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靖鹤山先生画像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大学者,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鹤山先生学识精深博大,尤喜考据,主要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等著述传世。
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研究“茶”字的由来,魏了翁是第一人。他的《邛州先茶记》可以说是最珍贵的结论性的文献。据鹤山先生考证,“茶”字最早出现在四川地区,最早文献记载是三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字出现之前,其名称有“荼”“槚”“蔎”“茗”“荈”等。关于“茶”字的起源,有四个说法:
其一、《神农本草》说。程柱生先生认为,“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1]《神农本草》成书年代,或谓战国,或谓秦汉,其书并无“茶”字之源的记载。今人,据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2],妄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即便,神农氏是饮茶始祖,但《神农本草》却不是“茶”字之发源。
其二、《尔雅》与《尔雅注》说。于欣力先生认为,“关于茶字起源,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4]刘勤晋先生认为:“茶首见于郭璞《尔雅注·释木篇》。”[5]《尔雅》是中国辞书之祖,《十三经》之一,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秦汉学者缀辑旧文成书。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据嘉庆六年景宋本《尔雅》,释草篇“荼苦菜”条云:“诗曰谁谓荼苦苦菜可食”,释木篇“槚苦荼”条云:“早采者为荼,晩取者爲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6]同治十年广东书局重刊《尔雅注疏》中,“荼苦菜”“槚苦荼”条,“注”“音义”“疏”均作“荼”[7]。四部丛刊景宋本《尔雅》,刊印此两条中的“荼”为“茶”[8],系刊本之误矣。
汉代封泥中的“荼豸”
其三、汉印封泥竹简说。《品茶大全》认为,“‘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时就已经确立了。”[9]据汉印封泥竹简文字,汪启明先生认为,“至迟到汉代后期,茶字已经正式出现。”[10]他们解读:《汉印文字汇编》收“荼”字十八纽,写为“茶”字的五纽;桂馥《缪篆分韵》收“荼”十一纽,写为“茶”字的四纽;长沙魏家堆第十九号墓出土的石印为“茶陵”;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封泥为“茶豸”;汉竹简有“我灵座上,唯设糕饼,茶饮,果酒可矣”。考之,《汉印文字汇编》收“荼”字十八纽,收“茶”字零纽[11];《缪篆分韵》依“荼”字韵排列,集汉、魏印文收“茶”十一纽[12],依此便断定写为“茶”字有四纽,实为一家之解,况且“茶”字四纽是否全部为汉印还值得商榷;《隶释》十一“建安二十一年绥民校尉熊君碑”云:“故长沙荼陵长文春”[13],汉代今“茶陵”县为“荼陵”县,长沙魏家堆石印“茶陵”实为“荼陵”;《封泥汇编》收马王堆封泥“荼豸”[14]一枚,非“茶豸”矣;《茶经》引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乾饭、酒脯而已”[15],不知为什么被作者改为汉竹简上的文字?因此,认为“茶”字在汉代已经出现的结论是极其不严谨的。
唐陆羽《茶经》
其四、《开元文字音义》与《茶经》说。《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16]《粟香随笔》:“唐陆羽着茶经始减一画作茶。”[17]《开元文字音义》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陆羽著《茶经》大概是唐安史之乱之际。其实,早在唐代之前,许多典籍里已经出现“茶”字。如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茶陵县鸿水溢出”“茶荈以当酒”记载[18],东晋张华《博物志》有“饮真茶令人少眠”[19],干宝《搜神记》有“就人觅茶饮”[20],常璩《华阳国志》有“蚕麻苎鱼盐铜鐡丹漆茶蜜”“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什邡县山出好茶”“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举秀才茶陵新都令”[21]。
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关于“蜀人作茶”记载
那么,“茶”字的起源到底是在什么时期呢?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三国吴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的“蜀人作茶”说起。明钟人杰唐宋丛书本[22]、清乾隆四库全书本[23]、今中华书局本[24]《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之“椒聊之实”条,云:“椒聊,聊语助也,椒树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此为“茶”字在现存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两晋,郭璞《尔雅疏》卷9,引陆玑疏云:“蜀人作茶”[25]。
唐朝,陆德眀音义、孔颖达疏的《毛诗注疏》卷10“唐风篇”,引陆玑疏曰:“蜀人作茶”[26]。
宋代,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48的《卭州先茶记》说:“陆玑谓‘椒侣茱茰,吴人作茗,蜀人作茶。’皆煑为香椒,与茶既不相入,且据此文又若茶与茗异,此为已可疑,而山有樗之防,则又引玑说以樗叶为茗,益使读者贸乱莫知所据。”[27]魏鹤山在他的《毛诗要义》卷6云:“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28]魏了翁认为,虽然陆玑所说的“椒侣茱茰”四川人称“茶”,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一种菜,所以他考证道:“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茶’、《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賛《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29]今天,许多人据此认为“茶”字之始源于陆羽作《茶经》,却忽略了鹤山先生非常严谨地在引用陆玑“蜀人作茶”一语。
魏了翁《卭州先茶记》关于茶字之源的考证
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卷木部7,罗愿《尔雅翼》(四库全书本)卷11,唐慎微《证类本草》(四部丛刊景金泰和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13,黄希、黄鹤父子的《补注杜诗》(四库全书本)卷26,俱引陆玑“蜀人作茶”。
元代,李衎《竹谱》(四库全书本)卷10,引陆玑“蜀人作茶”语。
明朝,曹学佺《蜀中广记》(四库全书本)卷64,陈耀文《天中记》(四库全书本)卷53,李时珍《本草纲目》(四库全书本)卷32,毛晋《毛诗陆疏广要》(津逮秘书本)卷上之下,徐光启《农政全书》(崇祯平露堂本)卷38“种植”,严衍《资治通鉴补》(清光绪二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卷57汉纪49,张自烈《正字通》(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卷9,均引陆玑“蜀人作茶”。
清代,丘象随《昌谷集句解》(丘象随西轩刻本)卷1,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四库全书本)卷13,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四库全书本)卷32,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四库全书本)卷12“木”,陈元龙《格致镜原》(四库全书本)“格致镜原”卷65,多隆阿《毛诗多识》(民国辽海丛书本)卷5,鄂尔泰《授时通考》(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62“农余”,顾栋高《毛诗类释》(四库全书本)卷15“释木”,郝懿行《宝训》(清嘉庆光緖间郝氏遗书本)卷7,郝懿行《晒书堂集》(清光緖十年东路厅署刻本)“文集”卷5,郝懿行《尔雅义疏》(清同治五年郝氏家刻本)卷下之二,何琇《樵香小记》(清守山阁丛书本)卷下,黄位清《诗绪余録》(清道光十九年南海叶氏伫月楼刻本)卷4,陆廷灿《续茶经》(四库全书本)卷上之一,盛百二《柚堂笔谈》(清乾隆三十四年潘莲庚刻本)卷3,吴士玉《骈字类编》(四库全书本)卷“草木门”二十,徐鼎《毛诗名物图说》(清乾隆刻本)卷8“木”上,赵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聚学轩从书本)“椒聊之实”条,杨巩《中外农学合编》(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卷6“农类蔬菜”,张英《渊鉴类函》(四库全书本)卷“木部”三,全引《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蜀人作茶”语。
顾炎武画像
陆玑,字元恪,三国吴郡(治今苏州)人,仕太子中庶子、乌程令。《四库全书提要》卷15经部十五,评价陆玑及其书,称:“讲多识之学者,固当以此为最古焉。”[30]他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被人誉称“中国第一部动植物的专著”,其书为“蜀人作茶”之源,此语从两晋到清代一直被学者们广泛引用。故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在现存最早记载“茶”字的文献,“茶”字之源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四川地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31]他进一步肯定魏了翁对“茶”字的考证,称道:“鹤山之论笃矣。”[32]看来,“茶”字在今四川地区首先出现,并不是一种历史偶然现象。
注释:
[1]程柱生.中国茶文化史趣摭拾[J].商业文化,(3).
[2][15]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
[3]张晔.小偏方大功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于欣力.中国茶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5]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年.
[6]郭璞注.尔雅[M].嘉庆六年景宋本.
[7]郭璞.尔雅注疏[M].殿本十三经注疏本同治十年广东书局重刊
[8]郭璞注.尔雅[M].四部丛刊景宋本.
[9]爱梦.品茶大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0]汪启明.再说蜀茶与古蜀语[J].文史杂志(2).
[11]罗福颐.汉印文字汇编[M].台北:美术屋,.
[12]桂馥.缪篆分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3]洪迈.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
[14]吴幼潜.封泥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出版社,.
[16]陆羽.茶经[M].宋百川学海本.
[17]金武祥.粟香三笔[M].清光绪刻本.
[18]陈寿.三国志[M].百衲本景宋绍熙刊本.
[19]张华.博物志[M].清指海本.
[20]干宝.搜神记[M].明津逮秘书本.
[21]常璩.华阳国志[M].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22]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唐宋丛书本.
[23]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四库全书本.
[24]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北京:中华书局,.
[25]郭璞.尔雅疏[M].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26]郑氏笺·陆德眀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乾隆四年校刊本.
[27][29]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丛刊本.
[28]魏了翁.毛诗要义[M].宋淳祐十二年徽州刻本.
[30]金毓黻.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
[31]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顾炎武.唐韵正[M].四库全书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