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在如今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有越来越多的银锭收藏爱好者,由此可以预测到未来“银锭”的市场将前景无限!
此件“光绪元年”银锭,重g。为元宝形,其上竖书“光绪元年”四字,字体清晰,底部布满大小不一的蜂窝状气孔。银锭的本身色彩为雪白色,在气孔中亦呈现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由于银锭已经发行流通了这么多年,经过岁月的累积和沉淀,经过被人们的触摸、氧化等,外面形成了一层自然的银锈与包浆。
藏品现藏于广州浩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欢迎各位莅临本公司赏析,广大收藏家可以通过我们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