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东汉崖墓中出土的“石门关”题刻是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有关四川汉代移民的重要文字材料,它与四川省博物馆内收藏的另一件汉代墓葬石刻可以相互对照,和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M3墓主人题记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反映出汉代中原北方地区向蜀地移民的一些具体情况,并且也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未能体现的某些细节,是有关汉代交通史、移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出土“石门关”石刻所反映的“聚族而葬”的丧葬习俗对汉代四川丧葬文化的影响深远;“石门关”题刻出土地新都位于中原通向蜀地主要的交通要道,反映了移民文化对成都周边所产生的影响。
汉代交通;移民史;崖墓;迁徙;聚族而葬
K A -()3--7
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三河镇互助村抢救性地发掘了一批东汉时期的崖墓,其中的第三号墓是一座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侧室构成的多室墓,墓门为双层门框,以双扇石门封门,石门皆以整块青石凿成,每扇石门高1.91、宽1、厚0.米,在右门的背面发现刻写的题铭,共计74字,上端刻有竖写的隶书“石门关”三字,下端刻出一长方形的框,框内竖刻隶书五行,共56字,经识读为:“惟自旧忯,段本东州。祖考倈西,乃徙于慈。因处广汉,造墓定基。魂零不宁,于斯革之。永建三年八月,段仲孟造此万岁之宅,刻勒石门,以示子孙”。在这段题铭的右侧方框外,还另刻有一竖行字:“段仲孟八十一以永和三年八月物故。”①考古资料正式公布之后,引起国内学术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