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代是川南富顺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年版《富顺县志》记载:富顺在明代共有进士名,举人名。同时,据乐万里先生《明代四川作家研究》考证,在明代四川作家人中,川南富顺就多达29名,进入全省拥有绝对作家数最多的十个县份之一(前十位的县(县级市)分别为:内江99人、成都40人、重庆29人、富顺29人、遂宁20人、乐山16人、丰都14人、云阳14人、南充13人、长宁13人)。明代富顺作家的代表,当数名列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和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熊过,字叔仁,号南沙。关于其生卒年,《富顺县志》及现有文献均语焉不详。但通过查证时人文章,我们可以推定熊过的生于公元年,卒于年。熊过《寿从兄仲明六十序》中云:“予从兄平轩公生己未,越八年,过生,二十三年,逈生。”从熊过生活的大致年代看,此处的“己未”应为明弘治己未年,即年。按此推算,熊过当出生于明正德二年(年)。此外,熊过之子熊敦朴的同年好友赵用贤曾在《熊南沙先生墓志铭》中云其年七十五而卒,故熊过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年)。与此同时,陈文烛(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三年至六年间以副使督四川学校)在其《南沙熊先生集序》中亦载:“先生父子属予叙其集。后十年,先生长逝。”此处的“十年”可能为约数,但由此也可以印证,赵用贤所作《墓志铭》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从京官到庶人在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之路上,熊过的前半场是一路顺风的,但他的后半场却十分被动,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回到家乡富顺,一边开门授业,一边著书立说。熊过的祖上是江西抚州人,元末避兵乱始迁居川南富顺。到了熊过的父亲熊载一代,熊氏家族逐渐兴旺发达。其父熊载为明弘治十一年(年)举人,被选为陕西临洮府和州知州,但没多久,便因不合于道而辞官回乡。熊载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中举入仕,为熊氏家族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熊过年方六岁即“从里人谢釜授诗,十岁授于车冕,十三岁读易经”(赵用贤《熊南沙先生墓志铭》),他自己也曾说“予少而学诗书,皆有先师”(《南沙先生文集》卷五《题黄生问礼江阳卷》)。十六岁那年,熊过选为生员,嘉靖八年(年)举张璁榜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兵部主事。但上任不久,因熊过的母亲去世,他便辞官回籍丁忧。嘉靖十三年(年)六月,熊过丁忧期满,回到京城复职,担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当时的武铨存在很多弊端,熊过上任之后,便针对于此撰写文章发表自己对武铨利弊的看法,力陈武选官吏必须具有武功和亲历战阵,不准武人子孙坐享赏延之泽,要“不以功掩过,不以私废公”,杜绝“中官贵豪,特为冒滥,窜空名,侥幸苟得大将”的腐败现象。同时,熊过还指斥张璁、桂萼排斥异己,欺上蒙圣。与熊过同榜的榜首张璁,平时就与熊过见解不合,熊过的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张璁的注意和不满,并被张璁等人参奏谗言,于是熊过被捕入狱。幸好有给事中王希等人出面说情,熊过才幸免于牢狱之灾。封建官场的争斗无处不在,但熊过却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耿介性格。嘉靖二十年(年),此时的熊过已经升任为祠祭司郎中。这一年,太庙发生火灾,辉煌建筑付之一炬。随后,嘉靖帝命调拨银两、重修太庙。此时的熊过却不合时宜地上疏建言,认为重修太庙过于铺张浪费。熊过建言主张节约,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人家皇帝要修太庙,还会吝惜几百万两银子吗?经此一事,熊过被贬谪为云南白盐井副提举。而此时,他的好友、蜀中状元杨慎已经被贬谪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十余年。真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二人在获罪之前本是好友,此番经历看似浩劫,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云南的日子里,二人惺惺相惜,同命相连,友情比起往日来就更加深厚了。不仅如此,在患难与共之时,他们互相勉励,相信终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于是他们以诗文来往,用来寄托情感。杨慎就写了一首《春夕闻雨起坐至晓寄熊南沙》诗,用以表达他与熊过的感情是多么诚挚浓厚。诗云:半夜风声似水声,五更春雨遍春城。被提芳草茸茸暗,镜睹夭花灼灼明。墙过村醪仍冻蚁,窗临海树已喧莺。天涯节物催华发,同是怀乡去国情。没想到世事无常,第二年41岁的熊过因做事太认真,不懂圆滑而遭奸人陷害,又降为吴兴判官。在此期间,因其性格刚正不圆,耿介拔俗再次遭严嵩之子严世蕃陷害为辅臣唐龙之党,于是被削职为民,回到川南富顺。闭门谢客的书生熊过青年时学识即很渊博,在四川考中举人后,常在成都与文人墨客往还,所著诗文受到士林推崇,与新都杨慎、内江赵贞吉、南充任瀚并称“西蜀四大家”。他在刚刚步入仕途时,便与当时的任翰、唐顺之等新科进士一起才气相高,诗酒唱和,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作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熊过在诗文的创作上成就颇高。八才子中有两人,一个是王慎中,诗擅五古,有颜、谢遗音;另一个是唐顺之,工律体,其诗风庄严宏丽。此二人并称为“王、唐”。而熊过可以与其并驾齐驱,不分秋色。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曾评价熊过说:“叔仁奥博,时谓在王、唐伯仲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引费经虞的评论说:“过文甚朴奥沉郁,虽畅逸颇逊,而非一时散杂不根之辞,固一代文人也。”由此可见,熊过的学问绝不是当时一般文士诗人和庸官俗吏可以望其项背的。身为八才子之一,实在不是浪得虚名。熊过被削职为民的时候,才41岁。回到家乡之后,熊过便杜绝交游,以著书授徒为业。此时的熊氏家族已经是一个大家族,经济条件十分优越,熊过选择开门授业,其实更多的考量并非为了生计,而是教育家乡学子,成就更多人才。嘉靖三十一年(年),熊过的好友杨慎在云南巡抚鲍象贤的努力下,“借奉戍役之名”,让他以出差执行公务的名义回四川,并默许他久居泸州江阳。这一期间,熊过与好友杨慎往来密切,时相过访,谈道论学。一年夏天,杨慎来富顺,熊过带着九岁的儿子敦朴陪他泛舟西湖,杨慎提出两人各说出本姓中的古今名人,作为“酒令”。结果,熊过举出了姓熊的不到一百个名人,杨慎竞举出了多两倍的杨姓名人,熊过只好受罚饮酒。杨慎还望着湖上风光,叫熊敦朴“对对子”。杨慎出的上联是:“落日呈萍实”。小敦朴当即对道:“荷风动藕船”。杨慎高兴地夸赞道:“此子翰苑才也”。后来熊敦朴真的考中进士。嘉靖三十七年(年),熊过、杨慎还与泸州曾屿等成立诗社“汐社”,结紫房诗会,常常诗酒唱和,以文会友。同时,杨慎所撰的《五言律祖》一书,也是托熊过代为校订完成的,并为之撰写《五言律祖序》,可见两人真是文坛上的知己。熊过一生创作不辍,著述丰富。“居馆中,有《秘书稿》;为郎署,有《兵曹稿》《祠曹稿》;谪滇有《南中稿》;再谪吴兴,有《镇静堂稿》及《先百家君集》等”(熊敦朴《南沙文集跋》)。然而遗憾的是,熊过尚在世之时,其文稿即多已散佚,其子熊敦朴自嘉靖三十六年(年)至隆庆二年(年)遍加搜集,得诗文千余篇,可惜又多有脱误。而晚年的熊过又双目失明,自己已经无法亲自厘正。最后,熊敦朴只得选取其中大致没有脱误的诗文首,由熊过的学生中丞严清刻于成都。又据赵用贤《熊南沙先生墓志铭》记载:其所著除了《周易象旨决录》《春秋明志录》外,还有《南沙文集》12卷、《庙议》2卷、《六书订解》8卷、《先天历法考异》4卷、《土圭测景图论》2卷、《皇明大事记》10卷、《乐府琳琅》6卷、《读史蠡测》4卷、《冰厅摭言》2卷、《南中异物志》1卷,皆行世。又有《三礼直解》12卷,颇多外家之言。李开先《吕江峰集叙》在谈及八才子的著作时云“任(任翰)考功集,熊(熊过)有内外集,并同易象决录”,由此可见,熊过还曾著有《内外集》。纵观熊过一生,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他的作品今仅存《周易象旨决录》7卷、《春秋明志录》12卷、《南沙先生文集》8卷。前面两部著作皆为经学著作,《南沙先生文集》8卷,“然集中诸作,大抵应酬之文”(《四库总目》)。盛极一时的文学家族熊过现存的作品虽然不多,然而其学术文化活动却对巴蜀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文学主张上,熊过对拟古派是持否定态度的,嘉靖十四年(年),他以身体有疾为由,毅然上疏给明世宗,请求免职归乡,虽然词意恳切,却没有得到允准,只是由兵部改任礼部职。为了不致罹祸,他拒绝参加任何政治和文学的社团。此外,熊过在经学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最直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熊氏家族上。在熊过之后,富顺熊氏家族人才辈出,包括熊过在内共出现进士5人(即一门五进士),其中能诗文者就有两人。熊敦朴,字茂初,号陆海,为熊过之子。隆庆五年(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兵部主事、贵州参议。在家庭文化熏陶下,熊敦朴亦雅好文学,工善诗文,与当时后七子派中的王敬美、赵用贤等人交往密切,互相激赏。熊敦朴也常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七子派先驱李梦阳等人的思慕之情,“茫然雅颂亡,嗟我何李逝”(《华容投赠孙兆儒》)。熊敦朴著有《玉堂诗稿》《谪居稿》。现存《谪居稿》1卷,《明蜀中十二家诗钞》有辑录,共收诗三十余首。熊敦朴性格耿介方直,以气节自负,颇似其父南沙。故其医生给仕途多舛,屡次遭到贬谪,其《谪居稿》之名或即得于此。如其《得赵汝师太史书》写到:“章台犹旅食,珍重故人书。自是飘零久,非关记忆疏。野花红更发,官柳绿仍舒。浩荡乾坤意,吾生总不如。”其诗歌语句凝练,对仗工整,情感深沉,郁而不发。熊逈,熊过之弟,嘉靖三十二年(年)进士,历官御史。熊师旦,字于侯,万历四十四年(年)进士,官陕西提学。著有《晋言全刻》。《富顺县志》卷十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本)载其为熊过从孙,并转引段玉裁修《富顺县志》语称其与熊江、唐登俊、范鈁、杨世刚邓讲学东山(今富顺县同心山),一时鼎盛,时称东山六子。熊江,熊逈之孙,字云邱,万历四十七年(年)进士,官济南监军道,卒赠太仆少卿。《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叙州府志·富顺县志》卷五等有其记载。明代是富顺才子辈出的一个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在民间形成“才子之乡”的美誉。而像熊氏家族这样先后出现“一门五进士”的景象,不仅在富顺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即便是放眼全川,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切,与这个家族的文学开拓者——熊过的领航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年7月12日于海棠村注:写作本文时参考了乐万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刘海声《嘉靖八才子之一熊过》、段玉裁修《富顺县志》、刘安龙《富顺往事》、李朝正《熊南沙的文学活动及其对四川文化的影响》等文献资料。高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