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尽在无意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鸿篇巨制,曾有“第一才子小说”之评谓。现代流行版本,则与明代中期杨慎的“无意”和明未毛宗岗父子的“有意”有很大的正相关。

这里先说《成事尽在无意间》。下次再说《无奈偏寓有意中》。

话说《三国演义》现代流行版,开篇一首词《临江仙》摄人心魄、引人入胜。借助电视剧,当代你我都会几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使我等可以在韵味十足的得意间,说三国、话英雄。

但是,这个场景却是一个失意人的无意之作,这个人就是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杨慎出生名门,早入仕途,对抗皇权,盛年遭贬,死于戍地。因人品、学问、著作,被世人公认为明朝才子之首。杨慎除成就《三国演义》开篇词佳话之外,他威名赫赫的人生全部成就于无意之间。特别是成才、成名、成就全部来于斯,属于无心之得。他一生的成就,都不是他盼望的结局,是无意而为成正果。

首先,他无意苦学书山,无意间却成了头名状元。杨慎,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聪明人,身世颇为了得,生平却又曲折艰辛,令人悲悯。

根据正史,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杨慎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杨廷和(~年),忠贞正直,先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内阁首辅。尤其在宦官刘瑾专权的正德朝,杨廷和稳定政局、补偏救弊,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其实杨慎并不需要借助他父亲的名头,因为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被很多人认为是明代最博学的人。他的成才来自家学渊源,凭借于英姿天纵。四川新都人常说:“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前面的几个大家可能都猜得出来,司马相如的赋,李白的诗,苏东坡的文,而所谓的“升庵科第”,是说杨慎不仅高中状元,杨家几代也是科第显赫。

他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杨慎先世是江西庐陵人,六世祖在动荡的元末迁徙到湖北麻城,后又移居四川新都。从他的曾祖父起,一门世代为官。他遍览古籍,赋诗作文,并跟随精通《易经》的祖父学习,学业大进。这个谈吐不一般的少年让政坛、文坛双料“盟主”大学士李东阳欣赏不已,收他为门生,一时传为美谈。

像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杨慎走上了科举仕进之途。正德二年(年),他回乡参加乡试,考官惊为奇才,给了他第一名的成绩。次年,乡试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得去京城参加会试,杨慎虽被考官列为首选,却因烛花不慎烧坏试卷,意外落榜。到了正德六年(年)二月,在京师国子监刻苦攻读3年的杨慎再次参加会试,名列第二。四月殿试(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杨慎交出的答卷被阅卷官李东阳、杨一清等人誉为“海涵地负”,正德皇帝亲自宣布他为殿试第一,独占鳌头。

杨慎高中状元后,也引来了世人的猜疑和妒忌。有人称他为“关节状元”,说阅卷官李东阳是他的老师,殿试前曾向他漏题;还有人称他为“面皮状元”,说他父亲杨廷和为朝廷重臣,考官不得不卖个人情面子。但是,这些流言很快就不攻自破。杨慎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其间,他的记诵才能屡屡让人叹服。

一次,正德皇帝对星宿名“注张”有疑问,派人来翰林院问,大家都愕然无言,唯有杨慎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注张”其实就是“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星。还有一次,湖广少数民族的土官进贡,说自己来自“水尽源通达平长官司”。有人以为“水尽源通达平”是三个地名,杨慎则取《大明官制》为证,指出这是一个六个字的地名。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时间长了,连宫中的宦官都知道杨慎博学多才,总拉着他问东问西。

其次,他无意对抗皇权,无意间却当了急先锋。据传,年因“大礼议”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大礼议”这事,其实是皇帝折腾起来的。正德十六年(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他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以外藩亲王身份继承帝位,即嘉靖帝。

嘉靖帝登基才6天,就下诏礼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在位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时任首辅杨廷和召集群臣讨论,一致认为嘉靖帝应称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祭告兴献王时,应自称“侄皇帝”。也就是说,嘉靖帝得管伯父叫父亲,而把亲生父亲当叔父。群臣这么一说,嘉靖帝大怒,质问说:“父母怎能乱换呢?”下令再议。

为了让臣子改变主意,嘉靖帝多次召见杨廷和,赐他茶喝,对他嘘寒问暖,百般抚慰,但杨廷和软硬不吃,始终不肯变通。嘉靖帝没招了,干脆说自己要“奉母归藩”,皇帝也不肯当了。群臣不得已,只好让步,同意追尊兴献王、妃为兴献帝、兴献后,但在父母的称呼前须加“本生”二字,并且仍然坚持让嘉靖帝称伯父为“皇考”。

“大礼议”的争论远未结束。由于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少数官员主张礼顺人情,站在嘉靖帝一方,这场争论变得更加激烈。多名官员上了80余道奏疏,抨击张璁揣摩圣意;翰林邹守益等因称“大礼未正”,被锦衣卫逮捕下狱;张璁、桂萼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时,朝臣中甚至有人声言要扑杀二人;杨慎等36位翰林联名上疏,称耻与张、桂二人同列,以集体辞职表示抗议……

嘉靖三年(年),心灰意冷的杨廷和上了一道奏疏,说要退休回乡。嘉靖帝早就嫌这位阁老碍事,顺水推舟,大笔一挥就批准了。返乡后的杨廷和忧心京中形势,写信劝诫儿子杨慎要“端做闲官,只守闲官”。他没想到的是,怀着一寸丹心的儿子,反而身陷这场大风暴的漩涡中心。

这年7月,嘉靖帝正式下诏称兴献帝为“恭穆皇帝”,并去掉“本生”二字,朝臣抗争不从。吏部右侍郎何孟春倡议百官哭谏文华门,杨慎也大声疾呼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位大臣集体跪在左顺门,哭声直达内廷。

嘉靖帝大怒,命令锦衣卫将这些官员姓名登记在册,并逮捕为主的8人。群臣本来已经陆续散去了,杨慎、张原等几位大臣却跑去撞撼左顺门,还纠众大哭,嘉靖帝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将尚在场的人全部下狱,当场杖毙16人。

过了10天,嘉靖帝仍然余怒未消,认为“杨慎、张原等欺慢君上,震惊阙廷”,再命杖打那天撞门的人,将张原当场杖毙,杨慎等杖后“永远充军烟瘴”,其余削籍为民。这些人发落完后,长达4年的“大礼议”之争也算彻底了结。

嘉靖帝终于如愿以偿,称伯父为“皇伯考”,称亲生父亲为“皇考”,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当时及后世的史家也莫衷一是。杨廷和、杨慎父子在“大礼议”之争中的立场,纵有可议之处,却也难掩其拳拳之忠、铮铮之骨。

最后,他无意成就名著,无意间自己成了名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家对《三国演义》开头这首《临江仙》肯定耳熟能详,不过还有一些朋友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乃是明代大才子杨慎,而且是一时兴起的无意之作。据传,年因“大礼议”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不正是失意之人,在发配路上的苦中作乐?!此后,这种失意之人的苦中作乐伴随他一生,把他整个地变成了中国著名的著作郎。

杨慎因“大礼议”而受廷杖,被贬官到云南永昌卫。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年,这也许是他仕途的不幸,却是他写作的幸运。杨慎得以遍览群书,留心著作。而云南的大好风光,则带给杨慎许多安慰,也让杨慎爱上了云南山水,留下了众多好诗篇和其他著作,使之成为有明一代著名三大才子的第一名!

杨慎存诗约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朓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秘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峣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乃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竑辑的《升庵外集》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他本无意成就名著,但无意间自己成了名著!这是否给我们有何启发呢?值得深思哦.....

                







































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