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任榮,文學博士,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青年皖江學者,南京師範大學民國舊體文學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民國戲曲文獻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項,安徽省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一項,全國高校古籍委員會規劃項目一項,安徽省優秀青年人才重點專案一項,在《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文獻》《戲曲研究》《戲曲藝術》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先後獲得第七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二等獎、華東地區戲曲學博士論壇一等獎。
摘要:《止酒停雲室曲録》係吴曉鈴舊藏,乃鄭騫編纂、親手鈔録之个人藏曲目録。鄭騫於鈔録完成並貽贈吴曉鈴,助其編纂《曲録新編》。鄭騫與吴曉鈴有師生之誼,《止酒停云室曲録》學術價值之發覆可視爲二人學術交往之見證,亦可作爲民國學人建構戲曲學之佐證。鄭騫之藏曲多珍稀刻本、鈔本、名家批校本,在其赴臺前已開始散佚。其藏書之下落有四:攜至臺灣;爲吴曉鈴所得;爲傅惜華所得;流落海外。
關鍵詞:止酒停云室曲録曲録新編鄭騫吴曉鈴
《止酒停雲室曲録》,鈔本一册,吴曉鈴舊藏,今歸首都圖書館。吴書蔭編《綏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學苑出版社,)據原稿影印出版。關於該書作者,前言僅泛泛云“此類所收録的《止酒停雲室曲録》、松鶴齋主《戲目》、《皮黄劇目》和《二黄戲目録》等,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演的京劇劇目,可供研究京劇史者參考”[1],並未明確指出《曲録》之作者,叢刊之目録内也未作注明。
又,《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吴氏贈書目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頁著録云:“《止酒停雲室曲録》,蜀莊撰,稿本,紅格稿紙。民國二十八年(),一册(一函)。成書年代據傅惜華題識著録。書皮題‘止酒停雲室藏曲存目’。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下印‘清晝堂稿本’,半框19.6×15.5cm,毛裝。”[2]即僅據卷首所署著録,而未考得蜀莊爲誰。
按,此書卷首題“止酒停雲室曲録”,署“蜀莊手訂”;書末題:“民國二十八年七月,蜀莊手録敬貽嚜齋吾兄,藉爲撰輯《曲目新編》之一助也。”知此係蜀莊於年手録以贈嚜齋者。又目録内於《墨憨齋改本傳奇》條下有“吴君嚜齋以《量江記》見贈”一句,知“嚜齋”姓“吴”。查吴曉鈴在《〈古雜劇考〉序》中提及他本人“計劃着編寫一部比較完備的中國戲曲目録,叫做《曲録新編》”[3],即在王國維《曲録》基礎上編一部新的戲曲目録。這《曲目新編》當即《曲録新編》。另查吴曉鈴曾以“嘿齋”筆名發表文章[4],古漢語中“嘿”與“嚜”皆與“默”通,如《韓非子·六反》:“人皆寐,則盲者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陳奇猷集釋:“嘿,通‘默’。”故知嚜齋即嘿齋,亦即吴曉鈴。
關於“蜀莊”及“止酒停雲室”,戴雲在《傅惜華的古典小説收藏》文中脚注處曾提及“止酒停雲室”係鄭騫之書齋名,“蜀莊”爲鄭騫之號,並指出目録爲鄭騫所撰[5]。然脚注一語帶過,並未詳論其所據。之遠《詞家鄭騫先生學術年表新訂》於鄭騫之生平、著述考證甚爲翔實,但是隻字未提目録[6]。鄭騫的學生曾永義、林玫儀等人在回憶文章中也從未論及鄭騫曾撰有《止酒停雲室曲録》。由此可見,《止酒停雲室曲録》是一部被學術界忽略的鄭氏著作。
“止酒停雲”,典出陶淵明之《止酒》《停雲》二詩,本意爲戒酒思親之意。辛棄疾曾化用此典填詞,有句云“誰知止酒停雲老,獨立斜陽數過鴻”,並在家中辟有“停雲堂”[7]。鄭騫嘗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撰《辛稼軒年譜》,於辛詞頗爲稱賞,故“止酒停雲室”當源於辛棄疾之詞。從相關文獻看,“止酒停雲室”的使用頻率似乎不高,故不甚爲學界所知。“蜀莊”,典出蜀人嚴君平。《容齋隨筆·别國方言》載:“雜賦有雄賦十二篇,亦不載《方言》。觀其答劉子駿書,稱‘蜀人嚴君平’,案君平本姓莊,漢顯宗諱莊,始改曰‘嚴’。《法言》所稱‘蜀莊沉冥’,‘蜀莊之才之珍’,‘吾珍莊也’,皆是本字,何獨至此書而曰‘嚴’。”[8]鄭騫出生於四川灌縣(今爲成都市下屬都江堰市),嚴君平則爲成都人,或仰慕鄉賢,故取“蜀莊”二字爲號。故此目係鄭騫親手抄録[9],以贈吴曉鈴者。
鄭騫青年時期像(圖片源自網絡)
鄭騫(~),字因百,一字穎白。嘗以蜀生、灌筠、燕筠、蜀莊、龍淵中隱等爲筆名,其齋號有“桐陰清晝堂”“望緑陰館”“止酒停云室”“永嘉室”等。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文系,先後在燕京大學、國立東北大學、暨南大學任教。年赴臺灣大學任教。於詩詞曲創作和研究皆有所長,著有《辛稼軒先生年譜》《曲選》《詞選》《北曲新譜》《北曲套式彙録詳解》等,詩詞雜文有《清晝堂詩集》《永嘉室雜文》。學生曾永義將其學術論文彙編成《從詩到曲》一書出版(商務印書館,)。
吴曉鈴(~),祖籍遼寧綏中人,生於河北遷安,自幼在北京生活。少時曾在北京匯文第三小學和匯文中學讀書。嘗入燕京大學理學院醫學預科,後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畢業後留校任教。抗戰時期曾赴印度任教。年始任法國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中心通檢編纂主任。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在戲曲、小説、印度文學等方面的研究皆有所成,所藏戲曲、小説頗爲可觀,多珍稀稿鈔本,吴曉鈴去世後,由其後人捐贈給首都圖書館。其著作由其後人彙編成《吴曉鈴集》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圖1《止酒停云室曲録》原稿
圖2臺灣大學圖書館藏鄭騫手稿
《止酒停雲室曲録》中可見吴氏批語,如“又一部,歸綏中吴氏”;“原爲綏中吴氏藏品,今復歸來”;“今歸綏中吴氏”。對比《綏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所收吴曉鈴鈔本之筆迹,知此三處批語均爲吴曉鈴所書。
此外,尚有第三種筆迹,共十六處,前十五處皆書“今歸碧蕖館”,最後一則跋語云:“丁亥中元節前一日讀畢,傅惜華識。”因知爲傅惜華之手迹。傅氏在丁亥()年中元節前閲過此目,並作批注。疑鄭騫贈予吴曉鈴後,此目在年前後曾歸傅惜華所有,故有傅氏批語。
傅惜華(~),又名寶泉,筆名仲涵、曲菴等。號碧蕖館主,北京人,滿洲富察氏後裔。所藏戲曲、小説等俗文學書籍甚豐,與鄭振鐸西諦藏書、馬廉不登大雅堂藏曲等並稱。擅長書目文獻的整理與考訂,編纂有《綴玉軒藏曲志》《中國古典戲曲總録》(含《元代雜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清代雜劇全目》,另有《清代傳奇全目》,原稿遺失)。其碧蕖館藏書現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據《止酒停雲室曲録》的目録,此書收録諸宫調1部,雜劇18部,清内府雜劇4部,南戲傳奇68部,清内府傳奇72部,俗曲3部,選本1部,評譜1部,總計部,册以上。前引題識稱“民國二十八年七月蜀莊手録……是月三十一日録訖”,知目録編抄録完成於年7月。
鄭騫所藏曲籍向來不爲學術界所知曉。實則,鄭騫“望緑陰館”所藏不乏稀見之刻本、舊鈔本、名家之鈔本及批校本。如舊鈔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子弟書》係“現存可考抄録時間最早的子弟書”[10];《揚州夢》《雙報應》係康熙葭秋堂原刻本。摘抄本和殘本《勸善金科》皆屬康熙舊抄本系統,是乾隆年間張照等人編撰同名内廷大戲《勸善金科》所依據的底本。通縣王孝慈(~)所藏珍稀曲本甚多[11],殁後藏書散出,部分曲籍爲鄭騫所得。許之衡(~)飲流齋之鈔本向爲學術界所重視,鄭騫亦有收藏。
年,鄭騫赴臺灣大學任教之前,就開始陸續出售藏書,其望緑陰館之曲籍也因此散出。根據筆者考索,《止酒停雲室曲録》中所録曲籍之下落大致有三:
一爲鄭騫攜帶至臺灣,如黄嘉惠本《西厢記》[12]。
二爲吴曉鈴所得。如《夢裏緣》《鴛鴦樓》《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子弟書》三部,已明確標注歸綏中吴氏。除此以外,尚有《龍膏記》《酒家傭》《新灌園》《女丈夫》《夢磊記》《灑雪堂》《楚江情》七部亦歸吴曉鈴所有,今藏首都圖書館[13]。
三爲傅惜華所得。除目録内有傅氏所批注的十五部外,尚有清宫承應戲如《康熙萬壽雜劇》《東皇布令》《斂福賜民》《萬花向榮》《御苑獻瑞》《平安如意》《萬民感仰》《福壽雙喜》《膺受多福》《萬福攸同》《萬年甲子》《太和保合》[14]以及鈔本《如意緣》[15]、鈔本《勸善金科》[16]、《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17],亦歸傅氏。其中《康熙萬壽雜劇》今歸中國國家圖書館,其餘承應戲及《如意緣》《勸善金科》《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等由傅氏後人贈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四是流落海外。如世德堂本《趙氏孤兒》、咸豐九年鈔本《西川圖》、明崇禎刻本《紅梅記》爲齊如山所得,後攜至臺灣。齊如山晚年轉售給哈佛燕京圖書館。《裘開明年譜》載:“(年)12月9日,裘開明從臺北爲漢和圖書館購買了齊如山(Ch’-iJu-shan,~)晚期收藏的中國戲曲和小説72種册/卷。齊如山正是利用這批文獻爲許多著名戲曲表演家,如梅蘭芳等,編寫了許多劇本。這批文獻大多數印於明代,由於政府採取禁毁的措施,所以這批文獻中的一些版本非常珍稀,有些甚至是孤本。”[18]年,商務印書館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之《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第37册收入《紅梅記》。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説戲曲文獻彙刊》第43册收入了《趙氏孤兒記》。
鄭騫專門抄録此份目録相贈,目的是爲吴曉鈴編纂《曲録新編》提供資料。鄭騫與吴曉鈴既是研究戲曲的同行,又有師生之誼。這份目録是二人學術交往的一個重要見證。
鄭騫長吴曉鈴八歲,在匯文中學任教時,曾擔任吴曉鈴的國文教師[19]。吴曉鈴後來從事俗文學研究,與鄭騫的引導和提攜有莫大之關係。吴曉鈴本想研究訓詁,但是“不久便碰壁了,緣故是根柢不够,帶着創痛,不得不轉向戲曲的研究,因了没有對於文學的欣賞和創作的能力之素養,於是不得不走這條冷僻而又乏伴侣的考證荒徑。在這有着孤獨而缺少同路人感覺的當兒,鄭因百先生給我的鼓勵和提掖是值得感激的”[20]。因此在學術上,鄭騫亦是吴曉鈴的啓蒙老師。深厚的師生情,加之共同的學術興趣,使得吴曉鈴在從事學術研究後常與鄭騫往來。望緑陰館藏曲向來不爲外界知曉,而吴曉鈴却可以飽覽其藏書,並且與之交换藏書。目録中所列摘抄本《勸善金科》以及《量江記》都是吴曉鈴贈送給鄭騫的。
王國維於年完成的《曲録》,嘉惠民國學林甚多。但是隨着戲曲學的發展以及大量戲曲文獻的發掘,《曲録》已經無法滿足學術界的需求了,所以很多學者都想編纂一部新的戲曲目録。吴曉鈴便是其中一位。在《我研究戲曲的方法》一文中,他對現有的戲曲目録分析道:“現存的戲曲目録書籍有黄文暘的《曲海總目》、姚燮的《今樂考證》和王國維的《曲録》。黄書只著名目,過於簡略;姚書分類頗多錯誤,也不足爲據;王書最後出,輯録也較廣,算是最好的了。但是現在曲籍發現日多,《曲録》已經不够爲我們研究的參考之用;同時不惟錯誤百出(故馬隅卿先生曾爲改正增訂,全書的錯誤竟有十之六七),就是其書的編製方法也不合於我們的理想,所以有亟需重編的必要。”而對於自己計劃編纂的《曲録新編》,吴曉鈴希望“内容必須在書名的下面:記卷數,記齣數(或折數),録版本,注藏家,標存佚,還要寫一個簡略的作者小傳,小傳的後面附上徵引的書目。”而他本人“用這種方法已經寫成《曲録新編》的散曲部分,共收曲目七百多種,比起《曲録》中的寥寥四十七種已經超出十多倍了”[21]。年,吴曉鈴身處大後方,得書頗爲不易。而鄭騫當時滯留北京,所以吴曉鈴無法親到鄭騫處核驗原書,只能仰仗鄭騫代勞,因此纔有這份目録之編纂。目録見證了鄭騫與吴曉鈴之學術友誼,也展現了那一代學人爲20世紀戲曲學之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前文提及,此册目録曾一度歸傅惜華所有。而從首都圖書館收藏吴曉鈴藏書之情况可知,最終是吴曉鈴所擁有的。因此,這份目録之流轉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况:
傅惜華像(圖片源自網絡)
一是先歸傅惜華,後流轉至吴曉鈴處。鄭騫編撰目録時,吴曉鈴身處大後方,交通不便,故不排除鄭騫將此目録存放在書齋中,未曾寄出。鄭騫之藏書於年前開始大規模外售,而傅惜華於年得見該目録。有可能是鄭騫出售藏書時將該目録一同售出,傅惜華在收購曲籍時將其收藏,并根據目録對所得鄭騫之曲籍一一作批注。彼时傅惜華居於北京,並在年與其兄傅芸子主編《華北日報》之《俗文學》周刊。年新中國成立後,傅惜華供職於中國戲曲研究院(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之前身)。傅惜華見到目録時,吴曉鈴供職於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吴曉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工作。二人都在北京工作,且爲戲曲研究同行,肯定熟識,所以有可能是在這一時期,傅惜華將此目録轉給吴曉鈴。吴曉鈴之批語或是此時録於目録之上。
吴曉鈴青年時期像(圖片源自網絡)
二是先爲吴曉鈴所存,後歸傅惜華,再轉還至吴曉鈴處。如上文所云,年,傅惜華得見目録之時,吴曉鈴亦在北京,所以完全有可能互通學術信息,交流藏書情况。兩種情况皆有可能,要解决此一問題,可能還需進一步考察。
爲了能够展示原稿風貌,整理采取尊重底本之原則,書中吴曉鈴、傅惜華之批語以及小字注释文字則用括號楷体顯示,以示區别。
止酒停雲室曲録
蜀莊手訂
諸宫調
西厢記二卷金董解元撰鑲四册微有蟲蛀
明黄嘉惠刻本。半頁九行,每行曲十八字,白十七字。鶯鶯像一頁,題“明伯虎唐寅寫”,圖存七頁,頗精雅。清雍乾間坊刻《六才子》,圖像有覆此本者。余藏三樂齋本,共十二頁,最後半頁爲題詞。首黄嘉惠引,署“西湖寓客”,板式、字體與武林天繪樓刻本《曇花記》相同,是萬曆中杭州刻本,題“新都楊慎點定,海陽黄嘉惠校閲”,實無評點。封面藍印,題“繪像絃索調董解元真本西厢記,本衙藏板”。
雜劇
古今名劇酹江集明孟稱舜編校殘襯一册
崇禎刻本。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存:《李逵負荆》(元康進之撰)、《誶范叔》,共二種。
雜劇十段錦十集明佚名輯原裝四册
玻瓈版影印嘉靖戊午紹陶室本。半頁九行,行十九字。通縣王氏舊藏,鳴晦廬主人題字。
雜劇三集清鄒世金編(又名雜劇新編)殘鑲四册
順治刻本。半頁九行,行十九字,曲大字,白小字。存:《讀離騷》(清尤侗撰)《蘇園翁》(明茅維撰)《夢幻緣》《孤鴻影》(清周如璧撰),共四種。
(貫華堂注釋)第六才子書六卷元王德信撰関漢卿續清金喟改定佚名注鑲六册
清初寫刻本。半頁十行,每行曲廿八字,白廿七字,聖嘆評語廿六字,注文雙行,小字夾印曲内。圖八頁,存五頁(向見一本,亦存五頁),尚有明刻遺意。不著注人姓名,較後來坊間鄒聖脉諸注稍雅潔,但决非聖嘆手筆。云貫華堂注釋者,書坊僞託也。
金童玉女嬌紅記明劉兑撰上下二卷重裝二册
九皋學會影明宣德刻本。半頁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每頁均半頁文字半頁圖像。通縣王氏鳴晦廬舊藏,有主人王孝慈跋語並題簽。原本末十數頁有蟲吃缺字,世界文庫排印本多誤。
誠齋雜劇三種明周憲王有燉撰(原題“明周憲王樂府三種”)二册
牡丹仙牡丹品牡丹園
蟫隱廬影印明宣德刻本。半頁十一行,每行曲大字二十字,白小字低兩格十八字,科介字更小。通縣王氏鳴晦廬舊藏,主人題簽。
四聲猿明徐渭撰
明刻本原裝二册
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曲大字,白小字。合頁圖四幅,頗精。書口有“延閣”二字(鄭西諦曾見延閣主人刊本《西厢》,載《痀僂集》上《〈西厢記〉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題山陰沈景麟鐘嶽、李辰林告辰較,首天放道人序。下册末數頁有漫漶處。
貴池劉氏暖紅室初刻單行本一册
海豐吴氏舊藏。書皮上有題字一則,末署“丁巳閏二月石蓮題記”,鈐朱文方印,文曰“八秩年華”,書内有“吴重熹”白方印。是吴重熹墨迹,書套上題簽亦吴氏書。暖紅室重刻此書,多據澂道人評本,不知其中多點金成鐵之妄改也。(如《狂鼓史》末句云:“不想道屈身軀扒出他們胯”,舊本皆然,澂道人本改爲“不想道乍相逢就惹出頓閒相罵”,語意纖弱,本色全失。暖紅初刻從舊本,重刻則從改本矣。)
崇禎刻盛明雜劇本殘襯一册
存《雌木蘭》《女狀元》。半頁九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行欵、板式、眉批及評校人姓氏俱與《盛明雜劇》相同,但題云“名家雜劇”。“名家”二字形體較餘字稍異,似是挖改,豈入清以後“盛明”二字亦犯忌諱耶?
三幻集清佚名撰鑲二册(在《繡刻傳奇十種》内)
豆棚閒戲萬古情萬家春
詳傳奇類《繡刻傳奇十種》。
通天臺清吴偉業撰鑲一册
臨春閣同前鑲一册
康熙振古堂刻“梅村三種”本。半頁九行,行十九字,曲大字,白小字。印佳。題“灌隱主人著”。
祭皋陶清宋琬撰
原刻本。首康熙癸丑(十二年)隨緣居士序,題“二鄉亭主人新編海上隨緣居士評”。半頁九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蟲蛀甚劇,但字皆可辨。
續離騷清嵇永仁撰原裝一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清初葭秋堂本。半頁九行,每行曲十九字,白十七字。寫刻甚精,初印。同治中嵇氏後人刻《抱犢山房集》後附此劇,亦不甚易得。(余藏一部)
續清溪笑清蓉鷗漫叟撰一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嘉道間刊本。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無界。第一頁上半佚。
第二碑四絃秋一片石清蔣士銓撰原裝二册(在《藏園九種曲》内)
通行坊刻本。福雄伯(俊)舊藏,有藏印及題字。
寬大詔清王訢撰原裝一册
嘉慶二十年寫刻本。初印甚精。半頁八行,每行曲十七字,白十六字。書口有“霞舉書”三字。原題“涂陽嘯岩居士填詞”。(潘炤《烏闌誓傳奇》載訢序,末署“嘉慶壬戌十月涂陽嘯岩愚弟王訢”。余藏陳鄄《念昔樓填曲索諧録》稿本,亦云王嘯岩填《寬大詔》劇。據《烏闌誓序》,劇名《夢花影》。)
四喜緣清佚名撰殘襯一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道光乙酉(元年)鈔本。目四齣,存前三齣。有硃墨筆圈改,似是旁人代鈔,作者自改。前有自序,署“古虞春橋氏”。曲文頗清麗可誦,是南雜劇。半頁七行,每行曲大字十八字,白小字二十二字(低一格寫)。
秋聲譜清顔廷中撰原裝一册
咸豐二年原刻本。半頁十一行,行曲十九字,白十八字。
清内府編雜劇附
康熙萬壽雜劇殘鑲四册
康熙精鈔本。無題名。總目存第六至十八共十三出,俱有出目。半頁六行,行曲十四字(有擡頭處十五字),白十三字(有擡頭處十四字)。精楷書。擡頭格式謹嚴,“玄”字未一見,“弘、曆”等字均不缺筆,盛稱皇帝精於天算(清諸帝中惟聖祖精此)。紙墨甚舊,字體尚有明人遺意。據此上數事,定爲《康熙萬壽雜劇》,且爲同時鈔本。
月令承應雜劇各式共存十五册
昇平署鈔本。强半爲嘉慶時鈔。目列下:
元旦承應椒柏屠蘇放生古俗乙一册(説見後)
同前林氏佳話一册未見著録
上元承應東皇布令斂福賜民丙
同前萬花向榮御苑献瑞丙
浴佛承應六祖講經長沙求子丙以上三種合一册
七夕承應七襄報章仕女乞巧丁一册(封面上注云“同治十一年改準”)
同前七襄報章仕女乞巧丙見後(與前一本有異同)
中元承應佛旨渡魔魔王答佛丙見後
同前迓福迎祥甲一册
中秋承應丹桂飄香霓裳献舞乙一册
重陽承應仙女降真華陽成道丁一册未見著録
冬至承應鄰女分光野人献曝戊一册未見著録
同前玉女献盆金仙奏樂乙一册(皮與簽俱失去)
臘月承應孤山送臘蕭寺尋僧戊一册
賞雪承應梁苑延賓兔園作賦戊一册
祀竈承應太和報最司命錫禧乙一册
除夕承應金庭奏事錫福通明丙與前七夕、中元兩種合裝一册
同前如願迎新乙一册白皮
同前迎年献歲乙一册皮與簽俱失去
甲:黄皮紅簽,楷書,朱筆斷句,全譜,紙墨稍新。
乙:黄皮紅簽,楷書,朱筆斷句,無譜。
丙:原係毛裝大本,無簽,今改線裝襯紙,有鼓板譜,書法草率,但紙墨字體甚舊。
丁:白皮無簽,行書,無斷句,無譜。
戊:白皮紅簽,楷書,無斷句,無譜。
丁丑殘臘,於隆福寺保萃齋購得昇平署鈔本戲曲多種,俱東昌紙,用紙捻訂,强半爲内廷承應戲,多嘉道時鈔本。右《月令承應》十五册,即其中之一部,較故宫博物院據光緒鈔本印者,排場熱鬧,所用角色人數亦多,詞句間有異同。
法宫雅奏雜劇各式共十五册(内一册中有《九九大慶》數種)
昇平署鈔本(與前記《月令承應》雜劇同時購)。目見下:
納綵承應紅絲協吉璧月呈祥丙(説明見《月令承應》,與《大婚》《行圍》兩種合一册)
大婚承應列宿遥臨雙星永慶丙見前
行幸翰苑承應群仙導路學士登瀛乙白皮一册
召試咏古承應邊臣進石翰苑敷詩乙一册
嘉慶殄滅邪教献捷承應八佾舞虞庭丙(與《萬花献瑞》及《清平見喜》《九九大慶》數種合一册)
行圍承應行圍得瑞献舞稱觴缺丙見前
迎鑾承應慶昌期吉曜承歡丁一册
較獵回鑾承應瑞應祥徵乙白皮一册
散劇
萬民感仰乙白皮一册
五方康阜萬寶光華乙一册
萬花献瑞丙見前
年年康泰(原注:團場用)丁一册
山靈瑞應(共有三部,内容小異)乙三册
勾芒展敬献琪花乙皮與簽俱失去一册
祝長清平安如意乙白皮一册
清平見喜和合呈祥丙見前
會幔亭籛鏗祝壽乙一册
九九大慶雜劇各式共七册(内一册中有《法宫雅奏》數種)
昇平署鈔本(同前記《月令承應》《法宫雅奏》)。目列下:
皇帝萬壽老佛西來祝聖壽丙(説見《月令承應》)
三壽作朋献紫觴(慈禧五十壽承應用底本,有朱墨筆,全譜,皮上注切,末有題字云:“萬壽承應開場大戲。”原係紙捻訂大本,今改線裝襯紙。光緒時皇帝萬壽戲與皇太后通用)
萬卉呈祥(皮上注云:今改《樂壽長生》)乙一册
太平有象萬壽無疆丙
皇太后皇后靈山稱慶(一名福壽綿長)丙
皇后千秋百福駢臻乙白皮一册
又一部(排場切末小異,紙墨極舊)丙
貴妃千秋敷德化芝含雨露乙一册(有簽云:此本貴妃千秋,劇中皆爲貴妃祝壽語。王芷章目入《法宫雅奏》,誤)
皇子千秋福壽雙喜丙
散劇五代登榮丙無鼓板一册
祥徵仁壽丙(以上丙類七種合爲一册,線裝襯底)
福禄天長乙(疑不全)一册
寶祚綿長丙(以下三種合一册,附裝《法宫雅奏》數種)
膺受多福萬福攸同丙
萬年甲子丙(此三種非全爲祝壽用,似應入《法宫雅奏》。王芷章目入《九九大慶》散劇類,姑仍之)
南戲傳奇
趙氏孤兒記二卷元佚名撰原裝一册
明世德堂刊本,題“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注音釋趙氏孤兒記,姑孰陳氏尺蠖齋訂釋,繡谷唐氏世德堂校梓”。圓體字,刻工古雅。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曲單行,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注釋印於欄内。精圖十五頁,甚簡古。通縣王氏舊藏,有“珠還室藏曲記”“鳴晦秘寶”諸印。
四美記二卷明佚名撰鑲二册
明文林閣刊本。題“重校四美記”(書口題“全像注釋四美記”)。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曲單行,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音釋印於欄内,精圖十二頁。收入《善本傳奇十種提要》。
八義記二卷明徐元撰(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乾隆二十年鈔本。第一出佚。全部有鼓板譜,大部分有工尺身段譜及服裝扮像,詞句與刻本有異同,是伶工串習用本。
牡丹亭還魂記二卷明湯顯祖撰鑲四册
明刻本。半頁十行,行曲二十二字,白二十一字,雙行。精圖四十頁。(此本在明刻戲曲中較爲易得,惟多後印本,多漫漶處。圖像神理已失,繪圖人款式亦皆磨滅不存。此部工頗佳。圖像精好,欵識俱存,近似初印)
牡丹亭還魂記二卷又一部鑲二册
雍正戊申(六年)鈔本。朱筆點板,間注身段,有寧府白文小印。(怡賢親王允祥次子弘皎封寧郡王,見《八旗通志》。玉霜簃藏鈔本。戲曲中如《虎符記》等數種皆有寧府印)
玉茗新詞(即臧改四夢)八卷明湯顯祖撰臧懋循改鑲八册
還魂記二卷
紫釵記二卷又一部存上卷
邯鄲記二卷又一部圖像佚
南柯記二卷各二册
萬曆刻本。半頁九行,行曲十九字,白十八字。首臧懋循《玉茗堂傳奇引》。書口題“玉茗新詞”。臧引寫刻草書,筆跡與《元曲選》相同,疑是晋叔親筆。天頭雙欄,注釋印於欄内。各附精圖,《還魂》十七頁半,《紫釵》十四頁(不全,且次序紊亂,余所見數部皆如此),《邯鄲》十二頁,《南柯》十七頁半。(此書亦較易得,且多後印漫漶,至今未見佳者。余藏本尚清晰可讀)
(墨憨齋重定本)邯鄲記二卷明湯顯祖撰馮夢龍改襯二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明末刻本。題“墨憨齋重定邯鄲夢傳奇,臨川湯若士剙稿、姑蘇龍子猶更定”。書口題“墨憨齋定本”。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小字雙行,有眉批。首原序大字,刻甚精。板式、行欵與“墨憨齋定本新曲”各種全同。
埋劍記二卷明沈璟撰二册
影印明繼志齋刻本。題“重校埋劍記”。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音釋印於欄内,精圖十二頁。馬隅卿藏,民國十九年北平圖書館借付影印。此爲隅卿贈王孝慈者。書皮有孝慈題記。是書不難得,重其爲前輩手澤耳。封面題“鐫重校出像點板埋劍記繼志齋原板”,圓體字。
目連救母戲文三卷明鄭之珍撰鑲六册
明富春堂刻本。題“新刻出像音註勸善目連救母行孝戲文”。分上中下三卷,各有封面,封面上列本卷提綱。花欄,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小字雙行,合頁圖十頁,單頁三十二。
東郭記明孫仁孺撰襯六册
萬曆白雪樓原刊本。首萬曆戊午(四十六年)自序,署峨嵋子書於白雪樓。尾有“孫氏仁孺”白方、“白雪樓”朱方二印。半頁十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有眉批、夾批。
祥麟現二卷明姚子翼撰殘原裝一册
清昇平署鈔本(東昌紙,紙捻裝)。有“舊外二學”木印。原題“宋金傳”,存十出:蕭后興圍、出使合番、折箭完姻、耶律中箭、得書潛歸、誤投奸網、訛聞啞報、斧劈王强、孟良探營、陣産祥麟。事跡與《曲海總目提要》卷十四載《祥麟現》全同,但此本恐出昇平署中人改定,未必即爲子翼原劇。(聞某君有鈔本《祥麟現》全帙,懶得去看也)
紅梅記二卷明周朝俊撰鑲二册
明末刻本。題“公安中郎袁宏道删潤”,封面題“新刻袁中郎先生評釋紅梅記,古吴陈長卿梓”。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音釋、批評印於欄内,圓體字。與明末刻玉茗堂評點本字句有異同。袁中郎名是書坊假託。陈長卿是明末清初刻工。《魏仲雪批西厢》、長春閣繡像本《後七國》、致和堂本《醉怡情》皆題陈長卿梓。
貞文記二卷明孟稱舜撰二册
番禺許氏(守白)環翠樓鈔本。王孝慈舊藏,書皮孝慈題簽,紙心印“環翠樓”三字。草書鈔,不知所據何本。
金貂記二卷明佚名撰襯四册
許氏鈔本。有“環翠樓”(朱長)、“游戲翰墨”(朱方)諸印。前有跋語,無署名,應是許氏作。據富春堂刻本鈔。
雙紅記二卷明佚名撰鑲二册(收入《十種提要》)
明末德聚堂刻本。書皮上有原印簽,題“雙紅記”三大字(宋體)。封面題“新鐫繪像傳奇雙紅,德聚堂梓”。題“重校劍侠傳雙紅記”。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小字雙行,天頭雙欄,音釋印於欄内,圓體字,精圖八頁。板式、字體與繼志齋刻《埋劍記》全同,似是繼志齋原板,後歸德聚,改易封面者。
殺狗記二卷明徐撰原裝二册
四喜記二卷明謝讜撰襯二册
飛丸記二卷明佚名撰原裝二册
龍膏記二卷明楊珽撰原裝二册
俱順治汲古閣刻本。每種有封面,題“繡刻□□記定本”。半頁九行,行曲十九字,白十八字。後來翻刻本缺誤甚多,《四喜記》尤甚。
龍膏記二卷又一部不全一册
飛影閣小字石印,周權繪圖本,開化紙。存卷上全,卷下至第十九出止,後附空白開化紙甚多,似爲未經印竣之本。每折有圖,殊匠氣。通縣王氏舊藏,有孝慈題簽,署云“珠還室珍秘”,不知珍在何處?又孝慈題字一行云:“每半頁十六行,行四十字,小字低一格,三十九字。”
女丈夫(原名紅拂記)二卷明張鳳翼撰馮夢龍改參劉晋充作鑲二册
新灌園(原名灌園記)二卷明張鳳翼撰馮夢龍改原裝二册
量江記明佘翹撰馮夢龍改鑲二册
酒家傭(原名存孤記)二卷明陸無從欽虹江撰鑲二册
夢磊記二卷明史槃撰馮夢龍改原裝二册
灑雪堂二卷明梅孝已撰馮夢龍改同前
楚江情(原名西樓記)二卷明袁于令撰馮夢龍改原裝二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雙雄記二卷明馮夢龍撰同前
萬事足明馮夢龍撰同前
前四種明末刻本,後五種乾隆五十七年覆刻明本。俱半頁八行,行廿一字,白小字雙行,有眉批。書口題“墨憨齋定本”,總名“墨憨齋新曲十種”。余初購得後五種,嗣得《新灌園》《酒家傭》二種,吴君嚜齋以《量江》見贈,最後得《女丈夫》,尚缺《精忠旗》一種。
魚籃記明佚名撰清内府節本原裝一册
嘉慶二十二年昇平署精鈔本。明文林閣刻本傳奇有《觀音大士魚篮記》二卷。此節爲八出,自成一劇。劇名仍舊,词句未知有改訂否。
化人逰一卷清丁耀亢撰鑲一册
清初刻本。封面題“野鶴齋傳奇秘本化人逰嘯臺新咏”,題“野航居士漫著”。首順治丁亥龔鼎孳序,戊子宋琬序,附角色服裝扮像。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四字,白二十三字。
赤松逰三卷清丁耀亢撰鑲三册
清初刻本。首順治壬辰(九年)査繼佐序,六年自序,署華表人。兩序俱寫刻大字。次順治己丑(六年)自作題辭(署“漆園逰鷃丁野鶴”),附《嘯臺偶著詞例》數則。圓體字,精刻。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二字,白二十一字雙行。
蚺蛇膽表忠記二卷清丁耀亢撰鑲四册
封面題“丁野鶴先生編,新編楊椒山表忠蚺蛇膽”,旁有附記一則,題“擬進呈楊忠愍蚺蛇膽表忠記,容城縣教諭琅琊丁耀亢編,忠愍裔孫金容楊遠條校”。首順治己亥(十六年)保陽郭棻芝仙序。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以上三種俱收入《善本傳奇十種提要》。
清忠譜二卷清李玉撰原裝二册换皮(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康熙蘇州樹滋堂本。封面題“姑蘇忠義傳奇,一笠庵彙編清忠譜,金閶樹滋堂梓行”,有長方朱文木印“旌揚前代典,霜露後人心”十字。題“一笠庵彙編清忠譜傳奇,蘇門嘯侣李玉元玉甫著,同里畢魏萬後、葉時章雉斐、朱確素臣同編”。首吴偉業序(寫刻大字)。圓體字精刻。半頁九行,行十八字,曲大字,白小字(單行)。收入《十種提要》。
一笠庵四種曲清李玉撰(明亡以前)馮夢龍改二種鑲八册
一捧雪二卷(馮夢龍改,題“墨憨齋定本”)
人獸關二卷
永團圓二卷
占花魁二卷(馮夢龍改,題“墨憨齋定本”)
乾隆甲寅(五十九年)寶研樓刻本。總封面題“蘇門嘯侣編,吴趨圓柏校,一笠庵四種曲,寶研樓藏板,乾隆甲寅重鐫”。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小字雙行。板式、行欵與《墨憨齋新曲十種》全同,似從墨憨齋原版重刻。四種皆有明末原刻有圖本;《人獸關》《永團圓》二種未經刪訂。
占花魁二卷又一部殘原裝一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明末原刻本。存上卷。題“一笠庵新編占花魁,蘇門嘯侣筆”。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曲大字,白小字(單行)。圓形精圖六頁。寶研樓本訛誤處,此本皆不誤。
麒麟閣二卷清李玉撰殘
昇平署鈔本。存四出。
風雲會二卷清李玉撰殘一册
昇平署鈔本。存四齣。未必即玄玉原本。
雙雄夢(一名十五貫)二卷清朱佐朝撰殘鑲二册
舊鈔本。存十齣。除第一齣首略有殘缺外,自第二齣至第十齣,首尾事跡銜貫,至結案釋放止。《綴白裘》所載通唱數齣皆在其中,似是節本,中有删改字句處。
廣寒香二卷清蒼山子撰襯四册
康熙文治堂刻本。封面題誌云:“豐樂樓嗣出。”半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十九字,有眉批,題“寒水生評”。不知何人用朱墨筆竄改數處。
揚州夢二卷清嵇永仁(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雙報應二卷前人(傅惜華批:仝上)俱原裝二册
康熙葭秋堂原刻本,寫刻極精。半頁九行,行曲十九字,白十七字。《揚州夢》有康熙十年雲林老農“引”、李琯“引”、“自題詞”。《雙報應》有沈上章“序”。《奢摩他室曲叢》影印本俱佚去。
比目魚二卷清李漁撰
蜃中樓二卷前人
慎鸞交二卷前人
玉搔頭二卷前人存上卷
俱清初刻本。半頁九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俱附精圖,遠勝通行刻本。
萬全記(一名富貴仙)二卷清佚名撰
十醋記(一名滿床笏)二卷
補天記(一名小江東)二卷
魚籃記(一名雙錯巹)二卷
偷甲記(一名雁翎甲)二卷
雙瑞記(一名中庸解)二卷
雙錘記(一名合歡錘)二卷
四元記(一名小萊子)二卷
俱清初(康熙)金陵坊刻本,與《三幻集》總名《繡刻傳奇十種》。封面題“李笠翁先生閲定”。半頁八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序文補鈔。
擁雙豔三種六卷清萬樹撰襯十二册
風流棒二卷封面題“樂府新編紅友寓言風流棒”。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吴秉鈞、吴棠禎序。
念八翻二卷封面題“玉壺樂樂府念八翻傳奇”。首康熙丙寅吕洪烈序。
空青石二卷封面題“樂府新編紅友寓言空青石”。首康熙二十五年吴棠禎序。
俱康熙粲花别墅刻本。總封面題“陽羨萬紅友編次擁雙豔三種,粲花别墅藏板”。半頁九行,行曲二十二字,白二十一字,有眉批。版心上刻“粲花别墅”四字。刻工頗精。
揚州夢二卷清紅蘭主人岳端撰原裝二册换皮
康熙刻本。首尤侗序,洪昇序,康熙辛巳朱襄跋。題“長白玉池生填詞,長洲鶴栖老人尤侗鑒定,無錫朱襄、吴江顧卓、新安俞瀾同校”。半頁九行,行二十二字,曲大字,白小字(單行),刻甚精。收入《十種提要》。
寒香亭四卷清李凱撰鑲四册(收入《十種提要》)
乾隆懷古堂巾箱本。首雍正辛亥(九年)范梧序,乾隆丁酉(四十二年)羅有高序,乙巳(五十年)錢維喬跋、周壎題詞。題“鄞江圖凌李凱填詞,同里素園范梧評點”。半頁九行,行曲二十字,白十九字,有眉批,書口刻“懷古堂”三字。似家刻本。
旗亭記二卷清金兆燕撰襯四册
乾隆己卯雅雨堂刻本(初刻本)。半頁十行,行曲二十一字,白二十字,無界欄,寫刻甚精。不知何人用朱筆依後刻本校改。
旗亭記二卷清金兆燕撰又一部襯四册
雅雨堂刻(改訂本)。板式、行欵、刻工俱同前刻,字句有異。
香祖樓二卷
空谷香二卷
臨川夢二卷
桂林霜二卷
冬青樹一卷
雪中人一卷俱清蔣士銓撰
坊刻《藏園九種》本。福雄伯(俊)舊藏,有題字。
如意緣二卷清佚名撰鑲二册
道光十三年鈔本。首乾隆壬寅(四十七年)自序,云“晚年爲此劇”,署“信添齋癯道人”。半頁九行,行曲二十四字,白二十三字。有朱筆眉批、旁批、圈點,書皮上有“忠信堂徐”木印。收入《十種提要》。
西川圖不分卷三十出清佚名撰
咸豐九年鈔本。多别字、簡體,似伶工鈔本。行欵不齐。收入《十種提要》。
夗央鏡十出不分卷清黄憲清撰原裝一册
道光乙未(十五年)自刻本。半頁九行,行曲二十一字,白二十一字。有眉批。盛伯熙祭酒(昱)題簽,有王常師印。
詩扇記二卷清汪柱撰(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夢裡緣二卷同前(傅惜華批:仝上)
道光杜月軒刻砥石齋二種曲本。半頁八行,每行曲十八字,白十七字。(吴曉鈴批:又一部,歸綏中吴氏)
鑒花亭八出不分卷清佑善撰(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道光朱墨稿本。首頁題云:“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十五日稿於含爽齋。”下有“佑善之印”(白方)、“孚齋主人”(朱方)二印。演武韋事,宫調錯亂,體制混淆。
千里駒二卷清佚名撰殘襯二册
舊鈔本。存第十至第二十六出,有朱墨筆塗改,似是昇平署鈔本。
千秋鑑二卷清佚名撰殘鑲一册
存第一齣至第十一齣。舊鈔本。間附工尺。
全家慶清佚名撰殘節本襯一册
舊鈔本。原劇未見。此本情節與《曲海總目提要》卷四十六所記相同,叙次僅及其半。第一出出目爲“呈福賜福”,末出目爲“福壽綿長”。排場切末甚熱鬧,亦是宫式。蓋昇平署中人取此劇原本改訂增减爲承應戲,分若干本演唱,此則其第一本也。間附工尺,朱筆鼓板。
清内府所編傳奇附
昇平寶筏十本二百三四十齣張照等鑲二十册
舊鈔本(約乾嘉時)。劇有道光時改本,曾見内府鈔殘帙(非《天花集福》),此爲原編。
天花集福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即道光改本《昇平寶筏》之末本末齣,與前一本之末出曲文排場均異。
勸善金科張照等殘原裝十六册
内府五色套印本。存一下、二全、三全、四上、五下、六全、七全、八全、九全、十上。
勸善金科别本殘襯四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舊鈔本。此爲清初舊本,與前一本不同。孔德學校圖書館藏雍正鈔本全帙十本二百四十出。此爲其中之一本。
勸善金科摘抄襯二册
舊鈔本。摘抄十四出,大體從清初舊本出。
昭代簫韶王祉章等殘原裝十册
内府朱墨印本。存二上、三下、四全、五全、六全、七上、八下。
昭代簫韶别本殘
昇平署精鈔本。存十齣。與前一本不同。按:《昭代簫韶》有三種不同本,内一本爲皮黄。
列國傳殘原裝四册
存四本,每本八齣。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外二學”木印。
棋盤會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舊。朱墨鼓板。
温泉會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新。無鼓板。王芷章編《北平圖所藏昇平署曲目》收此二種,云出自《戰國傳》。按:王目《戰國傳》有《金砂陣》《破金砂陣》,余所藏《列國傳》亦有此二節目,所謂《列國傳》《戰國傳》,疑是同劇異名。
七國傳殘原裝三册
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大班”木印。存三本,每本八齣。
唐羅越公殘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存一本八出。演唐襲封越國公羅增子羅琨與卜芳菲、胡秀蓮,羅璨與錢素玉、金瑶英婚姻事。劇名當是鈔手所題,原名俟考。
征西異傳殘襯九册
昇平署精鈔本。存第四段六出、第五段八出、第六段六出、第七段六出、第十段六出,又不知第幾段存六出,首尾俱佚。
新編征西全傳殘襯一册
舊鈔本。存前傳頭本卷上,共六齣,似即《征西異傳》之節本。
元女遣仙殘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演《平妖傳》李遂出身事,原題“元女遣仙”係第一齣齣目。原劇名俟考。存十齣。
欣見太平殘鑲一册
舊鈔本。存第八本二十四齣,演宋開國事。
眼前報原裝一册
昇平署鈔。道光十二年圓明園内同樂園承應用底本,附提綱一册。
自此至《賺潼関》共十五種,未知是否爲内府所撰。但除昇平署鈔本外,更無刻本,各家曲目亦均未著録,故總附於此。
滕龍寺原裝一册
昇平署鈔本。演趙匡胤微時事。
香蓮帕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存末段第一出。演李良作亂、楊博保國事。
天香榜殘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外三學”“外三學記”木印。存第五段六出。公孫楚、莘瓊蕊事。
桃花嶺殘同前
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小班”木記。存第二段四出。富麟、史玉琴事。
四奇緣殘同前
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外二學”木印,黄皮紅簽。存八出。胡玉、吴旭事。
財星照殘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有“舊大班”木印。存八出。明寧藩亂時李應時事。
福壽榮殘原裝一册
昇平署精鈔本,黄皮紅簽。存六出。俞孝克父子事。
火雲洞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演《西遊》紅孩兒事,似是道光改本《昇平寶筏》中單折。
雲霞洞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演明劉伯温收服白猿得天書事。
鴛鴦樓原裝一册
道光二十年鈔本。武松血濺鴛鴦樓事。(吴曉鈴批:原爲綏中吴氏藏品,今復歸來)
紅門寺襯二册
昇平署鈔本。舊。有朱墨筆鼓板。于成龍捕凶僧事。
回頭岸襯二册
昇平署鈔本。舊。劉達生母吴氏與黄廟修事。
千斤閘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朱墨鼓板。羅成事,似曾見著録。舊。
賺潼関襯一册
昇平署鈔本。舊。朱墨鼓板。即《麒麟閣》秦瓊事,關目小異。
佚名承應戲襯一册
舊鈔本。全譜,共四出。演劉阮入天台事。
天開壽閾十二出甲一册
天開壽閾又一部十出附提綱乙共二册
提綱列名者皆道光七年以前南府舊人,多見《清代伶官傳》。提綱人名用黄紙簽書。
洞仙共祝(又名玉露秋香)八出甲一册
玉露秋香(即洞仙共祝)八出乙一册
附增改一齣,題“拐李貪杯”。
瓜瓞綿綿(又名瓜瓞綿長)八出甲一册
瓜瓞綿長(即瓜瓞綿綿)八出乙一册有“舊小班”木印
瓜瓞綿長又一部丙新一册重装
天保九如甲一册
此爲十二齣本。
天保九如又一部丙新
附提綱(甚粗劣,遠不及《天開壽域》提綱之工整)。列名者有侯俊山、孫菊仙等人,是光緒中葉用本。
天保九如又一部丙新二册
上册八齣,有工尺谱。此二部俱十六齣本。
萬壽祥開(又名萬壽無疆)殘丙二册重裝
共十二齣。此本佚第十出。間附工尺。
萬壽無疆(即萬壽祥開)十二出甲一册
太平王會十二出甲一册
昇平雅頌八出甲一册
四靈效徵十二出甲一册
吉星叶慶八出甲一册
中秋慶節(今名天香慶節)十六出甲一册
中秋慶賀用。
以上甲種十册,共爲一函。(道光精鈔本,黄皮絲線裝)
真仙衍慶十出有“舊大班”木印
衍慶長生八齣
壽益京垓八出有“舊外二學”木印
韶頀九成八出有“舊大班”木印
綏豐協慶八出有“舊外頭學”木印
祥芝應瑞四出
群仙慶壽八出第一出《虞廷喜宴》
群仙慶壽十二出第一出《南極稱觴》
此二種俱佚原名,姑依賣書目録所載。
盛世昇平十出
祥符太極八出不見著録
箕籌五福十二出
福壽同天十出有“舊外二學”木印
以上各一册,俱黄皮紅簽,紙捻裝,精鈔,斷句,無鼓板工尺。
太和保合十二出附提綱鼓板丙原裝一册
提綱列名者皆道光七年以前南府舊人,多見《清代伶官傳》。
南極增壽六出鼓板丙重裝一册
三陽開泰(一名群仙慶賀)鼓板不見著録十二出同前
永慶昇平十二出鼓板丙重裝三册
百子呈祥八出鼓板間附工尺不見著録丙重裝二册
禎祥集慶八出無鼓板末出略有殘缺丙重裝一册
萬國嵩呼十二出鼓板丙重裝二册
神天叶慶八出鼓板丙重裝二册
承乾介壽六出無鼓板附提綱重装一册
提綱列名者有時小福、陈德霖、于莊兒諸人。是光緒中葉鈔本(莊兒本姓于,今又作姓余)。
繁錫懋禧共八出殘存三出有“外學”木印鼓板丙重裝一册
上元慶節用。
萬象春輝六出鼓板不見著録丙重裝一册
元旦朝賀用。以上除中秋慶節及最後二種外,皆萬壽承應劇。丙種説明同前雜劇類。
堯天普慶八出萬壽承應劇不見著録原裝一册
昇平署紅格鈔本,紙墨字體均舊。
俗曲
極樂世界十三卷八十二齣清觀劇道人撰原裝四册
舊鈔本,楷書甚精。半頁九行,每行曲二十一字,白二十字。卷數、齣數與刻本異,内容同。眉批多刻本所無。
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三卷明佚名撰鑲二册
明鈔本。殘存中下二卷。文字、結構與今通行本迥異。(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子弟書清王錦雯撰原裝一册
舊鈔本。首王氏序,文末署“嘉慶二十年題於京師”。後有墨印三云:“一石山房”“王錦雯”“雨帆之印”,似用墨筆描畫者。紙墨甚舊,字體亦是乾嘉風格,與余所藏嘉慶鈔本《昇平寶筏》、道光初鈔本《如意緣》相同,知作序與鈔録同時。序中云:“偶購得此書,謬加評點。”但評语、序文、筆路與本書極相類,蓋即王氏自撰自評且爲原鈔本也。共六卷,分五回,每回一卷,俱有回目。卷六爲附録《庸行編慎交格言》。今通行本無評语、回目及附録,文筆頗佳。(吴曉鈴批:今歸綏中吴氏)
選本
月露音四卷明佚名輯殘襯四册
萬曆刻本。存卷二、卷四各半卷。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圓體字精刻,精圖二十一頁。題“西湖小謫仙房陵氏輯”。北平圖善本甲目題凌虚子輯。
評譜
念昔樓填曲索諧録不分卷清陳鄄撰原裝二册(傅惜華批:今歸碧蕖館)
道光二十一年朱墨稿本。上册南曲譜,下册北曲。用力甚勤,但所見不出《綴白裘》與《六十種曲》之外。
民國二十八年七月,蜀莊手録,敬貽嚜齋吾兄,藉爲撰輯《曲目新編》之一助。是月三十一日録訖。
(傅惜華批:丁亥中元節前一日讀畢。傅惜華識)
附記:本文承黄仕忠教授審閲訂正,曾永義先生及其助手顔秀青、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部蔡碧芳女史、中國人民大學鄭志良教授等以不同方式予以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1]吴書蔭:《吴曉鈴先生和雙棔書屋藏曲》,《文獻》年第3期。按:《綏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之編選,吴書蔭先生是其主要編選者。《吴曉鈴先生和雙棔書屋藏曲》便是爲叢刊所撰寫之前言。
[2]首都圖書館編《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吴氏贈書目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頁。
[3]見《吴曉鈴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51頁。
[4]如《吴曉鈴集》第二卷所收文章《嘿齋聞見劇曲題記》便以“嘿齋”爲筆名發表。參見《吴曉鈴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頁。
[5]參見戴雲《傅惜華的古典小説收藏》,《明清小説研究》年第3期。
[6]之遠:《詞家鄭騫先生學術年表新訂》,《中國韻文學刊》年第1期。
[7]徐漢明校注《辛棄疾全集校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第頁。
[8]洪邁著、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中華書局,,第頁。
[9]承臺灣大學曾永義教授及其學生顔秀青的幫助,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部的蔡碧芳教授給筆者發來了鄭騫手稿圖片二幅,將《止酒停雲室曲録》與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鄭騫手稿進行比勘,可見確定目録爲鄭騫手書。
[10]黄仕忠、李芳;《〈子弟書全集〉前言》,葉長海主編《曲學》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頁。
[11]王孝慈所藏戲曲情况,可參見馮先思、梁健康《鳴晦廬藏曲略目箋注》,載《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五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跋黄嘉惠本〈董西厢〉》云:“黄本在寒齋整四十年矣。”鄭騫:《從詩到曲》,商務印書館,,第頁。
[13]《首都圖書館藏綏中吴氏贈書目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頁。
[14]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人民文學出版社,,第、、、、、、頁。
[15]王永寬:《中國戲曲通鑒》,中州古籍出版社,,第頁。
[16]戴雲:《〈勸善金科〉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第40~42頁
[17]車錫倫:《鄭因百先生舊藏〈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書目季刊》第41卷第2期。
[18]程焕文:《裘開明年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頁。《年譜》所據資料爲裘开明《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ChineserarebooksintheHarvardYenchingLibrary)》一文,參見程焕文《裘開明圖書館學論文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頁。
[19]吴曉鈴在《綏中吴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録》一文中云:“鄭氏名騫,字因百,余中學時業師,治花雅兩部之學,余受啓迪不少。先生今在臺灣省主曲學講習,稱巨擘焉。余於春杪訪問美國夏威夷大學,得晤其高弟羅君錦堂,知先生康强如昔日。”時鄭騫執教中學爲北京匯文中學。
[20]吴曉鈴:《訪曲記》,《紅茶》年第12期。
[21]吴曉鈴:《我研究戲曲的方法》,《國文月刊》年第1卷9期。
按:本文係安徽省人文社科重大項目“民國皖籍劇評家戲曲理論研究”(項目號:SKZD22)、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安徽戲曲理論史”(項目號:gxyqZD)、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民國戲曲發展史”(項目號:15CZW)階段性成果。本文原載《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七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年8月)。
編輯:陳艷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