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忌照搬照抄,应因地制宜
推行基层首诊制,让更多患者留在基层,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一块“硬骨头”。坊间有句话——老百姓去哪里看病,其实就是在用脚投票。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着力点。
12月22日13:30,第三届“基医会”(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暨基层创新案例展)医共体案例专场,就紧紧围绕“医院引领服务共同体”进行展开,案例内容涉及立体化整合医疗资源、中医医联体建设,和边疆、山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经验。
本场直播的主持人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艳春,并邀请到了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体系服务部研究员黄二丹担任点评嘉宾,让我们一起了解下今天又有哪些优秀案例吧~
案例一
主题:“”工程彰显中医药特色和智能化优势——成都市新都区中医智能医共体的探索与实践
讲者:四川省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晓华
成都市新都区通过把中医优势嵌入医共体中,以“互联网+中医药”为抓手,借助中医智能化系统,逐步建立起紧密型县域中医智能医共体,带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据吴院长介绍,“”工程是其主要做法,包含4方面创新改革举措:
第一,以互联互通为基础,构建智慧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搭建医共体业务应用系统——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共用一套业务系统,共享一个数据中心,保证患者就医服务的同质性、医疗档案的连续性,以“病人为中心”实施闭环管理。其中,消毒供应中心、药事管理中心、远程诊疗服务中心、医学培训中心、新都区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心这5大中心的建设,实现了优质资源集约配置。
第二,以中医智能云为抓手,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发的中医知识库、中医智能AI辨证、国医大师智能辨证系统、中医合理用药系统等,使得临床中医师能在每一次诊疗活动中得以学习。
第三,以智慧医疗为载体,全面构建便民惠民服务链条。比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