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都又称盘庚迁殷,是指在商朝中期商王盘庚将国都迁到殷,从此商朝国都一直稳定在殷,所以商朝又叫殷商。同时盘庚的这次迁都还起到了稳定统治,挽救政治危机,复兴商朝的作用。
结束了多次迁都的历史
盘庚迁殷并非商朝的第一次迁都,其实商朝曾经多次迁都,据记载商朝从部落时期的先祖契到建立商朝的汤,一共迁徙了八次,而从汤建立商朝到盘庚一共传了十九位王,迁都五次。所以盘庚迁都并非商朝的第一次迁都,而且商朝迁都或者迁徙是比较频繁的,商朝的多次迁都和迁徙是尤其历史原因的:
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商朝或者商族的多次迁徙,大多数是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还不能很好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迁徙躲避就是最好的选择,而战乱也是如此,实力不如人就不得不远走躲避,这也不是商朝和商族的个例,其他部族也都如此。商族是游牧商业性质的部族:商族本身有农业,但是更接近于商贸农牧业。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商朝或商族也愿意迁徙追逐利益。但是到商王朝建立之后,频繁的迁徙就不再完全有利了,毕竟作为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多次迁徙是不利于统治稳定的,因此盘庚迁殷之后稳定了都城就起到了稳定商王朝统治的作用,而且也让商朝或商族向稳定的定居农业状态演变。
挽救了商朝中期的统治危机
盘庚即位时,商朝已经历经了十八代商王的统治,到第十九代商王盘庚继位之时,商王朝已经陷入了较为严重的统治危机。
“九世之乱”导致统治阶层矛盾激化:商朝时期,王位继承的方式还没有完全确立和完善,他们采用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混用的方式。即上一代商王死后,他的弟弟们可以继位接班,儿子也可以继位接班,这就导致商朝中期以来,王位继承混乱,宗室贵族为了王位相互争夺,内乱不断,时间长达九代商王持续百年,因此也称为“九世之乱”。而盘庚继位时,正是“九世之乱”末期,九代商王近百年的内乱,使得商朝内耗严重,统治力下降,国势衰弱,四方诸侯方国已经开始不来朝见商王。盘庚继位后,如果处理不当,任由情势发展下去,商王朝可能提前结束统治。商朝统治中心不利于统治:当时的商朝都城在奄(今山东曲阜),位于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且周边的东夷部族时常进攻商朝都城。因此商朝继续将都城定在奄是不利于统治,也是极其不安全的。商朝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应付水患和东夷部族的侵扰。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继位不久的盘庚就意识到自己带领的商朝已经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摆脱困局,商朝将可能有亡国之忧。而盘庚的解决方法就是迁都,换个环境来摆脱羁绊和危险,使商王朝获得重新发展和复兴的机会。
迁都殷地的好处
盘庚迁都也并非一蹴而就,为摆脱在奄地的困境,盘庚首先率领部民和奴隶渡黄河南下,迁都到了商王朝创立者汤的旧都亳(今河南商丘)。但是这里并非盘庚心目中最理想的都城,他仍在考察和选择,最终他选中了殷(今河南安阳)。
殷地开发较晚,资源丰富:经盘庚派人考察,殷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也丰富,而且山里中有虎、熊,水里有鱼虾,可以提供资源供养庞大的人口,商部族迁移到此也有发展的空间。殷地处于黄河中游,水患较下游少:因为殷地已处于黄河中游,在当时黄河的河床还没有那么高,所以殷地的水患要少很多。殷地离东夷活动区域较远:虽然商族本身与东夷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商族本身出自东夷),但是作为已经融入华夏族的商族来说,不认同华夏族的东夷部族始终是其统治的一大威胁,而旧都奄离东夷活动区域较近,国都经常被东夷部族侵扰,迁都殷地可以摆脱东夷的侵袭,有利于商朝稳定下来发展壮大。宗室贵族势力受到抑制:古代的部族或家族实力往往根植在土地多寡上,商王朝内部的宗室贵族在奄地一带经营已久,势力强大。作为商王的盘庚也会受到他们的牵制,而迁都到殷就使这些宗室贵族脱离了他们的旧有土地,事实上削弱了他们的影响力。到了新的都城,重新分配土地,作为商王的盘庚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对宗室贵族的控制力也更强,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宗室贵族势力,强化了王权。这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战国时期秦国的迁都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加强了对北方和西北的部族方国的控制:作为天下共主的商朝此前地处东方,对北方和西北的部族控制因为路途遥远就显得力度较小。而迁都到殷之后,因为地处天下之中,对这些方国部族的控制力就加强了。这与西周建立之后,国都镐京地处西陲,对东方的诸侯国及各部族势力控制力不够,因而周公在采用分封诸侯加强统治的同时,还下大力气在洛邑建立成周的战略意义是一样的。综上所述,盘庚的迁都在商王朝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作用在于一是摆脱了在旧都奄的政治危机,抑制了宗室贵族势力,远离了水患和东夷部族的侵袭。二是选择了地位位置优越的新都城,既让商王朝摆脱困境,又有发展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使商王朝在迁都之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经过盘庚的迁都,使商王朝在殷地有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到了商王武丁在位的时候,商王朝重新回到强盛状态,向四方的扩张和加强了影响力,从而使商朝重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