市城区)辖巴县、江津县、万寿县、南平县4县。注:乾元二年(年)渝州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陵州仁寿郡:治仁寿县(今四川省仁寿县)辖仁寿县、贵平县、井研县、始建县、籍县5县。
荣州和义郡:治旭川县(今四川省荣县)辖旭川县、咨官县、和义县、威远县、公井县、应灵县6县。
昌州昌元郡:治昌元县(昌元里[重庆荣昌区原昌元镇])辖大足县、静南县、昌元县、永川县4县四县。
乾元二年(年)置昌州,大历六年州、县废,其地各还故属
泸州泸川郡:治泸川县(今四川省泸州市)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5县。
文州阴平郡:治曲水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辖曲水县、长松县2县。
扶州同昌郡:治同昌县(今四川省九寨沟县)辖同昌县、帖夷县、尚安县、钳川县4县。
保宁都护府:天宝八载以剑南之索磨川(今四川梭磨河一带)置,治今四川省马尔康县东梭磨。辖吐蕃、牂柯等部族。
剑南道北部行政区划图
剑南道南部行政区划图
5、宋朝时期
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改“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初置成都府“西川路”。
开宝六年(),分成都“西川路”于奉节置“峡路”,川峡盆地遂分为东、西两大政区,合称“川峡路”。
《长编》载:
①“峡路”治夔州(又名云安郡,今重庆奉节),领“遂、合、渝、泸、昌、开、达、渠、巴、蓬、资、戎、涪、忠、万、夔、施十七州及广安、梁山、云安三军”。
②“西川路”仍治成都府,领“黎、雅、眉、嘉、邛、蜀、成都府、彭、绵、汉、简、梓(今三台)、陵、维、茂、荣、果、阆、龙、普、利(今广元)、兴、文、剑、兴元府(今汉中)、壁、集、洋二十八州府及永安、怀安二军”。
③黔州改隶“荆湖路”。
咸平四年(),分置“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分置“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四川一词始出现。
夔州路(治夔州,今三峡奉节县);即“川东”。
益州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即“川西”。
梓州路(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南宋初期,迁治今四川泸州市;即“川南”。
利州路(治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北宋末期,迁治今陕西汉中市;即“川北”。
川峡四路行政区划图
6、元朝时期:
依据“山川行便,犬牙交错”置四川行省,割汉中于陕西行省,自此汉中脱离四川行政区划至今。
7、明朝时期
废四川行省,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四川行政区划图
8、清朝时期
废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设四川省,划西康地区归于四川,四川辖区面积到最大时期。
清朝四川省地图
9、中华民国时期:
(1)、年-年,省-道-府-县
(2)、年,分四川省地,置四川省、西康省、直辖重庆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年,分四川省地,撤销四川省,置川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直辖重庆市,由中共西南局代管。
(2)、年,四行署区、重庆市合并为四川省,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划归四川省。
(3)、年,划出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地区、黔江地区,形成今日之四川省。
由“川峡四路”而成的四川现在失去了“夔州路”和半个“利州路”,只剩下了2.5川。毕竟拥有"川峡四路“的四川进可攻,退可守,你们懂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