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母亲杰出代表,新都杨氏熊太孺人翰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

“中华母亲杰出代表,新都杨氏熊太孺人”文:翰林先生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有孕育出这些功盖千秋、名垂青史人物的华夏母亲们。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她们是: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周朝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王的夫人,她们母仪天下,贤德无比,辅佐和教化了周朝的几位君王,不仅成就了周朝八百年基业,还为华夏民族培养了留名万世的三位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由此再向追溯至五千年前,在四川省盐亭县诞生了华夏母亲,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嫘祖,中华的母亲,野蚕家养,溉及四方,首倡婚嫁,德惠万民。嫘祖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的发明家,是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

华夏之母——嫘祖圣像:

而我们这篇故事的主人翁讲的是距离“嫘祖故里”盐亭县仅百余公里的成都新都区,闻名遐迩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氏,杨氏入川第三世祖杨玫的妻子熊夫人。元末战乱时期,东汉太尉“关西夫子”杨震后代杨世贤举家迁往湖北麻城,后又移居新都,其孙杨玫精研《春秋》,是新都杨氏书香门第的开创者。杨玫妻子熊氏出自书香门第,素有贤能之名。丈夫去世后,熊氏亲自操持家计,变卖随身佩戴的首饰,供养儿子杨春发奋读书,杨春在明朝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一门七进士”的传奇。“一曲诗词传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孙”,守业尚勤、崇尚节俭、敦睦人伦、重视教育,熊氏的治家箴言“四重”家规重在齐家立业,成为传家继世的珍宝。

大明状元杨慎曾祖母——熊太孺人德相:

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成都市天府家风馆,走进新都区杨氏宗祠,熊夫人留下的《四重家训》: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赫然写在杨氏宗祠入门左手边最显眼的位置,明朝状元杨慎第十四世孙,杨氏宗祠守护人杨德力老师向我们介绍道:《四重家训》为杨慎曾祖母熊夫人所留。熊夫人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熊夫人的《四重家训》对新都杨氏一族影响极大,如重教育方面,在杨慎曾祖母熊夫人立下“家法重教育”的家训之前,杨慎的六世祖和五世祖由于战乱,隐姓埋名,虽未考取功名,却皆是精通易学,救人苦难的大善人。正是熊夫人对教育的重视,从熊夫人的儿子杨春这代起,杨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

新都杨氏熊太孺人所留《四重家训》:

熊夫人一生深明大义,为杨家付出太多,她中年丧夫,母子相依为命,她拔簪助学,又当妈又当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尽到了母亲之责,还行使了教育之职,有了她的尽责尽职,才有了杨春这位未来的易学家、慈善家、教育家的茁壮成长。成化十七年杨春终于考中进士,他选择衣锦还乡,回到新都老家侍奉母亲,陪伴母亲熊夫人七年,成为辞官孝母,母慈子孝的典范。熊夫人很早就双目失明,成化十四年孙子杨廷和进士及第时,却依然视物不清;直到儿子杨春金榜题名,她才喜极而泣,瞬间双目复明,可见这个苦难多多的儿子在老太太心中的地位。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孝宗继位,深明大义的熊太孺人强迫儿子以国事为重,离家就职,杨春最终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熊太孺人,胸怀宽广,寿延绵长,她活了八十三岁,亲眼看到儿子、孙子高中进士,还看到曾孙小杨慎来到了这个世界。明弘治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熊太孺人殁,寿八十有三,赠一品夫人。杨春、杨廷和丁忧回籍。十二月八日,熊太孺人葬于祖茔之原。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应杨廷和之请,撰《明故封敕太孺人杨母熊氏墓志铭》,刑部尚书杜铭篆其盖,文渊阁经筵官姜立纲书其碑,此碑今藏新都桂湖碑林。明万历年间进士、诗人曹于汴,作《挽熊太孺人》缅怀纪念:人羡孺人诞贵子,扶摇万里纡青紫。我羡孺人诞子贤,玉峰千丈倚中天。华夏坤道,自万年前女娲氏伊始,在四川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陆续诞生了嫘祖、花蕊夫人、刘娥皇后、眉山苏母、熊太孺人、才女黄峨等杰出的华夏母亲代表,是她们在背后默默地托起了古蜀国文明,人文之天府,为四川的沧桑与厚重注入了柔情与坚韧,也完美地诠释出了《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坤道力量。

本文作者翰林先生母亲杨氏,于壬寅年正月参拜新都杨氏宗祠,并与明代状元杨升庵第十四世嫡孙,杨氏宗祠守护人杨德力老师亲切合影留念。

埙樂堂

赞赏是一种美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2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