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寿阳县宗艾镇

晋中市寿阳县宗艾镇,位于寿阳县城北双凤山脚下,这里是明清晋商东出太行、北往冀蒙、西去陕西的重要商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太行商道“旱码头”之称。年,宗艾镇经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批准成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宗艾镇现辖宗艾村、下洲村、东光村、沟东村、范村、沟西村、神武村、荣生村、蔚河村等村,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宗艾村。

宗艾镇现存有11条古街巷和65个历史院落,主要有魁星塔、寝宫庙、二集堂、古正街、南岭街、南头街、槐树巷、蔺家巷、姜家巷、北姜街、大碾街、荞麦巷、红太恒巷、郭家巷以及8株古槐树和榆树。

宗艾镇是晋东的商业中心,在正太铁路通车前,这里是连接山西东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俗称“旱码头”。宗艾商人则被称为“宗艾帮”,曾独创使用一种信用货币——克钱,进行交易,这在晋商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明清至民国时期,宗艾镇商贸繁盛,据说当时有几家商店联合,到天津买糖做霸盘买卖(垄断),将天津市所有糖全部买空,然后向各地分销。内蒙古的大青盐,北路的牙红碱、胡麻油,盂县的粮食、货物都集散在宗艾。据清光绪十九年()碑刻记载,钱行有福生庆、义泰兴、祥和信、仁和永、汇源隆等24家。闻名寿阳的十大财主之首张曰士,在宗艾发家,有商号28家,据说他的商铺被称为“九天”“十保泰”。

宗艾镇商业的繁荣兴盛和当地一个乡绅的贡献分不开。他叫赵应图,现在村里的主要建筑都是他当时主持兴建的。据说赵应图的祖先赵善俊,把尖山旱码头”村(现在叫神武村)的集镇花钱买到宗艾,从此集市移至宗艾。当时赵氏家族比较兴盛,家有9顷土地,占到村里耕地面积的15%,雇有9个长工,全村50%的建筑物都是赵家所建。赵家现在还有宗族后人,还有两处“梦楼院”,在后面有一高地被称作“煤山”,是赵家存煤成山的地方,现在此地是宗艾中学。

关于宗艾集市的来历,和赵家的发展不无关系,由此还引出一个当地特色小吃“红烧饼”。红烧饼,由白面发酵后制成饼,并在其上面涂一层糖面,烧制后呈紫红色,故名红烧饼。宗艾村现在有郭来来、聂双喜两个传承人在制作和销售。相传在明末清初,宗艾商业中心在尖山村,宗艾村赵姓大户为了将集市引到宗艾,由厨师制作红烧饼,并贴出告示,凡逢二、六、十到宗艾赶集者,每人送两个红烧饼。四乡的人们于是纷纷到宗艾来赶集,尖山的集市就此没落,宗艾则成为新的集贸中心。旧时宗艾庙宇林立,集市十分兴盛,逢二、六、十都有集期,还设有羊市、鸡市、牲口市、画市、炭市、人市等各种市场。

与常姓有亲缘关系的附近8个村被称为神八村。神八村分别是,沟东、沟西、寨东、寨北、东光、下洲、羊头寨、尚家寨。这8个村都有龙母庙,人称上庙、中庙、下庙,其中上庙是五龙庙,在双凤山,下庙是大庙,在沟东村,是龙母奶奶庙,中庙在沟中和沟西。这8个村轮流执掌祭祀事项,每8年一个轮回,请龙母下山入村,并游历神八村。每到一村、必敲锣打鼓迎接,主办村要在双凤山庙戏场唱戏,并在本村举办社火。

清光绪《寿阳县志》有五龙圣母庙的详细记载,据现存碑刻来看,有6通碑直接记载双凤山五龙圣母以及五龙池。时间最早的是元延祐五年()《重修双凤山五龙圣母庙记》,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圣母五龙寝宫碑记》,第一次提到刻碑人是“西长村、范村、下周村、羊头寨、尚家寨、东头村、六村纠首同助缘人”,此碑第一次提到周边村落共同修建庙宇的事情,这应该是神八村祭祀的原型,也间接反映了轮流祭祀五龙圣母的民俗事实。

古村镇的历史,不仅体现在有形建筑上,也体现在它们所内蕴的文化上,应该全面理解历史遗产,重视在古村镇生活的民众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考虑乡村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文化关系着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它体现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这些活态的人文历史,是古村镇文脉传承的文化活力,充满了有趣、有意义的创造精神,需要在古村镇整体文化保护中传承、发扬。

(来源:太原日报)

清凉胜境休闲寿阳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6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