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带客家文化

作者简介

谭光红,作家,作品选自《大鹏文学》第一期。

走进洛带客家文化

谭光红

作为川渝古商道上的重镇,洛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相传蜀汉诸葛亮兴市于此,名“万福街”。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杜光庭所撰《神仙感遇记》记载:牟羽宾着,成都洛带人也。明代柳溪著有《瑞应寺八景诗》,瑞应寺即今洛带燃灯寺。

洛带由来

三国。蜀汉。白云浮空,丽日高悬。太子刘禅在一群太监的簇拥下,来到甑子场。甑子场内有一池塘,池塘连着一口八角井,井里有一条东海鲤鱼,通体金黄,得知可富贵吉祥。刘禅本是无所事事之人,听到这么一说,立即命太监们下到池塘,他要把金鲤鱼捉来据为己有。太监们使出浑身解数,想了各种办法,也未能如愿。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坐于池边垂钓,他双目注视着水面,完全不受太监们的影响。“嗖”的一声,一条尺多长的大鲤鱼随钓竿飞出水面。刘禅见此,上前想要买下鲤鱼。老翁无论如何也不卖。太监们为表忠心,上前强行夺下鲤鱼献给刘禅。刘禅得鱼后欣喜若狂,却不慎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鲤鱼重回池塘,迅速窜入八角井,钻进海眼,回东海去了。刘禅被太监们扶上岸,慌乱中腰带掉入井中。刘禅气急败坏,回过头来想找老翁算账,老翁早已不知去向。只看见老翁钓鱼处留下一段绸帕,上面写着: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公元年,后主刘禅降魏,存在42年的蜀汉大厦轰然倒塌。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镇”,又几经演变,“落”字去了草头,成了现在的“洛带镇”。

洛带是客家人在中国西部的重要聚居地。“西晋南迁瀛寰为客,东山北峙耕读为家”。对“客家”一词的理解,年英文版《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记载:客家人是迁居到华南的中国北方人,客家是一个非常勤奋和精明的群体,他们团结得十分紧密。年康捏狄格英文版《美国学院百科全书》这样记载:客家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群体,他们于不同时期移居华南的丘陵地区,但从未和当地居民完全同化,他们保存着独特的习俗和方言,此种方言与广东话和普通话相关,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客家人,海外华人社团的大部分人也是客家人。德国威斯马登年德文版《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这样记载: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种族(应为民系),居住在华南地区,尤其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海南岛与台湾居住,他们的方言近似广东话和官话,客家人促进了华南丘陵地区农业的显著发展。

五次大迁徙

时光穿越到西晋。一群胡人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寒光闪闪的战刀,一路烧杀抢掠,“五胡乱华”使刚刚经历过“八王之乱”的西晋政权摇摇欲坠。公元年,西晋灭亡,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各自占地为王,互相攻伐,战火连连。他们把汉人当做低等民族,有的甚至被沦为奴隶。汉人不堪战乱和奴役,纷纷南迁。他们由中原迁至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微、江西,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其前锋已抵达今天的婺源。此为第一次客家人大迁徙。

站在江西会馆“客家人迁移分布图”前,一股农民起义的刀光剑影扑面而来。公元年,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王仙芝、黄巢登上唐王朝的历史舞台,使本就国势衰微的唐帝国土崩瓦解。起义军驰骋中原,辗转长江南北数十省,作战9年有余,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尸横遍野。而这些省份正是客家人第一次南迁定居的区域。于是,客家先民继续南迁,从原居住地出发,到安微以南,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最远到广东东北边界。此为第二次客家人大迁徙。

历史的车轮行进至公元年,北宋首都开封被金人占领,宋高宗渡江南迁,在临安称帝。元人入主中原后,继续南逼。客家人第二次南迁之地,成为了宋元交战的主战场。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之一部分,又一次踏上南迁的艰苦旅程。到福建的东北部,进入广东的惠州、紫金一带。为区分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区别,当地官府将户籍区分“主籍”和“客籍”,移民而来者皆入“客籍”。久而久之,“客籍人”就自称“客家人”。第三次客家人大迁徙之后,客家人遍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地,成为民族大融合的第一群体。

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入主中原,客家先民之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时期旧居,分迁至福建中部及滨海地区,四川、湖南、广西以及台湾,且有一部分迁徙至贵州南部及西康会理。这期间,四川遭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动乱,社会经济残破,人口急剧锐减,田地大量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清康熙二十五年,皇帝玄烨下移民入川诏书,历史上迎来了“湖广填四川”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勇于进取,分水路、旱路踏上漫漫巴蜀征程。到达四川后,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佃地耕种,视为乐土”,终于使这些地方“渐集渐多,四乡场镇,客户与土著参半矣。”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完成。在“中国西部客家民俗文物展”里,我看到了这样一群优秀的客家人:朱德,四川仪陇县人,祖籍广东韶关,祖上清初移民四川,雍正末年定居仪陇县马鞍场大湾。邓小平,四川广安人,祖籍广东。郭沫若,四川乐山人,祖籍福建宁化,祖上于乾隆年间迁居四川乐山沙湾。刘光第,戊戌维新改革家,四川富顺客家人。彭家珍,民国大将军,四川金堂县姚渡乡(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客家人。王铭章,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成都市新都县人,祖籍广东。刘子华,著名天文学家,四川洛带客家人。客家人入主四川后,一方面延续着他们的风俗信仰,一方面又将故乡的风俗信仰融合在大的移民氛围中,经过艰苦奋斗,为客家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公元年,洪秀全发起了金田起义。动乱使得客家人再一次大迁徙,从广西、广东,分别迁至广东南路、海南的崖州、陵水,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去谋生。完成了客家人最后一次大迁徙。

会馆之乡

洛带被誉为“西部客家第一镇”。四川的客家人主要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而来,所以,洛带的场镇以清代建筑为主,格调古朴,古老的建筑与新时代的装潢相得益彰,相互融合。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坐落其中,又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中段,江西街1号,与洛带五凤广场相连,是清末江西籍客家移民筹资兴建,主体结构由主楼、左右厢房、前中后三殿构成。江西会馆门栏有半尺多高,高门坎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把自己家的门坎做得高高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门入口都会设有高门槛,它在风水学中的作用是阻挡外部不利因素进入家中,并防止才气外漏。进入江西会馆,一幅“客家人迁移分布图”,将大半个中国融入其中,地域包括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港澳台,时间跨越西晋、唐末、宋末、明末清初,人口达一亿之众。“创业东山后嗣无忘祖德,守成西蜀先人喜作孙谋”。这幅饱经风霜的迁移图,包含了客家人几千年的屈辱和奋斗,独立与融入。

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于公元年由湖广移民捐资修建。会馆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排列,由左右厢房、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构成。据介绍,馆内没有下水道,但无论雨有多大,院内也不会有水漫延,这是该馆在设计上的一大奇迹。湖广会馆内设有“四川客家博物馆”,漫步馆内,客家人大迁徙,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客家风俗习惯,四川客家联谊、学术活动,以及宗祠、家谱、钱币、升子、纺车、陶罐、熨斗、烟台等实物尽收眼底,是了解客家历史的大百科全书。

广东会馆位于洛带上街59号,是清乾隆11年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经历多年的历史洗礼,会馆虽饱经沧桑,但却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会馆之一。川北会馆原址成都市卧龙桥街,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于旧城改造需要,该馆于0年迁至洛带。会馆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

洛带印象

漫步洛带古镇,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游人如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揽客的招牌五颜六色。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不吃伤心凉粉,就不算到过洛带。伤心凉粉是洛带客家特色小吃。其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由湖广填四川来的广东客家人思念家乡,每每吃到凉粉,就想起家乡的亲人,因思念家乡而伤心,因而得名。走进一家小吃店,来上一碗伤心凉粉。那麻辣香酥的感觉,从舌头辣到心窝,又从心窝辣到头顶。虽然辣得大汗淋漓,眼泪汪汪,但还是忍不住再来上一碗。除了伤心凉粉,烟熏鹅也是洛带远近闻名的特产之一,其肉感细腻,外焦里嫩,鲜香与烟熏味融为一体,美味诱人。

洛带古镇上,林林总总的小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书法作品、手工艺品、饰品、民俗工艺品、家居小工艺品、玩具等应有尽有。在一家水晶工艺品店里,一颗“玉白菜”吸引了我。它洁白无瑕的菜根,绿油油的菜叶,干净无一丝尘埃。“玉白菜”寓意“遇百财”,放在手中,寓意手中有财;佩戴身上,寓意一生有财;放在家中,寓意财源滚滚来。在一家书法馆里,一个“梦”字格外显眼。它长约3米,宽约1.5米,笔锋苍劲有力,浓淡相济,疏密得当,亦幻亦真。挂在墙上,整个书法馆显得霸气豁达。我们都是造梦者,但作者这个梦,当有气吞山河之势。

洛带古镇的优美,造就了一种别致的悠闲。花神咖啡里,泡一杯绿茶,让时光消融在冉冉升起的茶雾里,恍若远离尘世。格调书店里,捧一本温暖的经典,在文字中寻找生活的诗意和真谛。转过身来,望那“一街七巷子”,聆听洛带的山水与人文。低下头,一衣带水的清泉流过洛带的心脏,时而欢歌,时而低吟,一头连着你我,一头连着客家人漫长的过去与现在、喜悦与沧桑。

本期编辑:焦朝发、乘风无痕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