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牌坊
在宝光塔东西两侧,对称地矗立着两座牌坊,东牌坊题为“天台胜境”,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年),西牌坊题为“庐山遗迹”始建于年。两座牌坊形制相同,砖砌,中间高、两端低,上覆瓦顶,下辟券洞。
这两座牌坊起到空间分割的作用,使相邻的院落相对独立,不致一览无余;同时又是重要的通道,穿过“庐山遗迹”可到达西部的莲社(后来重建于东侧净土院)、普同塔,进入“天台胜境”沿红墙夹道则可直通东部的罗汉堂。
东牌坊匾额“天台胜境”
“天台胜境”嵌于通往宝光寺罗汉堂、念佛堂及白莲池的通道前。此匾材质为石质,题款为“大清咸丰壬子()秋季月谷旦,同知衔知新都县事饶恒敬书”。长2.3米,宽0.67米,字体为楷书,黑底金字。匾文“天台胜境”为阴刻,上下款为阳刻,显得雍容华贵。
“天台胜境”和“庐山遗迹”两座牌坊隔塔相对而望,其后的通道将塔院与外围空间有机而巧妙地连接起来。
“天台胜境”与“庐山遗迹”都来源于佛教东传的历史。前者指浙江天台山,那里本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唐代以来禅宗也在这里有了很大发展,二者在争论与融合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也几度为禅宗所有。
东牌坊后通往罗汉堂的红墙夹道
东牌坊以“天台胜境”为匾,意在追溯禅宗的这段历史,同时也以此作为通往罗汉堂的路标,因为传说中五百罗汉正是在天台山显化于人间。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罗汉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只是佛法的觉悟者,更是像菩萨一样的助人觉悟者,那么罗汉所在之处,也将是众生得点化超度之地。
因而“天台胜境”匾下所镌对联“觉路满大千,众生共赴超尘界;法门唯不二,奕世同游选佛场”。同样是在向人们预告罗汉堂已近在咫尺:大千世界无处不有成佛之路,而此地正是通向自觉觉人的不二法门,芸芸众生,世世代代,都可以由此而登天台胜境,赴佛国乐土。
西牌坊匾额“庐山遗迹”
宝光寺历来非常重视寺庙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在中轴线及两厢房外又建了罗汉堂、极乐堂、念佛堂和紫霞书院。是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之一,确实没有辜负饶恒县丞的祝愿。
饶恒,字号倚楼,籍贯陕西城固。道光、咸丰(一)年间两任新都县令。善书法,近于董、赵。蜀中遗墨颇多。
县事为“同知”,表明书者饶恒享受了清代对官员议叙议处制度中提授、加级、纪录待遇。
--end--
-感恩阅读,随喜分享-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