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舶铁车租税通,鲁西以外一家同。东京自此洛阳似,道里均平天地中。
这是日本诗人大沼枕山创作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东京词》,作者借《史记》等古文献中周朝营造洛邑时“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典故,将经济起飞的东京比作我国的洛阳,认为从此以后东京就像洛阳一样成为天下的中心了。
日本京都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仰慕洛阳、向往洛阳的诗句不胜枚举:
洛阳一别指天涯,东望浮云不见家。
合浦飞来千里叶,阆风归去五更花。
关山月满途难越,驿使春来信尚赊。
应恨和羹调鼎手,空捋标实惜年华。
—新井白石《千里飞梅》
日本京都不仅是文学作品,日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是在仿效洛阳、模仿洛阳。日本的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达千年之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京都的另外一个名字正是洛阳。
日本京都从公元年日本迁都京都到公元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作为日本的首都长达上千年。日本营建新都时以中国都城为榜样,新国都的西半部称长安,而东半部则称为洛阳,由于各种原因,京都的右边部分势微,只保留下来了左边的仿洛部分,左边的洛阳逐渐成为日本国都的代名词。
日本京都旅游地图
日本据此称京都为洛阳,如今到日本观光旅游,手里拿着的京都地图,将京都分为洛南、洛北、洛东…,走在京都的街头会发现日本有洛阳保育院、洛阳公交、洛阳高等工业学校等等。
日本京都洛公交日本上下仿效洛阳,自然是因为华夏衣冠堂堂,日本见贤思齐仰慕华夏文明所致,但是为何日本独偏爱洛阳一城呢?个中原因,细究起来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原因。
洛阳夜景洛阳给了日本历史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中国之外的蛮夷之族均来到洛阳朝见光武,日本也不例外。《后汉书·东夷传》言:“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使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正式记载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中日间正式官方往来就此肇始于洛阳。
洛阳大汉皇帝赐日本以印绶,将日本纳入东方文明圈。可以说,是洛阳接受了日本,接受了日本作为东方文圈的一分子。值得一提的是,光武赐的金印于年春在日本九州地区被发现,如今被日本奉为立国之宝。
汉绶倭国王金印
洛阳给了日本国名
武周时期,武则天迁都至东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公元年,日本遣唐使来华,向一代女皇武则天纳贡,据《史记正义》:“武后改倭国为日本”。
日本遣唐使来华路线图
因日本地裨民穷,王化不开,中原王朝常以倭国、倭奴国、倭人代指日本,直到此次洛阳之行,武则天改倭国为日本,给了日本一个比较妥当的名字,我国史书上对日本的称呼由“倭”到“日本”就此转变。
洛阳给了日本文化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被奉为圭臬,是古代日本人感受到汉文化之美而痴迷热爱汉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极大地渗透到古代的日本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化和现代审美都影响深远。
洛阳白园
一生挚爱洛阳的白居易,写下无数关于洛阳四季风景和风土人情的诗篇,他晚年定居洛阳多年,并且坚持要求死后也埋在香山琵琶峰上与龙门对望,这样的情结无疑也让日本人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愫。
洛阳夜景洛阳的情愫可以说刻到日本人骨子里去了。日本近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的《杜子春》完成于年,是进入日本中小学国语课本的必修内容。
洛阳老君山芥川龙之介将原本发生在长安的故事挪到洛阳,“某个春日沉沉的黄昏,唐朝京城洛阳的西城门下”作为开篇之辞,使之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洛阳城繁华风貌的描写,故事跌宕起伏,深刻影响了现代日本人对洛阳的态度。
当时的洛阳极为昌盛,是个天下无与伦比的京畿。大道上车水马龙,人潮熙来攘往,夕阳的光辉如同一抹金黄浓稠的亮油,映照在西城门上。可以看到老人的罗沙帽、土耳其女人的金耳环、装饰在白马上的彩丝羁绳,交替流动、变幻不止,那景象美得像一幅画。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
洛阳龙门石窟古代的洛阳辉煌灿烂,华夏民族最为强盛的历史时代,洛阳都参与其中,日本出于本能模仿洛阳,进而仰慕洛阳、向往洛阳、致敬洛阳,洛阳是日本的理想城。日本人仰慕洛阳,更准确地说是仰慕中华、向往中华,如今的洛阳,正在致力恢复历史荣光,一大批具有历史传承的古建筑、古遗迹得到了保护与修缮,洛阳城正在快速走向复兴。
洛阳老君山河出土,洛出书,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者与亲历者;洛河淼淼,邙山巍巍,洛阳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与亲历者,中国二字来自洛阳,洛阳是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一。
洛阳yejing今人均在仿效日本,建设各式各样的日式风景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华夏衣冠赓续不辍五千余年,与其仿效日本,为何不潜下心挖掘本土文化,像洛阳一样打造本土风格的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