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之四川61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www.bflvye.com/m/

川黔王家大院

——————探讨王氏历史,传承祖先荣光—————

《读史方舆纪要》简介: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中华书局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万字。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它首先指出,战守攻取应以分析地理形势为基础,无论“起事”之地,或“立本”之地,都须“审天下之大势”而后定,否则,不免于败亡。如“立本”之要在于择都,拱卫首都乃是军事建设的重心。以明代北京为例,主张多层设防:近畿三辅;内三关;蓟州(今天津蓟县)、宣府(今河北宣化)、保定三点相互为援;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与三卫(今河北东北部、长城外及辽宁西部一带),以及三齐(今山东淄博、平度、泰安一带)、秦晋之地,皆需驻兵,构成多层藩篱。

该书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这两部分形成历代地理形势、沿革、区划与战史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成全书的主体。舆图要览部分,实为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概况说明,总论天下大势,分论各省形势、山川险易、物产户口、边腹要地设防、兵员粮饷等情况;地图,除一省一图外,另有总图、京师图、九边图说、河海漕运图等;表,列有府州县、山川险要,卫、所、关城的沿革、方位、区划、财赋、丁差、民情。书中在论及地理形势的战略价值时,注意到“设险以得人为本”,不能只凭地利决定胜败。要求明白“险易无常处”之理,灵活运用地利。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顾祖禹简介: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年)。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2]

崇祯十七年(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自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

年,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康熙年间,虽曾应徐乾学再三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传是楼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

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年)前,也就是顾祖禹6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之四川

作者:(清)顾祖禹

四川方舆纪要叙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昔者汉高尝用之矣。汉高王巴蜀,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诸葛武侯亦用之矣。武侯之言曰,王业不偏安也。又曰,虽不讨贼,王业亦亡,唯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以六出祁山,而不遑安也。往者纷纭之际,桀黠者窥巴蜀之险,则从而窃据之。当其始也,气盛力强,智勇交奋,勃然有并吞四方之势,故足以创起一隅。其后处堂自足,意计衰歇,妄思闭境息民,乃叩关而至者已在户外矣。公孙述之有蜀也,完富实倍于群雄。其下荆邯说之曰,宜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望风而靡,令延岑上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假令述能出此,则汉高之业,可复见矣,而述不为。呜呼!如邯者,可谓明于用蜀者也,子阳井底蛙耳,安知天下大计?荆邯之言不用,而岑彭、吴汉之师,直指成都矣,此非坐守之前鉴哉。是故从来有取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于用蜀。秦欲兼诸侯,则先并蜀,并蜀而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晋欲灭吴,则先举蜀,举蜀而王楼船自益州下矣。桓温、刘裕有问中原之志,则先从事于蜀。苻坚有图晋之心,则亦兼梁益矣。宇文泰先取蜀,遂灭梁。隋人席巴蜀之资,为平陈之本。杨素以黄龙平乘出于永安,而沿江镇戍望风奔溃。唐平萧铣,军下信州。后唐庄宗灭梁之后,则先吞蜀,未可谓非削平南服之雄心也。宋先灭蜀,然后并江南,收交广。南渡以后,赵鼎谓欲图关中,当自蜀始。张浚虑金人据陕窥蜀,而东南不可保也,于是守蜀之谋甚备,终宋之世,恒视蜀之安危为盛衰。刘整之叛降于蒙古也,献计曰,欲取江南宜先取蜀,取蜀而江南可平。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诚攻取之先资也。自张华以蜀为穷险极峻坐守之国,祖其说者,谓巴蜀自守则有余,用以攻人则必至于败。呜呼,是岂知蜀者哉?谯周以姜维数战而咎之者,是未足以服姜维也。孔明有汉高之略,而无汉高之时。姜维有孔明之志,而无孔明之才。姜维用蜀而不能善用之者也,谓其不知战可也,谓其不当战则非也。维以残弊之蜀,屡与魏人交逐于秦川,而魏人无如何也。及外有洮阳之败,内畏黄皓之谗,解甲释兵,屯田沓中,而敌师已压其境,此亦足以明坐守之非策矣。且夫李势恣睢于少城则亡,谯纵于内水则亡,王宴衎于国中则亡,孟昶逸游于境内则又亡,岂皆以数战之故哉?然则蜀之为蜀可知矣。席势乘便,奋发有为,此王者之资也。四方多故,砺兵秣马,角于群雄间,此霸者之规也。否则,苟延岁月而已。未有强邻压境、大敌在前,而保其险塞,可幸无虞者也。是故出栈道以攻之而亡蜀者,有之矣,出江道以攻之而亡蜀者,有之矣,出一道以攻之而亡蜀者,有之矣,出两道以攻之而亡蜀者,有之矣。司马错之于蜀侯,钟会、邓艾之于后主,尉迟迥之于萧纪,郭崇韬之于王衍,王全斌之于孟昶,此以栈道亡蜀者也。岑彭、吴汉之于公孙述,桓温之于李势,朱龄石之于谯纵,汤和之于明升,此以江道亡蜀者也。桓温卒止万人,而疾战于青衣之间,龄石军分三水,而捷出于彭模之上,苻坚使杨安偕诸将叩剑阁而下涪城,尉迟迥统偏师越二剑而逾涪水,郭从韬督诸军渡桔柏,而入鹿头,此以一道亡蜀者也。来歙以锐师临陇道,而岑彭以水军指江关,钟会以重兵攻剑阁,而邓艾以奇兵下阴平,王全斌以步骑趋剑阁,而刘光进以舟师上夔峡,汤和将水军击瞿塘,而傅友德以间道越白水,此以分道亡蜀者也。且不惟缒兵阴平,为千古之创事也,王弘贽出白卫岭,而倒攻剑阁矣,康延泽从青缰店,则夹击剑门矣,是剑门不为固矣。汤和伐木而出白盐山,永忠舁舟而上黑叶渡,则瞿塘亦不能守矣。然则有不攻则已,攻则蜀未有不亡者也。其或有不亡者,刘敬宣之阻黄虎,以白帝之缄未发也;王足之释涪城,以邢峦之言不用也;王弘贽之弃剑州,以石敬瑭之师不继也。然而破军杀将、举国震恐,幸而不亡,以攻者不力耳。夫攻者不力而守者得全,岂必蜀之险而后能之哉!夫蜀之所以易亡者,何也?譬之御盗者,御盗于垣墙之内,垣墙一坏,而举家之人心胆堕地,何能复与敌战哉。然则守剑阁者,不以剑阁,守瞿塘者,不以瞿唐,可知也。夫剑阁、瞿唐三尺童子皆知其为险也。知其为险,则攻者必有之死而生之志,守者必有以逸待劳之情,用心一分,而成败判焉。此魏武侯中流而喜、吴起所为瞿然者也。然则欲蜀之不亡,必以战乎?曰,余非谓恃战以存蜀也。弃守以为战者,不可谓善战者也。故曰:以战为守,守必固,以守为战,战必强。战守不相离也,如形影然。姜维不知守,所以不知战也。使维识阃外得专之义,分遣一军先绝阴平,以防未然,遵武侯之成法,固守诸围,拒敌于险,而亲率一军出骆谷,与敌相持于横门、沈岭之交,虽百会、艾亦何能为哉!后之事战而不事守者,萧纪是也。纪悉甲以争江陵,而空国以待魏师之入,地亡于西,身死于东,是战而失其所以战者也。夫战而失其所以战者,亦未或不亡也。或曰,蜀不可守,三代之时,蜀何以传国至数百年乎?曰,是时势之异也。三代之时,世敦人朴,为帝王者,未有穷兵邀利之心也。苟其不侵不畔,斯置之矣。自秦灭蜀而富强益著,后之兼天下者,其能一日忘蜀哉?光武之并蜀也,独在削平僭伪之后,盖虑其地险力强,尽拔其党,使之孤立,而后图之。以天下之大,仅存一蜀,蜀其不能逃于釜中矣。明初平蜀,亦在扫清中原之后,盖知其以一女子奉一弱主,仅保险阻之不暇,不能为我上流患也,故迟之也。此又时势之变,事同而情异者也。有运筹天下之志者,不能取镜于汉高之伟略、武侯之成算,而曰蜀不足以攻人也,是岂智出古人上哉?吾见其不知量也。夫恃其险而坐守之,以至于亡,又岂惟蜀为然哉?

卷六十六

◎四川一(上)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应劭曰:梁州者,言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也。夏殷之间,梁州为蛮夷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史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高阳。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至周衰称王,长曰蚕丛,次曰柏灌,次曰鱼凫。《周·职方》无梁州,盖并入于雍州。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于天文与秦同分野,亦兼参之宿。秦并天下,此为巴蜀二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风俗通》: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亦曰疆壤益大,自汉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恐,请吏入朝,今土境皆自汉以后,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也。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莽改益州为庸部。后汉建武十二年,平之,仍置益州治雒,今汉州也。中平五年,刘焉为牧益州,徙治绵竹,继又徙治于成都。汉末,先主有其地。炎兴初,为魏所并,亦曰益州,晋因之。惠帝以后,李特据此。永和三年,收复。宁康初,没于苻坚。太元中,坚败,复取其地。义熙初,为谯纵所据。九年,讨平之。自宋以后,多因前代。萧梁末,属于西魏。隋氏因之。唐贞观中,置剑南道治益州及山南道治荆州,而境内之保宁、顺庆、重庆、夔州等府,唐初皆属山南道。今详州域形势,下仿此。开元中,又分属剑南及山南西治汉中,今保宁东境及顺庆、重庆之地属焉、山南东治襄阳,今夔州之境属焉等道。唐末,王建据此。后唐同光三年,平之。旋为孟知祥所据。宋乾德三年,平蜀。置西川治益州、峡西路治兴元,今保宁、顺庆、重庆、夔州、龙安等府,时悉为峡西路。咸平四年,又分西川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梓州,西路治成都,峡西为利夔两路利州路仍治兴元,夔州路治夔州。亦曰益、梓、利、夔四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元末,明玉珍据此。前朝洪武四年,平之。九年,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九、直隶州六、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十二、长官司九卫所长官司不与焉。总为里一千二百五十有奇,夏秋二税,大约一百二万八千五百五十石有奇,而卫所诸司参列其中。今仍为四川布政使司。

◇成都府属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县附郭 华阳县附郭,今省 双流县今省郫县 温江县新繁县 新都县 彭县今省 崇宁县今省 灌县 金堂县 仁寿县 井研县 资县 内江县 安县

简州属县一

资阳县

崇庆州属县一

新津县

汉州属县三

什邡县 绵竹县 德阳县

绵州属县二

罗江县 彰明县

茂州属县一

汶川县静州等长官司附见

威州属县一

保县

◇保宁府属州二 县八

阆中县附郭 苍溪县 南部县 广元县 昭化县

剑州属县一

梓潼县

巴州属县二

通江县 南江县

◇顺庆府属州二 县八

南充县附郭 西充县

蓬州属县二

营山县 仪陇县

广安州属县四

岳池县今省 渠县 邻水县 大竹县

◇夔州府属州一 县十二

奉节县附郭 巫山县 大昌县今省 大宁县今省云阳县 万县开县 梁山县 新宁县今省 建始县

达州属县二

东乡县 太平县

◇重庆府属州三 县十七

巴县附郭 江津县 壁山县今省 永川县 荣昌县 大足县今省 安居县今省 綦江县 南川县长寿县 黔江县

合州属县二

铜梁县 定远县

忠州属县二

酆都县 垫江县

涪州属县二

武隆县今省 彭水县

◇遵义府属州一 县四

遵义县附郭 桐梓县

真安州属县二

绥阳县 仁怀县

◇叙州府属县十

宜宾县附郭 南溪县 庆符县 富顺县 长宁县高县 筠连县 珙县兴文县 隆昌县建武千户所附见

直隶◇潼川州属县七

射洪县 中江县 盐亭县 遂宁县 蓬溪县 安岳县今省 乐至县

直隶◇眉州属县三

彭山县今省 丹棱县 青神县今省

直隶◇邛州属县二

大邑县 蒲江县

直隶◇嘉定州属县六

峨眉县 夹江县 洪雅县 犍为县 荣县 威远县今省

直隶◇泸州属县三

纳溪县 江安县 合江县泸州卫附见

直隶◇雅州属县三

名山县 荣经县 芦山县

◇龙安府属县三

平武县附郭 江油县 石泉县青川千户所附见

◇马湖府属县一 长官司三

屏山县附郭 平夷 蛮夷 沐川凡不称县者,即长官司。下仿此

◇镇雄军民府属长官司四

怀德 威信 归化 安静

◇乌蒙军民府

◇乌撒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

◇永宁宣抚司属长官司二

九姓 太平 黎州千户所

◇天全六番招讨司

◇松潘卫所属小河所及长官、安抚诸司俱附见

叠溪所所属长官司附见

◇酉阳宣抚司

石耶 平茶 邑梅

◇石柱宣抚司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属卫六 所八 长官司五

建昌卫附郭。又有建昌前卫,亦在郭内

礼州后所 礼州中所 打冲河中前所 德昌所 昌州威龙 普济

宁番卫

冕山桥所

越卫

邛部镇西

盐井卫

打冲河中左所马剌

会川卫

迷易

东据夔门,

夔门,即夔州府,其东有瞿唐、巫峡之险,与荆楚接界。

西连番族,

威、茂、黎、雅诸州以西,皆番族也。

南阻蛮部,

永宁、镇雄、乌撒、东川,皆为蛮部。又南即云南境内诸蛮矣。

北控褒斜。

褒斜,在陕西汉中府。《史记》:巴蜀四塞,栈道千里,唯褒斜绾毂其口。又蔡泽谓范雎:君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通释》:褒斜道一名石牛道。今由汉中府凤县连云栈西南过金牛峡,亦曰石牛道,至川口凡九百余里。

其名山则有峨眉

峨眉山,在嘉定州峨眉县西百里,眉州南二百里。张华以为牙门山也。亦曰蛾眉山,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自岷山而来,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空起三峰,一为大峨山,一为中峨山,一为小峨山。大峨山岩洞重复,龛谷幽阻,周围千里,莫测远近,登山者自麓而上,及山之半,又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者六十里,而后至于峰顶。山中有石龛百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若伏羲、女娲、鬼谷诸洞,其最著者也。又有雷洞七十三,时出云雨,俗以为雷神所居。中峨山在峨眉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峨眉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名曰三峨。左思所云抗峨眉之重阻,是也。《唐十道志》:剑南道名山曰峨眉陆深云,山周回千里,高八十里。

岷山

岷山,在成都府茂州西北五百里,地名列鹅村,一名铁豹岭,一名沃焦山。其附曰羊膊,江水所出。《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衡山,见湖广名山。又曰:岷山导江。荀卿曰:江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太史公西瞻蜀之岷山。又《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曰渎山。渎山者,汶山也汶与岷通。《汉书》作山,亦作文山,《河图括地象》: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古蜀谣云,汶阜之山,江出其腹。杨雄《反离骚》: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是也。汉元延三年,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今其山直上六十里,岭最高者,遇大雪开泮,俯见成都。郭璞《岷山赞》曰,岷山之精,上络东井,始出一勺,终至淼溟。王羲之曰,岷山夏含霜雪,殆昆仑之伯仲也。《水经注》:岷山即渎山,水曰渎水,又谓之汶阜,即陇山之南首也,故称陇蜀。《唐十道志》:剑南道名山曰岷山。杜光庭曰: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灌县青城山,乃其第一峰。刘句曰:岷山连岭而西,不知纪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南望成都,若在井底。陆游曰:尝登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盖自蜀境之西,大山广谷,〈谷含〉岈起复,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则江所从来远矣。薛氏曰:蜀西之山皆岷山也。今自岷、洮、松、叠以南,其大山峻岭,班班可考者,皆岷山之随地易名者耳。

青城

青城山,在成都府灌县西南五十里。《名山记》:山当益州之西南,蜀郡今崇庆州之西北。是也。一名青城都,山形如城,北接岷岭,南连峨眉。《唐六典》:为剑南道名山之一《道书》以为第五洞天。一名丈人山晋王弼云:山为五岳之长,因名。《郡志》以丈人、青城分为二山,误,一名赤城山。杜光庭《记》: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百五十里,蜀山之望也,山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八大洞,应八节。晋元康以后,蜀乱,处士范长生率众数千家保青城山。太安中,李流围成都,屯郫城,士众饥乏,长生自青城山资给之,军复振,其案山曰成都山,前临麻姑洞,深不可测,与诸洞相连,县西南七十里为高台山,上有天池,晋时所立上清宫在焉。又西南十里曰天仓山,连崖隐轸,凡三十六峰。前十八峰为阳,后十八峰为阴,相传为神仙帑库。又有天国山亦作天谷,在县西南九十里。祝穆曰:青城山左连大面,右接鹤鸣鹤鸣山见崇庆州,亦蜀之名山也,前临狮子,后枕大隋大隋山,见彭县。又有圣母山一名慈母山,高二千余丈,周三十余里,高下与青城相接《志》云:山亦在灌县西南五十里。又西南为便傍山在灌县西南百三十里,当吐蕃之界,溪谷深邃,夏积冰雪,天所以限中外也。大面山在三溪之北青城山前号青城,后曰大面,实一山耳,溪水黑,亦名黑水溪。丈人观在青城山北二十里,后唐同光三年,蜀王衍游青城山,历丈人观、上清宫,是也。丈人观西北又有鬼城山。诸山前后络绎,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之支峰矣。

剑门

剑门山,亦曰大剑山,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一名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居,东引荆、衡。居,居崃山也,见眉州彭山县。郭璞以居崃为二山。又《寻江源记》:梁山首跨剑门,尾入江。其东北三十里为小剑山,两山相连。《水经注》:小剑戍西去大剑山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华阳国志》:武侯相蜀,凿石架空,始为飞阁以通行道。是也《舆地广记》:孔明以大剑至小剑,当隘束之路,乃立剑门县,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置尉守之。又云:小剑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长六丈余,即俗所称石牛道,亦名金牛道,秦司马错由此以伐蜀汉。永平中,司隶杨厥凿而广之。今关口乱石错立,乃其故址。按:《水经注》《十三州志》《汉中志》皆云石门在汉中,《广记》似误。三国汉末,魏钟会入汉中,下关城此谓汉中之阳平关城,今见陕西宁羌州,姜维退屯剑阁以拒会,列营守险,会不能克。今大剑山犹有姜维故垒。晋元康八年,李特帅关中流民就食巴蜀,过剑阁,太息曰:刘禅有如此地,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升平三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叛,引兵入剑阁,攻涪今绵州,进围益州。桓温遣朱序等讨平之。宁康初,秦苻坚使毛当等出剑门,别将徐成攻剑阁,克之王氏曰,自苻坚使杨安寇蜀,其将徐成陷二剑,于是始有二剑之称。齐建元二年,晋寿民李乌奴引氐寇梁州,豫章王嶷遣中兵参军王图南将益州兵从剑阁掩击之,梁、南秦二州刺史崔慧景发梁州兵屯白马即阳平关,与图南覆背击乌奴,乌奴败保武兴武兴,见陕西略阳县。梁天监四年,魏邢峦取汉中诸城戍,遣统军王足入剑阁,围涪城。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重阻,瞻望涪益,旦夕可图,剑阁天险得而弃之,良可惜矣。请遂乘胜取蜀,不听。十三年,魏复谋取蜀,分遣其将甄琛出剑阁。十五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与魏争葭萌,败还,小剑、大剑诸戍,皆弃城走。普通六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其将樊文炽等围魏益州长史和安于小剑,魏将淳于诞引兵救小剑,文炽败遁。大同初,剑阁复入于梁。大宝初,氐酋杨法琛入利州今广元县,据州附魏,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乾运等讨之,法琛发兵据剑阁,乾运攻拔之,法琛遁走。承圣二年,纪东侵荆州,西魏将尉迟迥乘虚南寇潼州今绵州,刺史杨乾运等密以剑阁送款于魏,迥入剑阁,蜀遂瓦解。后周大象初,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相州时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讨杨坚也,杨坚使梁睿讨之,自剑阁进逼成都,谦败死。唐置剑门关及大剑、小剑二戍。元和初,刘辟作乱,山南西道严砺遣将先夺剑门,入剑州,而辟以丧败。盖剑门足以制两川之命也。咸通乾符中,南诏犯成都,师出剑门,而敌引却。乾宁四年,王建攻东川,岐帅李茂贞遣将李继昭救之,留偏将守剑门,以防归路。西川将王宗播击擒之。后唐同光四年,灭蜀,师还至利州,李绍琛自剑州拥军而西,称西川节度,李继岌遣任圜追击之。圜先遣别将下剑门关守之,遂进败绍琛于汉州。长兴初,董璋、孟知祥谋据两川,璋遣兵筑七寨于剑门,又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时唐主亦议发兵讨璋,知祥闻之,疑惧。谋于其属赵季良,季良请以东川兵先取遂、阆时唐主增兵置帅于阆、遂二镇,与利州为三镇,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来,吾无内顾之忧矣。既而璋克阆州,引兵趣利州,遇雨粮尽,还阆州。知祥惊曰:比破阆州,正欲径取利州,其帅不武,必望风自遁。我获其仓廪,据漫天之险漫天岭,见广元县,北军终不得西救武信时两川合军攻遂州也,今僻处阆州,远弃剑阁,非计也。欲遣兵助守剑门,璋固辞乃止。既而唐军来伐,石敬瑭入散关见陕西重险,前锋王弘贽等引兵出入头山后今见昭花县,过剑门南,还袭剑门,克之。进破剑州,而大军不继,乃还保剑门。知祥闻之,大惧,急遣兵赴剑州屯守。唐兵来攻,败还。周显德二年,遣军伐蜀,取秦、阶诸州,蜀人惧,聚兵粮于剑门、白帝,为守御之备。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发利州至益光即益昌,今昭化县,得降卒牟进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守之,对岸有渡,路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缰店与官道合,由此进兵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康延泽曰:蜀人并力守剑门,若令诸帅协力攻取,而命别将取来苏,达青缰,北击剑阁,与大兵夹攻,破之必矣。全斌从之,剑门遂下。盖剑门控扼险阻不容恃力以取也。晋张载《剑阁铭》曰: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李德裕《铭》曰: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德裕自注云:剑门当中有一岑峻岭横峙,望若巨屏,此一峰最奇,而说者未之及也。王氏曰:大剑山两崖相对,剑门关在其上,北去陕西栈道六百余里,西南去成都八百馀里,自古推为天下之险。三国时邓芝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重险者,谓外有褒斜、子午之险,内有剑阁之隘也三江,见江南大川。左思《赋》云:阻以剑阁。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唐刘凤云:梁山之险,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虽然,刘禅、萧纪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巫山

巫山,亦曰巫峡,在夔州府巫山县东三十里,为三峡之一三峡详湖广重险西陵,长一百六十里,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也。《战国策》:苏秦说楚威王曰:西有黔中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后汉初,荆邯说公孙述,亦云倚巫山之固。山在楚蜀间为巨障矣。《江行记》:自巫峡东至西陵峡,皆连山无断处,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风无南北,惟有上下。《水经注》谓杜宇所凿以通江者。《图经》: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世传巫山十二峰,曰望霞、曰翠屏、曰朝云、曰松峦、曰集仙、曰聚鹤、曰净坛、曰上升、曰起云、曰飞凤亦作栖凤、曰登龙、曰圣泉,是也。下有神女庙。范成大《吴船录》云:下巫山峡三十五里,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映带,不能足其数。十二峰各有名,俱不甚切。陆游《入蜀记》:神女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说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苏辙《巫山赋》亦云:峰连蜀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巫峡之名,盖因山以名峡也。蜀人以其在蜀东境,亦谓之东峡云。

其大川,则有岷江

岷江,出岷山北旧《志》云:江源出羊膊岭,一云出木塔山。今详考二山,诸《志》俱未审也。或云:松潘卫北大分水岭,即羊膊岭,大抵皆岷山以北之支阜矣。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复南流,历茂州及威州西,折而东南,至灌县,导流益多,包络于成都府境,而南入眉州界。经州东,又南历嘉定州东,复东南流,历叙州府城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北历重庆府南,又东经涪州北,复东北出,经忠州城南,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出巫峡而入湖广界。《志》云:岷江亦曰汶江,亦曰都江,亦曰外水。其在州郡城邑间者,往往随地立名,而都江、外水,则岷江之通称也。岑彭之攻公孙述也,溯都江而上,拔武阳见眉州彭山县。先主取益州,诸葛武侯自荆州来会,克巴东今夔州府,至江州,破巴郡今重庆府,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今叙、泸以西。晋桓温伐李势,取道外水。义熙初,毛璩自益州东讨桓振于江陵,使其弟瑾等将兵出外水。四年,刘裕使刘敬宣讨谯纵,敬宣遣别将温雅出外水。八年,复使朱龄石讨之,径从外水取成都,是也。自夔州上下,亦谓之峡江。《唐史》:中和二年,贼帅韩秀等断峡江路,西川帅陈敬遣兵讨之,不克。时车驾幸成都,断峡江,则荆蜀路绝,王命不复行于东南,于是江淮贡赋及云安氵育井盐运皆不至,公私窘迫。三年,高仁厚讨平之。《舆程记》:自江源至成都九百九十里,水不甚急。自泸州以东,长川巨浸,悉委于岷江,而波流益以浩衍,百石大船,止于泸州。自泸以西,江水渐狭也,由瞿唐而下,谓之峡江。郭仲产云:峡江两岸,重岩叠嶂,蔽日隐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能及也。余详见川渎异同。

雒江

雒江,出成都府汉州什邡县西北六十里之章山,径州城北,为雁水,又东南有湔水来会焉。湔水出大江,自灌县西湔堰分流,经崇宁、彭县、新繁、新都至汉州南,而会于雒。雒水南入新都县界,有绵水来会焉。绵水出汉州绵竹县紫岩山,径德阳县东,又南至汉州东,又南至新都东北,而合于雒水。三水合流,亦谓之郫江。又南历金堂县东南之金堂峡,而为金堂河,又东南历简州城东,而为雁水,亦云牛鞞水。又东经资县治南,而为珠江,亦曰资江。又东南经内江县西,而为中江。又经重庆府荣昌县之西界及叙州府富顺县之东,而曰中水,亦曰金川。又东南流,经隆昌县南,至泸州城东,而合于大江。雒江之名,亦随境而更,而中水亦为雒江之通称矣。朱龄石之讨谯纵也,分遣臧熹从中水取广汉。沈约曰:资江为中水,今由泸州以北,直抵汉州,固出奇之所矣。

涪江

涪江,出松潘卫北九十里之小分水岭。东南流,过小河所北,又东南径龙安府东及江油县北,又东南经剑州西南,入成都府境。经彰明县东,又历绵州城东南,亦谓之绵水。又历罗江县治东北,亦谓之罗江水。又东南入潼川州境,过州城东,历射洪县东及遂宁县城南,又东南入重庆府境。经铜梁县北,定远县西南,至合州城东南,而与嘉陵江合。又东南至府城北,而东入于岷江。《汉志》注:涪水过郡二谓广汉、巴郡也,行千六十九里。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讨公孙述,使臧宫从涪水上平曲见合州定远县,宫破延岑之兵,进拔绵竹,破涪城,拔繁郫,与吴汉会于成都。建安十六年,先主入蜀,至巴郡,由垫江水诣涪。垫江今之合州,盖从垫江溯涪水径上涪城也。十八年,先主自葭萌进据涪城,益州从事郑度谓刘璋,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璋不听。晋义熙初,益州刺史毛璩将东讨桓振于江陵,分遣参军谯纵等出涪水,纵等至五城水口见潼川州中江县,遂作乱。四年,刘裕使刘敬宣讨之,敬宣既入峡,遣巴东太守温祚等出外水,自帅大军繇垫江转战而前。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谯纵悉众守险,敬宣不能克。九年,又遣朱龄石伐之,密敕龄石从外水取成都,而以别将从中水取广汉,以疑兵从内水向黄虎。谯纵果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龄石出其不意,而纵败亡。沈约曰:涪江为内水。庾仲雍云:巴州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是涪江为内水也。由内水入涪城,则已夺成都之险。故昔人重兵戍涪城,所以保涪之上游也;重兵戍垫江,所以保涪之下流也。涪江实中分益州之地,而可忽乎哉?

嘉陵江

嘉陵江,出陕西宝鸡县大散关东之嘉陵谷。西流经汉中府凤县北,又西入巩昌府徽州境。历两当县及州之南境,又西南入汉中府宁羌州界。经略阳县城南,又西南至州东,而西汉水合焉西汉水,详陕西大川汉水。又南入保宁府境,经广元县西,又西南历昭化县东北,而白水流合焉白水,详见陕西文县。过县界至剑州东境,又东南流,经苍溪县南,历府城西,又东南经南部县东,而入顺庆府界。过蓬州西,经府治东,又南经岳池县西境,入重庆府界。经定远县北境,至合州城东北,而渠江合焉。又经州城东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又东南而入于岷江。亦曰汉水,以上流合西汉水也。亦曰阆水,以流注阆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历渝州而名也即今重庆府。盖嘉陵为巴中之大川矣。

巴江

巴江,源出陕西南郑县南境之大巴岭,入保宁府界,经南江县南及巴州东南,而入顺庆府界,经蓬州仪陇县东,又经州东北,而东南历营山县,至广安州渠县北,又东合于渠江。渠江出夔州府达州太平县东北之万顷池,经州南而入渠县界,合于巴江。并流而南,经广安州东,曰篆水,亦曰洄水,又南历邻水县西,至重庆府合州城东北,而入于嘉陵江。又东南会于涪江,至府城北,又东而入于大江也。《通释》云:自蜀而言,大江之外,其水有七,曰绵水、曰雒水、曰湔水、曰涪水、曰嘉陵水、曰巴水、曰渠水。七水合于江,而江始大。今按:绵水、湔水入雒,而巴渠合为一水,则大江之外为巨川者,四而已矣。其出于徼外,入中国而附于江者,又不与焉近说以岷、泸、雒、巴为四大川,故有四川之名。于义未安。

泸水

泸水,出黎州所西徼外。其源曰若水《山海经》:黑水之间,有木名若,若水出焉。《水经注》:若水南经云南之遂久县,又东流合绳水、孙水、淹水、泸水注于马湖。昔黄帝长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侯,娶蜀山氏,生颛顼于若木之野,即此处也。《汉志》注:旄牛有鲜水,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入绳,下流曰泸水一云:西蕃境内有可跋海,周七十余里,东南流出云南者,为漾备水,出会川者,为泸水,流经建昌行都司南,又南经会川卫西,而入金沙江。其水深广多瘴疠,夏月尤甚。故诸葛武侯以五月渡泸为艰也。汉元光五年,司马相如使西南夷,除边关,西至沬若水,沬若水即泸水也。後汉建武十九年,益州蛮相率叛乱,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讨之,尚渡泸水入益州,大破栋蚕等羌栋蚕见云南姚安府境内。蜀汉建兴三年,武侯讨南中蛮,渡泸水,《出师表》所云“五月渡泸,身入不毛”者也。晋大宁初,成李骧等寇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姚岳败骧于堂琅,追至泸水,成兵争济,溺死者千余人。唐贞元四年,吐蕃寇西川,发云南兵数万屯泸北,西川帅韦皋以计却之,云南兵遂引去。太和中,李德裕帅西川,亦经营于此,以拒南诏。其金沙江亦出吐蕃界,经云南西北境今详云南大川,至会川卫界,而合于泸水,又东北流,经东川府,曰纳夷江,亦曰黑水,又东北入乌蒙府,亦名金沙江,又东北入马湖府境,至府南,曰马湖江,又东入叙州府界,至府城东南,而北注于岷江,《通释》曰:泸水,蜀西南境之大川也。

大渡河

大渡河出雅州西北生羌界,一名沫水。《史记》:司马相如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此即沫水也沫,音妹。《水经》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合青衣水入江。《通释》云:大度河,一名羊山江,出铁豹岭。羊,一作阳。铁豹岭,即岷山之异名也。流经雅州芦山县北,又西南流,经黎州所西,折而东南,经建昌行都司越卫北境,东流入嘉定州界,历峨眉县南,至州城东南,而入于大江。自昔设险于此,以御蛮夷。萧齐永明二年,大度獠恃险骄恣,益州刺史陈显达袭破之。唐长寿元年,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落请内附,遣张玄遇将兵迎之,军至大度水西,曷苏事泄,为国人所擒。大历末,吐蕃、南诏寇西川,李晟追破之于大渡河。贞元十七年,韦皋使黎州经略使王有道将兵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太和三年,南诏将嵯颠入寇,陷邛州,径抵成都,陷外郭。节度使杜元颖保牙城拒之,寻大掠而去,自大渡水南还。明年,李德裕为帅,筑仗义城,以制大渡河、青溪关之阻关见下。咸通二年,南诏陷安南,复陷州,以牵制西南。西川帅萧邺率属蛮鬼主邀败之于大渡河。十年,南诏陷州,攻清溪关,官军退屯大渡河北,蛮乘船筏争渡,官军溃还,蛮遂陷雅、黎。十三年,路岩帅西川,亦扼大渡河,治故关邛崃关也。乾符初,复入寇,鑮舟大渡河以济,黎州刺史黄景复俟其半济击之,蛮败遁,断其浮梁。蛮以中军旗帜当其前,而分兵潜出上下流各二十里,夜作浮梁,诘朝俱济,袭破诸城栅。景复还黎州,设伏以待,蛮至败却,追至大渡河南。会蛮归至之罗谷在越卫南,遇国中发兵继至,遂复寇大渡河,与唐夹水而军,又自上下流潜济,与景复战连日。西川援军不至,蛮众日益,景复不能支,军溃。南诏乘胜陷黎州。乾符二年,高骈为西川帅,至成都,时南诏方入犯,至新津而还。骈遣骑追至大渡河,杀获甚众,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王建遣王宗范等追败之于大渡河,蛮走渡河,桥绝溺死者数万人,宗范将作浮桥济大渡河攻之,蜀主召还,自是蛮寇益少。宋乾德中,以为边界祝穆曰:大渡河,唐西川要害也。大渡之戍一不守,则黎、雅、邛、嘉、成都皆扰。宋初乾德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服越,艺祖以玉斧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于是为黎之极边。昔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画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船筏不通,名为噎口。殆天设险以限夷狄也。父老云,旧有寨将欲载杉木板繇阳山入嘉定贸易,以数片试之,板至噎口,为水所舂没。须臾,片片自沬水浮出。蛮人闻之,益不敢窥伺。政和末,大理通贡,有上书乞于大渡河外置城邑,以便互市。诏问得失,知黎州宇文常言,太祖观地图,画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无恙,今若于河外建城邑,开边隙,非中国之福也。议遂寝。宝初,蒙古忽必烈侵大理,出大渡河,至金沙江。元至顺初,罗罗斯土官撒加伯以兵撤毁栈道,潜结西番,聚兵大渡河,进寇建昌,以应云南诸王秃坚等,寻击平之。明初,傅友德平西南夷,设大渡河千户所,造舟以达建昌。曹震言,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多死瘴疠,请置驿于峨眉。盖大渡河之为险要也,尚矣。

青衣水。

青衣水,出雅州芦山县东九里之卢山《水经注》云:出于蒙山,由雅州西境东北流,经名山县南,而入洪雅县界县属嘉定州,历眉州之丹棱县,东南流,历青神县东南,而入嘉定州夹江县界,又东至州西,而合于阳江,即大渡河也,又东而入于大江。《志》云:沬水亦出卢山,合于青衣,故青衣兼有沬水之称。而大渡河下流曰阳江,亦名沬水,则沬水又青衣大渡之通称矣。《通释》曰:水出蛮中而附于江者,青衣也,羊山也,马湖也。其出于郡邑之山泽者,则自岷峨而下,沿流以至于夔,不胜其众。此数水者,蜀水接连荆楚源流之大略也。

其重险,则有鹿头关

鹿头关,在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三十里鹿头山上,南距成都百五十里,东西两川之要道也。唐建中四年,剑南西山兵马使张朏作乱,入成都鹿头,戍将叱干遂讨平之。元和元年,刘辟以西川畔,诏高崇文讨之,辟城鹿头关,连八栅屯兵拒守,崇文击败之。辟又置栅于关东万胜堆或谓之范胜山,崇文遣将高霞寓攻夺之,下瞰关城,八战皆捷,大将阿跌光颜引兵深入,军于鹿头关西,断辟粮道。于是鹿头、绵江诸将皆降,遂趣成都。中和元年,黄巢乱关中,帝自兴元幸蜀,西川节度使陈敬迎谒于鹿头关。四年,杨师立以东川叛,高仁厚自西川进讨,屯德阳。师立遣将郑君雄据鹿头关拒之。仁厚曰:攻之则彼利我伤,因列十二寨围之,既而悉众陈于鹿头关城下,君雄出战败,遂弃关走。仁厚进围梓州。光启三年,王建自阆州应田令孜之召,诣西川,陈敬复拒之。建怒,破鹿头关,败西川兵于绵竹,拔汉州。后唐同光三年,李绍琛将前锋伐蜀,至绵州,绵江浮梁为蜀人所断,绍琛谓李严曰:吾悬军深入,利在速战,但得百骑过鹿头关,彼且迎降不暇,遂乘马浮渡,袭入鹿头关,进据汉州,蜀人迎降。杜甫《鹿头关》诗曰: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又云:及兹险阻尽,始喜源野阔。盖自关以西,道皆坦平,故西川恒恃此为巨防也。

瞿唐关

瞿唐关,在夔州府城东八里,以瞿唐峡而名,峡在城东三里,或谓之广溪峡,三峡之一也。瞿唐之名著,而广溪之称隐矣。《乐府解题》曰: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又云:夏则为瞿,冬则为唐。瞿唐峡为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滟堆正当其口,于江心突兀而出。《水经注》: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江行记》:滟堆,亦谓之淫豫堆《南史》有云:淫豫大如衤,瞿唐不可触。《类要》云:淫豫大如鳖,瞿唐行舟绝;淫豫大如龟,瞿唐不可窥。皆言必俟水盛而后可进也,亦谓之犹豫堆《益州记》:滟,亦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能决水脉也。宋淳熙中,有成镛者,遣人垂绳坠石以约之,凡八十四丈。当夏时江涨,滟上水,犹三十余丈也。范成大《吴船录》曰: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滟是也。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也。陆游《入蜀记》:瞿唐关,即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岁旱时,石露大半,有三足,如鼎状,关城下旧有锁水二铁柱。唐天初,时忠义节度赵匡凝并荆南地,因遣水军上峡袭王建夔州,败去,万州刺史张武因请于王建,于夔东作铁ㄌ,绝江中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从之。又宋景定五年,守将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长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五股,此其故址矣。《志》云:瞿唐关即故江关,巴楚相攻时置。汉有江关都尉,治鱼复。《华阳国志》: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城故基,即今瞿唐关之江南岸矣。后汉建武四年,岑彭破田戎于夷陵,遂谋伐蜀,留冯骏军江关。既而公孙述复使田戎出江关,招其故众,欲取荆州,不克。九年,公孙述复遣田戎等下江关,击破冯骏等军,遂拔巫及夷道夷陵,因据荆门、虎牙详见湖广重险荆门。十一年,岑彭等大破田戎于荆门,遂帅诸军长驱入江关。或谓之捍关捍关,见湖广长阳县。然后《志》曰:鱼复有捍关。盖即以江关为关也。法孝直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是也《三国志》:法正与刘璋笺曰: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宋泰始三年,以三峡险隘多寇贼,乃立三巴校尉镇江关。又大江自瞿唐关而下,谓之峡江,亦谓之锁江。唐天复三年,王建取夔、忠、万、施四州,议者以瞿唐蜀之险要,乃弃归峡,屯军夔州。天元年,山南东道赵匡凝遣水军上峡攻王建蜀夔州,守将击却之。五代梁乾化四年,高季昌攻夔州,纵火船焚蜀浮桥,蜀将张武举铁鑮拒之,船不得进。会风反,焚溺甚众,铁鑮即武所作也。先是峡上有堰,或劝蜀主乘夏秋江涨,决之以灌江陵。毛文锡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乃止。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命荆南高季兴分道前进,自取夔、忠、万三州,季兴尝欲取三峡,畏蜀峡路招讨使张武威名,不敢进,乘唐兵势,自将上峡,取施州,进至锁江。复为张武所败,遁走。宋乾德二年,遣刘光义等伐蜀,以地图指锁江曰:我军溯流至此,慎勿以舟师争胜。明初伐蜀,命汤和等由瞿唐趋重庆,时夏人守瞿唐,以铁索横断关口,又于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岸壁,引绳为飞桥,严为守备。和克归州,而进至夔州大溪口,分遣别将,一出赤甲山逼夔州,一出白盐山下逼夔州南岸,攻其南城山寨,而自引军攻其飞桥,皆不利,引还。旋自白盐山伐木开道,由纸牌坊溪在府东十里趋夔州。廖永忠帅所部兵先至旧夔州即白帝城,败蜀兵,乃进兵瞿唐关,密遣奇兵舁小舟逾山渡关,出上流,乃率精锐出黑叶渡,以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陆寨先破,上流兵适至,下流舟师合进,瞿唐之险遂下,入其夔州。汤和亦至,于是和帅步骑,永忠帅舟师,乘胜抵重庆,沿江州县,望风奔附,而明出降矣。瞿唐为蜀之东户,不亦信哉?

临关邛崃关附

临关,在雅州芦山县西北六十里。汉灵关道,属越郡,亦曰零关。《史记》: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其书有曰镂零山。张揖云:汉凿开灵山道,是也。后汉延光二年,旄牛夷畔,攻零关。益州刺史张乔击破之。《华阳国志》:蜀王开明以灵关为前门,《蜀都赋》云:辟灵关以为门。即此也。唐贞元中,韦皋攻吐蕃,分兵出西山灵关,关盖控扼之要地矣。《蜀志》云:蜀以剑阁为前门,灵关为后户。《寰宇记》:县北二十里有灵关山,峰岭嵯峨,旁夹大路,下有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通蛮貊之乡,入白狼夷界。《一统志》:今关甚险,一人守之,可以御百。正统初,以其外临董卜韩胡界,因改灵关曰临关,自关而西南,又有邛崃关,相距百四十里,并为西面之险。《志》云:邛崃关在雅州荣经县西八十里,以邛崃坂而名。《图经》:坂在县东四十里,本名邛﹂,故邛人、﹂人分界处也,亦曰邛山,山岩阻峻,萦纡百有余里,关当西麓垂尽处,凭高瞰远,实为中外之防。汉文帝六年,废淮南王长,徙之岩道邛邮,盖于邛崃置驿矣,山有九折坂,路艰险,登者回曲九折乃得上。汉王阳为刺史,行部至此,言念先人而叹息,后王尊至此,愿为忠臣而慷慨,今坂下有叱驭桥,亦名忠孝桥,以是矣。隋大业十年。始置关,唐中叶以降,西南多事,关遂为重地。贞元初,南诏异牟寻与吐蕃合兵入寇,一趣茂州,逾汶川,扰灌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寇邛崃关,寻败还。太和三年,南诏晟丰入寇,蜀将尹保邛崃关,率众出关迎战,遇伏败死,蛮遂犯成都。五年,李德裕帅西川,修邛崃关,以扼蛮险。咸通二年,南诏寇州,攻邛崃关。十年,南诏攻清溪关,逾大渡河,陷黎州,遂入邛崃关,围雅州,寇邛州。乾符初,复破黎州,入邛崃关,进掠成都。明年,高骈帅西川,逐蛮出大渡河,收邛崃关,复取黎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蜀主王建遣王宗播等出邛崃关,大破之。李心传曰:关南去黎州六十里祝穆云:关南去州九百里,自大渡河而北,关实当其冲要云。

清溪关

清溪关,在黎州所南百三十五里大渡河南《洪源志》:关在黎州西南界,又南七百二十里至州。其地连山带谷,夹涧临溪,倚险结关,恃为控御,西南夷入犯,此其必经之道也。唐至德初,南诏阁罗凤乘乱陷越会同军见会川卫,据清溪关。贞元四年,吐蕃合云南兵入寇,继而云南兵至泸北引去,吐蕃攻两林、骠旁及东蛮,又分兵寇清溪关及铜山。韦皋遣黎州刺史韦晋与东蛮连兵,破蕃于清溪关外。未几,吐蕃复寇清溪关,又分兵攻东蛮,韦皋命晋镇要冲城,督诸军御之,复遣州将刘朝彩出关,连战,大破之。《新唐书》:韦皋凿清溪关,以通好南诏,自此出邛部,经姚州而入云南,谓之南路,为唐重镇,盖清溪关已没于南诏,皋收复之也。太和四年,李德裕为西川帅,上命修塞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德裕言:通蛮细路最多,不可塞,惟重兵镇守,可保无虞德裕谓黎、雅得万人,成都得二万人,则蛮不敢动。又言:议者闻一夫当关之说,谓清溪可塞,臣访蜀老将,清溪之旁,大路有三,自余小径无数,皆东蛮临时为之开通。若言可塞,则是欺罔朝廷,须于大渡水北,更筑一城,迤逦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既而德裕徙关于中城近越卫东北境,西南有昆明军,西有宁远军,筑九城。自清溪关南径大定城,又三百五十里而至台登,于是关不果塞。咸通十年,南诏寇州,定边镇将时分西川置定边节度于邛州安再荣守清溪关,蛮攻之,再荣退屯大渡河北,与蛮隔水相射。蛮密分军伐木开道,逾雪坡至沐源川雪坡,在峨嵋县界。沐源川,今马湖府沐川长官司,寻渡青衣江,陷犍为,焚掠陵、荣二州境。《唐史》:时南诏酋世隆自将侵州,攻清溪关。戍将绝大渡河走,诸屯皆退保北涯,蛮遂攻黎州。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复戍清溪等关。五代时,关没于蛮。祝穆曰:唐长庆二年,韦齐休从使云南还,谓云南所以能为唐患者,以开道越耳。若自黎州之南、清溪关外,尽斥弃之,疆埸可以无虞。不然,忧未艾也。及唐之亡,祸果由此。宋弃州不守,而蜀遂无边患。《土夷考》:今越卫东北二百二十五里有古隘堡,其南隘广不盈丈,两岸壁立千仞,峡内溪流淙淙,即古清溪关也旧《志》:关去台登五百五十里,或云:去建昌卫五百里。德裕所置琉璃、仗义二城,亦在其处云。

四川介在西偏,重山叠岭,深溪大川,环织境内,自相藩篱,且渝、夔东出,则据吴楚之上游,利、阆北顾,则连褒斜之要道,威、茂、黎、雅足控西番,马、湖、叙、泸以扼南,自昔称险塞焉。秦人并巴蜀,益以富强。汉开西南夷,边壤益斥。天下有事,奸雄辄睥睨于此焉。岂非以山川襟束,足以固守欤。诸葛武侯言,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张华言,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北阻褒斜,西即畏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晋元康以后,其地入于巴氐。咸康七年,慕容使刘翔至建康,翔曰:今王师纵未能澄清北方,且当从事巴蜀,一旦石虎先人举事,并李寿而有之,据形便之地,以临东南,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太元三年,苻坚遣兵寇襄阳,既而欲自将攻之。梁熙谏曰:晋江山险固,易守难攻,必欲廓清江表,宜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盖东南噤领,尝在巴蜀矣。后唐同光初,荆南帅高季兴入朝,唐主问季兴用兵于吴蜀二国何先。季兴曰:宜先伐蜀,克蜀之后,顺流而下,取吴如反掌耳。宋牟子才言:重庆为保蜀之根本此就江道言之,嘉定为镇西之根本,夔门为蔽吴之根本。然而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详陕西汉中府总论。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宋人保东南,备先巴蜀。及巴蜀残破,而东南之大势去矣。《志》称蜀川土沃民殷,货贝充溢,自秦汉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又地多盐井,朱提出银,严道、邛都出铜,武阳、南安、临邛、江阳皆出铁。汉置盐铁官,邓艾破蜀,议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为顺流伐吴之计。盖功虽成于王,而规画实自艾创之也。后唐天成三年,孟知祥与董璋争盐利。胡氏曰:唐之盛时,邛、眉、嘉有盐井十五,属西川。梓、遂、绵、合、昌、渝、泸、资、荣、陵、简有井四百六十,属东川。东川盐利多于西川者数倍,故知祥争之也。今土地比于唐宋之旧,岂少杀与?盐井之迹,岂尽堙欤?铜铁之饶,岂衰歇欤?向之供亿,几半天下者,今境内之资储,乃虞不给,何欤?或者曰:风气变迁。吾未敢信也。

卷六十七

◎四川二

◇成都府

东至潼川州三百六十五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南至眉州百八十里,西南至邛州三百十里,西至杂谷安抚司七百里,北至龙安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夏商以后,为蜀国。秦灭蜀,置蜀郡。汉因之,武帝兼置益州王莽改益州曰庸部,蜀郡曰导江,治临邛。以公孙述为导江卒正,述据蜀,都成都。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后汉仍曰蜀郡。三国汉都于此于益州置牧,蜀郡置守,并治成都。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寻复旧。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并治此。隋郡废州存《隋志》:后周置益州总管府。开皇二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明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唐又为益州《旧唐书》:武德初,置总管府。三年,改为西南道行台。九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复为蜀郡。至德二载,升成都府,并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以上皇幸蜀也。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此为西川节度使治,后分合不一。详见州域形势。又《新唐书》:成都城内有天威军,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改曰天征军。上元初,罢京,而府不改。五代因之前、后蜀皆都此。宋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初,复曰成都府亦为西川节度,又成都府路治于此。淳化五年,仍降为州。嘉五年,复故。元曰成都路至正中,明玉珍伪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领州一、县二十五。今仍为成都府。

府山川重阻,地大而要。战国时,司马错说秦惠王伐蜀曰: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诸葛武侯亦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也。自秦取蜀,因蜀攻楚,楚繇以亡。汉高资巴蜀之力,战胜荥阳、成皋间,卒有天下。故取天下之规,常在巴蜀。公孙述之据蜀也,北连秦陇,东逼荆州,号为盛强。诸葛武侯用巴蜀,北出秦川,魏人骚动。晋季雄窃成都,亦能北收汉中,东取夔峡,南并宁州。是故蜀之险,弱则足以自固,强则足以伐人。晋人藉之以并吴,隋人资之以亡陈。唐亦繇此以平萧铣,其与秦之攻楚同一揆也。王建之据蜀,号为完固,孟氏因其辙,亦足以自守。元末,明玉珍有蜀,擅威命者且数年。说者谓自公孙述以下,未闻有以蜀兴者,意者地僻而险,与中原悬隔,不足以出奇制胜欤。然吾观汉高以后,未见有雄才大略足以相者,惟武侯能以汉用蜀,而时不吾与,天不假年,卒困于一隅耳。公孙述、李雄之徒,上之不过攘窃之雄,下之不过窥觎之智,故幸则易世而亡,不幸则及身而败。故曰,险可恃也而不可恃也。嗟乎!剑门失守,则夕树降旗;阴平已逾,则朝缨白组;瞿唐不闭,则楼船飙集;清溪无阻,则蛮弩星驰。成都之险,不在近郊,而在四境之外也。虽然,刘禅而闭城清野,邓艾何必非坐缚之师?罗尚而抚士恤民,李氐岂遂为益州之主?成败之机,存乎其人,又安可一律论哉!《水利考》曰:府大江萦流,民殷土沃。《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沫者,水石相冲激之名,穿二江成都之中。今大江自松潘叠溪而入茂州界,西南历威州,转而东,经汶川县南,又东南经灌县西北,又东南流,出灌口,过崇庆州新津县而入眉州境者,此汶江之正流也。成都人名之曰南江。其自灌县西北离堆,薄灌城而东北注,历新繁西南郫县南及府城南,而会于新津之大江者,此秦李冰所凿石犀渠也。成都人谓之北江。亦曰郫江。北江又分为两,出灌县东北宝瓶口,又穿三泊洞而北注,经崇宁、彭县、新繁、新都而入汉州雒水,东南流为金堂河者,所谓湔水也。成都人名之曰外江。其自宝瓶口直东入五斗口,东北经崇宁、温江、郫县、新繁、新都界内,过府城北折而南,会府城前江前江,府城南之北江也,经双流入眉州,合于大江者,成都人谓之内江亦曰流江。此成都府境之内江、外江也。《宋史》:秦李冰于离堆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东曰外应口,即北江也;东北曰三石洞口,即外江也;东南曰马骑口谓石洞口之东南,即内江也。自三流而下,派别支分为渠堰,不可悉数《都江考》: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曰外应,溉永康之导江,成都之新繁,而达于怀安之金堂。东北曰三石洞,溉导江与彭之九陇、崇宁、阳,而达于汉之雒。东南曰马骑,溉导江与彭之崇宁,成都之郫、温江、新都、新繁及成都、华阳。又云:都江口分三流而下,派别支分,不可悉纪。其大者十有四,自外应而分,曰保堂、曰仓门。自三石洞而分,曰将军桥、曰灌田、曰雒源。自马骑而分,曰石址、曰豉、曰道溪、曰东穴、曰投龙、曰北、曰樽下、曰玉徙,而石渠之水,则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凡为堰九,曰李光、曰膺村、曰百丈、曰石门、曰广济、曰颜上、曰弱水、曰济、曰导,皆以堤摄北流,注之东而防其决。离堆之南,实支流故道,以竹笼石为大堤,凡七垒。《古今集记》:李冰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堤堰志》:自神禹导江,正源至石纽,出汶川而南,其北无水。秦昭襄王时,蜀守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设象鼻七十馀丈首阔一丈,中阔十五丈,后阔十三丈,指水十二座如象鼻状,大小钓鱼护岸一百八十余丈,横潴洪流,故曰都江。以分岷江之水,北折而东,灌溉田畴,以亿万计。蜀用富饶,离堆之址,旧铲石为水则,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诸江侍郎堰见灌县。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故《益州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江道既分,水复湍暴,砂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役工浚治,凡诸堤堰,历代皆岁修之,以为民利,其塘堰多民自修,独离堆设立都江堰,在岷江中流,官费岁至巨万,元人用铁石立堰为石门,以时启闭,公私赖之《元志》:秦时蜀守李冰凿离堆,分江以灌川,蜀民用富饶。至元时冲薄荡啮,大为民患,有司以故事,岁治堤防凡百三十有三所,役费无已。元统二年,会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普当巡行周视,得要害之处三十二,余悉罢之。乃征工发徒,之以石。至元元年,肇事于都江堰,堰即分水之源也。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北旧无江,冰始凿以避沬水。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钓鱼,又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南江,南江东至鹿角,又东至金马口,又东过大安桥,入于成都,俗称大皂江。此江之正源也。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台有水则并记治之法,皆冰所为也。又东过凌虚、步云二桥,又东至三石洞,洒为二渠,其一自上马骑东流过郫,入于成都,古谓之内江,今府江是也。其一自三石洞北流过将军桥,又北过四石洞,折而东流,过新繁,入于成都,古谓之外江。此冰所穿二江也。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口,又东为碓口,绕青城而东,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东行二十余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役民以塞之,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复与马坝渠会,而渠成安流。自金马口之西,凿二渠合金马渠,东南入于新津江,罢蓝淀、黄水、千金、白水、新兴至三利十二堰,北江三石洞之东,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外应、颜上之水皆东北流入外江,五斗之水,南入马坝渠,皆内江支流也。外江东至崇宁,亦为万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三里余。有司因溃为堰,堰辄坏,乃疏其北涯旧渠,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至于嘉定之青神有鸿化堰,成都又有九里堤及崇宁之万工堰,彭之堋口、丰润、千江、石洞、济民、罗江、马脚诸堰,皆授之长吏,以时奏工。诸堰之役,都江及利民台最大,侍郎、杨柳、外应、颜上、五斗次之,鹿角、万工、骆驼、碓口、三利又次之,而都江居大江中流,尤难即工。其间或疏旧渠以导流,或凿新渠以杀势,遇水之会,则为石门,以时其启闭。凡智力所及,无不为也。凡五越月而告成,所溉十二县之民,咸歌舞焉。前朝复为之缮理成化九年、弘治九年,皆以次增修。嘉靖三十年,复铸铁牛壅砌都江堰址。万历三年,堰坏,复置铁柱修复。是后,以时浚治。卢翊曰:元人肆力于堰,无复李冰深淘滩之意,假令砂石壅积,水不得东,虽熔金连障无益也。矧所谓铁龟铁柱者,曾未几何,辄震荡堙没,茫无可赖哉。余谓宜事滩碛,以导其流,堰则一仍民便而已,其治之法,无逾李冰所题深淘滩、浅作堰两言而已。

成都县附郭。在府治西北。春秋时,蜀侯所理。秦惠王二十七年,始置成都县。汉末,益州治此。晋以后因之。自唐以来,俱为州郡治。编户二十四里。

华阳县附郭。在府治东南。本成都县地。唐贞观十七年,分置蜀县,并治郭下。乾元初,改曰华阳。编户十七里。县今省。

○成都城。府城。旧有太城、有少城、有子城,又有罗城。太城,府南城也,秦张仪、司马错所筑,一名龟城。俗传仪筑城未立,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走,随而筑之,城因以立也。少城,府西城也。唯西南北三壁,东即大城之西墉。昔张仪既筑太城,后一年,又筑少城,《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于其西。谓此也。晋时两城犹存,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元康元年,诏征刺史赵为大长秋,以成都内史耿滕代之,谋作乱,据太城未去,滕入州,遣兵逆之,战于西门,滕败死。太安二年,李特攻罗尚于成都,取少城,既而尚袭杀之,特子雄寻复入少城,尚退保太城。永和三年,桓温平李势,平少城。张咏《创设记》:张仪筑蜀郡城,方广七里,从周制也,分筑南北二少城,以处商贾。少城之迹今湮。隋开皇初,封子秀为蜀王,因附张仪旧城,增筑南西二隅,通广十里,亦曰少城。时因谓太城曰子城。其后少城复毁。《唐史》:咸通十一年,南诏寇西川,西川民争走入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而无濠,湫隘填溢,公私困惫。乾符三年,高骈帅西川,展筑罗城,周二十五里,蜀土疏恶,以甓之,环城十里内取土,皆划丘垤平之,毋得为坎陷以害耕种,役者不过十日而代,众乐其均。城成,名曰太玄城,南门楼曰太玄楼。后唐天成二年,孟知祥于罗城外增筑羊马城,周四十二里。宋皇五年,程戡知成都,增修罗城。建炎初,守臣卢法原复修筑。绍兴中,王刚中帅蜀,亦增修之。乾道中,范成大帅蜀,亦复营葺。明初,因旧址增修。《华阳国志》:张仪、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更于夷里桥南立锦官。锦官者,犹合浦之珠官也。今城南名锦官城,城西名车官城,盖旧时城四面皆有军营垒舍也。又芙蓉城,或曰孟蜀官院城,后主昶尽种芙蓉于城上,谓左右曰,此诚锦城矣。又《周地图记》:汉元鼎二年,太城立九门,少城立九门,故有十八郭门之称。后汉初,讨公孙述,臧宫军咸门,又入小雒郭门,咸门北面东头门也。其北面西头门曰朔门,或以为即小雒门,皆秦时旧门,汉列于十八门者也。其东有阳城门,左思《赋》云: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又西有宣明门,《益州记》:宣明门楼,即故张仪楼,重冈复道,跨阳城门,是也。南曰江桥门,大江水所经也。稍西曰市桥门,汉旧州市在桥南,桥下即石犀所潜渊,亦曰石牛门也。其北曰咸阳门,谓道出咸阳,或曰阳城诸门,蜀汉时更名也。唐高骈筑罗城开十门,上皆有楼。西南曰小市桥门,东南曰小东郭门,又有东阊、西阊等门。大顺初,王建攻陈敬营于东阊门外,是也。又有义兴门,相传王建时宫南门也。前朝初,为五门:东曰迎晖、南曰中和、西曰清远、北曰大安、其小西门曰延秋。洪武二十五年,塞小西门。今存四门,俗止呼东、西、南、北门。宣德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二十里有奇。

西平城在府南。晋安帝时,以秦雍流民立怀宁郡,寄治成都,初属南秦州。宋元嘉十六年,改属益州。其属有西平县,亦寄治成都城外,遂为实土,萧齐因之。梁天监初,邓元起为益州刺史,刘季连先在益州不受代,治兵相攻,元起进屯西平,又进屯蒋桥,距成都二十里,是也。后周郡县俱废。又始康废郡,亦晋安帝时以关龙流民置,领始康等县四。又晋熙废郡,亦晋安帝时,以秦州流民置。领晋熙等县二。又宋兴废郡,宋元嘉十一年免建平营置,领南汉等县三。又宋宁废郡,亦元嘉十一年免吴营侨置,领欣平等县三,齐梁因之,后周俱废。

广都城府南四十五里。唐所置也,今入双流县界。其东北十五里有汉广都城。汉元朔二年,置县,属蜀郡。《本纪》:蜀王本治广都之樊乡,又蜀号三都者,成都、新都、广都也。王莽置就都大尹于此。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讨公孙述,拔武阳,使精骑驰击广都,去成都数十里。十二年,光武敕吴汉曰,直取广都,据其心腹。吴汉遂拔广都据之,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成都郭中,寻亦为广都县,晋移治于今之双流县,故城遂废。武阳,见眉州彭山县。《郡志》广都县北十五里又有晋广城,建置未详。

犀浦废县府西五里。唐垂拱二年,析成都县置,属益州。大顺初,王建攻成都,陈敬分兵布寨于犀浦、郫、导江等县以拒建,是也。宋熙宁中,废为犀浦镇,属郫县。《宋志》:犀浦镇有废始兴郡城及晋兴县城,或南北朝时所侨置,又灵泉废县,在府东五十里。唐久视初,置东阳县,属益州。天宝初,改曰灵池。宋天圣四年,又改为灵泉县。元废。《成都记》:府治北三里有赤涂城,相传李特所筑云。

○武担山府治北。广仅数亩,高七丈许,上有立石莹洁,号曰石镜。《蜀纪》:武都女子为蜀王开明妃,不习水土而死。王遣五丁于武都山担土为冢处也。一名武都山,汉昭烈即位于武担之南,即此。明蜀府建于其阳,有砖城周五里。

○星宿山,在城北,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寇成都,分兵拒援兵于新都,将军宋威大破之,蛮退保星宿山。五代梁开平二年,蜀王建讲武于星宿山,步骑三十万。即城北之升仙山矣。《志》云:城西有西山,一名雪岭。

学射山府北八里。蜀汉后主尝习射于此,因名。唐光启三年,王建攻陈敬,拔汉州,进军学射山,又败西川将勾惟立于蚕此。《志》云:山一名威凤山,一名石斛山,山东南有蚕此镇,《九域志》:成都县有蚕此镇,是也。

○天回山,在府北二十里。《蜀纪》云:以杜宇自天而降,号曰天隳。及玄宗幸蜀,返跸时经此,土人呼曰天回山,下有天回镇。又六对山,在府南五十里。五代末,蜀后主昶自新津县修觉山回至广都,见十二峰,有三峰六对之语,因名。又龙华山,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滨江特峙,前有石崖。

鸡鸣原在城南。宋咸平三年,知蜀州杨怀忠攻益州贼王均,败之。乘胜逐贼,至城南十五里,寨于鸡鸣原以待王师,即此。

○郫江府城南十里。大江之支流也,亦曰汶江。自灌县分流经郫县,历府城西折而南,又东合于流江,亦谓之内江。杜预《益州记》:郫江为内江,流江为外江。是也。又名石犀渠,相传李冰导江穿渠,作石犀五以厌水,因名。后汉建武中,吴汉乘利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屯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公孙述遣将谢丰等攻汉,而别遣兵劫尚,使不得相救。汉潜师就尚于江南,大战斩丰等。江即石犀渠也。晋永宁元年,李特据广汉,进攻益州刺史罗尚于成都,尚屡败,乃阻长围,缘郫水作营,连延七百里,《载记》尚缘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盖自郫江南达大江,缘水为险也。既而特潜渡江击尚,水上军皆散走,蜀郡太守徐俭遂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或据《水经注》以绵水为尚所阻之郫江,误矣。《括地志》:郫江一名永平江,又唐置犀浦县,盖以渠名也。今成都人或谓之北江。《郡志》:府治西四里有都江,宜造粉,亦名粉江。盖亦郫江之异名矣。

流江在府城北。亦自大江分流,由灌县东北经新繁县,又东过府城北,折而南,至府东南十余里,合于郫江。一名外江,又名清远江。宋咸平三年,王均据益州,雷有终讨之,败贼于升仙桥东。官军进至清远江,为浮桥而渡,筑垒于城北门外,收羊马城,进逼罗城。别将秦翰又于城北鱼桥列筑土山,贼败走。俗亦名走马江,亦合于郫江,通谓之二江。《汉志》:李冰穿二江成都中。《风俗通》: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皆可行舟。《括地志》:二江合于城之东南,岸曲有合江亭。《元丰志》:二江旧皆从城西入,唐高骈筑罗城,遂从西北作麋枣堰,塞故渎,更凿新渠,导外江绕城西而北,内江绕城西而南,下流仍合于旧渚。旧渚者,合江亭也。《寰宇记》:二江合流,亦名锦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也。《山堂杂论》曰:外江、内江之名,前后凡三见。大江为外水,涪为内水,此不易者也。湔水入雒为外江,流江入江为内江,此自成都府言之也。郫江对大江而言,则大江为南江,郫为北江。对流江而言,则流江又为外江,郫为内江。此自成都一城言之也。流江实兼内外之称,各因所指立名,似相杂而实不相溷也。又二江之源,皆自西来,地势高,时有水患。五代唐广顺二年,蜀大水,溢入成都,漂没千余家。宋元以来,皆修筑堤堰,以时节宣,然后二江顺规,经双流而南,下流仍合于大江。

金水河在府城内。《志》云:唐白敏中所开,环络街市,谓之禁河。其后相继开浚。吴师孟《导水记》云:唐高骈筑罗城,堰糜枣,分江为二道。环城而东,惟余一脉,于西北隅城下之铁窗潜流入城,岁久遂绝。宋天禧中,王觌知成都,博访父老,于城西北隅得铁窗石渠故基,循渠而上十里许,至曹波堰,接上游溉余之弃水,于是导之自西门循大逵而东,注于众小渠。又西南隅至窑务前闸,南流之水,自南铁窗入城,于是二渠既酾股引而东,派别为四大沟脉,散于居民夹街之渠,而辐辏于米市桥之渎。又东汇于东门而入江,民以为便。久之,复塞。大观初,席旦复疏导之。宣和末,旦子益以旧渠堙废,旱潦皆为患,复修筑城西外堤,引江水入城如故,作三斗门节之,并议岁加修治。盖即禁河也。明初,建蜀府于河阳,改名金水。《志》云:内江之水,分流入城,为金水河。是也。

摩诃池在府城内。隋开皇中,欲伐陈,凿大池以教水战。《成都记》:池在张仪子城内,隋蜀王秀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曰:摩诃宫毗罗。胡语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言此池广大有龙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入寇西川,民争入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而无濠,又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蜀王建武成元年,改为龙跃池。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作乱,败奔龙跃池。后主衍建宣华苑于池上,又改为宣华池,《渭南集》云:摩诃池入王蜀宫中,泛舟入池,曲折十余里。至宋世,蜀宫后门已为平陆,然犹呼为水门也。明以其地填为蜀藩正殿,西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云。胡氏曰:池在今成都县东南十二里。《郡志》又云在东南二十里,似误。

万岁池《志》云:在府治北十里。张仪筑城,取土于此,因以成池。广袤数十里。唐天宝中,刺史童仇兼琼筑堤,积水溉田,岁久淀淤。宋绍兴中,制置使王刚中复疏之,民赖其利。池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余里,唐天宝二载,成都令独孤戒盈所筑也。又千秋池,在华阳县治东五里。相传亦张仪所凿。谚曰:东千秋,北万岁。谓此。

○浣花溪,在华阳县治西南,一名百花潭。相近有诸葛井,相传武侯所凿。又九里堤,《郡志》云:在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诸葛武侯筑堤九里,以防冲啮,宋乾德中圮,守臣刘熙古修筑,一号刘公堤。又有长堤,唐高骈筑罗城,缭以长堤二十六里。或因江为堑,或凿地成濠。后废。

○笮桥府西四里。本名夷里桥。以竹索为之,因名笮桥。《水经注》:万里桥西上曰夷桥,亦曰笮桥。是也。晋永和四年,桓温讨李势,军于成都十里陌,败势众于笮桥,遂入少城。又万里桥,在府南中和门外,《寰宇记》:本名七星桥。昔费聘吴,武侯送之至此,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桥因以名。唐玄宗狩蜀过此,问桥名,左右对以万里。帝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更二十年,国有难,朕当远游万里之外,此是也。遂驻跸成都。五代梁贞明六年,蜀王衍作原庙于万里桥,以事其父。或云:桥南有笃泉,亦名笃泉桥。

升仙桥府北七里。相传秦李冰所建,即汉司马相如题柱处。唐咸通十一年,南蛮攻成都,官军赴援,至城下,与蛮战,夺其升仙桥。后唐同光三年,唐师入蜀,蜀王衍迎降于升仙桥。宋咸平三年,雷有终讨王均,自汉州进壁升仙桥。贼来攻,击败之。既而贼由升仙桥分路袭王师,复为有终所败,遂进屯城北。是也。亦名升迁桥。又三井桥,在府治北。宋王均作乱,知蜀州杨怀忠讨之,入益州,焚城北门。至三井桥与贼战,不利而退。

清远桥在府北清远江上。唐光启三年,王建攻成都,田令孜登楼慰谕,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髡{髟火}罗拜处也。胡氏曰:桥在府南大玄楼前。似误。又毁金桥,在府东北。刘宋元嘉十年,蜀贼程道养攻成都,于毁金桥登坛郊天。裴方明自成都出击,大败之。道养退保广汉。即此。

市桥府西南六里。七桥之一也。七桥者,曰冲治桥,直西门郫江上,从冲治桥西折北出,曰长升桥,城南门曰江桥,又南曰万里桥,桥西曰夷里桥,又西曰笮桥,或以夷里桥即笮桥,西南则曰市桥。《华阳国志》:西南两江有七桥,皆李冰所作,上应七星。光武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汉拔广都,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既而汉进军成都,郭中述遣延岑伪于市桥挑战,而潜遣奇兵出汉后,袭汉军处也。李膺《益州记》:冲星桥,旧市桥也,在成都县西南四里。《水经注》:成都中两江有七桥,西南石牛门外曰市桥。《图经》:江桥,刘宋孝武改名安乐桥。今曰南虹桥,在城南,又有唐桥,在城东南,此为七桥之一。唐大顺初,韦昭度讨陈敬,与王建合军,昭度营唐桥,建营东阊门外。今圮。或以为即城东五里之观音桥。

○濯锦桥,在府城东门外。《志》云:二江之水,合于濯锦桥南,是也。

马军寨府东南三十里。今置巡司于此。《志》云:府城东有锦官驿,城北有旱馆驿。又广都水驿,在府东南三十里。又三十里,曰牧马水驿。

○石筍街,在城西门外。《寰宇记》:蜀之五丁,每一王死,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以为墓志。今石筍是也。宋嘉熙三年,蒙古塔海入蜀时,制置使丁黼复保成都,塔海自新井入,诈竖宋将旗以绐之。黼夜出城迎战,至石筍街败死。又金沙寺,在南门外江洲中,俗名七星滩。

双流县府西南四十里。南至眉州彭山县九十里。汉蜀郡广都县地。晋移县治此,兼置宁蜀郡。宋、齐及梁因之。后周郡废,县属蜀郡。隋仁寿元年,改广都曰双流,属益州。唐、宋因之。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里。县今省。

○广都废县县东南七里。此唐所置之广都县也。《旧唐书》:隋改广都曰双流。唐龙朔二年,复析双流置广都县,仍属益州。龙纪初,王建败西川将山行章等于广都,即此。宋仍曰广都县,元复省入双流。《一统志》:广都废县,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唐所置即此城也。又有汉广都城,在废县东北十五里。晋广都城在废县北十二里。似广都有三故城矣。

贵平废县县东南六十里。汉广都县之东南界。西魏置贵平县,并置和仁郡治焉,兼领平井、可昙二县。后周废二县入贵平。隋初郡废,县属陵州。唐仍旧,开元十四年,徙县治禄川,东北去旧城十七里。宋熙宁六年,废县为贵平镇,属广都县。乾道六年,复置。元废。《郡志》:贵平废县在仁寿县东北六十里。今简州亦有贵平镇,与县接界云。

○瞿上城,在县东十八里。相传蚕丛氏所都。亦曰商瞿里,以孔子弟子商瞿所居也。今为瞿上乡。《志》云:县东南十八里有古蚕丛城。又有宜城,在县东南十里。相传汉任安所筑。县南十里宜城山上又有武阳故城,或以为汉武阳县治,恐误。

○应天山县南八里。唐僖宗幸蜀时赐名。又南二里有宜城山,冈阜相对,上有宜城,今名紫草山,以山尝出紫芝也。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圣灯山,一名普贤山。

○牧马川县东南八里,即二江下流也。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江滨,因名。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隋取以名县。《志》云:二江入境,居民资以灌溉,为堰凡四十有八。其最著者曰檀木、黄水口二堰,灌新津、双流二县之田。

○清水,在县北十里,一名牛饮水。《志》云:昔程郑家此,群牛饮江处也。

望川源在县西。《志》云:后汉时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处也。《华阳国志》: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又县西有龙爪滩。晋义熙三年,谯纵请桓谦于姚秦,谦至,纵疑之,置于龙格,使人守之。胡氏曰:即广都龙爪滩也。

○野桥箐在县西南。唐中和二年,阡能作乱,高仁厚讨之。贼立五寨于双流西,伏兵于野桥箐以邀官军。仁厚谕降之。即此。

郫县府西二十五里。西至灌县九十里。古卑邑。蜀王杜宇都此。秦置郫县,属蜀郡。汉以后因之。今土城周十里,编户八里。

○郫城在县城北,汉县治此。后汉建武十二年,臧宫自涪城攻拔繁郫,与吴汉会于成都。郫即此城也。又晋太安二年,李雄攻取郫城,寻自称益州牧,治郫。刘宋元嘉十年,益州贼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旋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梁天监初,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季连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元起舍郫径围州城,寻下之。皆此郫城也。《志》云:郫城即古杜鹃城。又有冯城,在县北二十里。未详所始。

○内江在县治南。东流入成都县界,亦曰郫江,亦曰沱江。《志》云:县西十里有九曲江,源出灌县,流合郫江,俗呼清白江。

○双清河,在县西北十里,自灌县东流,经合江浦,分为二。至县东北,复合为一。又油子河,在县北六里,亦自灌县流经此,俱东南入于郫江。又县南一里有闹市河,源出温江县之鹿角堰。县南五里又有酸枣河,俗呼马坝河,自温江县流入境,下流亦俱合于郫江。

温江县府西南五十里。南至崇庆州六十里。本郫县地。西魏分置温江县。隋开皇初,省入郫县。仁寿初,复置万春县。大业初,又省。唐武德三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贞观初,更名温江,以江水温润为名也。后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

○鱼凫城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又北五里有方便城。《志》云:汉朱遵所筑。县西二十五里又有废郭城。

○皂江水县治西南。自灌县流入境,即郫江上源也,亦谓之大皂江。又县有新源水,唐开元二十三年,长史章仇兼琼因隋蜀王秀故渠开导,漕西山竹木处也。

鹿角堰在县西。《志》云:县境有鹿角、蓝靛口等,凡三十六堰。

新繁县府西北五十六里。东至新都县二十五里。汉置繁县,属蜀郡,以繁江为名。后汉因之。蜀汉改曰新繁。晋仍为繁县。宋齐以后因之。后周复改曰新繁。隋省入成都。唐初,复置,属益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里。

○繁城县东北三十里。汉县治此。后汉初,臧宫击公孙述,拔樊郫,即此繁也。《蜀志》:延熙十年,凉州胡章卞降,姜维徙居之于繁,而迁繁民居新县,故曰新繁。晋永宁二年,李特攻成都,罗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为特所败。唐文德初,王建攻彭州,西川帅陈敬遣兵壁新繁以救之。明年,建大破敬将山行章于新繁,即今县也。

○沱江县西北十五里。即李冰所凿大江别出处,非《禹贡》江沱也。自彭县流经县界,入华阳县境,即流江之上源,成都人谓之外江也。《志》云:县北十里又有清白江,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赵忭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又有九井河,在县南五里。相传亦李冰所凿。今湮。

湔泄口在县西。《水经注》:成都江北则左对繁田,汉文翁又穿湔泄以溉灌之,凡一千七百顷。《志》云:湔水自灌县东北流经县界,入新都县。即此水矣。又县有火烧、长乐、杨柳等二十三堰,皆节沱江之水。

○沱江驿在县南。唐置驿于此,以沱江为名。咸通十一年,将军宋威援成都,败南诏于新都,进军沱江驿,距成都三十里。既而蛮战毗桥,不胜,趣沱江,为伏兵所败,即此。今废。

新都县府北六十五里。东北至汉州六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尝置新都郡。晋初,移置新都郡于雒县,以县属焉。太康中,郡废,还属广汉。宋、齐因之。梁置始康郡。西魏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新都曰兴乐。大业初,省入成都。唐武德二年,复置新都县,属益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新都旧城县治东二里。汉县治此,法正依刘璋为新都令,即此城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围成都,东川帅颜庆复驰救,次新都,别将曾元裕击败蛮兵。文德元年,王建攻陈敬于成都,军新都以逼之。大顺二年,敬党杨晟欲自彭州饷成都,建据新都,彭州道绝,即今县也。

金水废县县东南七十里。本新都县地,唐置金水县。宋曰怀安军。今详见金堂县。《志》云:县治南一里有始康城。晋末,置始康郡,寄治成都,始康县属焉。宋、齐因之。西魏废。即此城矣。

○繁阳山县南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起,上有麻姑洞。又赤岸山,在县南十七里,山赭色,岸边若有火光,顶有涌泉,周回数丈,一名宋兴戍山。《志》云:山高百四十丈,周三十余里。

○龙门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龙洞。县北八里又有丽元山,高三丈许,群山余脉也。

○雒水县东六十里。自汉州界流经此,有湔水自新繁县东北流,过县北,入汉州境,与雒水合。复南流过县东,入金堂县界。又有绵水,亦自汉州界来,至县东北而合雒水。《水经注》:绵水与湔水合,亦谓郫江也。或曰:晋永宁初,罗尚缘郫水作营,以拒李特,盖即此处。恐误。湔水即府境之外江矣。余详大川雒水。

毗桥河县南八里。源出灌县,下流入金堂河。或云,湔水之支流也。旧《志》:怀安军有中江,从汉州弥牟水、雒水、毗桥水,会为一江,盖即雒江矣。又龙门、千工等堰,皆在县界,节毗桥河之水。

○弥牟镇县北三十里,接汉州界。亦名八阵乡,有武侯庙。《益州记》:弥牟镇有八阵图,其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纬略》曰: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陈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二十有八。《成都图经》:八阵凡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陈法也;在弥牟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棋盘市亦曰南市,在废广都县,有武侯陈营基。万历中,奢崇明作乱,自重庆蔓延而西,入新都,官军败之于牛头镇,遂复新都。或曰,牛头即弥牟镇,音讹也。

毗桥县南十里。毗桥河以此名。晋永宁初,李特攻罗尚于成都,遣其弟骧军于毗桥。唐咸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成都将王昼以援兵军毗桥,遇蛮前锋,与战不利,退保汉州。既而将军宋威败蛮军于毗桥,即此。

○鸡踪桥,在县北三十五里。旧《志》云,弥牛镇北有鸡踪桥。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以董璋克汉州,将兵赴援,至弥牟镇,赵廷隐陈于镇北。明日,陈于鸡踪桥,别将张公铎陈于其后,董璋陈于武侯庙下。知祥登高冢督战,大败东川兵,即此桥也。今湮。

彭县府西北九十里。北至龙安府石泉县百十里。周为彭国。秦为蜀郡繁县地。汉晋因之。刘宋元嘉十二年,侨置晋寿县,并置南晋寿郡治焉。齐又改县曰南晋寿。梁仍曰晋寿县,兼置东益州。后周州废,改郡曰九陇郡,又改县为九陇县。隋初,郡废,县属益州。仁寿初,复置州。大业初,州废,县属蜀郡。唐初,复置州。贞观初,废。垂拱二年,改置彭州。天宝初,曰阳郡。乾元初,复曰彭州,又置威戎军。宋仍曰彭州,亦曰阳郡。元因之。元末,以州治九陇县并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县今省。

○九陇故城县北三十里。《志》云:隋县治此,唐移今治,并置彭州治焉,后皆因之。今县有土城,唐宋以来故址也。前朝成化初,修城浚濠,复筑堤环城,以防水患。又晋寿城,在县西北三里,刘宋时置县于此。《寰宇记》:西魏改晋寿郡曰天水郡,寻又改曰九陇郡,以九曲山名也。今亦曰天水故城。或曰:非也。唐彭州有天水、唐兴二府兵,城盖因天水名。

阳废县县东二十一里。唐仪凤二年,分九陇、雒、什方三县地置,属彭州,在江之北,因名。龙纪初,王建攻西川帅陈敬,敬将山行章自新繁败屯阳,即此。宋初,仍属彭州。元因之。明初省入彭县。今为阳镇。又堋口废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熙宁二年,置堋口县。四年,省入彭县。今为堋口镇。《郡志》:县东十五里有蛮子城。唐咸通中,南诏蛮寇成都,尝筑城于此以拒官军,因名。

○九陇山县北四十一里。自崇宁县连冈起伏入县界,曲折凡九。祝穆曰:九陇者,古彭州之西山,一伏陇、二豆陇、三秋陇、四龙奔陇、五走马陇、六骆驼陇、七千秋陇、八较车陇、九横檐陇,故有九陇之名。

○葛仙山,在县北四十里。《云笈七签》云:山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亦曰葛山。道家谓之阳平化,蜀王衍游乐于此。又有漓沅山,在县北六十里。

彭门山县北三十里。两峰对立,其高若阙,名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水经注》:江水自羊膊岭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西,历天彭阙,亦谓之天谷,山之后曰丹景山,蜀王衍游乐处也。《明史》:嘉靖十九年,大水自丹景山溢,历崇宁、新繁、新都、金堂,漂没庐舍,沉溺甚众。又至德山在县西三十里,蜀王衍游是山,患其高峻,别开一径以登。一名茶笼山。

○大隋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泉石殊胜。又北有中隋山,山高三十里,三四月间,积雪始消,下视白鹿、葛仙诸山,真培也。山之后又有九峰山,山高大,北连茂州境。《志》云:白鹿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亦高秀。

○沱江在县南,李冰所导之支流也。自崇宁县流入界,又东径新繁县北。唐武后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沱江,凿川派流合堋口垠岐水,溉九陇唐昌田。宋乾道三年,彭州守臣梁介修复三县一十余堰。灌溉之利,及于邻邦。三县,九陇、永昌、阳也。时彭州领县三。

○江,在县东,亦曰弥水,源出九陇山,至阳故县南,合于沱江。

王村河县北三十里。源出九峰山,经堋口镇,又南至竹鸡河,合白水、黑水、中隋、乾溪、大隋、白鹿七河,注于沱江。常有戍兵哨守,以防茂绵之寇。

○鹿耳溪,在县北四十五里,源出县西北曲尺山,东流入新繁县之清白江。又白石沟泉,出县北七十里之小峡山,流入汉州,注金堂峡。今有白石沟巡司,在县北六十里。《志》云:县境有马鸣、麻柳、罗江、济民、石洞、上下舟江,凡十四堰。

○静塞关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静塞关。

○三交镇,在县西,唐龙纪初,王建破西川兵于新繁。时陈敬党杨晟军于彭州,惧徙屯三交,即此。

威戎戍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威戎军,盖置于此。又有朋笮守捉城,或曰即今堋口废县也。又有安远、龙溪二城及当风戍,《新唐书》俱在彭州界。

崇宁县府西北八十里。西南至灌县九十里。本郫、导江、九陇三县地。唐仪凤二年,置唐昌县,属益州,寻属彭州。长寿二年,改为周昌县。神龙初,复曰唐昌。《五代会要》:梁开平八年,改唐昌曰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曰唐昌。晋时,为彭山县。汉复曰唐昌。时蜀未尝奉中朝正朔,盖皆遥改也。宋初,为永昌县。崇宁初,改今名,仍属彭州。元因之。明初,州废,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三里。县今省。

○金马山县北二十里。相传山似云南之金马,因名。又铁砧山,在县西六里。《志》云: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

○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径不盈尺,而水常不绝。

○沱江在县南。自灌县流入,又东入彭县界。《志》云:县境有万工、龙口、七星、平乐等十六堰。

灌县府西百二十里。东至郫县九十里。本汉郫、绵、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晋徙都安于灌口。宋、齐仍属汶山郡。后周省入汶县。唐武德初,置盘龙县,旋改曰导江,初属益州,寻属州。贞观二年,州废,仍属益州,又改县曰灌宁。垂拱中,属彭州。开元中,复曰导江县。五代时,孟蜀置灌州。宋仍曰导江县,属永康军。熙宁五年,军废,县属彭州。元初,复故。元复曰灌州,以导江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导江废县在县东二十里。蜀汉置都安县,又在故县东。晋移县于灌口。后周县废。唐初,复于灌口置盘龙县,又改曰导江。咸通十年,南诏寇邛州,定边节度使窦滂弃州走导江。宋仍为导江县,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今为导江铺。《志》云:今县治,故导江县之灌口镇也。唐开元中,置镇静军于此。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茂州,逾汶川,侵灌口,或谓军即是时所置。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安军,寻曰永宁军。太平兴国三年,又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九年,复即导江县带永康军使隶彭州。嘉定二年,知军虞刚简言,本军近接威、茂,并青城一带山,不五七十里,即是夷界。唐吐蕃入寇自此途出,距成都百二十里而近,其为紧切,甚于黎、雅。是也。元改军为灌州,以导江县省入。《郡志》云宋永康军治导江县,误。今县有石城,明弘治中筑。

青城废县县南四十里。汉江原县地,萧齐置齐基县,属汶山郡。因之,并置齐基郡。后周,郡废,改县曰清城。隋初,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仍属益州,垂拱中,汶属蜀州。开元十八年,又改清城曰青城。宋乾德四年,改属永安军。熙宁三年,军废,还属蜀州。元中,复置,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志》云:县西南又有赤城,在青城山下。

○青城山县西南五十里。连峰接岫,奇胜不一,为郡境之巨镇。自是而西南有成都高台、天仓、天国诸山,又有圣母山及便傍诸山。便傍山外即为番境,盖天所以界华夷也。俱详见名山青城。

灌口山县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溉灌平陆处也,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李膺曰:湔水路西七里灌口山,古谓之天彭阙。李吉甫云:后魏于此置灌口镇,自此迄千顷山五百里间,两崖壁立,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地。《郡志》云:县北三十里有汶山,李冰谓之天彭门,李膺谓之天彭关,以两山对峙如关也。盖即灌口山矣。又离堆山,《志》云:在县西一里,即李冰凿溷崖以避沬水之害者。或曰:离堆亦即灌口山,《志》误也。

玉垒山县西北三十里。左思赋:包玉垒以为宇。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有玉垒关在其下。又灵岩山,在县西北五里,岩常出云,旁有泉出石穴中。又有风洞,风出如吼。《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韫玉山,山石似玉,一名永康石。

观坂在县西。蜀汉建兴十四年,幸湔登观坂,观汶水之流,是也。晋泰始八年,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讨汶山白马叛胡,至观坂,为牙门将张弘所杀。或云,坂在湔堰之上,亦曰观江陂。

○牡丹坪,在县西南八十里。《胜览》:自青城之长平山扪萝而上,由鸟道三十里,至此有平阜数十亩,高树蔽天,异花香艳,如牡丹然,因名。

○湔江县西北三十三里。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汉志》注:玉垒山,湔水所出。郦道元以为蜀相开明所凿,又即古离堆也。岷江南流至此,秦李冰凿离堆,分江东北流,曰石渠水口,自此正流引而南,入崇庆州界,支流分三道,环绕成都之境,资以灌溉,为利甚溥。《郡志》:县西南七十里有沫江,盖即大江别名也。江中石高数丈者,名大坎,次者,名小坎。疑即所谓离堆矣。其水南流入崇庆州界,东北出为湔江也。又有沱江,在县南十五里。或曰,此即郫江上源,灌人谓之沱江。

○石定江,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下流入于都江。丈人山,《志》云:在县西南五十五里,盖即青城山矣。又白沙江,在县西十一里,源出茂州山中。又县西十里有尤溪水,亦自茂州流入境,俱合于都江。

乾溪在县东北。湔江所经也。《志》曰:石渠之水,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又东北至彭县界,会于王村河。

湔堰在县西。即离堆口也,亦曰都安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赋》西逾金堤,谓此。诸葛武侯北征,以农为国所资,调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此堰。《水经注》:都安县有桃关,李冰作大堰于此,谓之湔堋,亦曰湔堰。今为犍尾堰。元至元初,因故址兴修,分江道水,因势潴堰,以铁石为堤防,然后潴泄尽利,至今犹以时修治。

○百丈堰,在湔堰之东,亦李冰所造。《志》云:百丈堰灌田数千顷,蜀以富饶。其东又为石门、广济诸堰,凡数十处。其着者,曰金鸡、颜上、石牛、五斗、将军、布袋、大小宝瓶、上下马骑等堰。又侍郎堰,在百丈堰之西,《唐志》云:侍郎、百丈诸堰,皆龙朔中筑,引江水以溉彭益之田。又有小堰,长安初筑。

○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夷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又蚕崖关,在县西四十里。《志》云:当岷江之北、松茂驿路之冲。后周天和二年,创立石路,棱如簇蚕,因名。熙宁五年重建,元末毁于兵火。今置巡司,关外有宋时所置蚕崖市,夏夷互易之地,盖置关以绝西羌窥伺之端也。

盐井关在县西白沙河北。又有水西关,在白沙河南。元人修都江堰,谓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即此。

○獠泽关,在县西南百里,董卜韩胡通华捷径也。

羊灌田戍在县西。唐置羊灌田守捉城于此。元和初,高崇文将高霞寓追叛帅刘辟,及之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即此。又有白沙守捉城,唐开元中置,以白沙江名。又绳桥守捉城,亦在县西,唐置。《志》云:今县西四十里有金绳渡,即绳桥故址云。

○三奇戍,在县西。《新唐书》导江县有木瓜戍,又有三奇戍。贞元中,韦皋使镇静军使陈泊统兵出三奇路,伐吐蕃,是也。

虚阁栈道县西十里。《古今集记》:县西十余里有虚阁栈道,二十五里有石笋阁道,三十里有龙洞阁道。又有飞赴渡在县东南二十里,筒槽渡在县东南四十里。盖县当水陆之险也。《志》云:今县治东南有永康驿。

珠浦桥县西二里。索桥也,亦谓之绳桥。长百二十丈,阔一丈。或云:即今县治西南一里之凌虚桥。又有筒桥,在县西四十里,两岸石柱以竹绳横牵,斫木为筒,状似瓦,覆系绳上。渡者以麻绳缚系筒下,仰面缘绳而过,南通滋茂乡与汶川界。今易为绳桥。

金堂县府东七十里。东南至简州亦七十里。本新都县地。唐咸亨二年,析置金堂县,属汉州,以金堂峡名。宋乾德五年,改属怀安军。元初,属怀州。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县,改今属。明因之,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八里。

○怀安城县东南五十里。本牛鞞县地。西魏置金渊县,并置金渊郡治焉。后周郡废。隋属益州。唐武德初,改曰金水。三年,以县属简州。宋乾德五年,置怀安军治焉。元初,升为怀州,寻并县入州。至元二十年,又并州入金堂县。旧《志》:怀安城有石城在其左,白塔在其右。台山西峙,峡水东流。今遗址尚存。又白牟废县,在县东,亦西魏时置。后周废入金渊县。

○三学山县东北十里。唐景福元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兴元帅杨守亮遣将符昭救之,径趋成都,营三学山,建将华洪拒却之。王衍尝游畋于此。《志》云:山下有隘口,璧立千仞,惟一路可通人骑,谓之三学隘。

云顶山县南五十里。本名石城山,状如城顶,平可十亩许,有神泉。唐天宝六载,改为云顶。宋淳三年,余帅蜀,城云顶以备外水,为利州治所。宝六年,蒙古将纽侵蜀,入成都。蜀帅蒲泽之命其将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自将兵取成都。纽大破大渊等兵于灵泉山,进围云顶山,扼其归路,城降于蒙古。由是成都彭、汉诸州悉陷。灵泉山,见潼川州遂宁县。

○盘龙山,亦在县南五十里。山势盘旋,起伏如龙。又九头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有九峰并峙。其相近者又有金台山,以高耸如台而名。

昌利山县东北十二里。上有石室三门,可容数十人,俗呼三龙门。又万安山,在县北十六里,山分二脊。相传洪水时,栖于其上者万人,俱得免,因名。

金堂峡县东二十里。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相鳖灵所凿。宋转运使韩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曰峡口。《图经》:旧金堂县治峡口,今县治为古城镇云。

○金堂河在县东。以金堂峡而名,即湔水、绵水、雒水会流处也。自新都入县界,至县东南五十里出金堂峡,而入简州资阳县界。《胜览》:县治南有大江、中江、北江,世谓之三江。误。

○古城河,在县南。《志》云:旧自二江分流,由灌子滩径县东南之斜滩,会于金堂河。又柳溪,在县东北七十里,下流亦入于金堂河。《志》云:县境有马朋、仿车、后江、白水、石龙等堰,共五十六处,皆分流溉田。

○通海镇县东五十里,有盐课司。《志》云:县西北有黄连隘,县东南有焦山、斜滩二渡,县境津要处也。

○白苏镇,在县东南。《九域志》金水县有白苏镇。唐同光二年,唐兵伐蜀,前锋至利州。蜀将王宗勋等西走,追及主帅王宗弼等于白苏,合谋送款于唐,即此。

仁寿县府东南二百里。西至眉州八十里,东北至简州七十里。汉犍为郡武阳县之东境。刘句曰:晋置西城戍。宋白曰: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即其地也。梁置怀仁县,并置怀仁郡治焉。西魏改县曰普宁,并置陵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仁寿,仍为陵州治。大业初,改州为隆山郡。唐初复曰陵州。天宝初,曰仁寿郡。乾元初,复曰陵州。俱治此。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陵井监。宣和四年,改曰仙井监。隆兴初,又改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州入仁寿县。国朝因之。县旧有石城,不及二里。今无城,编户十三里。

○废籍县县北百十里,接华阳县界。《隋志》云:西魏置籍县,属陵州。大业初,省。刘句曰:梁置席郡,后改为县,西魏讹席为籍也。一名汉阳戍。唐永徽四年,复置籍县,属陵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入广都县。乾道六年,复置。元初,废。又贵平废县,在县东北六十里,今详见双流县。

○蒲亭废县,在县南十五里。西魏置蒲亭县,隋改曰井研。唐武德四年,自拥思范水南徙,即今井研县也。又唐福废县,《志》云,在县北四十五里。建置未详。

○三山在县城外,东西南三相对,而治居其中。治南有陵井,三去井各一里。西曰跨鳌,南曰翳斯,东曰飞泉。《图经》:隋仁寿元年,獠反。百姓城于山顶避难,有飞泉涌出,獠平泉涸,因呼为飞泉山。又治西南有隆山,隋以名郡,今曰鼎鼻山。治东北又有印山,以山形方整而名。

石矩山县东北八里。亦名石城山。有石壁如城,绝顶望见峨眉。西魏末,江州刺史陆骄讨陵州叛獠,獠因山为城,攻之难拔。腾陈伎乐于城下一面,獠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腾潜帅三面俱上,叛獠遂平。

○唱车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志》云:在旧贵平县南八里,自巴郡至蜀之通道也。山近盐井,闻推车歌唱之声,因名。

玉屏山县西二十里。群山环聚,玉屏为之冠。又金华山,在县北百十里。山下有池,广数十亩。左有卧龙山,右有仙牛山。

○丽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下有盐井,产盐甚甘。相传山神十二玉女所开,因名,今井灶犹存。

○蟠溪在县东飞泉山下,又县北百里有兰溪,下流俱入简州界,为赤水之上源。

○禄水,在县北八十里。水多鱼虾,因名。自双流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兰溪。唐开元中,移贵平县治禄川,即此水也。

盐井在治南。少西有艳阳洞,亦曰焰阳,即咸泉之源也。亦曰陵井,亦曰仙井。宋置监于此。《志》曰:府境有盐井,大小不一。惟仁寿及简州所出至多,民资其利,有仙泉井盐课司,在县治南半里。

汉阳堰在废籍县东五里。唐武德初,引汉水溉田二百顷,后废。文明元年,县令陈充复置,后又废。汉水盖即雒水云。又县有方家坝、草狭沟、鸳鸯池、太平桥等十三堰。

○龙爪驿县北百二十里,水道所经也。

井研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仁寿县六十里。汉武阳县地。西魏置蒲亭县,隋改置井研县,属陵州,在今仁寿县境。唐武德四年,移县治此,仍属陵州。宋属陵井监。元初属隆州,寻与州俱省。至正末,伪夏复置井研县,属成都府。前朝洪武十年,废,寻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里。

○始建废县县东四十里。隋开皇十一年,析井研县地置始建县,属陵州。隋末,废。刘句曰:唐武德四年,置始建镇,明年改置始建县,旧治拥思水。圣历二年,移治荣祉山,即是县也。宋初,仍属陵州。咸平四年,废入井研县,为始建镇。《郡志》:始建废县在仁寿东南三十里,盖境相接也。又晋末侨置江阳郡,寄治武阳,齐、梁因之。刘句曰:井研县,东晋置江阳郡,魏改置浦亭。是也。

○铁山县东北六十里。出铁刚利,诸葛武侯取为兵器。宇文周保定二年,铁山獠叛,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总管陆腾进军讨之,一日下其三城,招纳降附者三万户,即此山之獠也。

○磨王山,在县南三十里。旧《志》云:山绵亘广远,接嘉、眉、荣、隆四州之境。又井镬山,在县北二里。山俯临镬井,因名。

○宴嘉池县北五里。井镬诸山之水汇流于此,分为二支,萦带县北,邑人多游宴其上,因名。《志》云:县无长川巨浸,有堰百余,池塘四百余,皆储诸山溪之水以溉田。又研井,在县南七里,县因以名。其相近又有思陵井。

资县府东南三百里。东至内江县百二十里,西北至资阳县百里。汉置资中县,属犍为郡。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使其党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此。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亦为资中县。后周改置盘石县,并置资中郡,又自阳安县移资州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州为资阳郡,唐复改郡为资州。天宝初,亦曰资阳郡。乾元二年,复故。寻又置安定军于城内。宋亦曰资州,仍治盘石县。元州县俱废,明玉珍复置资州。明初降州为县。县无城,今编户十三里。

○盘石废县县治北三里,即后周所改置县也。隋、唐以来,皆为州郡治,元省。《北史》:周保定二年,资州盘石人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总管陆腾率军讨击,破斩之。而蛮子复反,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导,蛮獠畏威,承风请服。所开之路,多得古铭,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云。《宋志》:盘石县有盐井一,铁冶八。

月山废县在县西。刘句曰:本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置月山县。唐属资州。宋乾德五年,废。又丹山废县,在县西北二十里。唐贞观四年置,属资州。六年,省入内江。明年,复置。宋乾德中,与月山同废。又银山废县,在县东四十里,亦义宁二年置,属资州。宋乾德中,废为银山镇。今有银山巡司。

○龙水废县,在县西南八十里。隋义宁二年,析盘石县地置,属资州,有溪水屈曲蟠拥犹龙。又有龟山,依山陇为城。《志》云:隋置县于龟龙溪。是也。宋宣和二年,改龙水为资川,寻复旧。淳二年,县废。今为龙水乡。又《唐志》资州城内有安夷军。贞元二年,西川帅韦皋奏置军于此,维制诸蛮,是也。

○重龙山县治北二里。崷盘屈,隐若龙转。上有天池,大旱不竭,乃资中之胜也。一名四岩山。东岩在城东三里,西岩在城西六里,皆奇胜。其北岩又有泉曰君子泉。又盘石山,在县西北一里,后周以此名县。又西北五里曰丹神山,丹山县以此名。旧《志》:县北二里又有醮坛山,《盘石迁治记》云珠江流前,丹神拥后,灵岩蟠其右,醮坛据其左者也。醮坛,盖重龙之支阜矣。

玉京山县西南五十里。峭险壁立,插天连云。上有观曰太霄,一名玉清山。又灵岩在故龙水县西三里,即《迁治记》所云灵岩蟠左者也。

○珠江在县治南,即雒江所经也。自简州东南流入境,又东四十里为资江,水深百尺,为群川总会之所,流入内江县界。《志》云:县境有蒙溪、鸳鸯、石桥等堰六十一处,皆分引珠江,下流以溉田。

○罗泉井,在县西百二十里,产盐,有盐课司。

○龙泉隘在银山镇,镇北为杜家沟,有龙泉洞。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西犯成都、泸、叙,诸郡邑望风瓦解。内江之卑木镇、资县之龙泉诸隘口俱失。贼遂向成都,败官军于资阳之九泉山。

○珠江驿,在县治东一里,水道所经也。

内江县府东南四百三十里。西至资县百二十里,北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后废。后周置汉安戍,寻改置中江县。隋曰内江,属资州。唐、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初改今属。城周九里,编户一十六里。

○清溪废县县东北八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为盘石县地。隋末,分置牛鞞县。唐初,属资州。天宝初,改名清溪。宋乾德五年,废入内江县。《志》云:县治西二里,有内江旧县。又宋绍兴末,尝置安夷军于内江云。

○将军山县北八十里。唐初夷獠扰掠,将军薛万彻讨之,屯兵于此,因名。又铧影山,在县西二十九里,有二泉更流迭止,与晦朔相为盈缩。

三堆山县西二十里。尖峰插汉,中江所经。又县东南七十里,有石笋山。下圆上锐,耸峙云表。形家以三堆为邑之天阙,石笋为地轴云。

○化龙山,《志》云:在县西二里,山极幽胜,一名翔龙山。又县南二十里,有高峰山,滨江有洞,曰会真。

○中江县城西北五里。自资县流入,即雒江也。径资县为资江,至此为中江。《志》云:中江历资江而东,径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复东折而南,至卑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县当其中,故曰内江。江去城不百武,城内西北街有桂湖,与江相通,盈缩清浊皆同也。中江又东南经富顺县至泸州,会于岷江。

玉带溪县西南二里。下流合于中江。又长堰池,在县南三十里,有灌溉之利。池北为天生堰,亦引水灌田处也。

○黄市井,在县西南二十里。产盐。《宋志》云:内江有六十六盐井,此其一也。今有黄市井盐课司。

○卑木镇县南三十里,亦曰卑木关。接重庆府荣昌县界,有巡司戍守。又有安仁马驿,在县南十里。

安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北至龙安府百九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唐为龙安县地,属绵州。宋初仍属绵州,后属石泉军。宝佑后,为军治所。元中统初,置安县。五年,升为安州。明初,改州为县。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神泉城县南五十里。汉为涪县地。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西魏因之。隋初,属潼州。开皇六年,改曰神泉县,属绵州。刘句曰:以县西有神泉,能愈疾也。唐初,仍属绵州。元和初,西川帅刘辟叛,山南西道严砺遣将严秦败刘辟兵于神泉,是也。宋初,仍属绵州。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九域志》:神泉县,在绵州西北八十五里。元中统初,省入安州。《志》云:今神泉坝即其地。

龙安废县县东北九十里。《隋志》云:旧置益昌、晋兴二县于此。西魏省晋兴入益昌。后周别置金山县。开皇四年,省益昌入金山,属潼州,寻属绵州。唐武德三年,改县曰龙安县,仍属绵州。宋因之。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宣和初,改县曰安昌,寻复故。宝中,移石泉军治此。元省入安州。又西昌城,在县东三十里。齐、梁时,益昌县治此。隋废。唐永淳元年,改置西昌县,属绵州。李吉甫曰:利州有益昌,故此名西昌也。宋初,仍曰西昌,寻废。今名花家镇,为市集贸易之所。

○龙安山县北十里。林泉殊胜。《志》云:隋开皇中,蜀王秀尝立亭馆于此,唐以此名县。又北一里曰九顶山,亦高耸。

○浮山,在县南二十里,有十二峰,峭拔如屏,突出平野。又西昌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本名马鞍山,唐天宝六载,改曰西昌。又透山洞,在县东三里,南入北出,可容千人。

○龙安水在县北。一名安昌水,自石泉县流入境,又东入绵州界,合于涪水。《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黑水,南流入罗江县界。

○神泉,在县南五十里。其泉涌出平地,旧传冬温夏沸,能愈人疾。今否。《元和志》:神泉县西三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痼疾饮之,即差,名曰神泉。

折脚堰在废神泉县北二十里。唐贞观元年置,引水溉田,大为民利。

○云门堰,在废龙安县东南二十三里。唐贞观元年筑,引县东茶川水以溉田。《志》云:县自云门而下,有白马、黄土、芭蕉等堰,凡十二处。

○睢水关县西四十里,南去汉州绵竹县四十五里。《志》云:关面山负水,平衍饶沃。其西三十里名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关东三十里为叠溪堡,乃白草番后路,形势孤悬,安、绵倚为保障,故睢水关之戍守切焉。《志》曰:安县东至涪城,西极绵竹,南通罗江,北达石泉,境内虽无夷族,然而迫邻睢水、曲山、叠溪诸关堡,则天池、大坝、白草、青片诸寨,亦其接壤矣。

曲山关县北六十里。当平武、石泉及县境三路之要,亦曰曲山寨。成化十四年,抚臣张瓒自松潘移师叠溪、茂州,以曲山三寨负固不服,击破之,即此。又有小坝关,在县东。《志》云:县境之关三,睢水、曲山、小坝是也。又县北有三盘寨。《宋志》隆安有三盘寨及茶场。又有石关寨,在县南废神泉县境。

○擂鼓坪堡,在县境。《志》云:县境之堡十一,曰擂鼓、后庄、香溪、叠溪、曲溪、三江、灵鹫、枧槽、马尾、白水、龙蟒是也。

高观县南三十里。有一峰突起,其上坦平,登临四望,远见百里之上,因名。又县东五里曰云梯,以石径萦纡也。县北十里曰石门,两旁皆山,路由中过,因名。

附见:

宁川卫府治东四里。洪武十二年建。又成都左护卫,在府治南六里,洪武中,为蜀府建。又有成都中前后及右四卫,俱在府城内,各领千户所五。

灌县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洪武七年置,属成都右卫。

简州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潼川州安岳县百八十里,东南至资县二百里,西南至眉州百八十里。

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晋永和中,改属蜀郡。宋、齐因之。西魏于此置资州及武康郡。后周因之《隋志》:后周徙资州治资中,而郡如故。资中,即今资县。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简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复置简州。天宝初,改阳安郡。乾元初,复故《志》云:贞元中,置清化军于城内。宋仍置简州亦曰阳安郡。元因之。至元二十年,以州治阳安县省入。明洪武六年,改州为县。正德十年,又升为州编户十一里,领县一。今亦曰简州。

州密迩成都,江山殊胜,处于高,鱼稻常饶。西川盐利,简州为最,沃饶之称,良有以也。

○阳安废县今州治。本汉牛鞞县,属犍为郡。后汉因之。东晋时曰鞞县,属蜀郡。义熙九年,刘裕使朱龄石伐谯纵,纵遣其党谯抚之屯牛鞞,龄石使别将臧熹自中水向广汉击斩之。宋亦曰鞞县,萧齐复曰牛鞞,梁因之,俱属蜀郡。西魏改曰阳安县,为武康郡治。隋、唐为简州治,宋因之,元省。《志》云:今州治西一里有古牛鞞戍,即故县也。州治东二里为废阳安县。自元以前,县盖治此。又州有石城,东抵江,西抵绛水溪。成化中,因故址修筑。正德十二年以后,复增修之,周四里有奇,门三。

平泉废县州西南五十里。本牛鞞县地,西魏置婆闰县,属资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平泉县,属益州,寻属简州。刘句曰:婆闰故县,在今县南九十里。隋移县治于赖黎池,因改曰平泉县,旁有池涌泉也。唐仍属简州。元至元二十三年,省入简州。

○石鼓山州东北十里。《志》云:昔蜀将许都军平定羌戎,回登山击石鼓犒将校,因名。又州城四面有四岩山。东西两岩去城五里,南岩去城一里,北岩去城二里,为附郭之胜。

○玉女山,在州东北二十里。山东北有泉,西北有悬崖,腹有石乳房十七眼,土人呼为玉华池。又赖山,在州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州以此名。州东北八十里,又有柏茂山,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

长松山州西七十里。与华阳接界,为州西之斧,界内诸山,皆发脉于此。稍南曰分栋山。《益州记》:蜀人谓岭为栋也。《寰宇记》:分栋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东北入静戎军。刘泾云:自成都趋陵简,必过分栋山。山周数百里,高大阻险,以石次第为步。巅有亭曰少休,与分栋相接者又有大塔山。

○逍遥山,在州西三十里。上有悬崖,崖有东西两室,称为幽胜。又盘龙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先主尝立寨于此,其下有普济泉。又天台山,《志》云:在县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三台然。

○雁水在州城东,即雒水之别名也。其上流为金堂河,流经州界谓之雁水。相传水中尝出金雁,亦曰金雁水。又东南经资县而为资江之上源。《志》云:州境有阳明镇、花鹿沟、官斗沟、平太镇、虎头、长沟等堰六十五处,皆节雁、绛诸水以溉田。

赤水在州治南。一名绛水。自仁寿县流入界,经故平泉县流至此。又东与雁水合,亦谓之牛鞞水。晋太安二年,罗尚守成都,为李特所攻,尚军无食,夜出牛鞞水,东走。五代、唐长兴三年,董璋侵孟知祥,至汉州,西川将潘仁嗣拒之,战于赤水,为璋所擒,璋遂克汉州。既而西川将赵廷隐等败璋于鸡踪桥,追至汉州,又进至赤水,降其余众。知祥夜宿雒县,将会廷隐于赤水,遂西还,命廷隐进攻梓州。胡氏曰,赤水在汉州东南,当即雁水之别名。似误。

上流井州北十里。产盐,有盐课司。又牛鞞井,在州城内,亦产盐。又平泉井,在废平泉县,市民日汲于此,给五百余家。

○小桃源,在州北三十里。地多桃花,天水相接,一望无际,称为绝景。

○龙泉镇州西七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有龙泉驿,亦曰隆泉,一名灵泉。又阳安马驿,在州治西一里。

○贵平镇,在州南,即废贵平县也。与仁寿、双流二县接界,今详见双流县。又白芳镇,在州西北百里,近新都废金水县界。《唐志》简州金水县有白芳镇,是也。今亦见金堂县。

资阳县州东六十里。东南至资县百里,西北至府城百六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改资中为盘石,别置资阳县,属资州。隋以后因之。元废。明成化中,复置资阳县。正德中,改今属。土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七里。

○资山县西南三里。迥然秀拔,一名独秀山。又威峰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高出云表,为一方之镇。

○九泉山,在县东北。万历中,奢崇明作乱,自泸叙而西,败官军于此,遂薄成都。或云,山与资县接界。

○雁江县东一里。东南流入资县界。《志》云:雁江经资阳、资县之间,亦曰中水。萧齐永元初,益州刺史刘季连遣兵袭中水蛮,不克。其地盖在县界。胡氏曰:中水在资阳县西。似误。

○资溪,在县西二里。萦纡九曲,流入雁江。又孔子溪,在县南二十里。溪旁有乡校,祠孔子,因名。亦东流合于雁江。《志》云:县有栗木镇、丹山镇、水溪沟等堰凡二十八处。

○资阳镇县东六十里。《志》云:县东三十里有南津驿,镇与驿相连。正德十三年,徙镇于今所,有巡司戍守。嘉靖中,移资阳巡司于溪河地方。又昆仑渡,在县北十五里,雁江津渡处也。

崇庆州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邛州百十里,东南至眉州二百里,西北至灌县四十五里。

秦蜀郡地。汉、晋因之。李雄据蜀,置汉原郡。永和中,改为晋原郡治江原县。刘宋因之。萧齐改晋康郡。梁曰江原郡。后周并入犍为郡。隋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初仍属益州。垂拱二年,分置蜀州。天宝初,改为唐安郡。乾元初,复故《新唐书》:州城内有镇静军。乾符二年,节度使高骈置。宋因之。绍兴十年,升崇庆军以高宗潜邸也。淳熙四年,又升为府。元至元二十年,降为州。明初因之,以州治江原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一。今亦曰崇庆州。

州崇山重阻,江山环流,土沃田良,蜀之奥区也。

○晋原废县今州治。汉置江原县,属蜀郡。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李雄立汉原郡治此。永和三年,桓温灭汉,改郡曰晋原,又改县曰多融,以县界多融山而名。寻复为江原县。宋因之。齐为晋康郡治。梁为江原郡治。后周废郡,改县曰晋原。隋属益州。唐为蜀州治。宋因之。明初省。今州城,成化中土筑,周八里有奇,门四。

江原废县州东南三十里。本江原县地,后周置道县,属犍为郡。隋大业初,县废。唐武德初,置唐隆县,属益州。长寿二年,改曰武隆。神龙元年,复曰唐隆。先天元年,又改曰唐安,属蜀州。宋开宝四年,改曰江原。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崇庆州。今为江源镇。

永康废县州西五十里。本青城县地,五代时孟蜀分置永康县,属蜀州。宋因之。元省。旧《志》:县在州北二十里。今名四界镇。又有废汉原县,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李雄尝置县于此。今名横原镇。又州西南三十里,有晋康废县。或曰,本晋乐县之讹也。晋末置,属沈黎郡。刘宋属晋原郡。齐属晋康郡。西魏废。又有蛮城子,在县西北四十里。昔蛮人所居。

○鹤鸣山州西八十里。绝壁千寻,与邛州接界。《唐十道志》:剑南道名山之一也。又蟆颐山,在州西五十六里。山心如蟆颐,因名。上有平地数百步,诸山之鹿,日聚于此,号曰鹿市。《志》云:州西南有多融山,一名晋原山。

○汶江州西北五十里。自灌县流入界,经州北三十里,谓之味江。相传蜀王投醪江中,三军皆醉处也。又东南经州东北十里谓之白马江。又东南入新津县界。《丹铭录》:江水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曰白华津、皂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也。唐人皆指蜀州为五津云。

○寿阝江,在州北五十里。自废青城县东流径州境,又东入温江县界,合于皂江水。《汉志》:江原有寿阝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是也。近《志》作江,误。又文井江,在州治北,东流合于味江。《志》云:州境有黑石、石头、沙河、普济、普润、百丈、娑罗、石鱼、杨柳等堰七十四处。

东湖在州治东南。又治西有西湖,治北为罨画池。旧时导江水入城,环绕州治,潴为湖池,称佳胜云。

○清溪关州西八十里。或云,宋置关于此,以清溪故关为名也。亦曰清溪口。其旁两山峙立,上合下开,名曰百家门。门内二里曰天生桥,以两山相接如桥也。今有清溪口巡司。

乾溪镇州西二十里。《志》云:后周于此置晋原县,今为乾溪镇。唐中和二年,西川叛将阡能等作乱,陈敬遣将杨行迁等击之,战于乾溪,官军大败,即此处也。又唐安驿,在州治西南。

新津县州东南二十里,北至双流县八十里。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后周始于新津市置新津县,移犍为郡治此。隋初,郡废,县属益州。唐属蜀州。咸通十一年,南诏陷邛州,进攻成都,犯眉州,进犯新津,寻自双流而进。十四年,蛮复入寇,至新津而还,即此。宋属崇庆府。元属崇庆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公孙述城县西三十里。相传公孙述所筑。又有故县城,在县治东三里。《周地图记》:县城故皂里江津之所,所谓新津市也。

○修觉山县东南五里。有修觉寺,唐玄宗尝幸此。蜀王衍亦尝游焉。下有渡曰三江渡,以岷江、皂江、白马三江并列而名。其上为雪峰,亦名宝华山。

○天社山,在县治南三里,枕大江。兵燹时,蜀人多避难于此。其南二里曰平冈山。又稠梗山,在县南八里。稠梗,草名也。相传服之可以长生。

○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曰三江下渡。《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或云,县东北二十里,有北江,即二江也。又云,县城南有皂江,即大江也。又南入眉州彭山县界。

新穿水县东北四十里。与双流县接界,即二江所经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不能陷,遁还。至双流,阻新穿水,造桥未成,狼狈失度。乃伪请和,三日梁成。既济,即断桥按队缓驱。又中和二年,西川将高仁厚讨阡能,降双流西诸寨兵。语之曰:籍汝曹为我前行,过穿口、新津寨下告谕之。比至延贡,可归矣。寻至穿口降其众。进至新津,复降其十二寨。穿口即新穿水口。《九域志》新津县有新穿镇。延贡,见邛州大邑县。

铁溪河县西十里。其上源即邛水也。自邛州流入境,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志》云:铁溪河,一流入白木水。又夜郎溪,在县东南二里。自县南夜郎坝而来,亦合于白木水。白木水,或曰即白马江也。《郡志》又讹为白米江。

远济堰县西南二里。分为四筒,溉眉山,通义彭山之田。开元二十八年,采访使章仇兼琼所开。《志》云:今县境有黄土、平昌、羊马、石马、通济、小史、大小高等三十二堰。

汉州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潼川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彭县七十三里,东北至绵州二百四十里。

秦蜀郡地。汉为广汉郡。后汉因之,兼置益州于此。晋改为新都郡。宋齐以后,皆为广汉郡。隋开皇初,郡废,属益州。大业中,属蜀郡。唐初,仍属益州。垂拱二年,置汉州。天宝初,改德阳郡。乾元初,复为汉州《唐志》:州城内有威胜军。宋因之亦曰德阳郡。元仍曰汉州,以州治雒县省入。明仍旧编户九里,领县三。今亦曰汉州。

州控成都之上游,为益州之内险。自昔争蜀者,必争广汉。先主之入蜀也,破雒城,遂进围成都。及魏人并蜀,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见德阳县,入雒城,长驱至成都矣。晋李毅曰,广汉之地,为益州衿领。唐杜佑曰:益州有三蜀,广汉、梓潼、成都也。盖山川襟带,形势险阻,略相等矣。五代唐同光中,郭崇韬伐蜀,前锋入汉州,王衍出降。又董璋据东川,与孟知祥争汉州。知祥复取汉州,遂并东川。明初,傅友德入蜀,自绵州趋汉,阻汉江即雒江,造战舰以济,遂拔汉州。汉州拔,而成都不可守矣。州于成都,其唇齿之势欤。

○废雒县今州治。本汉之雒县,属广汉郡。后汉为郡治。建安十八年,先主围雒。明年,雒城溃遂,进围成都。寻亦为广汉郡治。魏景元四年,邓艾入蜀至雒,后主遣张绍迎降。晋泰始二年,广汉郡治广汉县,而分置新都郡治雒。太康六年,新都郡废。宋齐以后,广汉郡皆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益州。十八年,改曰绵竹县。大业初,复故。唐仍为雒县,汉州治焉。后皆因之。元省。《郡志》云:故雒县在州治北二里。是也。明天顺中,始筑土城。正德六年,以石,周六八里有奇,门四。

湔阳城州西南二十里。《志》云:南北朝时置,以近湔水之阳而名。又有葭萌城,在州东五十里。或以为汉县治此,恐误。

○怀中废县,在州北。《隋志》:齐梁间置西遂宁郡。后周废郡,改曰怀中县。隋废入雒县。

○铜官山州东二十里。前代铸钱处也。又东五里,有连山。又五里,曰东觉山,上有古井。

○雒水州治东二里。源出什邡县之章山。东南流,经州治北。亦曰雁江。亦曰雁水。又折而南流,至州南,湔水流合焉。入新都县界,而绵水流合焉。下流入金堂县界。唐贞元中,刺史卢士理立堤堰雒水,溉田四百余顷。《图经》:雒水亦名沉犀水,水性刚,可淬刀剑。今详见大川雒水。

绵水州东十里。源出绵竹县紫岩山。东北流,复折而南入州界。又南经新都县北,入雒水。《华阳国志》:蜀之渊府浸以绵、洛。是也。又石亭水,在州东北二十二里。源亦出什邡县之章山,下流经此,合于绵水。

湔水州西二十五里。亦曰湔江。自灌县湔堰分流,经崇庆、彭县、新繁,至新都弥牟镇北,而入州界,合于雒水,故亦兼弥牟河之称。张知古云,此邦膏腴,利在江津,谓湔水矣。又五侯津,在州西。或曰即弥牟河津济处也。五代唐长兴三年,孟知祥败董璋于鸡踪桥,追至五侯津,即此。

房公湖在州治南。唐房所凿,亦谓之西湖。凡数百亩,称为佳胜。宋熙宁间,奏垦为田。今废塞。又涌泉,在州东三十五里。周广三百余丈,有灌溉之利。

○绵江堰,在州东。《志》云:州境有西水、龙井、天生、粟米、坤江等六十七堰。

○三水关州东十里。关下有渡,即绵水渡口也。亦曰三水关。渡有巡司戍守。

○白杨林镇,在州东。后唐长兴三年,董璋谋袭孟知祥,入西川境,破白杨林镇,即此。又广汉驿,今在州治东。

雁桥州治北一里。亦曰金雁桥,以跨雁水上也。后汉建安十八年,刘璋将张任自绵竹退守雒城,刘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败死。后唐同光四年,李绍琛叛,据汉州,州无城堑,树木为栅。唐将任圜击之,绍琛出战于金雁桥,败奔绵竹,圜追擒之。即此桥也。

什邡县州西二十里。东南至新都县五十里。汉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侯邑。后汉仍属广汉郡。晋属新都郡。宋、齐仍属广汉郡。后周改方亭县,寻废入雒县。唐武德二年,复置什邡县,属益州,寻属汉州。宋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南阳城县西二十三里。李膺《记》云:李雄之乱蜀,遣李寿掠汉中,五千余家寓于此。蜀平后,尝置南阳郡。沈约《宋志》:南阳县属北阴平郡。本南阳民流寓立。齐梁因之。西魏废。

○雍齿城,在县城南,相传齿所邑也。《括地志》曰:县旧治雍齿城。今于城北四十步立县,今城南有雍齿山。

○章山县西北六十里。一名洛通山,雒水出于此。又名章洛山,亦曰杨村山。上有风、火二洞。《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高境关,关外即章洛山也。

○大蓬山,在县西五十二里。高崖矗天,瀑布飞泻。《志》云:山高逾百里,六月积雪不消。或谓之蓥华山。其相接者,又有龙居山。悬瀑飞桥,岩壑甚胜。又有宝连山,在龙居、章山之间,脉皆相接。

○雒水在县北。自章山内合五溪而出,至高境关前,流益盛,分为十支,总名曰雒江。又东南流入汉州界。

○石亭水,在县北三十五里。亦出章山中,流入汉州界。

濯缨泉县北三十里。唐任愿云:什邡之西,行十许里,有古佛寺,曰南阳。宋大明中所建。寺之左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源流百许里,溉田数十万顷。虽大旱,民不告病,即濯缨泉也。

○青竹堰,在县境。《志》云:县有上下雒口、跑马、杨村等堰,凡二十处,皆引雒水以溉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xw/6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